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构建的理想社会是指什么社会
18世纪的启蒙思想家对未来的理想社会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政治构想,即政治民主、权利平等和个人自由。这里面的“理想社会”指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常识历史篇。
有关理想社会的历史题
d、天下为公,这是儒家的重要经典《礼记》中的《礼运》篇中的一句话!
什么是理想社会?
在我们地球上,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获得足够多的物质财富,又几乎没有一个人不渴望获得自由、平等、理解、尊重等精神愉悦,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又无不渴望获得长久生命和浪漫爱情。但是,由于我们每一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都生活在彼此依存的各色社会中,都共同生活在唯一的地球上,而满足我们各项欲求所必需的物质资源、社会资源、时间资源以及异性资源都是有限的 ,每一个地球人在追求幸福的道路上必然又充满了痛苦, 人们彼此之间会长期存在着你多我则少,你有我则无的竞争关系。基于人类社会天然存在着人性欲望无限性和公共资源有限性这个基本矛盾,因此,理想的社会就应该是一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全体成员能共享技术进步和经济发展成果的,幸福总量不断趋向最大化的社会。 理想社会一般具有如下基本特征: 每一个社会成员从小到老都有基本的社会保障! 人人都有工作, 休闲时间充裕!机会平等、过程公正、勤者得奖、懒者受罚、适度竞争! 创新劳动最受尊重、科研探索活动最受支持、创新失败也能得到宽容、科研创新从业人数多于重复性劳动人数! 物价长期稳定、财富适度丰富、生活及其方便! 由众望所归德才兼备者担任社会管理职位且待遇优厚但能受到民众适时监督和弹劾! 各阶层平等协商、重大事务全民公决! 路不拾遗、民风淳朴、犯罪现象能被及时发现和制止! 寿命极大延长、预期寿命几乎可以永恒! 合法隐私受到保护、个性极度自由、爱情非常浪漫! 爱护环境珍惜资源者受到奖励,反者受惩罚,人与自然长期和谐相处! 任何一国纸币都不再流出本国,国际贸易统一按照联合国指定的以石油粮食等一揽子实物商品做 本位的记账式货币进行公平结算! 联合国力量得到极大加强、任何非正义战争都难以发动、国际救助维和,国际合作能力空前发达! 每一个人每一个国家都积极探索人类起源,积极关注人类未来,努力审视地球自身在宇宙中的位置和价值,全人类求同存异精诚团结自救自强的,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摘自《地球本应是天堂》《人类错误与出路》
《礼记·礼运》主张的理想社会实际上是指什么社会?
社会大同思想
社会大同实质上是一种乌托邦思想,它产生于春秋末年到战国时期的儒家思想。到19世纪末叶20世纪初,这种思想被誉为中国古代的“社会主义”思想。春秋战国时期,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剧变年代,如何改革社会,不同阶层的代表提出了不同的社会改革思想,其中以孔子的“大同思想”最具代表性。前2500年,孔子在《礼记·礼运篇》中提出了“大同社会”思想,“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任(与)能,请(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残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穷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孔子在这里用精练的语言,刻划了一个幸福社会相当明确的轮廓。孔子在这里提出的大同思想主要包括:(1)“天下为公”是“大同社会”的最高理想。(2)在政治制度上,要求实行选贤举能,即实现所谓尧舜禅让制度,不以天下私于一家。(3)社会财富全体民众所有,人人都可以享有这些财富。(4)在大同世界里,每一个人都尽自己的力量去劳动,即劳动(力)不必为己。(5)在大同社会里的每一个劳动成员,都可以享受共同的生活保障,货不必藏于己。它所包含的社会保障思想是很明显的。
大同社会思想作为一种理想社会的主张,社会保障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尽管它本身是不切实际的,不科学的,在阶级社会是不能实现的,但对后世有着巨大影响。在汉代以后的封建社会里,大同社会思想也不断出现。如东晋时期的《抱朴子》一书中记述了鲍敬言的话说:“无君无臣。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泛然不击,恢而自得,不竟不营,无荣无辱”。它描绘的就是一种没有阶级、没有压迫、没有君臣的平等社会。同一时期的陶源明在《桃花源记》中,也描绘一个大家共同劳动、安居乐业的世外桃源。
2 楼:
儒家在《礼记·礼运》中提出的一种理想社会。其特征为“天下为公”,即天下不是一人之天下,而是众人之天下,反对君主专制。表现在民众道德水平高,和睦相处,没有罪恶,社会安定。这种思想对以后进步思想家、社会改革家有一定启发,康有为、孙中山等都曾受过“大同”思想的影响。 天下归一,天下大同是孔子的理想,他讲“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中华民族应该亲如一家,情同手足。孔子也是世界华人的精神寄托和灵魂家园。孔子是华人文化的同根同祖同源。
《礼记》一书的编定是西汉礼学家戴德和他的侄子戴圣。戴德选编的八十五篇本叫《大戴礼记》,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若断若续,到唐代只剩下了三十九篇。戴圣选编的四十九篇本叫《小戴礼记》,即我们今天见到的《礼记》。这两种书各有侧重和取舍,各有特色。东汉末年,著名学者郑玄为《小戴礼记》作了出色的注解,后来这个本子便盛行不衰,并由解说经文的著作逐渐成为经典,到唐代被列为“九经”之一,到宋代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成为士人必读之书。
《礼记》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的文章选集,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礼记》的作者不止一人,写作时间也有先有后,其中多数篇章可能是孔子的七十二名关门弟子及其学生们的作品,还兼收先秦的其它典籍。
《礼记》的内容主要是记载和论述先秦的礼制、礼意,解释仪礼,记录孔子和弟子等的问答,记述修身作人的准则。实际上,这部九万字左右的著作内容广博,门类杂多,涉及到政治、法律、道德、哲学、历史、祭祀、文艺、日常生活、历法、地理等诸多方面,几乎包罗万象,集中体现了先秦儒家的政治、哲学和伦理思想,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
礼记》全书用散文写成,一些篇章具有相当的文学价值。有的用短小的生动故事阐明某一道理,有的气势磅礴、结构谨严,有的言简意赅、意味隽永,有的擅长心理描写和刻划,书中还收有大量富有哲理的格言、警句,精辟而深刻。
《礼记》与《仪礼》、《周礼》合称“三礼”,对中国文化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各个时代的人都从中寻找思想资源。因而,历代为《礼记》作注释的书很多,当代学者在这方面也有一些新的研究成果。我们这里选录的原文依据清代阮元校刻的《十三经注疏》,注释和译文则广泛参阅了各种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力求做到准确简明易懂。选录的篇章由作者加上标题(原文只有篇名,每篇原文都较长),原则上采用选文的首句作标题,注释中只说明选自某篇。
《礼记》由多人撰写,采自多种古籍遗说,内容极为庞杂,编排也较零乱,后人采用归类方法进行研究。东汉郑玄将49篇分为通论、制度、祭祀、丧服、吉事等八类。近代梁启超则分为五类:一通论礼仪和学术,有《礼运》、《经解》、《乐记》、《学记》、《大学》、《中庸》、《儒行》、《坊记》、《表记》、《缁衣》等篇。二解释《仪礼》17篇,有《冠义》、《昏义》、《乡饮酒义》、《射义》、《燕义》、《聘义》、《丧服四制》等篇。三记孔子言行或孔门弟子及时人杂事,有《孔子闲居》、《孔子燕居》、《檀弓》、《曾子问》等。四记古代制度礼节,并加考辨,有《王制》、《曲礼》、《玉藻》、《明堂位》、《月令》、《礼器》、《郊特牲》、《祭统》、《祭法》、《大传》、《丧大记》、《丧服大记》、《奔丧》、《问丧》、《文王世子》、《内则》、《少仪》等篇。五为《曲礼》、《少仪》、《儒行》等篇的格言、名句。梁氏的归类划分,对我们有一定参考价值。
汉代把孔子定的典籍称为“经”,弟子对“经”的解说是“传”或“记”,《礼记》因此得名,即对“礼”的解释。到西汉前期《礼记》共有一百三十一篇。相传戴德选编其中八十五篇,称为《大戴礼记》;戴圣选编其中四十九篇,称为《小戴礼记》。东汉后期大戴本不流行,以小戴本专称《礼记》而且和《周礼》、《仪礼》合称“三礼”,郑玄作了注,于是地位上升为经。书中还有广泛论说礼意、阐释制度、宣扬儒家理想的内容。
宋代的理学家选中《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把他们合称为“四书”,用来作为儒学的基础读物。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诗》《书》《礼》《易》《春秋》为礼记 礼运反映了我国原始社会的社会状况。传说尧年老的时候,召集部落联盟会议,推选继承人,大家推选有才有德的舜,舜用同样的办法把部落联盟首领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尧、舜、禹“禅让”的传说正是指的“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这段史实。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一种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这是一种生产力水平较低情况下的制度。其存在是与当时生产力低下相适应的,其消亡也是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 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人们所共有的,把有贤德、有才能的人选出来(给大家办事),(人人)讲求诚信,崇尚和睦。因此人们不单奉养自己的父母,不单抚育自己的子女,要使老年人能终其天年,中年人能为社会效力,幼童能顺利地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年丧父的孩子、老而无子的人、残疾人都能得到供养。男子要有职业,女子要及时婚配。(人们)憎恶财货被抛弃在地上的现象(而要去收贮它),却不是为了独自享用;(也)憎恶那种在共同劳动中不肯尽力的行为,总要不为私利而劳动。这样一来,就不会有人搞阴谋,不会有人盗窃财物和兴兵作乱,(家家户户)都不用关大门了,这就叫做“大同”社会五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