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怎么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导语:研究表明,人有创造能力的发展是在幼儿时代,每个幼儿都具有潜在的或正在萌芽的创造能力,而这种创造能力对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怎么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
一、培养孩子的动手能力
心理学的调查表明,儿童的动作发展在儿童智能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大脑指挥双手,双手又促进大脑,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手是脑的老师”。让孩子多动手,可以增进他们的感觉能力、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西方发达国家很重视儿童动手能力的训练。美国儿童博物馆鼓励孩子们在参观时动手摸展品或实际操作。德国、日本和瑞典等国的一些幼儿园里都设有模拟工具,经常让孩子参加游戏,这些做法值得我们借鉴。
不少中外科学家从小就有动手的习惯。祖冲之从小就爱摆弄算筹,少年的祖冲之用绳子绕车轮一圈,折成相等的三折,发现每段比圆轮的直径要长,因而对《周髀算经》中的“径一周三”的定论产生了怀疑。为了解决这一疑问,他经过多年的测量验算,终于得出了世界上最早精确到七位数的圆周率。爱迪生从小就爱到附近的造船厂去摆弄各种工具和机件,11岁就动手做各种各样的实验,多年不懈的努力终于使他成为硕果累累的大发明家。
在孩子长身体、长知识的最佳时期,每一位教师和父母都要努力创造各种条件,尽量满足孩子好动手的需要,重视孩子动手能力的培养。根据幼儿的年龄、体力、知识和经验,组织幼儿动手做简单的玩具、标本和模型,做有趣的小实验,参加穿、插、拼、搭、挑等各种用手操作的游戏,以及绘画、泥塑、折纸、剪贴、雕刻及编织等活动,从系鞋带、扣纽扣、用筷子吃饭到各种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使孩子在动手实践中逐渐变的心灵手巧,培养创造性思维,使他们的智力得到更充分的开发。
二、培养孩子的动脑能力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各种能力对智力活动的意义:观察力是智慧活动的门户,记忆力是智慧活动的仓库,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而思维能力则是智力活动的核心。现实生活是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源泉,而创造的第一步就是观察。
曾经有人望着蔚蓝的天空,想象有一天人也能像鸟儿一样在天空中翱翔,于是天上便有了飞机,又曾有人面对深不可测的大海,想象人也能像鱼儿一样潜入海底,于是便有了潜水艇。世界上任何一样发明无一不是从最初的、看起来不可思议的想象中创造出来的`,想象正是一切创造的基础。
幼儿富于好奇心,他们喜欢从事各种探索性的活动,这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是大有帮助的。例如,他们喜欢往水中扔石子,观察水纹散开的现象,喜欢把木板斜放,让各种物体从板上滑下来。然而,有些家长和教师往往片面重视知识技能的训练和掌握,把这种带有试验性质的,有意义的活动看成是无聊和淘气,是浪费时间,加以限制或禁止,这样做必然会抑制幼儿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
鼓励幼儿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不满足于简单的模仿和统一的答案,是发挥幼儿想象力、创造力的重要方法。可是,有一些教师和家长都喜欢用自己的眼睛代替幼儿去观察,用自己的脑子代替幼儿去思考。
有的教师甚至要求所有孩子处处一样。图画课强调幼儿按照教师的范图画;语言课要背诵原文或教师编好的话;唱歌表演总是由教师编好动作。这样做,作为启发示范是可以的。但是,如果不断沿用,过多的让幼儿机械模仿或重复,甚至不允许半点走样,就会挫伤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动手和动脑两者是密切相连的。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他们在做复杂的手指动作时,必须进行积极的思维,进行一系列分析综合,做出各种判断和反应,使眼和手、感知和运动协调起来了。
例如,幼儿在手工活动——泥塑的过程中,大脑神经细胞必须十分活跃,要进行积极的思维,确定塑造的目的,设计活动的程序通过搓、拍、提、捏、贴等动作,准确的表达动物各部分的特征,必须高度集中注意力,发挥想象力,才能实现创造的目的。
三、培养孩子的自信心和独立精神
创造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往往受许多因素的制约,个性因素是影响创造力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心理品质。因此,在培养幼儿动手和动脑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幼儿的积极的性格特征,如自信、勤奋及独立精神,防止幼儿产生消极的性格特征,如自卑、胆小、懒惰和依赖等缺点。
自身成功、失败的经验教训和成人的支持、鼓励,是形成幼儿自信心的基础。鼓励幼儿自己动手,“你自己系鞋带”“你自己拿筷子吃饭吧”“宝宝真能干”“一会儿就把事情做好了”幼儿对活动充满信心,就能饶有兴趣地去做。幼儿这种获得成功的喜悦和满足感,将会成为其主动克服困难的动力,因而形成一定的独立进取的精神。
创新能力包括哪些能力
创新能力由多种能力构成,它们包括学习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想象能力、批判能力、创造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整合多种能力的能力。
1、学习能力是指个体从事学习活动所需具备的心理特征。是顺利完成学习活动的各种能力的组合,包括感知观察能力、记忆能力、阅读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
一般而言,学习能力高低与种系演化密切相关,种系演化越高,其学习能力越强。在教育环境下,学习能力的发展与教学过程相辅相成。
2、分析能力是人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解为若干部分进行研究、认识的技能和本领。客观事物是由不同要素、不同层次、不同规定性组成的统一整体。
为了深刻认识客观事物,可以把它的每个要素、层次、规定性在思维中暂时分割开来进行考察和研究,搞清楚每个局部的性质、局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局部与整体的联系。
借助分析能力,可以对决策对象的认识由表到里、由浅入深、由难到易、由繁到简,从而把握决策对象的本质,为科学决策打下基础。
3、综合能力是人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各个部分结合成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考察、认识的技能和本领。
思维中的综合,是把客观存在的各个要素、层次和规定性,用一定线索把它们联系起来,从中发现它们之间的本质关系和发展的规律。借助综合能力,可以对决策对象的认识由小到大,由低到高,由零散到完整,由局部到整体,从而把握全局,立足长远,使决策不偏离方向。
4、想象力是人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在头脑中创造出新形象的能力。比如当你说起汽车,我马上就想象出各种各样的汽车形象来就是这个道理。因此,想象一般是在掌握一定的知识面的基础上完成的。 想象力是在你头脑中创造一个念头或思想画面的能力。
5、实践判断能力指的是一个人在实践过程中处理实际事务的判断方式和决断能力。实践判断建立在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基础之上,是根据现实环境和具体条件而做出的一种综合判断。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数学教学,一方面要传授数学知识,使学生具备数学基础知识的素养;另一方面,要通过数学知识的传授,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力,这是数学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我认为有两项重要的能力对学生数学学习和生活非常重要,就是创新思维意识和研究性学习能力。 一、积极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1.在数学起始教学中,教师必须着重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基础知识状况,尤其在讲解新知识时,要严格遵循学生认知发展的阶段性特点,针对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分别给他们奋斗目标,使学生有一种“跳一跳,就能摸到桃”的感觉,提高学生学好高中数学的信心。 3.诱导学生暴露其原有的思维框架,消除思维定势的消极作用。例如,教师可以设置疑难,展开讨论,疑难问题引人深思,选择学生不易理解的概念,不能正确运用的知识或容易混淆的问题让学生讨论,从错误中引出正确的结论,这样学生的印象特别深刻。而且通过暴露学生的思维过程,能消除消极的思维定势在解题中的影响。 二、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1.让学生获取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研究性学习强调学生通过自主参与类似于科学研究的学习活动,获得亲身体验,逐步形成善于质疑、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努力求知的积极态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参与的乐趣,产生积极情感,激发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通过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地发现和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收集和分析资料,调查研究,得出结论并进行成果交流活动,引导学生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学习和掌握一些科学的研究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分享与合作的意识。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研究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数学学习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的接受,而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数学活动。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研究性学习能力的培养,能够运用数学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交流与处理信息。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我们常说培养小孩的创造力可以和智力一起,那么智力与创造力到底是什么关系呢?下面是我整理的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相关资料,一起来看看吧!
简述智力与创造力的关系
从1869年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出版《遗传与天才》,第一次对“创造性”进行研究以来,各国心理学家对“创造性”的研究给予了充分的关注,特别是近二十多年来,创造性思维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心理学家们对智力与创造性的关系问题作了大量的研究。吉尔福特对这些研究的结论是:
◆从一般趋势来说,智力高的人,他们的创造力也是高的。
◆智力越高者与创造力的相关程度越低。也就是说,那些高智力者,其创造力不一定是高的。
◆智商在130以上者,创造力测验所得分数甚为分散,有的很高,有的很低。
创造力不同于智力。创造力包含了许多非智力因素,如人的个性和独立性等等都是非智力因素。一个智商很高的人,可以是—个依赖性很强的人,一个没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去摧毁常规障碍的人,甚至可以是—个个性有缺陷或者懒惰的人。但是,一个创造力很强的人,必须是非常有独到见解、独立性很强的个性完善的人,必须是一个在常规势力面前百折不挠的人,同时又是一个具有很强的记忆力、丰富的想象力、敏锐的观察力、深刻的思考力、清晰的判断力的人。
因此,创造力强的人智商一定高;但是智商高的人,不一定创造力就强。智商极高的学生可以赢得国际奥林匹克知识竞赛奖,但是惟有创造力极强的人才可能获得诺贝尔奖!
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学习好,智力强就自然有创造能力了,用不着专门培养,这个观点是不正确的。创造能力需要一定的、扎实的基础知识做依托,但是基础知识不等于创造能力,没有良好的创新思维品质,一个人即使有广博的知识,超群的智力,出众的能力,也不一定具有很强的创造力。如果知识多就能创造,那么大学毕业不就都成发明家了,中、小学生也就什么也创造不了了。世界上很多东西都是由没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发明的,就说明这一道理。创造也需要较高的智力,但一般的智力不等于创造力。。创造力需要建立在最佳的知识结构和智能结构上,知识和智力是创造的基础,但知识≠创造,智力≠创造,创造力需要专门的训练。
孩子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性
孩子的智力与创造力息息相关,专家研究学龄儿童的智力与创造力的相关性,认为突出的有4种模式。下面我们就为您一一介绍一下:
①高智商和高创造力。
这类孩子不论在学习或游戏时都十分专注和投入,对不同的学习环境,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于学校的课业,通常颇为自信,并能积极而主动地参与。
②低智商和高创造力。
这类孩子在传统教育体系学校中,易遭受极人的挫折,常会有适应不良而妄自菲薄的现象,缺乏自信。
③低智商和低创造力。
这类孩子似乎不太理解学校的意义,他们大多数表现较为被动而退缩。
④高智商与低创造力。
这类孩子追求学校中的高成就,十分专注于课业并有高度自信心。然而,却不是学校中活跃的一群。
高智商低创造力的现象在我们现在的教育中十分明显。换言之,具有高创造力的孩子,往往会有较多的个别状况,需要老师较多地注意,因此也比较会被看做是问题学生。
创造力与智力相比照,似乎有创造力的人应该也是高智商的人。其实不然,研究显示,两者之间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一般旧测验中,依然以单一答案为标准,所以并不能很客观地评价出创造力的高低。至于可确定的是,具备创造力的人,基本上至少IQ要在100以上,也就是说创造力的表现.必须有一些基本知识为背景,作为酝酿与转换的基础。所以旧的测验,只能做为参考数据的一种,而不能当作绝对的标准。托伦斯曾明白指出,如果我们只凭着IQ值来辨认资优儿童,那么我们将会漏失掉将近70%具有高创造力的孩子。
创造力的含义
人们常常指责创造力研究者们连自己正在谈论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都不清楚。心理学家在对创造、创造性或创造力这些相关概念下定义时也总是争执不休,莫衷一是。我国心理学研究者林传鼎在讨论创造力问题时,曾对创造、创造性和创造力三个词作过区分。他认为,创造是一种智力活动;创造性是用来描述创造活动属性的一个词,它的一般特点是与首创性和适宜性密切相连的;而创造力则是指一种高度复杂的特征和能力,它包括有创造性的人所拥有的各种品质。当然,在有关创造力的具体研究中,人们对上述三词的区分并不明显,甚至很多情况下是相互混同在一起的。研究者可能根据个体思维产品的特性或创造活动中的思维过程特征来定义创造力,也可能将创造力归结为与产生新事物相关的个体人格特质或心理能力。在我国的文献资料中,多数将创造力看成个体产生新颖、独特且有价值的思想或事物的能力,是个体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与一般智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特性。
吉尔福德(Guilford,1967)关于发散思维是创造力的主导成分这一观点对创造力的理论构建及测量带来了深刻影响,以至于大部分创造力研究者都对发散思维给予高度重视。发散思维是根据已有信息,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寻求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对创造力的意义表现在三个特征上:(1)流畅性(fluency),在短时间内发散出观念的数量,也即作出的反应既快又多;(2)变通性(flexibility),发散的灵活性,能随机应变的能力;(3)独特性(originality),发散的新奇性,能对刺激作出不同寻常的反应。不过,好些研究者一方面强调发散思维在创造力结构中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不排除聚合思维的作用。所谓聚合思维,是指方向明确,条理清楚,综合运用已有的多种信息,导出一种正确答案的思维方式。通过发散思维可以产生新颖独特的思想,但聚合思维对真正取得创造性成果也是不可缺少的,二者在创造活动中是相辅相成的。例如,发散思维只有在聚合思维的引导下,所产生的答案才有一定的方向性,而非与问题毫无关联的胡乱发散;当发散思维指向问题解决时,又必须在聚合思维的配合下与原有的任务要求相对照,进而从多种方案中作出最佳选择。
斯滕伯格(Sternberg,1996)将创造力当做其成功智力(successful intelligence)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于1988年提出了关于创造力的三维模型理论,为人们从多个角度理解创造力的含义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他认为,创造力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上。第一个维度是不寻常且恰当地应用智力。这种对智力的应用是通过一系列的次级加工过程,具体包括元成分、获得知识成分和执行成分。第二个维度是认知方式。认知方式大体包括五种。(1)认知运算的功能,主要表现为行政的、立法的和司法的等方式。斯滕伯格认为,有创造性的人,其认知方式主要是立法的。(2)认知运算的管理,主要表现为独裁的、分层负责的、寡头政治的和无政府主义的等方式。斯滕伯格认为无政府主义的认知方式有很大的创造性潜能,但往往得不到社会的认可,因为它违反了现存的价值,除非这种冲突能以建设性的方式来解决。而真正独裁的认知方式最不可能表现出创造行为。分层负责的认知方式可能产生创造力。(3)认知运算的层次,主要分为整体和局部两种方式。斯滕伯格认为,要表现出创造性,个体至少要有一定程度的整体思考倾向,局部思考方式很难产生创造性。(4)认知运算的范围,主要分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方式。斯滕伯格认为,持内在型认知方式的个体更易表现出创造性。(5)认知运算的学习,主要分为保守的和激进的两种方式。斯滕伯格认为,学习方式保守的人,较少表现出创造性;只有学习方式激进的人,才可能表现出更大的创造性。第三个维度是人格特征。斯滕伯格总结了有创造性的个体所具备的人格特质,具体表现在:(1)容忍事物的模糊性;(2)愿意克服障碍;(3)愿意让自己的观念不断扩展;(4)活动受内在动机的驱使;(5)有适度的冒险精神;(6)期望被认可;(7)愿意为争取再次被认可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