本文目录一览:
- 1、拉片的基础知识#3-运镜方式
- 2、如何用After Effects做出静态图的3D空间镜头推拉摇移效果
- 3、求剪片的技巧
- 4、单反镜头和电影镜头的区别
- 5、普通人拍视频可以使用哪些基本的运镜方式?
- 6、关于摄影摄像的基础知识?
拉片的基础知识#3-运镜方式
0.定(Static)
摄像机不做任何运动,直接进行拍摄。
注:姑且算作定机位运镜方式的一种吧,其实根本没有运动。而拍摄的过程中我们应当遵循一条定则: 画面必须有运动 。无论是画面中的主体发生运动,还是摄像机本身运动所带来的画面运动。长时间的静止不会让人满意的。
1.摇(Pan)
将摄像机水平地从左向右运动。常用于跟踪主体,或显示两个对象之间的距离。
注:想象一下,镜头前从左到右是一条长长的美国公路。这时汽车轰鸣声传来,潇洒地开去,然后镜头从左向右摇动,留下一串尾烟。这就是 Pan 。
2.俯仰(Tilt)
将摄像机向上或向下倾斜,但是机身位置不发生变化。通过这种方式,观众能够更加感受到主体的高大威武或是弱小可怜。
3.升降(Pedestal)
将摄像机固定于摇臂上,进行竖直方向上的升降运动,在这个过程中,摄像机镜头不发生俯仰或是摇移的变化。
4.推拉(Dolly)
摄像机固定于滑轨、稳定器等上方,做朝向或远离主体的运动。
5.稳定跟随(Floating Stabilizer Device)
采用稳定器等辅助设备来拍摄一些跟随镜头,增加观众的代入感。
注:那种跟在主角身后左弯右绕,穿过一道道门的镜头。我相信你肯定有印象
6.俯冲(Crane/Boom)
摄像机位于高处(鸟瞰视角),向下方移动,相机在俯仰轴上旋转,最终呈现与视线水平的角度。多用于跟随主体运动的拍摄。
7.手持(Handheld)
摄像机不借助于任何外部设备,单纯手持或是肩抗来进行拍摄。
8.变焦缩放(Zoom)
摄像机的镜头焦段在广角和长焦端之间变化,增强画面的动感,突出主体。
注:不得不提到的 希区柯克变焦(Hitchcock Zoom) * ,为了达到这种效果,拍摄时需要摄影师靠近(远离)拍摄对象,同时焦段由长焦变向广角(广角变向长焦),来创造一种魔幻、带有一些迷惑、不安情绪的观看体验。*
9.焦点转移(Rack Focus)
在大光圈带来的虚化场景下,摄像机的焦点从一点转移到另一点,从而引诱观众视线跟随焦点移动的手法。
注:就像有些场景中,前景美丽的花朵先是焦点,我们可以看到背景中朦胧的主角的身影,正当我们想要努力看清其面貌时,焦点逐渐移动到人物身上,让我们的探求得到了满足,而正是这种时候,我们在无意识中更沉浸到电影所讲述的故事中去了。
那么到现在为止我们就学习完了拉片基础知识的三部曲,接下来就选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反反复复去琢磨吧!接下来可能会考虑将我自己喜欢的一些片段分享给大家,希望大家也能多多交流呢!
如何用After Effects做出静态图的3D空间镜头推拉摇移效果
这个好做也不好做。主要看你有没有经验了。我说好做是因为。你需要搭建一个三维空间。土地是一层,兵和人拍手是一层,后面的背景是一层。然后做往前推的不是把他们放大,而是要建立一个三维的摄像机,做摄像机的向前推动的KEY,这样的话好处就是,越靠近摄像机运动越快,越远的越慢,符合现实中摄像机拍摄原理。显得逼真。如果你做的更逼真,可以注意把选择三维摄像选择小焦的。这样的话前景和后景都虚,中间会实。效果会更好一些。然后再加一些阴影和色调的调整等等这些小细节。。
我之所以说难,是因为,这些没有一定的AE知识。。估计是很难做到的。。
如果实是感觉不会,你还是可以学一下相关AE的三维类的基础知识。。
求剪片的技巧
冰人:为何有些片子仅仅是硬切而已,但却看起来很流畅,其实一个片子的流畅与否与使用 了多少转场特技没有关系,电影中的剪辑方法无非是:1硬切、2叠化、3淡入淡出。
很少使用一些稀奇古怪的转场。但是能够达到让你根本不注意这
些细节而被情节所吸引,这 就是剪辑的精髓所在:用画面讲故事。
hqc 老师指出流畅的秘诀是动接动,其实这并不是唯一方法,剪辑还有静接静、动接静、静 接动,效果要因片而异,都一样能剪出很流畅的片子。画面剪辑其实没有太多的限制,可以 自由发挥,但是有一些准则是不能违背,比如说动接动:
1.既然是动接动,那么画面就不能是死的(固定画面),必须要有“推拉摇移跟升降”中的 任意一个,如果碰上死画面,到PM或AE等软件中作推拉,,清晰度虽然有一点损失,但比起 损失画面流畅感来说,要划算得多。
2.两个画面不能是相同景别相似机位(通常情况下,同机位剪辑是大忌,除非你追求特殊效 果)。
3.不能等画面运动到落幅才接,(简单说快定住或定住后)这样会影响流畅感,很多人以为 画面一定要长到看清楚才行,其实画面剪辑也是一种调动人想象力的技巧,一个很短的镜头 因为人的经验、想象,自然而然的把未表现的内容当成是已表现。
4.动的要有根据。如果是一个人在到茶壶喝水,那么镜头的逻辑关系就应该是:手拿茶壶、 开盖(如果有)、另一只手拿杯子、倒水、水满 (基本上正常的规律),如果顺序颠倒 ,这组镜头就会看起来别扭。
5.注意节奏。节奏有两种:1)所表现的事物的内在逻辑关系形成的内在节奏。这是本来就有 的。2)外加的如音乐、噪声、 这是人为的、利用外加因素控制节奏。
一条片子不能没有节奏,所谓流畅感其实就是剪辑中的节奏对人的冲击带来的心理影响。呵 呵呵呵,讲了这么多,其实这些内容讲是讲不太明白的,最好能实地演示 大家有兴趣就 学点理论知识吧。
冰人:因半路起家对剪辑理论知之不多,研究了很多片子,发现好的片子的剪辑无论是硬切 还是转场效果,都是信手拈来,没有定律。而我剪的片子不用淡入淡出,总觉得有跳跃感, 可能是心理作用吧,还有就是转场效果中翻白淡入淡出也用的比较多,但我用起来总觉得很 别扭,不知道那方面差了火候,又不知道个所以然。
blue7:其实也不是太复杂,你有没有注意好的片子的声音??这些好片子如果不听声音、 光看画面,你是不是也会有跳跃感?:)我不知道你剪的片子有没有同期声,声音的连续是很 关键的,有的片子完全靠声音来贯穿整个情节,可能你的片子加上了音乐、一些现场声效后 会好得多。
另外在前面的基础上加一条:不能跳轴,,跳轴,通俗地说就是摄像机的机位不能发生混乱 。就比如说看足球,你有没有发现所有的摄像机都在一边?你想如果全景上中国队从左向右 攻过去,而到了特写却看见申思带球往左冲,然后中景又变成从左向右,再变成从右向左, 那这场球赛肯定看晕过去。当然,我们做片子遇上这种对轴向要求严格的情况不会太多,但 是你剪片子的时候如果碰上画面之间过渡很别扭,但景别没问题、动作也连贯却又说不出个 所以然,那很可能跳轴了,去找个机位相反的镜头吧,或者到编辑软件中把画面水平翻转( 呵呵,碰上有文字之类你就穿帮了)。
翻白淡入淡我们一般叫“白闪”,能够制造出照相机拍照、强烈闪光、打雷、大脑中思维片 段的闪回等效果,它是一种强烈刺激,能够产生速度感,并且能够把毫不关联的画面接起来 而不会太让人感到突兀,所以适合节奏强烈的片子,如果不择时机乱用,反而会更显的乱七 八糟 噗,噗,噗,噗---来人啊,把这个拿着闪光灯乱拍的家伙弄走,
还有一点:闪的时候必须和音乐的节拍相吻合,或者上音效(卡嚓、呼、刷 )。
右边例子是我们拍的一个小品,带有武打风格(呵呵,拍得好辛苦),讲的是一个石商(由 本人扮演,穿短衣端褂的那一位哦)会见泰州名臣储罐,和他比武对词的一段戏。拍的那天 下起了雷阵雨,把我们急坏了,可转念一想:专门去搞雨景,还得找消防队,折腾半天,更 何况没有经费(这个片子才用了一百元),老天爷长眼,免费给我们置景,嗯啊好干脆在雨 中拍吧,这段场景总共14个镜头,前面一段描写石商与储罐第一次交手,不分上下,接下来 用4个空镜头(天、树、草、水每个1-2秒)夹白闪,配合呼呼的音效、还有雨声,制造出了 两个高手对战之前紧张、压抑的气氛。在这里白闪的时间大约为闪入:3-5帧,闪出:12-15 帧。为什么要这样?这是由于人眼的瞳孔对于突发的强烈闪光来不及缩小调整“光圈”,而 强光消失后“光圈复位”又有一个恢复期,造成前快后慢的特点,别小看这个,这可是个仿 真过程哦。另外,这4个空镜头无一例外都是固定镜头,镜头本身反映出的是信息是“静” ,而快速切换的画面又赋予了这个片段的速度感,最终制造出了静中有动、动静结合的效果 ,平静隐藏着一种力量、一股杀机。换了运动画面,就不一定有这效果好,反正我想象不出 来。可见静接静同样可以制造快速眩晕的速度感、压迫感,
其实剪辑水准和所处环境、经验有很大的关系,毕竟我在电视台,每天就在剪剪剪 就象 Ting一样,每天在做片头、所以随时可以拿出一大堆例证。几百上千条片子从手里过,再差 的水平也练出来了,再说,剪辑和做片头不一样,没有这么多的技术东西,人人都可以,所 以要提高到一个水准,很快,有好的老师带,半年就可以剪得很漂亮了,当然,越是简单, 往高层次里带的沟也越难迈,剪辑也要经历一个由简单到复杂再回归到简单的过程,最终吗 剪电影喽。
单反镜头和电影镜头的区别
单反和电影镜头的区别有哪些呢?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单反镜头和电影镜头的区别,欢迎大家参考使用!
单发镜头和电影镜头的区别
在拍摄电影的过程中,发现了很多与单反拍摄不同的地方,比如,推拉摇移,升降甩跟等与拍摄照片完全不同的拍摄手法。但是,最感兴趣的是电影镜头和单反镜头的不同之处,感觉非常有趣,今天写出来,以飨各位,也欢迎了解电影镜头的朋友一同讨论。有不足之处,请不吝赐教。
首先请大家里了解一下电影镜头的一些基础知识。1.电影镜头全部为手动模式MF。2.电影镜头的“光圈”单位不是F值,而是T值。3.电影机镜头的解析度并不高,与单反镜头相比,电影镜头的反差较大,即锐度较高。4.电影镜头是无级,可任意改变,即,两档之间可以任意收放光圈。而单反镜头有F1.2 F1.4 F1.8 F2.0……有档位。5.电影镜头的制作工艺较精湛,但需求量不大,因此昂贵无比,少则几十万,多则上百万元。
两镜头的一些基本参数是相同的,比如视场、景深、焦平面等,也许大家要问解像力了色彩还原了有什么不同呢? 提供一些数据,大家立刻可以判断出来了。
单反镜头属于现代电子镜头,里面有使画质优化的荧光镜片,使色彩充分还原的多层镀膜技术,数码优化防紫边技术,且配有静音的超声波马达的驱动系统,相对而言,电影头像场小,比相机的APS还小一点。
但,电影头做工讲究,皆金属和玻璃,无工程塑料、树脂材料的,手感沉重,用料充足。(也许今后会改变材料)电影头价格极其昂贵,连菜丝儿的入门级的镜头配齐一套也要上百万,啧啧!
但,目前的电影镜头以其光圈大,成像质量优秀备受专业摄影师们的青睐。谈到这里,也许最难理解的是上面的第2项,电影镜头和单反镜头的T和F值的区别吧,我着重说明如下。玩摄影的朋友都知道单反镜头的F值一说,即光圈值F=焦距/入射光孔的直径。
估计不少人认为,任何镜头,只要光圈值F一样,理论上其通光量应该一样的,其实不然。镜头入射光孔直径取决于光阑直径,光阑是用来限制成像光束的大小和形状的装置。因此,光圈值F是计算出来的。并且,光圈值F不考虑镜头的光学结构,镜片的材料,镜片的镀膜等对镜头透光率的`影响。因此,不同的镜头,尽管光圈值F一样,其透光率未必一样,有时还会有明显的差异,说到了镜片材料和镀膜等,我顺便说一下,为什么大家都“口水”原厂头,原厂头用料足,光圈的制造精度高,比如CANON的红圈L头效果好些,而副厂头相对差些,就是说的高科技技术、用料和制作工艺等。
所以,一些较早上市的镜头在数码机身上必须进行曝光补偿的缘故。 好了,我们了解了F值的原理,再谈电影镜头的T值,就容易多了。为了解决透光率对曝光的影响,一些摄影镜头上采用的不是F制的光圈值,而是T制的光圈值:(T就是“透射比”的意思:transmittance)这就是电影镜头。
T值=F值/透光率的开平方
透光率是根据像平面的照度测得的。所以,光圈值T是测出来的。因为T值考虑了各种因素对镜头的透光率的影响,因此,只要两个镜头的T值一样,其通光量一致。所以,T值比F值更科学、精确、严格。不过,由于镜头镀膜技术的发展,T值与F值的差异已经非常小了。对一般摄影来说,F值已经可以满足需要。T值多用在对曝光要求更严格的电影摄影镜头上。
特别是以CANON、NIKON以及SONY公司为首的单反厂家,在镜头的研发上投入了大量的高科技含量很到的镀膜技术,使单反镜头不断完善,满足了人们的拍摄需求。使单反镜头和电影镜头的距离越来越近。在拍摄过程中,值得一提的CANON的70~200mmF2.8(小白,无IS)这只经典镜头,在照片拍摄方面,特别是拍摄人像的精彩不用赘言,我说的主要是在拍摄电影方面的完美表现,与CANON 1DMARK4搭配,其色彩美丽,细腻、精美的焦内,配上不败给75mm电影镜头迷人的焦外,电影感十足。连从事多年电影摄影师们对小白的表现也是给满分的。就画质而言有人说已经超过了同毫米的电影镜头的画质。呵呵,信不信,自己试一下就知道了。
再谈下上述的第4项,首先说一下,就此项,电影镜头完胜目前的单反镜头!
电影镜头由于是“无级”的,在手动变焦的推拉镜头时,如果是高手操作,很顺畅,无断断续续的抖动,画面很舒服的过度和拉近场面。而单反镜头是有档位的,在推拉过程中,我曾经多次试验过,使用非常专业的一个成年人上去也不摇晃的架子,特别使用焦段跨度很大的单反镜头,手动推拉进行拍摄,画质回放时,明显有光线由于焦段的变化而变暗或亮的情况。原因分析:一,被摄物的影响变大或缩小,造成表面的曝光数据变化,二,光圈的缘故,我目前只想到了这些。呵呵,这还得靠技术来解决的,或者直接生产数码机身专用的“单反电影镜头”!
目前,生产单反镜头的厂家也不多,德国的卡尔蔡司专门为德国的电影机阿莱生产镜头,法国阿通貌似自己生产镜头。还有美国的潘纳维申据说也是自己生产镜头。下一步,我们拭目以待CANON、NIKON和SONY给自己的数码单反机身生产“电影镜头”吧。
随着高科技的不断发展,相信单反数码用电影镜头会超越老一代的电影镜头。借此机会,募集一下喜欢拍摄高清电影MV等视频的朋友,欢迎大家一起玩电影,一同走进电影艺术殿堂!
电影镜头的识别与选择
近几年.在摄影界中玩电影镜头的人越来越多.她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愈来愈多地受到摄影爱好者的青睐.最初挑剔画质的'大家'们.也情不自禁地挂上电影头赶时尚.玩异类的无意间在摄影领域玩火.却渐有燎原之势.这得益于'大家'们的加入.他们凭借熟练技术.精湛技巧.把电影镜头的图像推上了摄影界的艺术殿堂.不断涌现出如梦似幻的精品之作.震惊朝堂.一时间有'洛阳纸贵'之感.小康米贱的电影头.一夜之间.皇袍加身.价升万金.好的徕卡电影头达数万之巨'.而之前这些头只不过千二八百.造物弄人矣。
为什么有人作假?因为作假可以赚更多的钱!就这么简单。
一时间.只要和电影头沾上一点亲的统统挂上电影头的名号.如放大头.甚至将以前的L.M39 旁轴也改成电影头.可见利润之丰.不择手段。以本人所知,主流电影头以未改口的C口为主,螺纹直径为一英寸,即2.54公分.与机座的法兰矩为17.5.这是以前的老头.最近两年出的电影头为Cs口,适合数码相机.但目前市面上还没见到转接环卖,需自已加工一个环.它的螺口与C口差不多.只是它的法兰矩为12.5.另外还有s口.d口等等.适合摄像机用.也可用于单反.s口.d口有转C口的接圈卖.还有C转M42的圈卖。
所谓电影头的屁股就那么几种.但光圈.焦距.定焦.变焦.大小.胖瘦.品牌却五花八门.数不胜数.各国都有生产.以德国和瑞士出的电影头最受青睐.属贵族一族.美国的电影头属大炮型.日本的小巧.中国的便宜。
在选择上,大光圈适合于任何镜头。2以下数字的光圈是你最佳的选择.也是你最痛心的抉择![钱啊].在焦矩上.35mm以下.包括35.极易产生暗角.焦矩越短暗角越大.做影楼效果可以.一般都以16比9设置或裁剪,除非你加入贵族一族.才能随心所欲。
贵族们都可以自动对焦.防震.而我们就只能手动.所以在选择镜头类型上.可根据你的喜好选择不同类型; 据所知有以下几种;
一.光圈.调焦型. 该型包括变焦和定焦类。
二.调焦型.光圈大小固定.只有调焦环。
三.光圈型,只有光圈大小调节.无调焦环。
后两类较一类便宜,而恰恰是我们挖掘的宝库.根据索尼nex的特性.我最喜欢第三型。电影镜头.故名思义.长于拍电影.我采用智能自动模式摄录像.根据环境设定光圈后.镜头以目视的焦段摄影.方便省心。
总之.喜欢全面的选一型.喜欢花草的选二型.喜欢摄像的选三型.各有利弊。
普通人拍视频可以使用哪些基本的运镜方式?
最简单的也是最基础的就是“推、拉、摇、移”,也是抖音、B站、微博博主们常教、常用的手法。
推镜头:摄像机镜头与画面逐渐靠近,画面外框逐渐缩小,画面内的景物逐渐放大,使观众的视线从整体看到某一布局,这种推镜头可以引导观众更深刻地感受角色的内心活动,加强情绪气氛的烘托。推镜头在拍摄中应用很广泛,当我们要突出主体人物、细节、强调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带给画面节奏等都可以用这个镜头来拍摄。
拉镜头:将摄影机放在移动车上,对着人物或景物向后拉远所摄取的画面。摄影机逐渐远离被摄主体,画面就从一个局部逐渐扩展,使观众视点后移,看到局部和整体之间的联系。类型电影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美国好莱坞占主流地位的一种影片制作方式的统称。
跟随运镜就是镜头跟随被摄主体移动,我们可以从人物正反方向进行跟随拍摄,但是要确保与拍摄主体保持相同的移动速度,同时也要注意脚下的安全。
俯视运镜是镜头处于低处慢慢移动到高处,比如把拍摄地面的镜头慢慢像上倾斜,直至拍摄到被摄主体的全景,这样的镜头可以展现被摄主体的高大。
关于摄影摄像的基础知识?
1、光圈。光圈是镜头中控制孔径大小的组件,F值越小,光圈越大,景深越小(背景虚化强),F值越大,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背景虚化弱)。
TIP1:使用极小光圈时,可以拍出星芒效果(一般在F16左右)
TIP2:使用小光圈时,对着白墙或者白纸拍摄检测镜头是否有灰
TIP3:使用极大光圈时,可以虚化前景杂物,如前铁丝网、栅栏等
TIP4:使用大光圈时,在镜头前加一个有洞卡片,可拍出特定形状光斑
2、焦距。超广角—24mm以下的焦距,适合拍摄大场景、建筑啊、风景、新闻摄影拍摄,人文眼—35mm简单地说就是拍摄人文最好的焦距,标准镜头—50mm,人像镜头—85mm,
微距镜头—100mm这个段位左右集中了热门微距镜头,长焦镜头—200/300mm拍摄鸟类、荷花、运动等较远的景物,超长焦—300mm以上,狗仔偷拍、野生动物、运动题材。
TIP1:数值越小,焦距越小,视野越大
TIP2:24/28mm—70/85/120mm这个区间就是一般日常用的镜头,适用范围广!
TIP3:镜头焦距为70-200mm,该镜头是2.86倍(200/70)的变焦镜头
TIP4:等效焦距(实际焦距)
全画幅(倍数1)、APS-C(尼康、索尼、宾得、富士倍数1.5、佳能倍数1.6),M4/3(倍数2)、1英寸(倍数2.7),镜头标注的数值乘以相应的倍数即是实际焦距快门,比1/4秒慢的,就是很慢的快门速度了,比1/60秒慢的,就是慢门,
比1/250秒快的,就是高速快门,比1/2000秒快的,就是很高的高速快门,B门就是按住了快门,你按多久就快门就打开多久,T门就是按一下快门,快门打开,你再按一次快门,快门就闭合对焦模式,MF—手动对焦,AF—自动对焦,AF-S—单次自动对焦,
AF-C—连续自动对焦,AF-A—自动选择自动对焦一般我们采用自动对焦即可,在拍微距、无色差景物、高速运动时用到手动对焦MF对焦点,单点对焦—分为中心点对焦以及自由点对焦,中心点对焦是固定在放在中心,
单点对焦一般看成自由点对焦,扩展对焦—在连续对焦AF-C下才有,以你选择的点作为主对焦点,同时在其周围一圈的对焦点也开始预热,当目标脱离了你的主对焦点时,周围的对焦点跟上。区域对焦—是一小片对焦点一起对焦。
哪个点先对上就算谁的,注意不是一大片都是对焦。一般场景推荐AF-S+单点自由点对焦的组合;拍摄运动时AF-C+扩展对焦测光。
3、常用
点测光 评价测光(又叫矩阵测光、多重测光)
4、不常用
局部测光 中央重点平均测光
TIP1:只要相机是开着的,测光就一直在进行中。
TIP2:测光的目的帮助你衡量测光区域的亮度,但和曝光没关系
TIP3:AUTO档(自动档)时,测光会照片拍摄成0EV的中间调(18°灰)在A档(Av档,光圈优先)、S档(Tv档,快门优先)、P档(程序曝光),评价测光(矩阵测光、多重测光)的话,那么曝光补偿就是反应整个画面的亮度。
正确曝光的原则:
a.保证主体是我们想要的亮度
b.保证不要有死白或者死黑的区域,尤其是死白
c.在你后期有把握调节的时候,可以适当在当前画面中“放弃”某些部分色温
色温,单位是K(开尔文),想象一个不发光的黑色的物体——绝对黑体。当我们把它加热之后,随着温度的升高,绝对黑体会先发出红光,随后越来越亮,变成黄光,再变成白光,直至蓝光。
颜色越红,色温越低,颜色越蓝,色温越高。
红色是暖色,但是色温低;蓝色是冷色,但是色温高。白平衡
白平衡就是将在不同环境色温中的白色物体都还原成真的白色。
相机有四种色温设定:自动白平衡、K、场景模式、自定义白平衡。自动白平衡。
扩展资料:
技巧:
一.摄影前的准备工作
首先需要事先了解会议内容,实地考察会场的大小、灯光情况、主宾位置、自己拍摄的位置等,以便打下草稿确定要拍摄的内容。在会议的前一天准备好需要的摄像器材并把DV的电池充足电。
二.透过镜头介绍内容
拍摄会议内容,会议拍摄内容包括时间.地点.人物.会议的开始.经过和结束等六要素,这是我们在拍摄时需要格外注意的。在会议开始之前可以拍摄一些会议背景材料,例如所拍摄的会场外面的布置。
在拍摄会议的时间.地点.参会人员时需要注意:
时间,一般摄像机都有时间记录功能,在拍摄时把这项功能打开。如果你觉得光有时间显示还不能说明问题,还可以在后期制作时加上解说。
地点,可以先到会场外面拍摄横幅等宣传标语,这样可以起到表达会议内容的作用。
参会人员,在会议当天提前到场,把重要来宾的签到拍摄下来。重要来宾在会议开始前有时会到贵宾室休息,这时要拍下主宾之间握手交谈的画面。
三.开始前的摄影工作
在会议开始之前,先拍摄会场的总体布置(包括主席台全景和会场全景),接下来拍摄主持人宣布会议开始.全体参会人员鼓掌的画面。在拍摄时画面变换要慢,以突出会场严肃的气氛。
四.进行中的摄影工作
会议开始后的拍摄工作十分重要。参加会议的人应该是重点拍摄对象,对于重要的发言人应该用全身或是半身特写画面,并且在拍摄时尽量把镜头画面对着重要发言人,这点需要格外注意。对于其他发言的人我们也要对他们进行拍摄,
这不仅是对参会人员的尊重,也是为了把会议拍摄完整。还有就是要拍摄听众听讲的画面,因为只有发言人的画面会让会议影像记录显得很空洞。
五.结束时的摄影工作
在会议结束时,应该先将镜头画面对着主席台,然后再把画面转向起立鼓掌的听众,此时要对全景有一定的层次把握。最后在出口处拍摄与会者出场的画面,以“渐变黑幕”的画面变换方式结束本次会议拍摄。
有些会议在结束后会有主要领导接见会议来宾的活动,这时应在拍完最后一个发言者后马上到达接见活动现场,提前做好拍摄的准备工作。在拍摄时要注意拍下主宾的画面。会议主题明确,会议主次关系分明,完成一次完美的拍摄记录。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摄影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