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孙权劝学
七年级下册15《孙权劝学》原文及翻译+注释 上传: 张激 更新时间:2012-4-22 19:40:16 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yé)!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lǔ)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suì)拜蒙母,结友而别。
译文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管事了,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吗?只是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你事情多,怎么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认为读书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从此就开始学习。到了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大吃一惊,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吴下的阿蒙了!”吕蒙说:“士别三日,就应该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另眼看待),长兄你认清事物/知道这件事怎么这么晚啊!(或指鲁肃愚钝)”鲁肃于是拜见了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好友,而后分别。
字词释义
1、初:当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2、权:指孙权,字仲谋,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建业(今江苏南京),国号吴,不久迁都武昌(今 湖北鄂城)。229年称帝。
3、谓:告诉,对……说,常与“曰”连用。
4、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
5、今:现在。
6、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掌事,掌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7、辞:推托。
8、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
9、孤:古时候王侯或帝王的自称。
10、治经:研究儒家经典。"经”指四书五经,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11、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
12、但:只,仅。
13、涉猎:粗略地阅读。
14、见往事:了解历史。见,见解,见识;往事,指历史。
15、耳:表示限制,语气词,罢了。
16、乃:于是,就。
17、及:到了…的时候。
18、过:到;拜访。
19、寻阳: 县名,(现在湖北黄梅西南)。
20、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21、非复:不再是。
22、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
23、孰若:谁比的上;谁像(我)。孰:谁,若:比得上。
24、就:从事。
25、遂:于是,就。
26、士别三日: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少”(与常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27、何:为什么。
28、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阜阳)人。
29、始:开始。
30、与:和。
31、论议:谈论,商议。
32、大:非常,十分。
33、惊:惊奇。
34、者:用在时间词后面,无翻译。
35、复:再。
36、即:就。
37、拜:拜见。
38、待:看待。
39、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现在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
40、更:重新。
41、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 刮目:擦擦眼。
42、邪(yé):通“耶”,吗;语气词。
43、乎:啊。表感叹语气。
44、以:用。
45、见事:认清事物。
46、岂:难道。
47、当:应当。
48、益:好处。
49、而:然后,表顺承。
通假字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邪:通“耶”,表反问语气,相当于“吗”。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涂:通“途”,道路。
一词多义
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当涂掌事。(动词:正)
见: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认清)
古今异义词
辞:
古义:推辞。(蒙辞以军中多务)
今义:美好的词语。
治:
古义:研究。(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治理。
及:
古义:到了……的时候。(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以及。
过:
古义:到。(及鲁肃过寻阳)
今义:经过。
更:
古义:重新。(即更刮目相待)
今义:更加。
但:
古义:只。(但当涉猎)
今义:转折连接词,但是。
博士:
古义: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学位名称。
往事:
古义:历史。(见往事耳)
今义:过去的事。
大:
古义:很。(自以为大有所益)
今义:指面积、体积、容量、数量、强度、力量超过一般或超过所比较的对象。
孤:
古义:古时候王侯的自称,我。(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今义:独自,孤独。
就:
古义:靠近。(蒙乃始就学)
今义:就。
本文成语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
吴下阿蒙:泛指缺少学识才干的人,比喻人学识尚浅。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比喻去掉旧时的看法,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人或事物。
特殊句式
倒装句:
蒙辞以军中多务。
即:蒙以军中多务辞。(介词结构后置)
反问句: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卿言多务,孰若孤?
省略句:
卿言多务,孰若孤?
转载
说一个人问朱熹,读书读了这么多,学问不见长进,朱熹回答说,什么要慢慢读,不能图快····求准确故事
以下是我的回答,希望你能满意,谢谢!
这句话即---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一生都很重视读书,他认为“不读书则义理无由明”,认为要穷理必须读书。因为“天理”的精蕴全在圣贤的书中,因此他认为读书是达到穷理的必经之途。
唐宋印板书流行之后,书的数量越来越多,读书成为获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因此读书方法的研究也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朱熹对读书方法曾有过详细的阐述,形成了一套所谓“朱子读书法”,其中许多是他一生读书的心得体会和长期以来人们读书的经验总结,颇有一得之见。
朱熹的读书方法,其要点有二:一是“循序而渐进”,二是“熟读而精思”。
所谓“循序”,就是说应按照需要的缓急,书籍内容的深浅难易程度,依次去读。先读“其大而急者”,然后再读及其他;先读其浅而容易的,然后再读其艰深而难懂的。所谓“渐进”就是说读书要一步一步地前进,不可能一下子就达到“骤进”,也不应期望于“速成”。
朱熹认为诵读可以帮助思考。他说,读书之法是读一遍又思量一遍,思量一遍再读一遍。诵读者,所以助其思量,常教此心在上面流转;若只是口里读,心里不思量,无论如何也记不仔细。由此可见,诵读是为了帮助思考,而思考则需要借助于诵读;在诵读的过程中思考,在思考的过程中诵读。只有这样多读熟读,“心诵心维”,才能记得牢固,理解的深刻周详,并可借以发明新义。
“熟读精思”要达到怎样的程度,才符合朱熹的要求呢?朱熹说:“大抵观业,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他认为要熟读到“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精思到“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的程度,才算达到了要求,才能有所收获。而且朱熹认为,即使做到了这一点,也并非就此而停止。他认为学习是无止境的,必须不断地“熟读”,不停地“精思”,才能不断地有所收获,有所进步。这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又必疑不止如此,庶几有进”。
朱熹写过一首绝句,题名为《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写了池塘里因为常有活水流来,没有死水积滞,像明镜一样清澈见底,映照着天光云影。这种境界,同一个人在读书中搞通问题,提高认识时有些相似。朱熹以此比喻读书,学习,做学问也应“通而不塞”,要有源源不断的新知识或新见解来补充,才能使人见识通达,头脑清新,这个比喻是十分形象和发人深思的。清新明朗,浑涵自如,对我们今天教育青少年一代如何读书如何学习也是有启发意义的。
学习就怕提不出问题,有了疑问才会有进这正如宋代诗人李九渊所说的什么?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原句:“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意思是学习最怕没有疑问,有疑问学习就能有进步。
这是有关学习态度方面的问题。作者认为学习中要不断提出疑问,带着疑问学,必有长进。出自《陆九渊集·语录下》中的一句话,阐述了陆九渊的伦理思想。
扩展资料:
陆九渊(1139年3月26日—1193年1月18日),字子静,抚州金溪(今江西省金溪县)人,南宋哲学家、官员,陆王心学的代表人物。因书斋名“存”,世称存斋先生。又因讲学于象山书院,被称为“象山先生”,学者常称其为“陆象山”。
陆九渊为宋明两代“心学” 的开山之祖,与朱熹齐名,而见解多不合。主“心(我)即理”说,言“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学茍知道,六经皆我注脚”。明王守仁继承发展其学,成为“陆王学派”,对后世影响极大。著有《象山先生全集》。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_陆九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