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
经营你的才能,既要多学习,多积累知识,更要学会调控你的情绪。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下册 语文知识 点部编版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1
第21课《〈庄子〉二则》
一、作者简介
庄子(约前369—前286),名周,宋国蒙人,战国时期哲学家。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的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在政治上,他主张“无为而治”。庄子的思想主要保存在《庄子》一书中。《庄子》中的 文章 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作品之中,鲁迅先生说:“其文则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之作,莫能先也。”
二、课文翻译
北冥有鱼
原文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注释
冥:同“溟”,海。下文的“南冥”指南海。
鲲:大鱼名。
鹏:大鸟名。
怒: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垂:悬挂。
译文
北海有一条鱼,它的名字叫作鲲。鲲的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变化成为鸟,它的名字叫作鹏。鹏的脊背,不知道几千里;当它振翅而飞时,它的翅膀像悬挂在天空的云。
原文: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注释
海运:海水运动。
天池:天然形成的水池。
志:记载。
水击:击水,拍打水面。
抟:盘旋飞翔。
扶摇:旋风。
去:离开。
息:气息,这里指风。
译文
这只鸟,在海动风起时就迁往南海。南海,是天然形成的水池。《齐谐》是一本记载怪异的事物的书。《齐谐》中说:“当鹏鸟迁往南海时,拍打水面,激起的浪花就达三千里,乘着旋风盘旋飞至九万里的高空,凭借着六月的大风离开。”
原文: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注释
野马:山野中的雾气,奔腾如野马。
是:这样。
译文
山野中的雾气,空气中的尘埃,都是生物用气息吹拂的结果。天色湛蓝,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大鹏从天空往下看,也不过像人在地面上看天一样罢了。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原文: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
注释
濠梁:濠水上的桥。濠,水名,在今安徽凤阳。
鯈鱼:一种白色小鱼。
是:这。
译文
庄子与惠子在濠水上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鯈鱼在河水中游得悠然自得,这是鱼的快乐啊。”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呢?”
原文: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注释
全:完全,肯定(是这样)。
译文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不知道你;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肯定(是这样)!”
原文:庄子曰:“请循其本。子曰 ‘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
注释
循其本:追溯语题本原。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云者,助词,用于句末,表提顿,以引起下文。
译文
庄子说:“请追溯话题本原。你说‘你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等等,说明你已经知道我知道鱼快乐而问我,我是在濠水上知道的。”
三、问题归纳
北冥有鱼
1.作者为什么要将鲲鹏所居之地定为“北冥”?
“北冥”是特别之词,为庄子创造,含义新颖,其中透露出旷远神秘的意味,暗示着北冥是非世人所能见,亦非人智所能测的,这种意味与鲲鹏神秘的形象融为一体。
2.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 “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3.作者把鲲鹏的居住地定为“南冥”,目的何在?
把鲲鹏的目的地“南冥”与出发地“北冥”对举,表明鲲鹏从渺远幽深的极北之地迁徙至极南之地,可见其志向极远。
4.作者假借齐谐之言,有什么目的?
作者假借齐谐之言,让人们相信鲲鹏的真实性。运用丰富的想象,奇特的夸张,描写了鲲鹏振翼拍水,盘旋飞向九万里高空的形象,这一形象能激发人的豪情壮志,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5. “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6.鲲鹏的形象是怎样的?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一形象的?
鲲鹏形体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怒而飞时气势壮美。从体大、背大、翼大以及活动范围大(长度:从北海到南海;高度:九万里)四个方面极写鲲鹏形象磅礴壮观。用夸张的手法描述鲲鹏,“不知其几千里也”言其形,“若垂天之云”言其翼,“北冥”“南冥”“九万里”言其活动天地,极言鲲鹏形体之大、变化之神奇、飞腾时气势之壮观,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雄奇壮丽的画卷。
7.你敬佩鲲鹏吗?谈谈你的理由。
示例一:我敬佩鲲鹏,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范仲淹、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我不敬佩,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 爱岗敬业 ,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1.庄子坚持认为“出游从容”的鱼儿很快乐,表现了他怎样的心境?
庄子认为鱼“乐”,其实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
2.庄子为什么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
庄子不正面回答惠子的问题,而采用反问的方式回答,以“非我”者“不知我”,推论“不知我”者不知“我知鱼”,足见庄子的机智。
3.庄子是如何摆脱惠子的追问的?
庄子返回争论的起点,回转话题,偷换概念,把惠子的“安知”解释成“哪里知道”,机智而巧妙地化解了惠子的发难。庄子的机智灵活跃然纸上。
4.从文中可以看出两人的思想和性格差异是什么?
惠子好辩,对于事物更多的是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缺乏美学意义上的欣赏与关照。而庄子偏于美学上的观赏,能从自由活泼的生命中由衷地感受到轻松、闲适、愉悦,让人 感受到日常生活中的诗意并为之深受感染。
5.《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中庄子为什么坚持认为鱼是快乐的?
庄子的一些思想对我们理解他所说的“鱼之乐”不无启发。庄子追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认为鱼“乐”,其实也就是他愉悦心境的投射与外化。庄子还推崇“自然”,反对“人为”,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嬉游,这是符合庄子的思想的,由此,他断定鱼“乐”是理所当然的事。
四、课文主题
《北冥有鱼》一文中庄子借鲲鹏的寓言说明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依附于一定的条件的,它们的活动都是有所凭借的。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一文中庄子与惠子关于人是否“知鱼之乐”的论辩,表现了庄子机智、巧妙的论辩风格,也表现了庄子“天人合一”的哲学观点。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2
第22课《〈礼记〉二则》
大道之行也
一、课文翻译
原文: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注释
大道:指儒家推崇的上古时代的政治制度。
之:用在主谓之间,取消 句子 的独立性。
为:是,表判断。
与:同“举”,推举。
修:培养。
译文:在大道施行的时候,天下是公共的。选拔、推举品德高尚、有才干的人,(人人)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原文: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注释
亲其亲:第一个“亲”,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亲;第二个“亲”,父母。
子其子:第一个“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子;第二个“子”,子女。
终:终老,终其天年。
矜、寡、孤、独、废疾者:矜,同“鳏”,老而无妻;寡,老而无夫;孤,幼而无父;独,老而无子的人;废疾,有残疾。
分:职分,指职业,职守。
归:归宿。
于:在。
译文: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使老年人能安享晚年,使壮年人能为社会效力,使孩子健康成长,使老而无妻的人、老而无夫的人、幼而无父的人、老而无子的人、有残疾的人都有人供养,男子有职业,女子有归宿。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但并非出于自己想私藏力气,恨它不出于自己,但愿意多出力并不是为了自己的私利。
原文: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注释
是故:即“故是”,可译为“因此”。
乱:指造反。
贼:指害人。
作:兴起。
外户:大门。
闭:关(门)。
谓:叫作、称作。
大同:指理想社会。
译文:因此奸诈之心闭塞而不会兴起,盗窃、造反害人的事不会兴起,所以(家家户户)大门不关。这叫作理想社会。
二、问题归纳
1.谈谈你对“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的理解。
“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三个分句是对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道”的分述。“天下为公”是说政权属于社会的全体成员,“选贤与能”是说社会的管理者应由品德高尚的人和有才干的人担任,“讲信修睦”说的是社会成员之间应当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2.谈谈你对“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的理解。
“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说的是每个人都能推己及人,把奉养父母、抚育子女的心意扩大到其他人身上,使全社会亲如一家,“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是对各年龄段的人群都要做出合适的安排, 特别要对“矜、寡、孤、独、废疾者”这五种人实行生活保障。这句话点出了大同社会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得到社会的关爱。在形式上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形成整齐划一的句式,增强了表达效果。
3. “有分”“有归”点出大同社会的什么特征?
“有分”就是有稳定的工作,“有归”就是男女婚配及时,有和乐的家庭。这是大同社会另一个方面的特征:人人都能安居乐业。
4.写人们对财物、劳动的态度,说明了什么?
通过人们在对待财物和劳动上毫无私心的表现,点出大同社会又一方面的特征:货尽其用,人尽其力。
5.从“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中,你感受到了当时社会怎样的状况?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是大同社会安定、和谐的状况的反映,其中折射出现实社会的黑暗、阴险,这正是人们迫切追求理想社会的原因。
6.“大同”社会和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世外桃源”显然是根据“大同”社会的体制构想出来的,是“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的艺术再现,二者都描绘了理想的社会蓝图,“大同”社会中人人都能受到关爱的基本特征,在“世外桃源”中有具体的体现,如从“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中可以看出桃花源中的老人和孩子因为受到全社会的关爱,生活极其幸福,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老有所终”“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的体现。
三、课文主题
《大道之行也》通过对理想社会的特征的描述,阐述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表达了“天下为公”的思想。
虽有嘉肴
一、相关资料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由西汉戴圣编纂而成,共49篇。《礼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典章制度和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它阐述的思想,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方面,其中《大学》《中庸》《礼运》等篇有较丰富的哲学思想。
二、课文翻译
原文: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注释
虽:即使。
嘉肴:美味的菜肴。
旨:味美。
至:到达了极点。
译文;即使有美味的菜肴,不吃,就不知道它的味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就不知道它的好处。
原文: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注释
是故:因此。
困:困惑。
自反:自我 反思 。
自强:自己督促自己。
译文:因此,学然后才知道(自己的)欠缺,教然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了(自己的)欠缺,然后才能自我反思;知道了(自己的)困惑,然后才能自己督促自己。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兑命》说“教别人,占自己学习的一半”,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三、问题归纳
1.开头写嘉肴的作用是什么?
以嘉肴喻至道,运用比喻论证的 方法 ,说明“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将抽象的道理具体化,通俗易懂。
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写出了“学”“教”之后的结果,为下面的观点作铺垫。
3.“教学相长”该如何理解?
教和学两方面互相影响、互相促进,教使学有所增长,教人学习又反过来促进教人者知识的积累。
4.结尾引用《兑命》中的言论有什么作用?
引用《兑命》中的言论,证明教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使论证更有权威性。
5.试分析《虽有嘉肴》一文的论证思路。
本文在论述时先以“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作比,继而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进而又从教与学两个方面加以论证,最后得出“教学相长”这个结论。
四、课文主题
《虽有嘉肴》论述了教和学的关系,说明了教与学互相促进的道理。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3
第23课《马说》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为《昌黎先生集》。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著名领袖,主张“文以载道”,反对浮华文风,提出“唯陈言之务去”。韩愈推动了文学发展,被后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 散文 句式灵活多变,文笔流畅而有气势,对后世的文风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 故事 背景
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800)间。其时,韩愈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提拔,未被采纳。他在京城应试觅官,奔走相告,一共待了10年之久,最后无限怨郁,离开长安。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节度使董晋和张建封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的感叹。
三、课文翻译
原文: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注释
而:表示转折,连词,但是。
故:所以。
祗:同“祇”,只是。
虽:即使。
骈:两马并驾。
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以:用。
译文: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可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好马,只是埋没在那些做仆役的马夫手里,(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人们当然不会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原文: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注释
一食:吃一顿。
或:有时。
食:喂,现在写作“饲”。
译文: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的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去喂养它。
原文: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注释
能:才能,能力。
外见:表现在外面。
且:尚且,况且。
欲:想要。
等:等同,一样。
安:怎么。
得:能够。
求:要求。
其:代词,代指千里马。
译文: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但)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表现在外面,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能够,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
千里呢?
原文: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注释
策:马鞭,这里是“鞭打”的意思。
以:按照。
道:规律,方法。
尽其材: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材,才华,现在写作“才”。
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执:握着。
临:面对。
译文:鞭打它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出它的才能,(听)千里马嘶鸣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
原文:呜呼!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注释
呜呼:表示惊叹的语气词,相当于“唉”。
其:表示推测、反问的语气。
译文: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的不识千里马呀。
四、问题归纳
1.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有什么深层含义?
这是全文的主旨句,提出论点,表明作者的见解,强调了伯乐能识马,千里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就会被埋没,从而说明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同时这句话也交代了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2. 描绘千里马悲惨遭遇的句子是什么?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描绘了千里马的悲惨遭遇,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统治阶级埋没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字里行间充满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3. 在作者看来,“伯乐”与“千里马”哪个更重要?为什么?
伯乐更重要。因为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或者:因为没有伯乐,千里马也就被埋没了。)
4. 作者认为“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什么?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是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5.文章第②段结尾句运用了什么句式?有什么作用?
此题考查反问句表达效果分析法。运用了反问句式,揭示了“食马者”的愚妄浅薄,传达出作者的委屈和愤激之情,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视人才的不满。
6. 最后两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其真无马邪”承上文“天下无马”,表示作者对执策者的反诘,同时为下句蓄势;“其真不知马也”收束全文,更有力地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7.《本文有何现实 教育 意义?作为一个人才,你认为应该怎样施展自己的才能?
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己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不患人不知,只患己不能”。在保持自己人格和尊严的同时,多一些自知之明,少一些清高和自负埋没了聪明才智。耽误了宝贵的青春年华。
一个人、尤其是自认为有才华和能力的人,就需要利用各种方式,为自己创造一个能够施展才华的平台和机会。
8.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有什么深层含义?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本文寓深刻的思想于具体形象之中。“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慧眼识人才者;“食马者”比喻愚妄无知的统治者。作者以千里马为喻,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埋没人才的行为作了深刻揭露,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和深沉的痛惜之情。这种托物寓意的写法,使文章不仅生动活泼,而且更富有感染力和说服力。
五、课文主题
本文借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埋没和摧残人才表达了强烈的愤慨之情。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部编版内容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 8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古诗文重点
★ 八年级语文下知识点人教版
★ 苏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
★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第八课知识点整理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清单
八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
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点,语文当然也不例外,如果同学们在平日的学习和练习中,注意了这些规律和 方法 ,语文也一定会得心应手。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八年级 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二上册语文第6单元知识点:第29课湖心亭看雪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毳cuì衣雾凇sōng沆砀hàngdàng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1)更定。定:完了,结束。
(2)余拿一小船。拿:撑,划。
(3)雾凇沆砀。雾凇:水气凝成的冰花。
沆砀:白气弥漫的样子。
(4)焉得更有此人。焉得:哪能。更:还。
(5)是金陵人,客此。客:客居。
(6)及下船。及:等到。
二、重点 句子 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描写西湖雪后水天一色的景色的句子是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点拨:第l句是正面描写,第2句是侧面烘托。
(2)含蓄地表达作者对故国怀念的句子是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3)借“舟子”之口,含蓄地表达 文章 主旨的句子是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我划着一条小船,穿着细毛的皮衣,守在火炉边,独自前往湖心亭去看雪。
点拨:重点理解“拿”“毳衣”等词语。
(2)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寒气弥漫,白茫茫的一片,天空与云朵、山峰、湖水、上下都一片白色。
点拨:重点理解“雾凇”“沆砀”“一白”等词语。
(3)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想不到湖中还会有这样的人!
点拨:重点理解“焉得”“更”等词语。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是张岱(人名),明末清初(朝代)人。
语文八年级上册期中考试知识点
一、现代文阅读
1、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它报道的是国内外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新成就。
2、新闻的要素,也就是记叙要素,包括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3、新闻的特点:立场、观点鲜明,内容真实、具体,反映迅速,语言简明准确。
4、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列数字、下定义、画图表、引资料、作比较、打比方、分类别等
5、 说明文 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现象–本质、原因–结果、整体–部分、概括–具体、特点–用途、主–次、总–分)
6、环境描写:社会环境描写作用:交代时代背景、社会习俗、思想观念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自然环境(包括人物活动的地点、季节、气候、时间和景物、场景)作用:交代时间背景、渲染气氛、表现人物某性格、烘托人物某心情、推动情节的发展、深化主题
7、②人物描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表现了人物某种思想感情或某种性格特征8、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
9、记叙的三种顺序:顺叙、倒叙、插叙。(补叙属于插叙一种)。
10、八种常用修辞方法:
①比喻–使语言形象生动,增加语言色彩。②、拟人–把事物当人写,使语言形象生动。
③夸张–为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感受。④、排比–增强语言气势,加强表达效果。、⑤对偶–使语言简练工整。⑥引用–增强语言说服力。⑦设问–引起读者注意、思考。、⑧反问–起强调作用,增强肯定(否定)语气。
十种常用写作手法:象征、对比、衬托、烘托、伏笔铺垫、照应(呼应)、直接(间接)描写、扬抑(欲扬先抑、欲抑先扬)、借景抒情、借物喻人。
二、病句类型
1、成分残缺(缺少主语、缺少宾语)
①、通过这次文学交流活动,使同学们的语文素养得到了提高。改正:删去”通过”或者”使”,句子就有主语了。
②、这篇 报告 列举了大量事实,控诉了人类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土流失。改正:在”流失”后面补充”的行为”,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③、随着救援工作的紧张进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心理 教育 中心已经 总结 出一些地震灾害心理危机干预。改正:在”干预”后面补充”的方法”,这样句子就有了宾语了。
总结:修改的一般方法–通读句子,找出缺少的或多出的成分,补上或者删掉。
2、搭配不当
①、省委省政府追认他为”湖南省抗冰救灾模范””烈士”等荣誉称号。改正:将”追认”改为”追授”,或者删去”等荣誉称号”。
②、为了活泼 毕业 班同学的课余生活……改正:将”活泼”改为”活跃”或”丰富”。
初二语文的基本 学习方法
(一)学语文该学些什么呢?
最根本的问题是培养我们自己的 文化 底蕴。文化底蕴是学好语文的基础,只有文化底蕴丰富了,以后才能够做到对学习各种阅读训练材料、 写作指导 之类的东西游刃有余。因此,一要多读一些史、传、文摘之类的书,多看一些现代科学、技术、文学、艺术之类的著作。但是仅仅多读多看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还必须要把学习到的知识有机地组织起来。当读了一定数量的书后,我们的眼界便开阔了,思考问题也全面了,于是文化底蕴便开始丰富了。二要重视读史、(包括社会发展史、文学史、科学史等)读传、读文摘,这样收获会很大。读史,可以增长我们的才、学、识;读传,可以让我们时时感到一位历史伟人的精神力量,明确自己的人生之路该怎么走;读文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取舍。我们注意到有许多学生买了许多介绍培养阅读能力,提高写作水平的书,读书时抄抄写写、录文断句。不可否认这对学习语文有一定的帮助,但这是远远不够的,重要的是提高我们的文化底蕴。
(二)学习语文的六步法
(1)了解。看课文、看注释、看课后的“思考与练习”,看单元知识和训练,了解了这些信息后,对单篇课文和整个单元就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和全面的了解。
(2)查相关的背景知识和扫除文字障碍。
(3)独立思考。重要的是根据提示、文章、练习题进行思考。如提示的内容是否真懂了,文章主题的概括、层次的划分、段意的归纳、句子的理解、写作特色的分析等问题能否解决,课后习题能否回答。那些基础知识扎实、自学习惯好、自学能力强、有钻研精神的同学,在“思考”方面要适当地自我要求高一些。
(4)批注。就是在不懂的地方标上符号。如不懂之处用“?”,重点之处用“※”,课前自学批的字,用铅笔,听课后批的字可用钢笔写,以免时间一久,将自己的见解和老师的观点搞混了。
(5)质疑。就是对文章的见解、修辞手法、表达方法等提出疑问,这是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的第一步,学生只有成为一个批判型学习者,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例如在《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中有许多将对将的单独拼杀,同学们就应该想一想这可能吗?如果不可能,作者又为什么这么写?
(6)记录。就是做好 读书笔记 。
(三)固定读书时间的重要性。
学习语文应该是一件轻松的学习活动。学习语文其实不用刻意去学习,它靠的是日积月累和逐渐的积淀。每天固定地拿出一些时间进行阅读和写作十分重要。当阅读和写作成为习惯后,任何一位同学都会对“语文”产生兴趣,并发展成“ 爱好 ”的。久之您的文化底蕴就会越来越深。
(四)打牢语文基础。
从古至今,几乎每一个学生都是从学习语文入门,开始“学习”的。语文是 其它 所有学科的基础,数、理、化、史、地、哲等各门学科都离不开对文字的理解。因此同学们必须要打牢语文基础,语文方面的基础知识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学好语文不能靠临时突击,要靠平时重视基础知识的掌握,多积累,多归纳,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文学基础知识非常广泛,有语音、文字、词语、句子、篇章、标点符号、修辞手法、文学常识、古代文学常识、作家作品、诗词鉴赏、语法应用等,这些知识都要做到分别掌握,方法是多读、多写、多摘录、多归纳。
(五)要讲究学习效果。
主要是树立端正的 学习态度 和采取正确的学习方法,明确学习的目的,制定 学习计划 。端正学习态度,在学习语文这门学科中是极为重要的,平时多请教老师,多与同学讨论,多进行探究,都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同学们还要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多研究别人的 学习 经验 ,探索出适合自己风格的学习方法。特别要重视语感培养、知识的归纳和累积知识之间的联系等等。
八年级语文课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八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二语文课文知识点梳理
★ 八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汇总
★ 八年级语文单元知识点总结
★ 初一初二语文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 8年级下册语文课文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上册知识点人教版总结
★ 初二语文知识点总结
★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小结
★ 八年级语文下册知识点整理
初中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
学习是把知识、能力、思维 方法 等转化为你的私有产权的重要手段,是“公有转私”的重要途径。你的一生,无法离开学习,学习是你最忠实的朋友,它会听你的召唤,它会帮助你走向一个又一个成功。以下是我为您整理的《初一语文上册知识点归纳 总结 》,供大家查阅。
初中 七年级语文 知识点大全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分歧qí蹲dūn下
2.解释下列词语。
(1)委屈:受到不应有的指责或待遇,心里难过。
(2)粼粼:形容水的明净。
(3)各得其所:每个人或每种事物都得到适当的安置。
二、重点 句子 背记知识清单
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俱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散步》的作者是莫怀戚。
初中七年级 语文知识 点大全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tān huàn shì yǎng jué bié qiáo cuì fáng shàn wān dòu
瘫痪侍养诀别憔悴仿膳豌豆
二、问题: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课文讲述了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 故事 ,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课文写了四件事:
(1)1当“我”发脾气时,母亲对我的抚慰.
(2)母亲重病缠身,却不告诉儿子,不想给儿子增添痛苦.
(3)母亲央求“我”去看花
(4)母亲的临终嘱托
2.“我”的双腿瘫痪之后,母亲的侍弄的花为什么都死了?
答:因为“我”的原因,母亲已精疲力竭,无力再照顾花了。
3.文中写到“我”坐在窗前看落叶,“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你怎样理解母亲挡住落叶的行为?
答:因为母亲希望“我”的心情好一点,也有助于病情。
4.为什么“我”答应去看花,母亲竟高兴得坐立不安?为什么“我”责备她“烦不烦”,她却笑了?这说明什么?
答:因为母亲看到了“希望”,这是“我”第一次答应母亲带“我”去玩。
5.前面母亲说“好好儿活”和最后“我”说“要好好儿活”各有什么含意?这样写在 文章 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答:因为母亲知道自己命不久矣,从而想让“我”以后照顾自己。后文写“要好好儿活”是“我”知道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决定好好照顾自己。在文章结构上起“前后呼应”的效果。
初中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犄jī角怦pēng寒颤zhàn攥zuàn
2.解释下列词语。
(1)反悔:对以前答应的事翻悔或不承认。
(2)形影不离: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3)自作主张:不与人商量,自己决定。
(4)仗义:讲义气。
(5)满不在乎:完全不放在心上。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我呆呆地望着她,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
三、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1.《羚羊木雕》的作者是张之路,这是一篇 记叙文 (体裁)。
2.记叙的六要素是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3.描写人物的方法有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初中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相关文章:
★ 初一语文知识点归纳大全
★ 七年级语文知识点大全
★ 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一语文知识点总汇
★ 初中语文知识点归纳总结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七年级单元
★ 七年级语文重点知识点总结归纳
★ 初中语文精华知识点总结(文学常识)
★ 初中语文的知识点汇总
★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初一归纳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
常常会为了一个 故事 情节而陷入深深的沉思。好像一个学者,一个哲学家在领悟一道人生真谛。所以每读完一本书,心情便豁然开朗。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 八年级 下册 语文知识 点 总结 ,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1
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
按照不同的标准, 说明文 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 文章 都是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
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 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 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2.“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 唱歌 ,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作者列举的这三个例子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样的效果?次序能否打乱?
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活了大自然中无比丰富的物候现象。不能打乱顺序。这三个例子是按照时间顺序来安排的。我国北方的同一地区,杏花二月开,桃花三月开。布谷鸟鸣叫之时,正是割麦种稻之时。同时也照应了后面一句“花香鸟语”。
3. 课文第三自然段与一、二自然段是什么关系?
本题可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第三自然段是对第一、二自然段所列现象的深入发掘和归纳总结,这是一种由表及里的逻辑关系。
4.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到十天左右”,句中的“左右”一词能否删除?为什么?
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四步法。
不能。“左右”对十天进行了限定,表示一个大概的数字,如果去掉就变成一个确切的数字,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5.“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句话提出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对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的介绍说明。
6.本文在多数情况下只举一个例子,为什么在说明经度差异对物候的影响时举了两个例子呢?
因为一般人认为近海地区的气温都比内陆暖和,事实上却不是这样,此时举一个例子,存在偶然性,说服力不强,举两个例子增强了说服力。
7.课文7-10自然段中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能否颠倒顺序?为什么?
不能颠倒,因为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对物候的影响度由大到小排列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次。体现了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另外前三个因素是空间因素,后一个是时间因素,这样安排条理清晰,不能打乱。
8.课文最后一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本段总结全文,点明主旨,又与课文第一部分照应,强调了研究物候学的最终目的。
9.课文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说明“大自然的语言”的?
本题运用说明顺序判断三法。本文主要采用逻辑顺序进行说明,条理清晰,层次分明。从整体看,文章的思路是:自然现象——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的对象——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物候现象来临的决定因素——研究物候学的意义。这样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由具体到抽象地进行说明,既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又使读者对物候学研究的对象及意义有了清楚的认识。
六、课文主题
《大自然的语言》以形象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物候现象及其成因、意义等,告诉我们,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2
第6课《阿西莫夫短文两篇》
恐龙无处不有
一、故事背景
恐龙在地球上生活了1.6亿年之久,可是6 500万年前,它们却突然在世界各地销声匿迹了。恐龙的灭绝是地球生命史上的一大悬案,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有关恐龙灭绝的理论、假说纷纷出现,展开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大争论。
二、问题归纳
1.课文开头段在文中有怎样的作用?
本题运用开头句(段)作用分析法。开头发出议论,点明中心,既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又便于读者理解全文,是全篇行文的逻辑基础。
2.为什么说恐龙无处不在?
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的专家在南极发现一些化石骨骼,而这些骨骼属于鸟臀目恐龙。在地球的其他大陆上也都发现有恐龙化石。这些古老的爬行动物在南极的出现,说明恐龙确实遍布于世界各地。
3. 说说 恐龙为什么会无处不在,这个现象证明了怎样的理论。
泛大陆形成时所有陆地似乎都处在热带和温带环境内,所以恐龙可以在泛大陆的不同地区舒适地生活。后来泛大陆分裂成四部分,每一个大陆都携带着自己的恐龙而去。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
4.文中认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试列举作者这样认为的两点理由。
证据一:因为在恐龙灭绝的那个年代的岩层中,发现了斯石英——被压扁的沙子。证据二:斯石英只在被撞击后才形成,所以如果是火山爆发吞没了恐龙,就不会有斯石英存在。
5.第九段“似乎”能否删除?为什么?
【答案】本题运用限制性词语能否删除答题法。
不能,“似乎”在这里表示推测,如果去掉,就表示对当时的情况很肯定,就违背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特点。
6.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有什么作用?
总结全文,呼应课文开头作者的观点:“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
7.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三、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从恐龙的化石无处不在证明了“板块构造”理论的正确。
被压扁的沙子
一、作者简介
阿西莫夫(1920-1992),美国科幻、科普作家,美国科幻小说黄金时代的代表人物之一。他一生高产,著述甚丰,一生著述近500本。曾获代表科幻界最高荣誉的雨果奖和星云终身成就大师奖。代表作有《苍穹微石》《钢穴》等。
二、理解词义
褶皱: 由于地壳运动,岩层受力而形成的波状弯曲构造形式。文中指形成褶皱的过程。
劫难:灾难,灾祸。
致密: 细而密;细致精密。
追溯: 逆流而上,向江河发源处走,比喻探索事物的由来。
三、问题归纳
1.“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本题运用前后词语( 句子 )是否矛盾分析法。“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2.第16自然段中举例子,是为了证明什么?
科学家在恐龙灭绝时期的岩层中检测到了在斯石英中存在的一种原子排列,从而证明下文所说的岩层当时受到过巨大的撞击,从而为恐龙灭绝的“撞击说”提供了依据。
3.文章为什么要举斯石英和金刚石的例子?
“金刚石”的形成与斯石英相类似。作者介绍“斯石英”的化学、物理性质,用人们较为熟悉的“金刚石”进行类比,使一般人明白:在自然界,斯石英出现的地方肯定发生过巨大的撞击,形成过高压,而且肯定没有发生过火山活动。
4.“似乎可以肯定地说,斯石英也应该出现在压力极高的地壳深处。”“似乎”与“肯定”连用,是否矛盾?
“似乎”与“肯定”连用,看似矛盾,实际上非常妥帖。用“似乎”一词是因为无法切实验证地壳深处有没有斯石英,而依据客观条件,又可以肯定地推测地壳深处斯石英的存在,所以“似乎”和“肯定”连用不仅不矛盾,反而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谨性。
5.课文结尾段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文,对前面的内容作了一个小结。在大量论据的铺垫下,作者作出了如下结论:“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不是火山活动,而应该是撞击。”结尾通过大量分析得出结论,有较强的说服力。
6.题目“被压扁的沙子”是否离题太远?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不好吗?
“被压扁的沙子”这一题目不仅没有离题,反而还能提示读者,对恐龙灭绝的原因的分析与对被压扁的沙子的科学发现和科学研究密不可分。此外,文题形象性强,能引起人们阅读的兴趣。换成“恐龙是怎样灭绝的”,对文章内容则起不到这样的作用,所以不好。
7.《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两篇文章有什么异同?
两文的主旨相同,都证明了“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新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的主旨;文体相同,两者都是科学小品文;语言风格相同,严密准确,又简明精练,幽默风趣。
文章侧重点不同,两者虽然都写到了恐龙的灭绝,但第一 篇是为了证明另一科学理论——“板块构造”理论,而第 二篇则是以恐龙灭绝的原因为探讨的主要内容,用“被压扁的沙子”作证据。
四、课文主题
这篇短文以“被压扁的沙子”作为说明对象,证明了恐龙灭绝的原因是撞击。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3
第7课《大雁归来》
一、作者简介
利奥波德(1887~1948),美国生态学家、环境保护主义者、作家,被视作美国的野生生物管理之父。代表作《沙乡年鉴》是一本 随笔 和哲学论文集,对美国的环境保护运动影响很大。
二、科学小品文的特点
1.内容的科学性: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
2.文笔的生动性: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文区别于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
3.语言的通俗性: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目的是普及科学知识,所以语言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三、理解词义
1.缄默:闭口不说话。
2.目空一切:一切都不放在眼中,形容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文中是贬词褒用,形容大雁深知地面危险,在高飞时非常专注的样子。
3.狩猎:打猎。
4.凋零:(草木)凋谢零落;衰落。
5.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5):描写大雁是春天的使者及其归来时欢快的情景。
第二部分(6—10):描写大雁觅食、群居、集会鸣叫等方面的特点。
第三部分(11—13):介绍各大洲大雁迁徙的一致性,以及大雁带给人类的益处和自然之美。
五、问题归纳
1.如何理解文章第一段?
此段开篇点题,总领全文。作者将燕子与大雁进行对比,用富有诗意的语言,说明了大雁是春天真正的使者,大雁给人们带来了春天的信息、春天的希望、春天的喜悦。
2. 第2段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明了大雁的什么特点?
主要运用了拟人和对比的修辞手法。赋予主教雀、花鼠及大雁人的思想及行为;并且将主教雀、花鼠及大雁对季节的判断的种.种行为进行对比,突出了大雁对季节的判断非常准确的特点。
3.“11月份南飞的鸟群,目空一切地从我们头上高高飞过。”如何理解“目空一切”?
本题运用关键词语含义理解法。“目空一 切”原指一切都不放在眼里,骄傲自大,什么都看不起。这里运用拟人,贬词褒用,写出了大雁高高飞过时的专注神情,因为它们深知地面上的危险,必须一声不响,直达目的地。
4.结合上下文,说说第3段写南飞时的大雁的作用?
内容上,写的是南飞时大雁一声不响地笔直飞行,发现沙滩和沼泽也不会停留,反衬下文回归时大雁的种.种表现。结构上,为下文作了铺垫,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读者了解到大雁的不同表现。
5. 第4段写“3月的大雁则不同”,请结合文章说说它们的“不同”的表现。
本题运用“定向—分析—归纳”法。
①“低语”“问好”“叫起来”写出大雁回归时快乐、热闹的样子,不再是“一声不响”,更惹人喜爱。
②“曲折地穿行”“试探性的盘旋”“向池塘滑翔”等这些动作的描写,写出了大雁回归时的警觉、聪明和放松,不再“目空一切”地笔直飞行,更快乐更自由。
6.“一触到水,我们刚到的客人就会叫起来,似乎它们溅起的水花能抖掉那脆弱的香蒲身上的冬天。我们的大雁又回来了。”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前一句中的“客人”指大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大雁的归来让香蒲乃至万物摆脱了冬日的严寒,后一句着重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7. 综合第6段,作者着重描写了什么?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说说其妙处。
着重描写了大雁觅食前后的动作和鸣声特 点。主要运用了明喻和拟人的修辞,使大雁的形象生动逼真,极为丰满,让人如见其形,如闻其声,充满乐趣,充分表现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8. 怎样理解“单调枯燥的数字竟能如此进一步激发爱鸟者的感伤”这句话的含义?
“单调枯燥的数字”指六只或六的倍数。由这些数字分析,六只成员的雁群是一个家庭。孤雁之所以孤单,是因为家庭中的其他成员被猎杀。作者原先就为这样的推断而感伤,现在六年的研究证实了这个结论,进一步引起了作者的感伤,也代表了爱鸟者的感伤。为单调枯燥的数字而动感情的情形是少有的,但是关于大雁的单调枯燥的数字,包含着丰富的意味,不能不使人动情。
9.第9段写大雁鸣叫之前为什么先写了几种动物的声音?
写沙锥鸟、猫头鹰、半蹼鹬的轻微的声音,是为下文写大雁喧闹的声音作铺垫,也起到衬托作 用,突出大雁鸣叫的特点。
10.第9段中,作者是怎样描绘大雁集会的鸣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本题运用拟人修辞表达效果分析法。作者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一个神奇的动物世界,把大雁的鸣叫说成是“ 辩论 ”“发言”“谈论”,声音由激烈慢慢趋于平静,有层次感和画面感,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趣味。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
11.结尾句有什么深刻含义及作用?
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和结尾句(段)作用分析法。结尾句写大雁的鸣叫是 “带着野性的诗歌”,给整个大陆带来诗意。作者认为大雁是非常可爱的动物,是人类的朋友。这里运用借喻的修辞手法,含蓄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及感受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那份温馨,突出了文章主旨,发人深思。作用:总结全文,画龙点睛。
六、课文主题
本文主要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介绍了大雁的鸣叫、觅食、群居、飞行等活动,说明大雁是人类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雁的喜爱之情,呼吁人们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初二语文下册知识点汇总
★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语文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下册语文书知识点
★ 初二语文下册古文知识点归纳
★ 八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提纲
★ 八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课内文学常识梳理
★ 八年级语文下知识点人教版
★ 八年级有关语文知识要点梳理
★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基础知识清单
语文知识清单是什么意思
是一本语文学科宝典。
语文知识清单是一本语文学科宝典。如《小学语文知识清单》集知识性、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学科性为一体,是多位特、高级语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精心搜集、筛选、修改、整理并不断补充、完善而成的一本学科宝典。
语文知识清单书稿目录清晰,便于学生查阅,可供学生速查速用。书稿内容不受教材版本的限制,可常卖常销。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
学习,学习,再学习!学,然后知不足。每一门科目都有自己的 学习 方法 ,但其实都是万变不离其中的,也是要记、要背、要练的。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 九年级语文 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新人教版初三下册 语文知识 点归纳
1诗两首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sīyǎ)嘶哑(hóulóng)喉咙(xiōngyóng)汹涌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2)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3)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2我用残损的手掌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锦幛zhàng荇xìng藻zǎo蘸zhàn
(qiáocuì)憔悴(lóuyǐ)蝼蚁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
(2)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
(3)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3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干瘪biě纤qiàn绳簇cù新
笑涡wō绯fēi红淤yū滩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
(2)你以伤痕累累的./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
4外国诗两首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qī)栖息(xuān)喧响沉(jì)寂
2、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1)那就是蝈蝈的乐音啊!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疲劳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
(2)大河银星万点,/小溪银波微漾。/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也闪着银色光芒。
初三下学期语文知识点新人教版
《诗经》两首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jūjiū窈窕yǎotiǎo好逑qiú
荇xìng菜寤寐wùmèi芼māo萋qī
蒹葭jiānjiā溯洄sùhuí未唏xī湄méi
跻jī坻chí涘sì沚zhǐ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君子好逑逑:配偶。
(2)寤寐思服思服:思念。
(3)左右芼之芼:挑选。
(4)宛在水中央宛:仿佛、好像。
(5)道阻且长阻:艰险。
(6) 白露 未已已:止,这里是"干,变干"。
二、重点 句子 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1)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2)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3)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4)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荇菜长短不齐,在船的左右两边捞。好姑娘美丽又善良,我从早到晚追求着她。
(2)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逆流而上去追寻她,道路艰险又弯曲。顺流而下去找她,她在水中的小洲上。
三、段背记知识清单
默写《关雎》《蒹葭》这两首诗。
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窃窕淑女,钟鼓乐之。
蒸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唏。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脐。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文学(文体)常识背记知识清单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在创作手法上,多采用赋、比、兴的创作手法。
初三上册学习方法及技巧
学习的好方法:一、归纳法
是对某些知识 总结 分类,串成一条线。如我国有一条重要的地理分界线,秦岭—淮河。归纳后可知可知①它是我国一月份0℃等温线通过的地方。②是800MM等降水量通过的地方。③是暖温带与亚热带通过的地方。④是河流结冰与不结冰的分界线。⑤是旱地和水田的分界线。⑥是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
学习的好方法:二、生活体验法
只有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有机联系起来,才能学得乐、理解透。例如:学习“季风”时,可联系教室南北窗口所刮的风向来作为攻克“季风风向”这个难点的突破口;学习“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时,可从当地地形实际出发,坡度大于25度的地区,适宜发展林业,避免水土流失,坡度小于25度的地区,可开垦为梯田,发展 种植 业,河、塘、水库地区适宜发展渔业;学习“我国水资源的时间分布特点”时,可从平时的生活观察入手,夏季降水多,河塘水量丰富,冬季降水少,河塘水库枯水。
学习的好方法:三、字头法
是在记忆一组知识时,把字头排成一段文字,从而记住此内容.如七大洲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列:亚非北南美,南极欧大洋;陆地面积世界前七位的国家:俄加中美巴澳印;全球人口过亿的国家按由多到少排列:中印美印巴巴俄,孟日尼。
学习的好方法:四、重复法
根据《心理学》中讲到的遗忘规律,知识要及时必要的重复几次记忆,这样才能提高记忆效率。具体的做法如下:新课内容讲述完毕后,留点时间给学生识记,加强学生瞬时记忆,下节课上课前提问,把存在的问题再点拔。其后一个周再重复提问一次,讲完一章内容后,再把知识内容串一遍,再重复记忆一次,并强调学生多看地图,这样反复记忆遗忘的概率就大大减低了。
学习的好方法:五、列表法
是把内容易混的地理知识通过列表进行对比,加深记忆。如在学习世界的国家时,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可列一张表格进行全球国内生产总值、工业、农业、服务业、分布等对比,使知识一目了然。再如:记世界人种和语言也可采用此法,列表比较体质特征、主要分布地区,形成归纳或对比。
学习的好方法:六、读图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读图法是学习地理的特色方法,是其他任何方法所不能替代的。例如:在地图上找出我国的邻国和海洋、我国的主要河流、我国的铁路主线,要持之以恒、不厌其烦地使用地图,做到有图必读,读图有方。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梳理相关 文章 :
★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整理
★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知识点
★ 九年级语文人教版知识点
★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归纳
★ 初三年级语文知识点整理
★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人教版
★ 初三语文知识点归纳
★ 人教版初三语文知识点总结
★ 九年级语文知识点总结
★ 初三语文的知识点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