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科幻影视基础知识(科幻电影定义)

本文目录一览:

太空主题的科幻电影里有很多知识,其中有哪些知识梗儿?

《天际行者》这部影片更像是一部纪录片,非常真实的反映了这次飞行的历史:

影片的总顾问阿列克谢·列昂诺夫是“上升2号”太空行走的真实主角,他也是目前唯一健在的世界第一批宇航员。

一、脾气火爆的螺丝钉 和航海与航空相比,航天的危险程度要高的多,因为航天就是在爆炸和燃烧的伴随之下一路成长起来的。毫不夸张的说,火箭就是一枚细长的大炸药包,稍有不慎就会成为一场烟花。

除去剧烈燃烧的火箭和飞船发动机之外,影片中还有多处使用爆炸的场景,这一零件在今天仍然被航天业界广泛使用,这就是——爆炸螺栓。你能想象一颗固定用的螺丝钉其实也是个炸药包吗?不过爆炸螺栓的威力是被严格限定的,装的火药量和火药类型很有讲究的,要求也非常多:

破片少,是不是想到了当年八路军的土手榴弹,恨手榴弹不能多炸出几片。发烟和气体少,同样是减少对爆炸周边的影响。爆炸起效快,瞬间完成爆炸任务。通常状态的储存状态下稳定,别放屋里的时候就炸了。保质期长,可以批量生产,然后放库房里。对静电敏感,免得脱个毛衣后碰个螺丝钉就突然炸了。

爆炸螺栓一看似粗暴而又危险的方式有两大难以替代的优势:

1. 在爆炸之前,结构连接十分牢固,安全稳定,以至于需要用爆炸的方式拆除连接部位;

2. 爆炸拆除连接的时间极短,能很快实现需求;

至于爆炸的危险性么,航天工程师们常年累月和爆炸设备和物质打交道,这个还搞不定么。也正因为爆炸螺栓的优点,航天上广泛的在火箭分离、飞船舱室分离、太阳能帆板打开等常见的场景中大量的使用爆炸螺栓。细心的朋友们会在影片中看到多次爆炸螺栓使用的场景。

二、神奇的地球仪 如果仔细的观看这部影片,会看到“上升2号”舱内有个非常神奇的仪器,可以说是这艘飞船最吸引人的仪器了,这个仪器长这样:

这个神奇的地球仪,名字叫做“飞船导航仪”,并且有一个专有名词Globus。这台仪器的作用,通俗的来说,就是显示飞船现在位于地球何处的上空,并计算出具体的经度和纬度。这台神奇的仪器其实是个复杂的机械钟表系统组成的机械式导航计算机,内部长这样:

仅仅显示现有的位置就大功告成了么,并没有,丧心病狂的设计师们还在这台仪器上设置了一个按钮,启动这个按钮,地球仪会转动到当前位置下进入地球大气层后预计降落的位置。这个类型的神奇的地球仪整整陪伴了苏联和俄罗斯宇航员40年的时光,即使在影片中也并不起眼,这只是神奇的飞船中的一小部分,也许是飞船拥有太多的神奇,使这台仪器也过于默默无闻。

三、从寂寞的等待到太空教学 《天际行者》电影中还有一个反复提到的场景,那就是飞船有一段时间是在黑区中,飞船和地面指挥中心处于失联的状态。这在历史事实上是真实存在的,由于洲际弹道导弹和航天事业在这段时间处于井喷式发展,因此很多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很好的跟上步伐,地面监测站就是其中之一。

苏联当时的地面监测站仅覆盖了苏联境内,因此有一多半的时间内,就是在美国和美洲大陆头顶的那一段,地面和飞船是失联的。解决的方法是有的,那就是在海外开辟监测站。不过在海外开辟固定的地面监测站成本高昂。此外,冷战时期美苏争霸,因此很多国家在亲苏和亲美之间摇摆不定,因此海外地面监测站只能建立在少数关系稳定的国家境内,限制很大。

这时,驰骋大洋的航天测量船是一种非常好的替代选择,我国的“远望”系列航天测量船也是同样的考虑。美国、苏联、中国都建立了自己的航天测量船队,法国则因为世界各大洲到处都有自己的殖民地,因而只建造了一艘。

只不过,苏联当时的航天测量船还没影子呢。苏联的第一艘航天测量船“科马洛夫”号是由一艘货船改装的,1966年才改装完成,1967年服役,此时距离“上升2号”已经过去了2年。1970年第二艘“科罗廖夫”号服役,1971年第三艘“加加林”号服役,苏联的远洋航天测控船队才具有了规模。因此在接下来的几年里,苏联的地面指挥中心都将继续忍受黑区带来的感觉。

“科马洛夫”号航天测量船,纪念牺牲的宇航员科马洛夫

现在,主流的航天机构都在世界各地有多个航天地面站,航天测量船也在继续发挥自己的作用。此外,太空中也出现了“职业转发者”——太空中继卫星,这些卫星专门转发太空中其他卫星和飞船的信号,并最终传递给地面站。

如今的载人飞船和地面之间,已经不再有黑区,可以随时随地的和地面进行有效沟通,通信技术也比以前高了很多。正因为如此,我们才有幸见证了“天宫一号”上的太空教学,这也是世界上第二堂太空课程,长达40分钟的不间断天地实时视频直播,在“上升2号”的年代是一种奢望。

四、特制的宇航服 “上升2号”的核心任务,是实现世界上第一次太空行走,而实现太空行走的关键则在于宇航服。

宇航服分为三种,舱内宇航服、舱外宇航服和通用宇航服,在“上升2号”之前,所有的宇航服都是舱内宇航服。由于飞船内部能够提供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且能够抵挡外部的各种危害,因此舱内宇航服不需要考虑防护层面,设计较为简单。

而一旦宇航员到了舱外,太空中的危害都直接加到了舱外宇航服之上。作为舱外宇航服,需要抵挡太阳强烈的紫外线,以及各种宇宙射线,除了这些软性伤害之外,舱外宇航服还需要抵挡小型陨石这样的硬性危害。

舱外宇航服不仅要能在护甲上有很高的加成,还需要在敏捷上有足够的能力。之前的宇航员基本都是躺在舱内,活动量很小,全身运动很难,而对于舱外宇航服而言,出舱和进舱就是有足够挑战的高难度动作了。《天际行者》电影中不仅有太空行走的场景,还有真实的舱外宇航服训练场景哦。

《天际行者》电影中,这个世界第一种太空行走的舱外宇航服并不够成熟,也因此带来了不小的麻烦。

影片的结尾有一行字,是本片的总顾问 阿列克谢·列昂诺夫的致敬:献给 和他一起同甘共苦完成这次探险的“上升2号”飞船指令长 帕维尔·贝里亚耶夫。向航天的开拓者们致敬

科幻片《湮灭》上映,观看需要知道哪些知识点

搞懂这9个问题 你就明白《湮灭》为何是科幻神作

米洛 2018.04.13来源:1905电影网

《遗落的南境:湮灭》

1905电影网专稿 2014年,一部名叫《遗落的南境:湮灭》的小说力压刘慈欣的《三体》,获得美国星云奖最佳长篇小说。

如今,这一科幻经典被《机械姬》导演亚历克斯·加兰搬上大银幕,还请来了奥斯卡影后娜塔莉·波特曼助阵,就是这部正在热映的、名字有些难读的《湮灭》。

影片在北美上映后,凭借独树一帜的美学风格,惊悚与科幻类型的完美融合再加上深邃绵长的主题格局获得媒体一片赞誉。加兰也在《机械姬》横空出世后,迎来导演生涯的新高峰。

说起来,《湮灭》的故事并不复杂。

三年前,小行星撞地球,“闪光”包围了福罗里达州某海滩附近的灯塔,并形成了巨大的,彩色泡沫般的保护层。

三年以来,这一区域不断扩大,政府也派遣了一队又一队探险队深入禁区“区域X”一探究竟,却都是有去无回。唯一生还的是女主角莉娜(娜塔莉·波特曼 饰)的丈夫凯恩。

回归后的凯恩已身患绝症,多重器官衰竭,面临生命危险。身为生物学家的莉娜决定和其他4位女科学家一起,进入区域X,揭开丈夫患病的秘密。

在区域X中,他们目睹了人类、动物、植物在“闪光”作用下基因变异的奇景,成员也因为各种原因相继死亡。

最后,莉娜只身来到了海边的灯塔,并在其中见到了来自外星的能量团。莉娜的基因被能量团瞬间复制,一个外表、动作、思维、记忆完全同步的“复制人莉娜”产生。

结尾,区域X在白磷爆炸的火焰中化为灰烬,只有“莉娜”一人孤身生还。这时的莉娜究竟是人类还是能量团创造的复制人,成了导演留给观众的终极疑问。

《湮灭》讲述的故事像是一场关于“基因”的游戏,而导演加兰作为当下硬科幻电影的代表人物,在处理这样一个架空题材的科幻故事时,仍不忘为电影加筑坚实的科学基础。

亚历克斯·加兰

为此,他不仅自学了大量基因知识,还请来了自《机械姬》时期就合作的遗传学家亚当·卢瑟福,再度出任影片科学指导。

下文,小电君就将尽量从科学角度为你解读《湮灭》中你可能不懂或错过的科学冷知识。也许看过本篇后,你会对《湮灭》,对基因,甚至对人生产生全新理解。

【3个重点】

1、永生的海拉细胞是什么?

开篇,娜塔丽·波特曼饰演的生物学教授那堂意味深长的“细胞”课,其实是导演善意埋下的伏笔。

她先是在给学(观)生(众)科普“物种起源”的一种可能:“根本上所有的细胞都是从一个细胞中分裂出来的,一个变两个,两个变四个。”

接着,她引出了课程研究的重头戏——提取自宫颈癌患者的海拉细胞。

海拉细胞的名字来源于一位罹患宫颈癌的美国黑人女性海瑞塔‧拉克斯(Henrietta Lacks)。1951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院(没错,就是女主就职的学校)的一位外科医生从她的肿瘤上取下组织样本,并在实验室中进行培养。

科学家们惊奇地发现与一般人类细胞到一定期限会自我死亡不同, 海拉细胞不仅不会衰老,可以无限分裂,而且增殖异常迅速,感染性极强。

海拉细胞株

直到67年后的今天,海拉细胞仍在不间断地增殖和分裂,成为医学和遗传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关于海拉细胞及因为科学家非法提取该细胞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可以参照去年上映的电影《永生的海拉》(奥普拉·温弗瑞主演)。

话说回来,导演在开篇安排这段戏就是在提示观众,在基因突变后,细胞实现快速、无限分裂的可能性。探险队在进入“区域X”后,接受辐射等特殊作用,基因突变,细胞分裂速度也极速增长。

还有一个细节,隐藏在全片的“高潮”之一——男女主的“船戏”之中。前一秒还在聊看雪看星星看月亮的事儿,后一秒,波特曼老师就开始跟老公尬聊起了学术问题。

她说我们以为衰老是自然进程,但实际上却有可能是基因的缺陷,如果我们能突破“海夫利克极限”,就有望战胜衰老,获得永生。

她提到的“海夫利克极限”由美国微生物学家列奥那多·海夫利克在1965年提出,即每个细胞在自我复制56次后就会迅速分泌毒素,导致坏死。第56次就是海夫利克极限,也是所有物种都会定期消亡的原因。

而在“区域X”中,这种极限似乎被超越了。这是不是在暗示这次所谓的“外星人入侵”带来的可能未必是毁灭,而是更先进的生命形态和延长寿命的可能呢?

2、 “基因折射”有多扯?

“基因折射”是影片中被描绘最多的重要概念。随着小分队步步深入,他们对于身处的“闪光”(shimmer)的理解也逐渐透彻。

这一科学概念也通过物理学家乔西的口表述出来,“整个‘闪光’是一个棱镜而非屏障,它不仅折射了光和无线电,更在折射其中一切生物的DNA, 人类、植物、动物的DNA互相折射,便形成了眼前的景象。”

这就是为什么鳄鱼会有类似鲨鱼的牙齿,树枝上会结满水晶,植物会生长成人体的形态,人的手臂会生发出花草。

乔西老师在讲解的过程中,还提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Hox genes”(同源异型基因)。它们负责调控生物的形体和物理结构,用简单的话说,就是决定了什么器官长在前部,什么器官长在后部,比如脑袋要长在脖子上,手臂连接在肩膀上等等。

这类基因发生突变就会使身体的一部分变形,现实中常见的如多指症等。

这类基因最早在果蝇身上发现。几乎所有动物都含有同源基因,植物、菌类等其他多细胞生物身上虽然不含有同源基因但有同源基因从属的大家族——同源盒基因(homeobox gene)。

所以,理论上将人类的基因与植物混合可能产生形态上的变异,但操作上难度很大,所以这更多的还是导演为了视觉效果开的脑洞。

3、湮灭与能量团是怎么回事?

影片结尾,莉娜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来到了“区域X”的能量中心——灯塔。

在这里她不仅揭开了丈夫的死亡之谜,还在地下塔里直面了绮丽又吊诡的能量团,见证了“复制人”从一个细胞到完整生命体的全过程。

影片的科学指导在接受外媒采访时介绍,“能量团”的视觉灵感来源于有“上帝的指纹”之称的“曼德勃罗集合”。

曼德勃罗特集出自非线性公式:Zn+1=(Zn)^2+C,无限迭代后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美丽图案。不管你把图案放大多少倍,都能显示出更加复杂的局部。这些局部既与整体不同,又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发现人曼德勃罗特教授称其为"魔鬼的聚合物"。

在地下塔中,队长文崔斯用生命的最后一刻点题了影片名字“湮灭”,在物理学中,湮灭是指物质与其所对应的反物质碰撞后消失并产生能量的过程,文崔斯正是用一种彻底毁灭的“湮灭”形式,完成了对能量体的献祭。

【4个你可能错过的细节】

1、衔尾蛇符号意味着什么?

细心的观众或许会发现,隔离室中的莉娜手臂上有一枚硕大的“8字形”衔尾蛇标志。

而这一图案也出现在了凯恩死去的同伴的左臂上。

衔尾蛇是宗教及神话中的常见符号,大致形象为一条蛇(或龙)正在吞食自己的尾巴,由此形成一个圆环,有时也会呈现成类似数字“8”的形状。

这个符号象征着“自我吞噬”、“无限大”、“循环”等意义。影片中,导演并未对这一符号进行过多解读,但莉娜露出手臂符号时,正在介绍发生在区域X中的基因复制现象,还提到了“回声”。所以,这一符号很有可能在暗示区域X中生命以复制的形式循环往复。

2、为什么探险队成员会失忆?

在最初进入区域X时,小分队成员都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失忆现象,女主的记忆还在不断错乱闪回。

在影片后段我们知道,闪光会折射区域里的一切信号、电波和基因,而作为神经最活跃的区域之一,大脑首当其冲受到影响,导致记忆不能正确形成。之后,小队成员出现的情绪、性格变化以及自我认知的混乱,很可能因为控制这些的大脑前额叶基因发生了异变。

3、约翰·苏尔斯顿是谁?

《湮灭》的高明之处就在于每个细节都暗藏玄机。在影片一开始,下课后一个学生找到莉娜交流学习体会,说自己读不懂约翰·苏尔斯顿的论文。

约翰·苏尔斯顿是谁呢?他是剑桥大学的学者,2002年因发现“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与悉尼·布伦纳、H·罗伯特·霍维茨一起获得当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这一发现揭示了细胞死亡是一种生理性、主动性的“自觉自杀行为”,像被编码好的程序。在健康的机体中,细胞的生生死死总是处于一个良性的动态平衡中,如果这种平衡被破坏,人就会患病。而人类进入区域X后,这种动态平衡显然被破坏了。

4、躁动的瞳孔透露了什么信息?

本片的科学指导亚当·卢瑟福是集遗传学博士、BBC主持人、电影极客于一身的英国当红科普作家,曾著有《我们人类的基因:全人类的历史与未来》。他的博士论文研究课题是“基因变异如何在视网膜上表现出来”。

而眼睛的变化也成为《湮灭》中的重要线索,随着莉娜不断深入,她的眼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影片最后的拥抱镜头中,莉娜的视网膜依旧闪烁着躁动的光晕,似乎在暗示着一切并没有结束,变异仍在继续。

【2个脑洞】

现实中最类似于“闪光”的是什么?

(剧透预警)

与其说区域X里的基因突变都是毫无规律随机的,不如说外星人留下的能量体在下一盘大旗,在检验人、动物、植物的基因在辐射和互相折射的条件下,会发生怎样的变异,又是否会产生更高级的生命形态。

这种研究方法听起来是不是似曾相识?早在遗传学研究初期,人类研究基因的方式就是将果蝇、老鼠置于辐射中,查看基因会发生怎样的突变。这种突变往往是随机的,只有千分之一的可能会遇到对于基因研究有价值的变异。这一过程与影片中外星能量体的做法如出一辙。

所以,科学指导卢瑟福这样解读道,现实中与“闪光”最类似的恰恰是人类自己。实验中,果蝇和老鼠无法理解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就像置身于区域X中的人类只会恐惧自己身上的可怕异变,而对他们认知范围之外的力量一无所知一样。

卢瑟福希望进一步启发观众思考:仅从人类的角度看,“闪光”带来了变异,死亡,带来了常识范围无法解读生态和物理现象,诚然它是消极和恶意的。但跳脱出来看,这一过程却并不一定是恶性的。

在原著第三部中,作者揭示了这一能量团实际上是外形高级文明留下的种子,只是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地球,开始吸收、模仿、实验从而创造出能让其在地球上生存、延续的生命形态。

从这一角度而言,这一过程是中性的,是能量体为了存续下去必须采取的手段,只是恰巧威胁到人类生存罢了。“杀戮”并非目的,而是为了创造新的,甚至是更高级的生命。

卢瑟福说:“如果你能超越自身的恐惧,也许会欣赏到它特殊的美丽。”就像莉娜最后面对能量体时的心理变化,不完全是恐惧,而是交织着惊诧、赞叹甚至接纳和妥协。

如何理解《湮灭》的结局?

不出意外,加兰为《湮灭》设置了开放式结局。

莉娜问:“你是不是凯恩”,答曰:“不是”,反问:“那你是不是莉娜”,沉默,两人紧紧相拥。

那么莉娜究竟是人类还是复制人?影片中的几个细节似乎在暗示我们答案:小分队仅带了两周的补给,莉娜却在区域X中呆了足足四个月才回来。复制人在手握磷弹前已经完成了复制,她能感知到莉娜的脑电波,再加上她很有可能比莉娜更快更强,没理由白白送死。

这一切都在暗示我们,存活下来的是复制人莉娜,而影片中展示的情节则是复制人莉娜为了保护自己编造出的谎言。

再来说结尾处X区域的“湮灭”,从种种迹象来看,能量体主动将区域X毁灭的几率大于被动被毁。在之前的3年里,能量体一直在这一区域中,收集能量、基因,并不断进行折射和实验,制造出适合自己的生命载体。

通过不断地实验,动物、植物的基因变异,复制(两头完全相同的鹿),它逐渐发现人类是更高级的生物。在凯恩接近能量体时,第一次对于人类的“复制”完成,但显然这个试验品是不完善的,走出区域X就会癌症病发,器官衰竭。

然而,在影片结尾收集到丽娜的基因序列后,积累了足够能量,同时掌握了人类男、女基因的能量体已经完成了立足地球的第一步,并创造出了能完美适应环境的生命载体。这时,曾经的实验室和保护膜自然失去了意义,寿终正寝。

看完《湮灭》,我不禁联想到去年年初上映的《降临》。不同于一般的外星人科幻,他们都在用一种沉郁克制的讲故事方式,冲击着观众的既定思维,激发起涟漪般的哲思。

《湮灭》中没有具体形态,没有蛋白质、氨基酸的能量体似乎在警醒着人类那些引以为傲的文明和进化史在浩瀚的宇宙中可能仅仅是沧海一粟,在更高级的文明面前,可能渺小到不值一提。

[1905电影网]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电影基本常识有哪些?

一、世界电影常识

1、电影诞生于1895年12月28日的法国巴黎,《火车进站》《工厂的大门》成为世界上最早放映的一批影片,卢米埃尔兄弟由此被誉为电影之父,开创了电影写实主义的传统。

2、1902年由法国导演乔治·梅里爱拍摄的《月球旅行记》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科幻片,梅里爱被誉为电影魔术家,发明了很多电影特技,如停机再拍、多次曝光等,开创了电影技术主义的传统。

3、1903年美国导演鲍特拍摄的《火车大劫案》成为最早的西部片和警匪片,出现了平行剪辑。

4、美国导演格里菲斯1915年《一个国家的诞生》、1916年《党同伐异》是两部史诗级的影片,格里菲斯在影片中成熟运用蒙太奇,尤其是平行剪辑和最后一分钟营救。其影片片长可达三小时,镜头数量超过1000个,确立了电影的基本单位是镜头。

5、世界上最早的电影流派是出现于英国1910年前后的布莱顿学派。

6、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1922年拍摄的《北方的纳努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弗拉哈迪也被誉为纪录片之父。

7、发生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以法国、德国为中心,后席卷整个欧洲的先锋派电影运动是电影史上第一次影响深远的电影运动。

8、1927年,美国拍摄的《爵士歌王》成为世界上第一部有声电影。

9、1935年,美国拍摄的《浮华世界》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彩色电影。

10、1937年,迪斯尼出品的《白雪公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动画长片。

11、1941年,奥逊威尔斯执导的《公民凯恩》被誉为现代电影的开山之作。

12、1967年,阿瑟佩恩执导的《邦妮和克莱德》成为新旧好莱坞电影的分水岭。

13、《偷自行车的人》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电影运动的代表作品。

14、20世纪50年代末兴起的法国“新浪潮”运动,得力于《电影手册》杂志,该杂志的主编是著名电影理论家安德烈·巴赞(长镜头理论的提出者)。新浪潮代表作品有特吕弗《四百下》和戈达尔《精疲力尽》。

15、阿尔弗莱德·希区柯克被称为“悬念大师”,他最大的成就在于他的叙述故事的结构方法——悬念的设置。代表作品:《后窗》《惊魂记》《迷魂记》。

16、喜剧大师查理卓别林的代表作有《淘金记》《城市之光》《摩登时代》《大独裁者》等作品

17、西部片是美国特有的一种电影类型,标志着西部片成熟的作品为1939年约翰福特导演的《关山飞渡》。同一年,美国还诞生了世界经典名片《乱世佳人》

18、蒙太奇学派出现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期的苏联,以爱森斯坦、库里肖夫、普多夫金为代表,他们力求探索新的电影表现手段来表现新时代的革命电影艺术,代表作有《战舰波将金号》。

19、瑞典电影大师伯格曼做出了独树一帜的出色成就,开创了哲理电影的先河。其代表作有:《第七封印》(1956),《野草莓》(1957)《处女泉》(1959)《呼喊与细语》(1972)。

20、《蓝色》《白色》《红色》三部曲的导演是波兰导演基耶斯洛夫斯基。

二、中国电影常识

1、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开始放映西方电影,被中国人称之为西洋影戏。

2、1905年,中国第一部电影《定军山》问世,由北京丰泰照相馆拍摄,谭鑫培主演。

3、1913年,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又名《洞房花烛》,由张石川、郑正秋导演。

4、1920年,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问世。

5、1928年以后的几年,《火烧红莲寺》共拍摄了18部,成为中国电影早期最成功的系列电影。

6、1931年,中国第一部有声电影《歌女红牡丹》问世,导演是张石川。

7、1935年,《渔光曲》在莫斯科国际电影节获得荣誉奖,成为中国第一部在国际上获奖的电影。

8、1948年,费穆导演的《生死恨》是中国第一部彩色电影。

9、中国第一部动画片是《大闹画室》,1926年由万氏兄弟研制。

10、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是王苹,代表作品《柳堡的故事》。

11、中国电影第五代导演的开山之作是张军钊的《一个与八个》。

12、中国第一位女演员是严珊珊,1913年出演了香港的第一部电影的《庄子试妻》。

13、《小城之春》的导演是第二代导演费穆。(田壮壮曾经翻拍过)

14、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

15、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桥》。

16、新中国第一位获奥斯卡奖的中国人是苏聪。(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音乐作曲奖,在《末代皇帝》中担任配乐)

17、首部在竞赛性国际 A 级电影节上荣获大奖的中国电影是《红高粱》 (1988年第38届西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

18、中国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获得“金棕榈”大奖的影片是《霸王别姬》。

19、中国第一位也是世界影坛第二位主演影片获得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的演员是巩俐。(1988年《红高粱》获金熊奖,1992年《秋菊打官司》获金狮奖,1993年《霸王别姬》获金棕榈奖)

20、华语电影史上第一部荣获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奖的影片是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2000)

三、电影节及电影市场

1、中国电影三大奖项,内地金鸡奖,香港金像奖,台湾金马奖。内地电影三大奖项,金鸡奖,百花奖,华表奖。

2、中国境内唯一的A级电影节是上海国际电影节,1993年首次举办,,最高奖为金爵奖。

3、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是威尼斯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狮奖。创办于1932年,号称“国际电影节之父”。

欧洲电影三大奖分别为金狮奖,金熊奖和金棕榈奖。

4、奥斯卡金像奖,正式名称为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奖,是美国一项表彰电影业成就的年度奖项,于1927年设立,1929年开始评选。

5、全球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前三分别为《复仇者联盟4:终局之战》,《阿凡达》《泰坦尼克号》。

6、中国电影票房最高的电影前三分别为《战狼2》《哪吒之魔童降世》《流浪地球》。

7、当前好莱坞五大电影公司分别为迪士尼,华纳兄弟,环球,索尼,派拉蒙。

8、美国电影分级制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G级(大众级,任何人都可以观看),PG级(辅导级,该级别电影中的一些内容可能不适合儿童观看。),PG—13级(特别辅导级,建议13岁后儿童观看),R级(限制级,建议17岁以上观看),NC—17级(17岁以下(包括17岁)禁止观看).

9、漫威的超级英雄人物包括钢铁侠,美国队长,蜘蛛侠,黑寡妇,金刚狼,绿巨人,雷神,黑豹,死侍,蚁人,奇异博士等。

10、DC的超级英雄人物包括超人,蝙蝠侠,神奇女侠,海王,闪电侠,绿灯侠等。

想要做好奇幻科幻作品,需要创作一个什么样的社会或世界背景?

科幻电影是科学幻想的内容,是通过绘画手段在画面上表现出来的绘画形式。 具体而言,它是一部以我们所了解的科学知识为基础,通过科学想象,用绘画语言创造性地表达了对宇宙万物、未来人类社会生活、社会发展、科技思想的绘画作品。 科学幻想的内容是作品的主题,作品的灵魂绘画是作品的表现形式,是外衣。 画科幻画主要做好两个方面。

一种是科学幻想,另一种是为了表现科学幻想而采用的绘画技术。 倡导科技与艺术相融合。 中国现代意义上的科幻作品创作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但是,鲁迅时代以后的七八十年间,科幻作品往往以“科学知识普及”的姿态出现,因此在非文学功利性的道路上越来越远。 当然,科幻作品,特别是科幻小说,总是具有较强的科学启蒙特质。

因此在传统主流文学创作领域乃至科幻作者本身,往往被归为少年读物一类。 直到1978年以后,以《珊瑚岛上的死光》为代表的优秀科幻作品,以及以童恩正、叶永烈、郑文光、刘兴诗为代表的科幻作品群体的出现,可以说是中国科幻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 这一阶段的科幻作品正在由少子化向成人化转变。

其中的科学因素最初从以体现传播和教育功能为中心的前台向以设置背景为中心的后台转变,也就是说,从非文学的尴尬地位开始向大众文学转变。 这些作品大多借用了科幻的外壳,但本质上是冒险和警察小说19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荒诞小说之一,折射出当时的社会问题,我个人认为也体现了孩子真正的孩子气和其他美好品质的追求。

看科幻小说或电影需要了解哪些基本知识?

我认为看科幻小说或者是电影的话,其实需要了解的一些基本知识,就是天文学以及地理学,还有物理学等等。

  • 评论列表:
  •  酒奴笑惜
     发布于 2022-09-25 08:14:46  回复该评论
  • 壮曾经翻拍过)14、国歌《义勇军进行曲》是聂耳于1935年,为“上海电通公司”拍摄的故事影片《风云儿女》所作的主题歌。15、新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是1950年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桥》。16、新中国第一位获奥斯卡奖的中国人是苏聪。(1988年第60届奥斯卡音乐作曲奖,在《末代皇
  •  断渊鹿岛
     发布于 2022-09-25 04:50:17  回复该评论
  • 合”。曼德勃罗特集出自非线性公式:Zn+1=(Zn)^2+C,无限迭代后可以产生无穷无尽美丽图案。不管你把图案放大多少倍,都能显示出更加复杂的局部。这些局部既与整体不同,又有某种相似的地方,发现人曼德勃罗特教授称其为"魔鬼的聚合物"。在地下塔中,队长文崔斯
  •  依疚野の
     发布于 2022-09-25 01:17:11  回复该评论
  • 程师们常年累月和爆炸设备和物质打交道,这个还搞不定么。也正因为爆炸螺栓的优点,航天上广泛的在火箭分离、飞船舱室分离、太阳能帆板打开等常见的场景中大量的使用爆炸螺栓。细心的朋友们会在影片中看到多次爆炸螺栓使用的场景。二、神奇的地球仪 如果仔细的观看这部影片,会看到“上升2号”舱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