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初一上册数学复习资料
《初中数学华师大版七年级上册》百度网盘免费资源下载
链接:
?pwd=y83e 提取码: y83e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
总结在一个时期、一个年度、一个阶段对学习和工作生活等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为此要我们写一份总结。那么如何把总结写出新花样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通用8篇),欢迎大家分享。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1
数轴
1、数轴的概念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注意:(1)数轴是一条向两端无限延伸的直线;(2)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是数轴的三要素,三者缺一不
可;(3)同一数轴上的单位长度要统一;(4)数轴的三要素都是根据实际需要规定的。
2、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的关系
(1)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0用原点表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但数轴上的点不都表示有理数,也就是说,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不是一一对应关系。(如,数轴上的点π不是有理数)
3、利用数轴表示两数大小
(1)在数轴上数的大小比较,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3)两个负数比较,距离原点远的数比距离原点近的数小。
4、数轴上特殊的(小)数
(1)最小的自然数是0,无的自然数;
(2)最小的正整数是1,无的正整数;
(3)的负整数是-1,无最小的负整数
5、a可以表示什么数
(1)a0表示a是正数;反之,a是正数,则a0;
(2)a
(3)a=0表示a是0;反之,a是0,,则a=0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2
第一章 有理数
(一)正负数
1、正数:大于0的数。
2、负数:小于0的数。
3、0即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4、正数大于0,负数小于0,正数大于负数。
(二)有理数
1、有理数:由整数和分数组成的数。包括:正整数、0、负整数,正分数、负分数。可以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无理数是不能写成两个整数之比的形式,它写成小数形式,小数点后的数字是无限不循环的。如:π)
2、整数:正整数、0、负整数,统称整数。
3、分数:正分数、负分数。
(三)数轴
1、数轴: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数,这条直线叫做数轴。(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任取一点表示数0,这个零点叫做原点,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或向上为正方向;选取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以便在数轴上取点。)
2、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
3、相反数:只有符号不同的两个数叫做互为相反数。0的相反数还是0。
4、绝对值:正数的绝对值是它本身,负数的绝对值是它的相反数;0的绝对值是0,两个负数比较大小,绝对值大的反而小。
(四)有理数的加减法
1、先定符号,再算绝对值。
2、加法运算法则:同号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异号相加,取绝对值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互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一个数同0相加减,仍得这个数。
3、加法交换律:a+b= b+ a 两个数相加,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
4、加法结合律:(a+b)+ c = a +(b+ c )三个数相加,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5、 ab = a +(b) 减去一个数,等于加这个数的相反数。
(五)有理数乘法(先定积的符号,再定积的大小)
1、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乘。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2、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3、乘法交换律:ab= ba
4、乘法结合律:(ab)c = a (b c)
5、乘法分配律:a(b +c)= a b+ ac
(六)有理数除法
1、先将除法化成乘法,然后定符号,最后求结果。
2、除以一个不等于0的数,等于乘这个数的倒数。
3、两数相除,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并把绝对值相除,0除以任何一个不等于0的数,都得0。
(七)乘方
1、求n个相同因数的积的运算,叫做乘方。写作an。(乘方的结果叫幂,a叫底数,n叫指数)
2、负数的奇数次幂是负数,负数的偶次幂是正数;0的任何正整数次幂都是0。
(八)有理数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法则
1、先乘方,再乘除,最后加减。
2、同级运算,从左到右进行。
3、如有括号,先做括号内的运算,按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依次进行。
(九)科学记数法、近似数、有效数字。
第二章 整式
(一)整式
1、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统称叫整式。
2、单项式:数与字母的乘积组成的式子叫单项式。单独的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
3、系数:一个单项式中,数字因数叫做这个单项式的系数。
4、次数:一个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和叫做这个单项式的次数。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6、项:组成多项式的每个单项式叫做多项式的项。
7、常数项:不含字母的项叫做常数项。
8、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叫做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9、同类项:多项式中,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项叫做同类项。
10、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二)整式加减
整式加减运算时,如果遇到括号先去括号,再合并同类项。
1、去括号:一般地,几个整式相加减,如果有括号就先去括号,然后再合并同类项。
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正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同。如果括号外的因数是负数,去括号后原括号内各项的符号与原来的符号相反。
2、合并同类项:把多项式中的同类项合并成一项,叫做合并同类项。
合并同类项后,所得项的系数是合并前各同类项的系数的和,且字母部分不变
第三章 一元一次方程
分析实际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利用其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是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方法。
(一)方程:先设字母表示未知数,然后根据相等关系,写出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方程。
(二)一元一次方程:
1、一元一次方程:方程里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元),未知数的次数都是1,这样的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2、解:求出的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二)等式的性质
1、等式两边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式子),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那么a± c= b± c
2、等式两边乘同一个数,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结果仍相等。
如果a= b,那么a c= b c;
如果a= b,(c0),那么a ?Mc = b ?M c。
(三)解方程的步骤
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未知数系数化为1。
1、去分母:把系数化成整数。
2、去括号
3、移项:把等式一边的某项变号后移到另一边。
4、合并同类项
5、系数化为1
第四章 图形认识初步
一、图形认识初步
1、几何图形:把从实物中抽象出来的各种图形的统称。
2、平面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平面图形。
3、立体图形:有些几何图形的各部分不都在同一平面内,这样的图形是立体图形。
4、展开图:有些立体图形是由一些平面图形围成的,将它们的表面适当剪开,可以展开成平面图形,这样的平面图形称为相应立体图形的展开图。
5、点,线,面,体
1图形是由点,线,面构成的。
2线与线相交得点,面与面相交得线。
3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
二、直线、线段、射线
1、线段:线段有两个端点。
2、射线:将线段向一个方向无限延长就形成了射线。射线只有一个端点。
3、直线:将线段的两端无限延长就形成了直线。直线没有端点。
4、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经过两点有一条直线,并且只有一条直线。
5、相交:两条直线有一个公共点时,称这两条直线相交。
6、两条直线相交有一个公共点,这个公共点叫交点。
7、中点:M点把线段AB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AM与MB,点M叫做线段AB的中点。
8、线段的性质:两点的所有连线中,线段最短。(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9、距离:连接两点间的线段的长度,叫做这两点的距离。
三、角
1、角: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
2、角的度量单位:度、分、秒。
3、角的度量与表示:
1角由两条具有公共端点的射线组成,两条射线的公共端点是这个角的顶点。
2一度的1/60是一分,一分的1/60是一秒。角的度、分、秒是60进制。
4、角的比较:
1角也可以看成是由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而成的。
2平角和周角:一条射线绕着他的端点旋转,当终边和始边成一条直线时,所成的角叫做平角。始边继续旋转,当他又和始边重合时,所成的角叫做周角。平角等于180度。周角等于360度。直角等于90度。
3平分线:从一个角的顶点引出的一条射线,把这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4工具:量角器、三角尺、经纬仪。
5、余角和补角
1余角:两个角的和等于90度,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即其中每一个是另一个角的余角。
2补角:两个角的和等于180度,这两个角互为补角。即其中一个是另一个角的补角。
3补角的性质:等角的补角相等。
4余角的性质:等角的余角相等。
七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总结 篇3
1、用加、减、乘(乘方)、除等运算符号把数或表示数的字母连接而成的式子,叫做代数式。(注:单独一个数字或字母也是代数式)
2、代数式的写法:数学与字母相乘时,“×”号省略,数字写在字母前;字母与字母相乘时,相同字母写成幂的形式;数字与数字相乘时,“×”号不能省略;式中出现除法时,一般写成分数形式。式中出现带分数时,一般写成假分数形式。
3、分段问题书写代数式时要分段考虑,有单位时要考虑是否要();如:电费、水费、出租车、商店优惠。
4、单项式:由数字和字母乘积组成的式子。单独一个数或一个字母也是单项式、因此,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单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数与字母是否是乘积关系,若1分母中不含有字母,2式子中含有加、减运算关系,也不是单项式、
单项式的系数:是指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不要漏负号和分母)
单项数的次数:是指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注意指数1)
5、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判断代数式是否是多项式,关键要看代数式中的每一项是否是单项式、每个单项式称项,(其中不含字母的项叫常数项)多项式的次数是指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选代表);多项式的项是指在多项式中每一个单项式、特别注意多项式的项包括它前面的性质符号、它们都是用字母表示数或列式表示数量关系。注意单项式和多项式的每一项都包括它前面的符号。
七年级上册数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1. 概念知识
1、 单项式:数字与字母的积,叫做单项式。
2、 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做多项式。
3、 整式:单项式和多项式统称整式。
4、 单项式的次数:单项式中所有字母的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5、 多项式的次数:多项式中次数最高的项的次数,就是这个多项式的次数。
6、 余角:两个角的和为9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余角。
7、 补角:两个角的和为180度,这两个角叫做互为补角。
8、 对顶角:两个角有一个公共顶点,其中一个角的两边是另一个角两边的反向延长线。这两个角就是对顶角。
9、 同位角:在“三线八角”中,位置相同的角,就是同位角。
10、内错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位置错开的角,就是内错角。
11、同旁内角:在“三线八角”中,夹在两直线内,在第三条直线同旁的角,就是同旁内角。
12、有效数字:一个近似数,从左边第一个不为0的数开始,到精确的那位止,所有的数字都是有效数字。
13、概率:一个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的大小,就是这个事件发生的概率。
14、三角形:由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条线段首尾顺次相接所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
15、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16、三角形的中线: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的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这个三角形的中线。
17、三角形的高线:从一个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的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18、全等图形:两个能够重合的图形称为全等图形。
19、变量:变化的数量,就叫变量。
20、自变量:在变化的量中主动发生变化的,变叫自变量。
21、因变量:随着自变量变化而被动发生变化的量,叫因变量。
22、轴对称图形: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后,直线两旁的部分能够互相重合,那么这个图形叫做轴对称图形。
23、对称轴:轴对称图形中对折的直线叫做对称轴。
24、垂直平分线:线段是轴对称图形,它的一条对称轴垂直于这条线段并且平分它,这样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简称中垂线)
二、 计算能力
(A) 整式的计算。
1、 整式的加减
去括号,合并同类项!
2、 幂运算(七个公式)
① 同底数幂相乘:底数不变,指数相加。 ②幂的乘方:底数不变,指数相乘。
③积的乘方:等于每个因数乘方的积。 ④同指数幂相乘:指数不变,底数相乘。
七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有哪些?
七年级上册数学书内容有:
一、整式的加减
1、单项式:表示数字或字母乘积的式子,单独的一个数字或字母也叫单项式;
2、单项式的系数与次数:单项式中的数字因数,称单项式的系数;
单项式中所有字母指数的和,叫单项式的次数;
3、多项式:几个单项式的和叫多项式;
4、多项式的项数与次数:多项式中所含单项式的个数就是多项式的项数,每个单项式叫多项式的项;多项式里,次数最高项的次数叫多项式的次数;
5、同类项:所含字母相同,并且相同字母的指数也相同的单项式是同类项。
二、分数的加减法
1、通分与约分虽都是针对分式而言,但却是两种相反的变形。约分是针对一个分式而言,而通分是针对多个分式而言;约分是把分式化简,而通分是把分式化繁,从而把各分式的分母统一。
2、通分和约分都是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变形,其共同点是保持分式的值不变。
3、一般地,通分结果中,分母不展开而写成连乘积的形式,分子则乘出来写成多项式,为进一步运算作准备。
4、通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5、通分的关键:确定几个分式的公分母。
通常取各分母的所有因式的最高次幂的积作公分母,这样的公分母叫做最简公分母。
6、类比分数的通分得到分式的通分
把几个异分母的分式分别化成与原来的分式相等的同分母的分式,叫做分式的通分。
三、周长公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长方形周长=(长+宽)×2,C=2(a+b)
2、正方形周长=边长×4,C=4a
3、圆周长=直径×圆周率,C=2π
四、面积公式
常见的有以下几类:
1、长方形面积=长×宽,S=ab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S=a²
3、三角形面积=底×高÷2,S=ah/2
4、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S=ah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S=1/2(a+b)h
6、圆形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S=πr
7、扇形面积=半径×半径×圆周率×圆心角度数(n)÷360,S=nπr²/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