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
《赤壁赋》是北宋大文豪苏轼的著名作品,那么其中的知识点,同学们学习了吗?下面是我分享的资料,一起来看一下吧。
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 a扣舷而歌之 ( 动词,唱)
b歌曰 (名词 歌词)
c倚歌而和之 (名词 曲调)
(6)长 a抱明月而长终 ( 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 (增长)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相与枕藉乎舟中
5.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6.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7.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8.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
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译文:原来,要是从那变化的方面去看它,那么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连一眨眼的时间都不曾保持过原状;从那不变的方面去看它,那么事物和我们本身都没有穷尽。
五、重点语句默写
1.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苏轼《前赤壁赋》)
2.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苏轼《前赤壁赋》)
3.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苏轼《前赤壁赋》)
4.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苏轼《前赤壁赋》)
5.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苏轼《前赤壁赋》)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苏轼《前赤壁赋》)
文言文《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前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而《后赤壁赋》以叙事写景为主,主要写江岸上的活动,具有诗情画意。现我整理了课文重要知识点,掌握好这些内容才能在文言文考试中运筹帷幄,包括通假字、诗词虚词、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欢迎阅读!
《赤壁赋》知识点梳理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五、重点句子翻译
1.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翻译:像蜉蝣一样寄生在天地之间,渺小得像大海中的一颗谷粒
2.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翻译:同仙人一起遨游,与明月一起长存
3.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翻译:如果从那变动的一面看,那么天地间万事万物(时刻在变动),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翻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我和你可以共同享受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大家最熟悉的就是知识点吧?知识点也可以理解为考试时会涉及到的知识,也就是大纲的分支。那么,都有哪些知识点呢?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欢迎阅读与收藏。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1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下江陵(攻占)/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转折。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连词,表修饰。倚歌而和之/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连词,表承接。正襟危坐而问客
(4)连词,表并列。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助词,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哀吾生之须臾
(2)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凌万顷之茫然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苟非吾之所有/吾与子之所共适
(4)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介词,在。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徘徊于斗牛之间/渔樵于江渚之上/托遗响于悲风/于是饮酒乐甚
(2)介词,从。月出于东山之上
(3)介词,被。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语气词,表示疑问,呢。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介词,在。相与枕藉乎舟中
(5)形容词词尾。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渔樵于江渚之上/寄蜉蝣于天地/托遗响于悲风/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而今安在哉?/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2
知识点:字音
窈窕(yǎo)(tiǎo) 棹(zhào) 扣舷(xián) 袅袅(niǎo)酾(shī)酒 横槊(shu) 匏(páo)尊相与枕藉(jiè) 嫠(lí)妇 愀(qiǎo)然 山川相缪(liáo) 舳舻(zhú)(lú) 蜉蝣(fú)(yóu)
知识点:通假字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
山川相缪 :通“缭” 连结,盘绕。
知识点: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名作状) (2)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名作动)
(3)侣鱼虾而友麋鹿(意动) (4)舞幽壑之潜蛟, 泣孤舟之嫠妇。(使动)
(5)乌鹊南飞(名作状)
知识点:一词多义
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属 举酒属客(通“嘱”,劝酒)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酒)属予作文以记之(嘱咐)
之 泛舟游于赤壁之下(的) 纵一苇之所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标志)
倚歌而和之(代词,歌) 哀吾生之须臾(主谓之间)不知东方之既白(主谓之间)
知识点:特殊句式
定语后置
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任凭小船儿自由漂流,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2.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
有个吹洞箫的客人,按着节奏为歌声伴奏。
介词结构后置
1.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在斗宿、牛宿之间徘徊。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
宾语前置
1.何为其然也?
译: 为什么奏出这样悲凉的声音呢?
2.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他本是一时的豪杰,如今在哪里呢?
3.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译:如果从没有变化的一方面去看,那么事物和我们都是无穷无尽的,还羡慕什么呢?
被动句
1.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译:这不是曹操被周瑜围困的地方吗?
二、重点字、词、句
(一)通假字
1、举酒属客 举匏尊以相属(属,通“嘱”劝酒 )
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冯,通“凭”乘)
3、山川相缪 (缪,通“缭”连结、盘绕)
4、杯盘狼籍 (籍,通“藉”,凌乱)
5、举匏尊以相属(尊,通“樽”,酒杯)
(二)词类活用
1、歌窈窕之章 扣舷而歌之(歌,名作动 唱)
2、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舞,使……起舞;泣,使……哭泣)
3、正襟危坐(正,形作动 整理)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南,名作状 向南)
5、西望夏口,东望武昌(西、东,名作状,向西、向东)
6、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下、东:名作动,攻占,向东进军、东下)
7、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渔樵,名作动,打鱼砍柴)
8、侣鱼虾而友麋鹿 (侣、友:意动用法 以……为伴、以……为友)
(三)古今异义
1、白露横江,水光接天(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2、凌万顷之茫然(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四)一词多义
1、望:
七月之望(名词,阴历的每月十五日)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 眺望,向远处看)
2、歌:
扣舷而歌(唱)
歌曰(歌词)
倚歌而和之(歌声)
3、如:
纵一苇之所如(往)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像)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像)
4、然:
其声呜呜然(……的样子,像声词词尾)
何为其然也(这样)
5、长:
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6、于: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在)
月出于东山之上(从)
徘徊于斗牛之间(在)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
托遗响于悲风(给)
7、而:
羽化而登仙(表承接)
扣舷而歌(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表修饰)
正襟危坐而问之(表修饰)
侣鱼虾而友麋鹿(表并列)
逝者如斯而未偿往也(表转折)
耳得之而为声(表因果)
8、之:
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词)
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哀吾生之须臾(助词,取独)
9、其:
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其声呜呜然(代词,那)
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五)特殊句式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宾短语后置)
2、徘徊于斗牛之间(介宾短语后置)
3、何为其然也(宾语前置)
4、而今安在哉(宾语前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被动句)
6、而又何羡乎(宾语前置)
7、凌万顷之茫然(定语后置)
8、是造物之无尽藏也。(判断句)
9、渺渺兮予怀(主谓倒装)
三、成语
1、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形容非常渺小。
2、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或拘谨的样子。
3、世独立:脱离社会,独自生活,不跟别人往来。
4、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就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
5、杯盘狼藉:形容宴饮后桌上凌乱的样子。
四、其他重点字词
七月既望 (农历每月十六)
白露横江(笼罩)
纵一苇之所如(纵:任,如:往)
凌万顷之茫然(越过)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浩浩:广阔,辽远;冯虚:凌空、凭空)
渺渺兮予怀(悠远的样子)
倚歌而和之(倚:循,依;和:唱和)
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袅袅:形容声音婉转悠长,缕:细丝)
正襟危坐(端正)
方其破荆州(方,当)
固一世之雄也(本来)
哀吾生之须臾(片刻)
知不可乎骤得(骤:突然;骤得轻易得到)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曾:竟,连……都……;一瞬:一眨眼,比喻时间短暂)
而吾与子之所共食(共同享用,也作“适”)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3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整理归纳
苏轼《赤壁赋》是被贬调湖州是所作,那么其中的知识点,大家学习了哪些?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一、虚词
1. 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连词,表修饰 )
2. 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 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 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
(2)月出于东山之上( 介词,从 )
(3)徘徊于斗牛之间( 介词,在 )
(4)于是饮酒乐甚( 介词,在 )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介词,被 )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 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 介词,在 )
4. 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形容词词尾 )
(3)郁乎苍苍( 形容词词尾 )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
(6)相与枕藉乎舟中( 介词,在 )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二、实词
1. 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
(3)举酒属客 ( 通“嘱”,劝人饮酒 )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
2. 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3. 一词多义
(1)东 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方位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 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 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a纵一苇之所如 (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4. 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渺沧海之一粟(形容词用作动词,渺小的像 )
(11)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三、文言句式
1. 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 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乎”表反问语气)
(3)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4)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乎”,表反问语气)
3. 省略句
(1)(其声)如怨如慕,(其声)如泣如诉
(2)(其声)舞幽壑之潜蛟,(其声)泣孤舟之嫠妇
(3)(苏子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
4. 变式句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短语后置)
(3)凌万顷之茫然(茫然万顷,定语后置)
(4)渺渺兮予怀(予怀渺渺,主语后置)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6)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
苏轼《赤壁赋》文言知识点四、重点语句翻译
1.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
2.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文:任凭小船在茫茫无际的江面上自由漂流,越过那浩荡渺远的江面。
3.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译文:多么广阔浩瀚啊,我们像凌空驾风而行,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我们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
4.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译文:哀叹我们生命的短促,羡慕长江的无穷无尽。
5. 盖其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
《赤壁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这次我给大家整理了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供大家阅读参考。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⑴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⑵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⑶ 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⑷ 举匏樽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 徘徊于斗牛之间
A古义:明月停留 今义:人在一个地方来回走动
B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竞技方式
(2) 白露 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3) 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旷远的样子 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内心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今义:美貌的人
3.一词多义
(1)东 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 望 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 下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 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如诉如泣(副词,像)
(5)白 白露横江(白色的,形容词)
不知东方之既白(亮,形容词)
(6)歌 歌窈窕之章(唱,动词)
歌曰:“……”(歌词,名词)
倚歌而和之(歌曲的曲调或节拍,名词)
4.词类活用
(1) 名词用作状语。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2) 名词用作动词。
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打鱼砍柴)/ 下江陵(攻占)/ 顺流而东(向东进军)
(3)名词的意动用法。
侣鱼虾而友麋鹿(以……为侣,以……为友)
(4) 动词的使动用法。
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5)形容词用作动词。
正襟危坐(整理)/ 渺沧海之一粟(渺小得像……) / 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二、文言虚词
1.而
(1) 连词,表转折。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 /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2) 连词,表修饰。 倚歌而和之 / 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3) 连词,表承接。 正襟危坐而问客
(4) 连词,表并列。 侣鱼虾而友麋鹿
2.之
(1) 助词,的。 月出于东山之上 / 哀吾生之须臾
(2) 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凌万顷之茫然
(3) 助词,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独立性。 苟非吾之所有 / 吾与子之所共适
(4) 代词,它、它们。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 耳得之而为声/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5)扣舷而歌之(音节助词)
(6)倚歌而和之(代词,代“歌”)
(7)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去,往)
3.于
(1) 介词,在。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 徘徊于斗牛之间 / 渔樵于江渚之上/ 托遗响于悲风 / 于是饮酒乐甚
(2) 介词,从。 月出于东山之上
(3) 介词,被。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乎
(1) 语气词,表示疑问,呢。 而又何羡乎
(2)语气词,表反问,吗。 此非盂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3)语气词,表疑问,吗。 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4) 介词,在。 相与枕藉乎舟中
(5) 形容词词尾。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
(6)用在句中表停顿或舒缓语气,语气词。郁乎苍苍 / 知不可乎骤得
5.其
(1)而不知其所止(代词,它,指“一苇”)
(2)其声呜呜然(指示代词,那)
(3)何为其然也(代词,指箫声)
(4)方其破荆州(代词,他,指曹孟德)
6.然
(1)凌万顷之茫然 / 苏子愀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2)何为其然也(这样,代词)
(3)其声呜呜然(语气词,相当于“焉”,表陈述语气,可不译)
三、文言句式
(一)判断句
(1)固一世之雄也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此非曹孟德之诗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3)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非”表否定判断)
(二)倒装句
1.状语后置句
游于赤壁之下 / 渔樵于江渚之上 / 寄蜉蝣于天地 / 托遗响于悲风 / 月出于东山之上
2.宾语前置句
何为其然也?/ 而今安在哉?/ 而又何羡乎!
3.定语后置句
凌万顷之茫然 / 客有吹洞箫者
(三)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用“于”表被动)
(四)疑问句
(1)何为其然也(“何”与“也”表疑问语气)
(2)而今安在哉(语气词“哉”,表疑问语气)
(3)客亦知夫水与月乎(语气词“乎”,表疑问语气)
(4)此非曹孟德之诗乎(“乎”表反问语气)
四、 成语
羽化飞天 不绝如缕 正襟危坐 横槊赋诗
逝者如斯 杯盘狼藉 如泣如诉 遗世独立
赤壁赋的艺术特点
“情、景、理”融合。全文不论抒情还是议论始终不离江上风光和赤壁 故事 ,形成了情、景、理的融合。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作者抓住风和月展开描写与议论。 文章 分三层来表现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首先写月夜泛舟大江,饮酒赋诗,使人沉浸在美好景色之中而忘怀世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促,变动不居,因而跌入现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变的哲理,申述人类和万物同样是永久地存在,表现了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写景、抒情、说理达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
“以文为赋”的体裁形式。此文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 散文 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诗歌的深致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散文的笔势笔调,使全篇文情郁郁顿挫,如“万斛泉涌”喷薄而出。与赋的讲究对偶不同,它相对更为自由,如开头的一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全是散句,参差疏落之中又有整饬之致。以下直至篇末,大多押韵,但换韵较快,而且换韵处往往就是文意的一个段落,这就使本文特别宜于诵读,并且极富声韵之美,体现了韵文的长处。
意象连贯,结构严谨。景物的连贯,不仅在结构上使全文俨然一体,精湛缜密,而且还沟通了全篇的感情脉络,起伏变化。起始时写景,是作者旷达、乐观情状的外观;“扣舷而歌之”则是因“空明”、“流光”之景而生,由“乐甚”向“愀然”的过渡;客人寄悲哀于风月,情绪转入低沉消极;最后仍是从眼前的明月、清风引出对万物变异、人生哲理的议论,从而消释了心中的感伤。景物的反复穿插,丝毫没有给人以重复拖沓的感觉,反而在表现人物悲与喜的消长的同时再现了作者矛盾心理的变化过程,最终达到了全文诗情画意与议论理趣的统一。
赤壁赋原文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冯 通:凭)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共适 一作:共食)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赤壁赋文言文知识点梳理小结相关文章:
★ 高一语文必修二文言文知识点归纳
★ 高二语文文言文赤壁赋原文
★ 高考语文文言文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二语文文言文 赤壁赋
★ 赤壁赋反思总结
★ 高中语文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 后赤壁赋练习题及答案 后赤壁赋文言文练习
★ 赤壁赋文言文翻译及注释
★ 高中必修语文二文言文常识归纳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
《赤壁赋》是指北宋文学家苏轼写过两篇《赤壁赋》,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表现了作者的心灵由矛盾、悲伤转而获得超越、升华的复杂过程。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总结 有哪些?一起来看看赤壁赋知识点归纳总结,欢迎查阅!
高考语文必背古诗文:赤壁赋
赤壁赋
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 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语文《赤壁赋》考点整理
作者简介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的文学家。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宋仁宗嘉?二年进士,受欧阳修赏识。由凤翔府签判入朝,任监官告院,兼判尚书祠部。因政见与王安石不合,出为杭州通判。后知密州、徐州。元丰二年因乌台诗案被诬入狱,罪贬黄州。哲宗元?年间旧党当政,任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圣年间新党上台,又被贬惠州、儋州。徵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苏轼六十六岁北还,不久逝世。谥“文忠”。
苏轼兼长诗文词书画,为北宋一代文宗。苏文洋恣肆,议论纵横,想象奇特。其诗揭时弊,叹民生、抒胸怀,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苏词冲破男女之情、离别之愁的藩篱,怀古、感旧、记游、说理等题材无不可入词,开豪放派词风。但他的部分文学也流露出他保守的政治观点和游戏人生的消极态度。著有《苏东坡集》。
文体知识
赋:是汉代形成的一种文体,有“汉赋”之称,赋讲究词采、对偶、韵律和铺叙,常采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有诗歌和 散文 特点。后来或向骈文方向发展,称为“骈赋”、“律赋”,或进一步散 文化 ,称为“文赋”、“散赋”。“文赋”也是散韵结合,但散文意味颇重,特别是到了宋代,多以散文 方法 作赋,别具一格。
本文就是一篇文赋,是一篇记游散文。
背景简介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推行新法,苏轼与之政见不合,被迫离京外放。1079年7月,朝廷中属新党的几个御史,抓拄苏轼所写的诗中讽刺新法的一些诗句,弹劾他愚弄朝廷,妄自尊大。于是宋神宗下令将苏轼拘捕入京,这就是北宋历的“乌台诗案”,后苏轼因其弟和许多大臣的多方营救,方免死罪。这年12月,苏轼被贬到黄洲,但任团练副使之职,名为朝廷命官,实是囚犯,生活艰难,行动亦受监视。面对如此重大打击,他苦闷难遣,一面从佛老思想中寻求解脱,一面到自然山水中寻求安慰。1082年7月和10月,他先后两次游黄州赤壁,写了两篇以赤壁为题的赋,抒发怀抱,依时间顺序,分别为《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
本文与《后赤壁赋》为姐妹篇,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以诗的语言,通过主客问答、水月譬喻,描绘景色,感慨历史,思索人生。它既表现了苏轼豪放旷达的胸怀情趣,也反映出他以酒乐排遗苦闷,消极颓放的一面。文中叙事井然有序,状景时丽如画,抒情豪兴酣畅,议论理趣兼备。通篇洋洋洒洒,纵横恣肆,表现出苏轼横溢的才情。
诗歌内容分析
此文的外有形式,似乎是一篇游记。开头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由。下面从出游到赏景、箫歌、怀古、伤今、议论、醉酒、天明,完全按时间顺序一路写来,所以“月出”起,以“东方既白”(日落)收。但细究起来,在时间这条外在线索之外,还有一条内在的情感脉络。作者此文并非以记游为主,而重在抒情议论。因此剖析此文的层次结构,更重要的是要把握人物的事情变化。文中主客两人的感情变化,经历了“乐――悲――喜”的过程。全文也就可以分为三层。
(一)一段写泛舟江面上生乐。
清风、明月、江水的描写,不但抓住应时之景的鲜明特征,创造宁静安谧的境界,勾出遗世独立之情,为下文的抒情议论作了铺垫。成为构成全篇艺术意境的主要物象。
(二)二、三段记叙泛舟江心,饮酒放歌的情景,因箫声呜咽而生悲。
1.“饮酒乐甚”发而歌(美人喻其理想)
2.由放歌引出客人倚歌而和的箫声。
用比喻、夸张、想像的手法, 极写了萧声强烈的感染力,表达出浓重的凄清情调,借此抒发内心 难以掩抑的哀愁,感情基调由乐而悲。
3.客人解释箫声“何为其然”。
用以客代答的形式,表达作者对现实人生的苦闷和迷惘。其中“渔樵于江渚之上”正是作者贬谪生活写照。
(三)四段抒写因得到解脱而复喜。
4.苏子对客人的批驳和安慰。(全文主旨所在)
1)以“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领起,驳客“羡长江之无穷”的议论。
2)以“且夫”一转,驳客“抱明月而长终”的感慨。
这段文字是写作者经过一番哲学思考,终于找到解脱苦闷的途径, 即用旷达超脱的态度对待人生,在大自然怀抱中录求精神慰藉。
5.客人被苏子说服而转悲为喜。
“洗盏更酌”、“相与枕藉”将喜悦的心情化成了具体的生活画面。(与首段相呼应,但此时的乐,已是在领悟人生意义后的更高层次的愉悦。)
诗歌主题
文章 通过泛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及主客之间的相互辨驳,反映了作者由故作旷达到陷入苦闷,又由苦闷到解脱的思想过程,表现了他身处逆境仍热爱生活的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重难点理解
1、理解文中的主客对话实质上反映了作者思想矛盾的两个对立方面。
文中继承并发展了赋体的传统表现手法:主客对话,抑客伸主。文中的主客对话,实则代表了作者思想中两个不同侧面的矛盾斗争。作者把政治失意的苦闷通过客来宣泄,把乐观旷达的情怀通过主来表现,主终于说服客,反映了其思想中积极的一面战胜了消极的一面,从而肯定了积极乐观的人生观。
2、具体说明作者从哪几个角度描写箫声,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从三个角度来描写:
一是直接描述箫声的凄凉哀怨;
二是描述箫声余音悠远绵长;
三是描述箫声的感人力量。
作者在描写箫声时用了比喻修辞,以细长的丝线来比喻箫声的余音悠长。
艺术特色
1、 景、情、理融为一体。
文章虽从记游写起,但重在抒发人生感慨, 辩论 人生意义,故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哲理性。作者采用了因景生情,借物喻理的高明手法,使景、情、理三者达到统一。
首段因景生情,但文中又借物喻理(水、月、风),即以这段写景为下文议论说理作形象、铺垫。第二段中客的议论,以“羡长江之无穷”扣住水,以“抱明月而长终”扣住月,以“托遗响于悲风”扣住风,虚无消极的人生观,其内涵就借具体的自然现象表达了出来。第三段苏子反驳也是以水和月作譬,深入浅出说明事物变与不变的道理。整篇文章,议论赋予了景物以微妙的哲理,写景使哲理呈现生动的形象,而抒情又成了文章的内在脉络。
2、采用对话手法,主客问答,抑客伸主
本文继承了辞赋常用的形式规范,即主客问答,抑客伸主,文中的客,其实是作者为展开辩论而虚设的人物,主客双方,代表着作者思想的两个对立面,最终主说服客,反映了作者复杂的人生观中积极面战胜了消极一面。
3、骈、散句交错使用,有整有散,错落有致,如行云流水般自然。
全文以散句为主,其中又穿插一些似对不对的偶句。如:“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颇有韵味悠长之感。有些 句子 ,似散而实整,如“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其消长也;” 有些句子,又似整而实散,如:“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语文《赤壁赋》知识点归纳
一、虚词
1.而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连词,表转折)
(2)倚歌而和之(连词,表修饰)
(3)正襟危坐,而问客曰(连词,表承接)
(4)侣鱼虾而友麋鹿(连词,表并列)
(5)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连词,表转折)
(6)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连词,表转折)
(7)自其不变者而观之(连词,表修饰)
2.之
(1)月出于东山之上(助词,的)
(2)凌万顷之茫然(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3)哀吾生之须臾(助词,的)
(4)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代词,它)
(5)苟非吾之所有(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6)耳得之而为声(代词,它)
(7)取之无禁,用之不竭(代词,它们)
(8)吾与子之所共食(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3.于
(1)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介词,从)
(3)徘徊于斗牛之间(介词,在)
(4)于是饮酒乐甚(介词,在)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介词,被)
(6)渔樵于江渚之上(介词,在)
(7)寄蜉蝣于天地(介词,在)
(8)托遗响于悲风(介词,在)
4.乎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形容词词尾)
(2)飘飘乎如遗世独立(形容词词尾)
(3)郁乎苍苍(形容词词尾)
(4)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5)而又何羡乎(语气词,表示疑问)
(6)相与枕藉乎舟中(介词,在)
二、实词
1.通假字
(1)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凭,乘)
(2)山川相缪(通缭,环绕)
(3)举酒属客(通嘱,劝人饮酒)
(4)举匏尊以相属(通嘱,劝人饮酒)
2.古今异义
(1)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2)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3)凌万顷之茫然
古义:浩荡渺远的`样子
(4)望美人兮天一方
古义:指他所思慕的人。古人常用来作为圣主贤臣或美好理想的象征。
(5)倚歌而和之
古义:循,依。
3.一词多义
(1)东a顺流而东(动词,向东进军)
b东望武昌(名词作状语,向东)
(2)望a七月既望(名词,农历每月十五)
b望美人兮天一方(动词,眺望,远看)
(3)下a方其破荆州,下江陵(动词,攻占)
b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名词,下面)
(4)如a纵一苇之所如(动词,往)
b如怨如慕(副词,像)
(5)歌a扣舷而歌之(动词,唱)
b歌曰(名词歌词)
c倚歌而和之(名词曲调)
(6)长a抱明月而长终(永远)
b而卒莫消长也(增长)
4.词类活用
(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名词用作状语,向西,向东)
(2)下江陵(名词用作动词,攻占)
(3)顺流而东也(名词用作动词,向东进军)
(4)舞幽壑之潜蛟(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起舞)
(5)泣孤舟之嫠妇(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哭泣)
(6)正襟危坐(形容词用作动词,整理)
(7)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名词用作状语,向南)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名词用作动词,打鱼砍柴)
(9)侣鱼虾而友麋鹿(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10)不知东方之既白(形容词用作动词,显出白色)
四、文言句式
1.判断句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语气词也,表判断)
2.介词结构后置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相与枕藉乎舟中
3.定语后置
凌万顷之茫然
客有吹洞箫者
4谓语前置
渺渺兮予怀
5.被动句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6.宾语前置
何为其然也
而又何羡乎?
而今安在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