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简介
- 2、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走进中学课堂
- 3、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 4、如何开展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潘嘉颖家长转载)
- 5、一份演讲稿学校晨会时用的,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用,谢谢!!!
心理健康教育的讲座简介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应主要放在帮助学生适应中小学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要求,培养正确的学习观念,提高其学习能力,改善学习方法;把握升学选择的方向;了解自己,学会克服青春期的烦恼,逐步学会了解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加强自我认识,客观地评价自己,积极与同学、老师和家长进行有效地沟通;逐步适应生活和社会的各种变化,培养对挫折的耐受能力。
本教程围绕中小学生在心理成长发展过程中突出存在的种种困难和问题,选取和组织材料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往人们在谈到健康时,往往只注意到生理及躯体方面,但对心理方面却知道不多。如果一个人躯体健康却没有健康的心理,我们也不能说他是一个健康的人。所说的心理健康,概括地说是指一个人个性健全,智能良好,对各种精神刺激和压力有良好的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解控制能力,以及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心理健康活动与外界环境能保持一致,行为正常,情绪稳定,能较好地处理各种问题。
本教程针对中小学生心理成长障碍、网瘾、厌学情绪、考试焦虑、性早熟、逆反心理等问题进行了逐一的分析与解答,将理论与案例融汇贯通,让学生学会处理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学到成长所需要的经验,从学生现有的经验出发,唤起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的各种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的矛盾冲突,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让心理学知识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内在感受,从而正确地面对生活和心理上的难题,达到助人自助的目的。
本教程包括光盘和书籍,分三大模块:
第一模块:围绕中小学生在心理成长过程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普及心理健康基本知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保健常识和简单的心理调节方法,了解掌握和学习人际关系,适应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常识,以达到让学生拥有丰富的心灵、健全的人格、快乐健康地成长。
第二模块:本模块为心理辅导活动的概述及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课堂实录,其中包括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流程、心理辅导活动课的素材、心理辅导活动课程实录,以及如何建立心理辅导咨询室及操作要点。
第三模块: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和他们在成长过程中所遇到的烦恼与问题,编排成情景剧。把生动有趣,使学生怦然心动,充满哲理的小故事,通过表演的形式,以喜闻乐见的影视形式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
在编辑过程中,力求做到给中小学教师特别是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提供一套有价值、可操作的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材。整个教程可以概括为六个方面内容: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正视现实,接受现实;热爱生活,乐于学习;控制情绪,心境良好;智力正常,人格完整。
本教程既可以用于学校心理健康专职和兼职教师的专业培训,也可以作为校长和班主任老师了解心理健康常识的阅读教材。
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走进中学课堂
我在农村中学从事教育工作,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专职的心理学教师,我们很难对学生进行正规的心理健康教育。但并不是我们就应该忽略这方面的工作,而是应该在我们能做到的基础上,尽全力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要转变教育观念,提高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且有利于促进学生在智力、品德、身体诸方面的开发与养成,这一点早已被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所证明。不少国家在学校开办心理咨询机构、心理训练中心,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为心理患者提供治疗帮助。我国的也只有部分省、市的少数学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这项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其效果是显著的,但绝大多数地区尤其是较为闭塞的农村学校却仍是我行我素。究其原因,应试教育难逃其咎--追求高分、高升学率,已成为不少学校办学的思想基础。当前,要加大素质教育的宣传力度,使所有教师都懂得,心理健康教育对人一生的成就都有极大的影响。要提高思想认识,树立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就要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到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接班人的战略高度来认识和看待,可以说,是否重视和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能衡量一所学校的办学水平,也能反映一所学校校长和教师的眼光。学校要端正办学思想,树立素质教育的理念,努力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以健康的心理品质,健全的人格去影响教育学生。师生之间建立“尊重、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不光要以身立教,还要做学生的“心理保健医生”,及时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二)教育者要不断完美自我,努力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并能蹲下身子和学生对话。在师生的交往中,学生希望教师和蔼、热情、宽容、耐心、作风民主、行为坚韧,同时具有令人愉快的外表和礼貌;期望教师处理问题公平合理,有幽默感,关心学生,善于正面教育,有独特的教学才能。如果教师脾气不好,偏激,不公正,对学生漠不关心,要求不合理,或者对学生不友善,进行挖苦嘲笑,等等,那么学生的心理也不会非常健康。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要摒弃那种严师出高徒和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要循循善诱,宽严并举,学会与学生交朋友。在传授学生学业的同时,多与学生进行思想和心里话方面的交流,在育人方面多下一些功夫。对学生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如妒忌、多疑、敏感、抑郁等,不是一味地归结为道德或思想问题,而是能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运用心理学的分析方法,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障碍,使学生树立一种积极的健康向上的心理态势。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是去简单地责备,而是能在分析中给予引导,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就是在批评学生时,也要注意把握分寸,千万不要因为批评而伤了学生的自尊心。若出现此类错误,要敢于向学生承认错误。知错就改,并不仅仅作为学生所应有的良好品质,也是一个老师所必须具备的良好素质。(三)开辟多种渠道,将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1、班主任结合班级、团体活动开展心理活动。要开展丰富多彩并且有益于学生身心健康的教育活动,这些活动在提高学生知识水平的同时,也会使学生进入特定的心理氛围,受到感染。如针对中学生参与意识强、表现欲强的特点,可利用出板报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养成健康心理状态。小学升初中的入学心理指导工作也相当重要,毕竟中学和小学在各方面都很大的差别,做好心理工作,预防学生因为不适而引起的心理问题。例如可以定期开讲座等。开展这些教育活动,除了要讲针对性之外,更要讲经常性,任何教育活动对学生心理的影响,都不能指望“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2、教师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辅导。课堂教学是一种充满丰富感情色彩的活动,良好的课堂气氛的形成,可以是教学移情的结果。教师具有正确的学生观,对学生充满爱心,始终保持对学生的积极的感情投入,发自内心深处地真诚平等地尊重学生,摒弃专制或放任的教育态度,努力采取与学生心理上接近、相容的民主的态度和方法进行工作,这样就能打开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心理交往的渠道,形成真诚、信任、民主、愉快的课堂的心理气氛。课堂上的这种“美妙的和谐”,将激发学生的自尊心,激起学生的自信心,激励学生的上进心,使学生的潜能和个性获得充分发展。3、重视教育合力的形成。只有当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形成了合力,我们的教育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学校要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和家长开放日,利用现代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点,全面指导家庭教育:一是指导家长“信任孩子”。孩子是新生力量,相信孩子,就是相信自己。每一个家长,都应该对孩子有充分的信心。二是指导家长“赏识孩子”。学校重在“如何做”,家庭重在“怎么做”。学校和家庭密切配合,以实践为重点及时反馈,树立榜样,找出差距,再教育,再实践,从根本上克服“教育靠学校包打天下”的被动局面。4、重视和睦家庭的建立。父母应该非常精心地营造一个令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家庭人文环境。父母应该以自己的言传身教以及在生活中创造出来的每一个生活细节,让孩子沐浴在一派和谐、文明、健康、宽松的家庭气氛中。培养孩子活泼、开朗、勇敢、进取的性格,培养孩子良好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孩子树立平等、契约、宽容、创新、共生的现代意识,让孩子懂得:要想成才,先要成人。重视家庭教育是现代教育的必然,也是学校实施素质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作为学校,有义务、有能力对家庭教育进行适时、适当的指导。为了共同的目标,我们必须“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教育才有效益和希望。
教师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一)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有哪些-——徐亚灵象心理健康的定义一样,从国外到国内,心理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不同的心理健康标准,这些标准对心理健康的认识和维持都有实际意义。现把其中的几种我认为比较适合我们教师和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的标准介绍给老师们,老师们可以用这些标准去衡量自己的心理是否健康,也可以用之去衡量学生是否心理健康,并努力去维护自己的心理平衡,让自己保持自己良好的心理状态、愉快的生活和工作。把这些知识应用于教育管理学生的工作之中,对提高教育管理学生的效果,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帮助,也是非常有益的。1、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与和米特乐曼提出了十条心理健康标准1、有足够的自我安全感。2、能充分的了解自己,并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出适度的估价。3、生活理想切合实际。4、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5、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6、善于从经验中学习。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8、能适度地发泄情绪和控制情绪。9、在符合集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恰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2、台湾心理学家黄厚坚在《青年心理健康》一书中提出了心理健康的四条标准——徐亚灵1、心理健康的人是有工作的。而且能够把他本身的智慧和能力,从其工作中发挥出来,以获取成就;同时他常能从工作中得到满足之感,因此他常是乐于工作的。2、心理健康的人是有朋友的。他乐于与人交往,而且他常能和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他在与人相处时,正常的态度(如尊重、信任、喜悦等)常多于反常的态度(如仇恨、嫉妒、怀疑、憎恶等)。3、心理健康者对于他本身有适当的了解,并进而能有悦纳自己的态度。他愿意努力发展其身心潜能;对于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接受,而不作无谓的怨忧。4、心理健康的人应能和现实保持良好的接触,对环境能正确、客观地观察,并且能作健全、有效的适应。他对于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能以切实的方法加以处理,而不在企图逃避。3、我国心理学家李树珍综合研究各心理学家的观点后提出了心理健康的7条标准。——徐亚灵这七条标准更适合于青少年学生的实际情况。现根据我的理解介绍给大家:1、自知——自我意识观念明确。自我意识指一个人对自己的身心特点的知觉和评价。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体相、健康、体能、心理动机、兴趣、情绪情感、能力、智力和思维等方面有比较全面客观的了解,清楚地知道个人的优缺点,知道自己是一个怎么样的人。自我意识是调整每个人行为的前提。2、自爱——正视自我,悦纳自己。心理健康的人,对自己的生理特点、心智能力及周围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个人的理想、信念、行动上能跟上时代的发展,并与社会要求相一致,既不沾沾自喜,也不自惭形秽。不论长得美丑,有无生理缺陷,有无疾病或疾病的轻重、智力水平的高低,都能接受、接纳自己。不管周围环境优劣、条件好坏,都能从实际出发,努力适应。自我接纳是生活、学习安定的前提条件,一个连自己都不会接纳而否定自我的人,肯定是缺乏生活的自信和动力的。3、自持——情绪稳定、乐观心理健康的人应该是保持乐观向上心理、善于调节、稳定自己的情绪的人,使自己对周围环境和现实生活有良好的适应。4、自尊——善于与人友好相处心理健康的人既能做到尊重自己,也能做到尊重他人,他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与人友好和谐的相处。一个人际关系不好的人,在工作、学习、生活中会遇到较多的人际冲突和矛盾,因而会给自己的心理造成许多的烦恼甚至伤害。5、自强——有理想,有生活目标心理健康的人决不会是整天无所事事,对人生无所追求,得过且过的人。他会是一个热爱生活,并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追求人生价值和自我实现的人。并且他会不怕挫折,坚持不懈地去为实现自我目标而奋斗。6、自制——遵守社会道德规范心理健康的人能约束自己的行为,使之限于社会道德范围之内。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道德规范发生冲突时,他会约束自己服从社会规范。因为这是自觉的行为,所以他会很自然地保持心理平衡。7、自觉——努力工作和学习心理健康的人明白生活和学习应该是人生存的必然需要,是一个人应该承担的责任,因此他能自觉地从事自己的学习或工作,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创造美好幸福生活。4、、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在网上查到某大学教材阐述的教师心理标准,具体的不知道是哪个版本的教材,但是这是我在网上查到比较全面的关于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该教材写到:一般而言,健康的教师心理须达到如下标准和要求。1、良好的教育认知水平主要是指在教师认识过程中的智力或智力活动方面的内容。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能正确认识和对待周围的事物和客观环境,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要求,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保持相对平衡,并能在教育岗位上表现自己的能力,如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能力等。2、悦纳教师职业主要是指对教师角色的认识和接纳等。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应该承认自己的职业身份,并愉快地接纳这一职业的要求,还要了解自身作为教师所具有的优势和劣势等。3、稳定积极的教育心境主要表现为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能保持稳定的情绪,而且情绪反应适时、适度,情绪自控力强,能承受来自学生、家长、社会等方面的压力,始终保持乐观和积极的心境。4、健全的教育意志教师必须具有坚强的意志,具有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持性的意志品质。5、良好的教育人际关系教师的教育人际关系,主要包括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与领导的关系和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心理健康的教师一般都乐于与人交往,并能够正确处理好各种教育人际关系。他能为学生、家长、同事、领导等所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相互沟通和交往,人际关系和谐。6、教育环境的适应与改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对教育环境有客观的认识和判断,能接受教育事业的各种新事物,能适应教育变革、发展的要求,并能主动迎接各种困难与挑战。5、徐亚灵提出的教师心理健康的十条标准——徐亚灵随着现代人生活质量的提高,生存竞争的日益加剧,心理健康对人的身体、情绪、工作和生活的重大影响越来越显示出来,以至现在政府已经开始关注国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国家卫生部等17个部门于2008年颁布了《全国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发展指导纲要(2008年-2015年)》,比较详细的对国民的精神卫生问题纳入政府、社区和学校的工作体系。教师的职业对象是教育和培养成长中的未成年孩子,教师不仅要让这些孩子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以自己良好的师德修养和健康的心理状态给予学生在道德品质、为人处事等做人的素质上以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成为具有良好道德和健康身心的人。心理健康在竞争日渐激烈的现代社会显得越来越重要,培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能够经受起竞争和挫折的考验的一代新人,就成为了现代学校和教师的非常重要的任务。事实证明,教师的人格健全、心理健康不仅直接影响到其心理是否平静、生活是否幸福,影响到教师的生活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伤影响到教师能否顺利的完成教学任务,更影响到教师能否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矛盾和问题。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理是否健康,情绪是否稳定,直接影响到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教育方式。尤其是教师的不良情绪可能导致冲动的教育方式,给学生的身心带来不良后果。因此,要让学生成为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人,首先要求每一个教师的人格是健全的,心理是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健康程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形成。因此,教师的心理健康比其他任何一个行业都显得重要。心理健康是指向人的意识和情绪的。心理是否健康是人的心理的一种持续稳定的状态,一种个体的情绪体验和心理感悟,所以,我从心理健康的这一特点出发,根据教师职业的特点、教师在社会、学校中所处的地位,教师在学校、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通过多年的思考和研究,总结出了以下十条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1、对教师职业的认同感。教师对职业的认同感,就是教师对自身所从事的职业的认可,喜欢自己从事的工作,并能从教师职业生活中找到乐趣。没有对自己从事的教师职业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明确自己的工作的意义和价值,明白自己在学生健康成长中的责任,对自己选择教师职业无怨无悔。即使自己的工作辛苦,待遇微薄,地位平常,也能平和的接受,没有怨言。2、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教师对自我能力价值的肯定感,指教师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不自负也不自卑,对自我的价值有客观的评价,明白自己对他人和社会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自我否定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自己充满自信,相信自己在培养未来一代中的价值,对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没有自怨自艾,没有自卑感,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学识能教育好学生,相信自己的从事的是一种很有价值和有意义的职业。3、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教师对心理情绪的稳定感,是指教师的心理和情绪能够保持平和稳定的状态,没有较大的情绪波动和心理冲突。心理健康的教师的心理和情绪是稳定的,即使遇到较大的挫折和心理冲突,也能冷静的面对,通过自我心理调很快消除烦恼,缓解不良情绪,比较快的恢复正常的心理状态。4、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教师对人际关系的和谐感,是指教师能够比较好的处理好与学校领导、同事和学生的关系,即使在学校和家庭的人际关系产生大的矛盾和冲突,也能冷静、科学的做出处理,让自己的人际关系保持和谐。没有长期处于因人际关系不良造成的严重的内心冲突和不良情绪之中。心理健康的教师能较好的处理人际关系,能以理性、宽容、平和的态度对待人际矛盾和冲突,在社会人群中有安全感。5、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教师对竞争压力的平和感,是指教师能够认识到教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是正常的,能够以平和心态面对日益激烈的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没有因为职业竞争的激烈和过大的工作压力产生职业倦怠。心理健康的教师能用平、从容的心态去应对职业竞争和工作压力,他不会在面对激烈的职业竞争和沉重的工作压力产生焦虑、烦恼和不良情绪。6、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教师对学生的平等关爱感,是指教师对师生关系有理性客观的认识,能够认识到教师与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对学生有爱心,不居高临下的对待学生。没有出现严重的对现代学生的怨天尤人和问题行为学生的厌恶感。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学生有平等、尊重的态度,对学生具有关爱之心,并且能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他们对差生没有歧视的态度,也不会对有问题行为的学生表现出怒气和焦躁情绪,更不会产生简单冲动的教育行为。7、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教师对教育工作的责任感,是指教师教师对自己的职业有一种使命感,他知道自己的工作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生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明白自己的工作对学生、家庭和社会具有的重大意义和价值。教师面对的是接受教育和训练成长中的未成年学生,教师对自己工作的责任心决定着教师能否让学生健康成长,对学生的现在和未来负责是教师的天职。教师责任感的强弱反映出教师心态是否正确的一个重要的指标。责任心不强或没有责任心的教师本身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消极的。而一个心理健康的教师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都是积极的,他清楚的知道自己工作的价值和自己肩负的神圣使命,对自己的工作是一定不会敷衍塞责,而是高度负责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再大的困难也不会退缩,努力克服困难让自己的工作取得最好的效果,尽力把科学文化知识交给学生,尽力教育学生合格做人。心理健康的对工作充满着高度负责的精神,8、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教师对人生态度的积极感,是指教师对人生意义有积极的认识,要求自己去追求一种有价值的人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活动的态度也是积极的,以积极良好的状态和高度的责任感去面对教书育人的工作。他能够对人名义的是保持一种淡定的态度,不会为名义所束缚,并能以积极的态度去面对和处理人生中的矛盾和问题。心理健康的教师具有积极的人生态度,他知道自己的人生态度不仅影响着自己的工作热情和绩效,而且对学生的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确立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能保持高昂的工作热情和孜孜不倦的追求精神,不会对教书工作产生厌倦感,更不会产生职业倦怠。9、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教师对家庭和生活的满足感,指的是教师对自己的家庭关系和生活是满意的,对自己的生活现状是满足的,对家庭和生活没有不满和怨言。心理健康的教师,对家庭富有高度的责任感,对老人、配偶和孩子等家庭成员充满着关爱情感,积极为建立稳定和谐的家庭氛围而努力。10、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教师对人生追求的适度感,是指教师对自己锁定的人生目标切合实际,对自己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态度,既不会自甘落后,也不会好高骛远,能脚踏实地的去为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而努力。而且对人生目标的实现抱有一种平和的态度,能实现的尽力去做,不能实现的能平和面对。心理健康的教师能很好的把握和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能够做到在成就面前不晕头,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而且会不断调节自己的心态,不会为工作上的不如意和没有达到自己所定的目标而焦躁不安,责备自己,与自己过不去;也不会为了实现目标把自己弄得疲惫不堪,产生心理疲惫。
如何开展小学生心里健康教育知识讲座(潘嘉颖家长转载)
实施素质教育就是使受教育者在生理素质,心理素质和社会文化素质和谐发展,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全面发展。也可以说它的整体优化教育。这种教育以受教育者身心得到健康发展,形成健全的个性为出发点和归宿。但长期以来,很多人对健康比较重视,而对心理健康却较少注意。实际上只有体(身体)魄(心理)健康的人,才算是真正健康的人。心理健康教育必须成为学校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着重对学生进行认清自我、保护自我、调适自我、保健自我的教育。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仅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仅是指生理上,而且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这观点正被越来越多人所认识、接受。而现代心理专家认为:小学阶段必须把保护小学生的生命和促进小学生的健康放在教育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小学生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重视小学生的心理健康。一、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五项原则: (一)客观性原则:就是根据教育心理现象的本质面貌研究其本质、规律、机制和事实。坚持这一原则,就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人的外部活动的客观事实出发,如实地反映心理健康现象的本来面目,并以实践检验的标准。因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的人,因而我们在进行教育活动的时候,就必须遵循客观性原则。为了更好地贯彻客观性原则,在研究中要做到以下几点:第一,研究设计要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第二,收集资料要如实地记录被试者的外部刺激、机体反应、行为表现及口头报告,不能用推测、臆测代替客观事实;第三,要对所获得的全部资料,包括相互矛盾的事实,进行全面的分析,在此基础上,才能做出最后结论。 (二)动态性原则:由于教育客体的年龄、文化、生理都在不断的变化,他们的认识水平、承受能力、内心体验、行为表现等都是变化着的“不稳定因子”。因此,在教育时,不可以来所谓的“一锤定音”,而应当坚持动态性原则。 (三)系统性原则:就是用系统论的基本原则来考察心理现象,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系统加以考察。系统论原则主要体现在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环境适应性和自我组织性上。交流是人的重要特征。任一个体,不管他内心的想法如何,实际的表现怎样,他都是系统的一部分,是一个各种因素的“交汇点”与“聚集地”。因而,对他们要从心理状态、过程、特点、意志、品德等方面加以分析。进行系统的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四)具体性原则:尽管学生的总体水平基本相当,在具体的阶段、具体的时间,针对具体的人和事,还应当具体的分析。只有这样才能做到对症下药,才能确有成效地解决有关问题。因此,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当遵循具体性原则。 (五)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所谓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就是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从选题到具体研究过程,都应该以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为知道,并从教育实际的需要出发,最终解决教育教学实际中的问题。在教育心理学研究课题的选择上、方法、方式上,要考虑教育意义,使其结果有助于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在研究方案的设计和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均应考虑对学生良好的教育影响,注意不要损害学生的身心健康。 二、 现在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着许多问题,其中包括主观问题、客观问题及行为习惯问题,其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抑郁 。 小学生在情绪上通常表现为悲伤、孤独、消极颓废。认为自己不如别的同学,对学习缺乏信心,小小年纪就对自己的人生前景持消极态度,这类学生不调皮,不影响课内外秩序,往往不为老师、家长所注意,但随着心理障碍、不良情绪发展,他们内心紧张程度的加重,日益消沉下去,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抑郁性精神病患者,有的甚至会出现自伤、轻生等行为。 2、不良品行。 一些小学生打游戏机、看录象片上瘾、迟到、早退,甚至旷课。纪律松散,学生责任心差。有的玩扑克牌赌博,进行小偷小摸。常常隐瞒、撒谎欺骗老师与家长,与班级同学不团结,单独行动不合群,极易生气发怒,好打斗而且凶狠,对老师的教诲感到厌烦,对同学的帮助有抵触情绪,对家长的教育无理反驳,恼怒顶撞。例如:我班有一名女生,平时在老师眼里是个乖巧、老实、本分的孩子,可竟然干出偷同学东西的事情,一连偷了三次,结果最后一次被同学逮住,问其原因,是因为看别人的东西漂亮、自己想占为己有,而且早在一年级就有小偷小摸的不良品行。由此可见这也是习惯问题。 3、厌学。 小学生有的由于某一科基础差,补差补习有时不及时,对当时所学知识内容不能及时理解,进而失去兴趣,上课不能认真听讲,思想分神,作业不能及时完成,或抄袭他人的,或干脆不做,对老师的批评抱无所谓的态度。这些学生消极、自悲、性格内向,对学习失去信心,对班级集体活动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通常很任性,甚至与任课老师顶撞。这种厌学情绪有时是受别人影响的,有时是在影响着别人。 4、逆反激怒。由于家庭不和、父母离异、生理有缺陷等反负面的影响,而使少数学生心理畸形发展,什么都要对着干。有的虽暂无明显表现,但由于平时性格内向,不为他人所关注,其怒气积聚到一定程度,就会以某种方式释放、宣泄出来,如无视学校纪律,与老师、家长顶撞对抗,公然离家出走,违法甚至犯罪等行为也偶尔发生。 5、挫折。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是指事物进行得不顺利、失败、失利,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而表现在小学生身上则是需要得不到满足,引起内心冲突时的情绪状态。这是存在于小学生身上的一个客观问题。挫折产生的原因: 客观原因。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自然规律的制约,社会因素的影响,学生无法达到预定目标而陷入挫折的情境。例如:一个急于完成学业并担负家庭重担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而不能如期毕业;一个品学蒹优的学生,刚刚踏入社会,却找不到理想的职业或得不到人们的信任和重用,都会产生挫折感。自然灾害的发生,亲人的生离死别等等,都是引起挫折感的客观原因。 主观原因:个人的身体、心理条件差、知识、能力不足,防碍目标的顺利实现,也会产生挫折。例如:个子太矮,无法当篮球运动员,肢体残缺的学生无法参加体育活动,智力水平不高,不能考入重点中学,先天残缺,无法如愿以尝实现理想,等等。这些主观上的个人原因,使之不能实现自己的愿望,也容易引起小学生的挫折感。 面对挫折学生较常见的反映方式:感到自尊心受到伤害而气愤,直接发泄怒气或找替罪羊;不相称的幼稚行为;固执己见,坚持错误;推卸责任,压抑情感,情绪消极低落一蹶不振;用过激手段伤害自己或他人。受挫折消极心理表现:(1)攻击。受挫者把攻击直接指向使其受挫的人或是事。由于受挫后,引起内心的愤怒、怨恨,表现出怒目而视,反唇相讥、破口大骂、讽刺挖苦、打击他人。有时寻找“出气筒”把“气”出到无关的人或物上去。(2)固执 。有的小学生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不分析原因、总结教训,而是盲目地采取某种无效动作,一意孤行,不听从家长和老师、同学的劝告。(3)倒退。有些小学生受挫后,表现出与自己年龄不相符的幼稚行为。如在学习中受到老师的批评后,会象幼儿园的小孩子一样嚎嚎大哭,或装病不来上学。(4)逆反。谁的话都听不进去,不仅是一意孤行,而是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绪,对正确的盲目的坚持反抗、抵制与排斥的态度。(5)妥协。从表面看,看似认同或接受,可从学生内心却不愿意接受。委过于人,以此释放多种精神压力、心理压力。(6)压抑。受挫后,用意志力压抑愤怒,焦虑的情绪,把它们埋在心底,而流出正常的情绪状态,这对身体有害。 三、由此可见,上述种种不健康的心理问题确实是不容忽视的大事。为此,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对小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一)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 儿童观是对儿童的总的认识,即各种看待儿童观点的总和;教育观是在一定的儿童观指导下,对儿童的态度和所实施的教育思想。科学的儿童观和教育观是教师开展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提。赞可夫说:“当教师必不可少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热爱儿童。”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的心理发展的需要。学生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总是要承受来自环境和成长带来的压力与矛盾。这些困惑、不解、矛盾、压力,难免会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心理冲突,出现某种心理障碍。这时,教师应随时随地地帮助学生排忧解难、消除疑惑,最终达到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促进学生健康人格形成的目标。从这一层面上也可以看出,教师的心理健康是学生人格和心理发展的需要。同时,教师对学生的态度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心理学家勒温(Kurt Lewin)曾做过一个试验,他把学生分成几个班级,各班级学生所做的作业相同,但各班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却不一致。有的表现出一种独裁的态度,有的对学生特别关爱。实验表明,前者有变得精神沮丧,同学互相倾轧,不能合作,并把对教师的怨恨,报复在无辜的同学身上;后者则彼此和睦相处,在公平、和蔼、正直、互助、合作等社会品质方面,也获得充分的发展。(二)对学生多一点爱心 加强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保护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最重要的是老师要有一颗爱心,以炽热的母爱之心,满腔的热情,出字肺腑的真情实感去教育他们,以母爱恶的温情去感化他们,以诚挚的情感去启迪他们的心灵。因为有爱心就有高度的责任感,勤于观察留心学生的一言一行,及时发现那些属于心理引起的消极情绪和不良行为,分析其原因,采取适当的方法及时给予疏导教育。如有的后进学生幼小的心灵上就沉淀着太重的负荷心理脆弱,感情上受到压抑;有的学生因家庭不和缺乏应有的温情爱抚,使之形成孤僻的性格;有时由于学习成绩差而旷课逃学,自暴自弃。这就要我们老师对这些学生倾注更多的关爱以真诚的爱心去塑造他们的心灵,开发他们的智慧。 有这样的一个事例:有位小学五年级的学生不幸丧母,父亲又长年瘫痪在床,她陷入极度悲痛之中,她觉得天塌了,自己从此没有依靠,感情一下子处于崩溃的边缘。她不敢去上学,甚至不敢上街,终日在家泪水涟涟。班主任老师去家访,安慰她、关爱她、鼓励她,寄予无限的温情、母爱,老师还组织同学们经常三五结伴去看望她,轮流替她补课,重温班集体的温暖。在学校、老师、同学们、以及社会的关怀下,这位同学重新鼓起生活的勇气,回到学校班级,表现更加突出,各科成绩均居年级首位,后来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重点初中。这真是母爱温情拯救了一个孩子,培养造就了一个孩子。一位哲人讲过:一个真正的老师不只是传授知识的教书匠,而且应该成为学生的保健医生,学生人生道路的引路人,成为盲人的艺术家。因此要认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当一些小学生在学习上遇到困难,家庭生活受挫折时,他们心情苦闷,情绪失蘅时,老师要及时帮助他们,开展谈心活动,老师应以诚恳的态度耐心倾听他们的诉说,让他们把心理的积郁情绪宣泄出来,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积极开展班级问题活动,使他们的过激情绪在文体活动中得到释放,帮助一些学生克服自卑、焦虑情绪。对于他们在各种活动中取得成绩,哪怕是一点点进步,老师都要大力鼓励,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积极性。小学生以鼓励为主,好孩子是夸出来的,营造一个充满信心积极向上的氛围,激发他们看到自己的成绩、长处,继续努力,更加勤奋,力争全面发展的上进心。经常开展集体主义的教育,让学生个体能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使离群独处的学生感到集体的温暖,帮助其矫正不健康的异常心理。开展“立大志创大业”主题班会,消除一些人的虚荣骄傲狂妄心理等情绪,通过开展一系列活动,增进人际交往,提高心理素质,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当然小学生身心健康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造成其心理障碍也因人而异,我们要倾注一片母爱之心,爱学生是教育学生的起点和基础。爱是信任、爱是尊重、爱是鞭策、爱是投入、爱是力量,爱本身就是人类最美的语言,它无论你是否有明确的承诺,都会像春风一样潜入学生的心田。老师对学生如果没了爱,就成了无水之源。针对具体的个性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标本兼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就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三)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 个别心理辅导主要是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习进行辅导,以帮助他们解除心理问题,克服心理障碍,使心理朝健康的方向发展。学生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人格辅导,学习辅导和生存辅导三个方面。如小学生感受爱、接受爱的情绪体验,在和同伴、老师交往时懂得基本的交往原则,对尊重、合作、帮助等良好交往品质有初步的体验;有初步真、善、美的感受能力,能以此来衡量别人和自己的行为;培养小学生初步的学习能力,在学习中体验成功;培养小学生的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初步的自我保护能力和自主意识等。进行个别心理辅导应注意的几个问题有: 1.要平等待人,尊重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的人格,要使自己成为这些学生的朋友,这样才能架起沟通心灵的桥梁。2.慎用测验,要科学准确地诊断心理问题而加重学生的心理负担 3.与家庭密切配合,帮助家长提高心理辅导水平,准确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心理行为表现,形成学校和家庭的心理辅导合力。 小学生个别心理辅导的方法:1、心理谈话咨询。了解个别学生的心理问题的现状,并在谈话过程中对了解的心理问题进行解释和辅导,指明克服这些问题的方法;2、心理行为训练。即针对个别学生突出的心理问题,设计专门的活动对其进行心理行为训练达到提高某种心理品质的目的;3、心理诊断与心理治疗。对有严重的心理问题(疾病)的学生,通过科学的心理测验和诊断,找出心理病因,在运用心理治疗方法进行治疗,如任职疗法、系统脱敏法、放松训练法、模仿学习法、行为排演法、心理分析法、森田疗法等,都是科学有效的方法。 (四)开展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会活动。班级主题活动是班级活动的主要类型,而以心理健康为主题的班级活动,则是围绕一个明确的主题开展活动,内容集中,教育目标明确,针对性强,它是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教育以及学生记性自我教育的有效形式。班会活动中有许多是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人的心理怎样才算健康,以什么作为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呢?可以这样来认识:学生愉快的学习生活,积极乐观的情绪状态。学生遇到困难、挫折时能控制自己的情绪反应,保持镇静,能忍耐困难和挫折的考验。与同伴、同学、朋友之间友好相处、融洽的关系。(五)向学生传授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 利用心理健康课、利用黑板报、宣传栏、读书角等舆论阵地,在课余时间,开展一系列心理健康知识的专题讲座;定期、不定期地举行以集体或个人为对象的心理咨询活动,努力消除学生心中的不自然感,营造浓郁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全面推进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六)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作为学生成长与发展中的重要他人,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的开展。这一些学校组织的意义在于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充分体现。除此之外,各种社会现象,社会舆论、影响文化和传媒等其它社会因素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可见,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责任;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全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开展。也就是说,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应注意调动全社会的力量,获得来自社会的支持和认可,首先应获得来自家长的支持和认可。因此,我们提出,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必须注重与家长达成共识,通过各种活动与宣传,打破家长那种认为只要学习好就是发展得好的旧观念、旧框框,帮助家长建立现代的、科学的人才观,获得家长的支持和认同,鼓励家长参与,创设出全体成员共同参与和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与氛围,从而使得心理健康教育扎扎实实的开展下去。 总之,小学阶段是人生成长发育初期,这一时期生理发育很快,而心理则几乎从零开始,尽管孩子入学前受到家庭的一些影响,但是这与学校教育接管相比,则显得微乎其微,小学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必将奠定孩子的心理健康基础,一个人的性格、情绪、意志品质、人格、兴趣爱好及各种技能等都将在这一阶段初步形成,人的潜能也将初步得到开发。我们只有从小抓起,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使他们初步形成健康的心理,才能为孩子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12)班 潘 嘉 颖(转载)
一份演讲稿学校晨会时用的,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急用,谢谢!!!
现代社会关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传统的医学观点,不仅躯体、生理健康,还应该精神、心理健康。当今社会竞争激烈,造成人们心理压力重,在校中学生在这样的社会大环境下生存,面临升学压力,心理脆弱,心理压抑得不到一定的宣泄;再者,我国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的问题也显得越来越严重;更甚者,由于家庭的残缺,如父母离异、丧父或丧母的单亲家庭,隔代抚养孩子等现象,都使孩子缺乏良好的生活和教育环境。有关研究表明:心理发生变化的高发区在青春期,中学生存在问题令人触目惊心,学校里学生各种不良现象屡禁不止,各种失控越轨行为时有发生,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与学生素质不高,尤其是心理健康水平不高,心理素质较差有极大的关系。我们如果只重视学生生理健康的教育,而不重视心理健康的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极为不利。就目前状况而言,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为重要。
一、创设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环境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校园中亭阁假山、名人雕像、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生物园里生机盎然,校园里繁花点点,绿草茵茵,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自然风景和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了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创设育人情境,促进学生心理品质的优化。目前,青少年心理和行为问题日益增多,而人的心理和行为又是密不可分的,良好的行为习惯受良好心理素质的支配,同时,良好行为习惯又可内化、积淀为一定的心理素质。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单纯的口头说教,更应该创设各种情境,在行动中促使学生自我体验、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控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一定的心理素质。如现在一些学生自制力差,性情暴躁,逆反心理强。教室里有纸屑箱,他偏把纸屑往窗外丢,看见瓶罐偏要用脚去睬和踢,随意采摘践踏花草等。曾听过这么一件事,有一间学校学生老喜欢用脚踢门,为改变这个坏毛病,学校安装了一扇玻璃门,结果玻璃门完好无损。我们从中得到了启示,于是在校园内各个角落安放了40多个环保型的果皮箱,果皮箱天天擦得光亮如新,草地上竖起木板,写上“请爱护我们吧!”等恳请的话语,果然学生不忍心破坏,过去的坏毛病也改了。可见,有了健康良好的心理素质就能表现出最佳的行为效果。因此,创设各种情境,通过心理认知暗示,能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据了解,咨询的学生反映出的心理问题主要有:学习压力重造成考试的自卑、抑郁、狂躁、恐惧等情绪情感问题,人际关系问题,无法自制的不良行为问题,青春期困惑的问题等。行为咨询方法的先驱者克罗姆布鲁兹指出“咨询的中心目标就是要帮助每一个当事人解决他之所以来寻求帮助的那些问题。”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我们的学生很多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
二、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育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促进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也增强了学生的归属感和自信心,又能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完善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改变评价方式。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出语不逊,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及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 “德国普通教育之父”“德国教师的教师”的19世纪德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应学习借鉴英国教育的优点,英国教师对学生评价时从不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对学生的赞扬体现在具体细微中,一点点的进步,都会被他们非常郑重地夸奖一番。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我们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
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美国中小学参与心理咨询的人员有如下几类人:有关的医疗专家、健康专家、教育专家、行政人员、学生、家庭成员和学校协助部门等。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我分管学校心理咨询工作,有一次,我到心理咨询室了解情况,我发现我班学生×××徘徊在门外,我觉得应该帮助他。于是经常找他闲聊,了解到他因学习压力过重,致使学习紧张、焦虑,成绩下降,进而产生自卑心理,结果恶性循环。找出症结后就能“对症下药”,我与他分析原因和寻找解决的办法,他初中成绩拔尖,父母期望过高,高中基础不扎实,学习竞争激烈,一时无法摆脱失败的困惑,便产生焦虑、烦躁等消极情绪,无法静下心来学习。我提出如下几个解决办法:一、调整学习方法,夯实基础;二、树立成功意识,不断激励他,肯定他所取得的成绩;三、调整心态,摆脱不必要的心理负担,只要做到努力就行,不要考虑成绩的名次;四、学会放松,到大自然中慢跑,释放精神压力,保持轻松、精力充沛的良好状态。中学生心理失衡的一个主要原因是学习造成的心理压力,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心理,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引导学生如何面对挫折,提高心理承受能力。
三、发挥家庭教育功能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可以说,大部分青少年的心理障碍都与其父母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的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再如青春期的性教育、人际交往技巧和意志力的培育功能。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的需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家庭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教育环境,学校更应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每个人都能受到良好的心理素质的培养,具有健康的心理和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适应激烈的社会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