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高手们帮忙翻译下```
1, network diversity. The network is containing all kinds of knowledge , can know other country's culture characteristic , tradition knowledge, famous scenery famous place for scenery or historical relics. Can learn the knowledge short of in in acquiring a lot of school as long as looking out, face expanding self knowledge. Mouse bid one point , the big world just have a panoramic view. 2, network contrast tradition medium rapid. Can gain up to the minute current affair news , entertainment development than the tradition medium is approximately more effective. Can have up to the minute education trend in hand. Middle school students the high school student can make use of a network to know up to the minute education development especially, in the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because of this several years being probed as early as reformation, almost the city comes into being a lot of new measure every year. A good deal of students seldom care for the news on TV and newspaper but in the ordinary time , a field flush head book sea, may review priority from having caught with a net inquiry and educating pertinent news to come to adjust on this account therefore , adapts to the new act of college entrance examination. 3, network education. Have a knotty problem to be able to depend on a network in studying solve, have avoided because of time waits for a factor to seek the unitary approach that the teacher or the schoolmate resolves, effective economy time. Further, know and expand the content also being able to study to self on the classroom, interest also helping train some aspect. The network educates school to be to meet the eye everywhere more , the network distance learning is able to bring infinite benefit to infinite benefit middle school student. The knowledge the average middle school student is learned from is able to be confined to self school and a few books after school only , the teacher who passes on knowledge only has several all the time if but having got on the Internet , the student can be rich right away in every be rich in content , the well-known master sits to soar arbitrarily in the hall website, "have asking about answer necessarily" ", inscribe the warehouse " ", the special subject lecture " ", have a test in front tutoring " ... Every meticulous rational classification column lets student's academic record advance by leaps and bounds; The average middle school student does a problem can only be used for some of reference book or quantity if limited examination paper, having got on the Internet , various examination paper and representative examination questions have all that is necessary on the net , the student can choose arbitrarily right away. 4, network special field. Some problems can find the special field answer easily also more speedily in the network , have a question to help also easy to find professional staff. 5, network communicate with. One of student is to be wanting in confidence by the shortcoming that person often mentions , is not dared have a dialogue with the external world , is communicated with. Have had Internet now, they can overcome this block completely, and in external exchange process middle, have widened self ken. Also can remove a block , can not have misgiving the field pours out a load on slef's mind to the cyber acquaintance , lighten pressure brought about by homework assignments , beneficial to setting up up the confidence studying. 6, network progress sex and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eneficial be still unprofitable key depends on user's attitude , that is , subjective mental consciousness, but the network is existence on the objective,the computer and the network already become a nowadays if interwovenness part living, go and studying , going and not being put into use , will certainly be sifted out by this never-ending changes and improvements society. Have advantageous argument, visitor website has been used for the platform studying and communicating with for self carries out teen-agers pedagogics with self being well-read , has gained no exceptional beneficial job information , has also make a lot of cyber acquaintance after vice-minister of predecessor country Ministry of Education Wei Yu has having a wide knowledge of a visitor also on the net , herself says , retires.
浅谈网络与学习的关系
一、网络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学习通常被称为“数字化学习”或“在线学习”,比较权威的欧洲委员会把网络学习定义为“通过促进利用资源与服务的机会以及远距离的交流与合作,用新的媒体技术与互联网改进学习的质量”。无论何种定义或解释,都突出了网络学习需要以“技术”为基础这一显著特征。
作为对网络学习的“技术支持”,计算机的拥有是前提,因特网的使用质量是关键。缓慢的、不能支持人机对话或丰富的多媒体内容的连接方式无法满足网络学习的要求。网络学习一方面需要技术“铺路架桥”,另一方面需要学习者掌握使用技术进行学习的知识和技能。技术支持不仅仅意味着给学习者提供一台计算机或者帮助他们与因特网相连;更在于它使得学习者与一个充满学习资源的新世界相联系,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使其思想得以拓展的机遇。网络学习代表着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网络给学习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第一,使自主学习成为时尚。在传统课堂上,学生可以一连数周、一声不吭地坐在教室里记笔记,而不参与教师和同学的讨论。网络学习改变了这种状况。一方面,互联网将全世界的各种信息资源联结起来,成为一个海量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世界各地的优秀教师或专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教学指导,任何人可以在任何地点进行网络访问,形成多对多的教学。在这种情况下,学习者对学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就有了充分的选择余地,自主学习成为必然;第二,使学习更有可能成为乐趣。网络学习改变了学习者依赖粉笔、黑板、简单说教进行学习的模式,取而代之的是通过动画、图形、影像、声音等多种信息媒体,采用先进的三维人机交互界面,将信息接受、表达、传播相结合。学习者通过自身与网络所表达和传播的对象化成果的对比,可获得一种成就感,或使自身的临场感更为强烈,从而在学习时达到一种“不亦乐乎”的迷恋状态;第三,增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互。在传统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教师没有机会和班里的每个学生进行充分的交流,也有许多学生因为种种原因,不敢和教师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而在互联网上,学习者不仅可以从网上下载教师的讲义、作业和其他有关的参考资料,而且可以向远在千里之外的教师提问,在网上与其他同学讨论和评价课堂上所学知识;第四,打破学习的时空界线。传统的学习在时间上是有限的,在空间上是狭小的。而网络学习使信息的传递不再受旧有的时空限制,学习者可以依据个人情况来安排学习的时间和地点,只要学习者愿意,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向任何人学习。
因此,我们不能把单纯的技术应用误认为目标,忽视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忽视网络学习的真正力量。而要把促进学习作为最终目标,要研究在教学中怎样更有效地使用技术,以此来思考、实验、发展和完善新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策略。
二、网络学习不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为了理解与运用信息
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和便利的传播方式,为网络学习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但是,网上许多信息并不是人们所希望的那样高质量,适合学习者需要的信息也并不容易查找。更为重要的是,获取信息并不是学习的主要目的,如何把信息转化为知识,使学习者能够消化、理解信息并使其具有意义才是学习的真正目的。
一方面,信息不等于知识。知识通常存在于人身上,与人身具有依附关系。相对而言,信息是一种自我独立的东西,人们可以;阵其取走、占有、舍弃、存入数据库、遗失、寻找、抄录、积累、计算、比较等等。另一方面,知识需要有一个消化和吸收的过程。它的获得取决于接受人对知识的理解及某种程度上的认同。因此,虽然一个人经常会有相互抵触的信息,但不会有相互抵触的知识。
信息与知识的差异,提醒我们应把网络学习的重点放在学习者对信息的认知、理解和转化上,这一过程需要学习者作出思考、分析和判断。网络学习不是将信息简单地搬到网上,或是把信息下载到文件包上,更重要的是要把信息转化为知识,变成学习者的财富。
知识可以创造行为,而可靠的信息又是它的前提,但是,只有富有意义的正确判断才能唤醒其活力。从这一角度来看,要把信息转化为真正有用的知识,提高学习者对信息的加工能力至关重要。
反观我们的网络教学,许多师生认为“拥有网络就意味着占有知识”,教师往往把学生的头脑变成了填装信息的容器,设计的题目往往是填充式的、学生不假思索就可以找到答案,开展的研究也是浅尝辄止的,教师设问的含金量低,学生回答的创新性差。有的师生对网络达到了迷信的程度,认为网络是获得信息的惟一来源,以至于凡有资料需求就上网查寻,凡开展研究性学习就在电脑上进行。网络教学在重蹈应试教育的覆辙。如果教师只是把学生的作品随意放到网上,结果生成的将是一个很快过时的、没有多大用处的网站。如果教师清楚地意识到开设一个网站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学生能够利用网上展示的信息开展协作研究,学生的学习就会因为有了网站而得到提高。
为了使学生不至于成为网络信息的奴隶,就必须转变教育的功能,把教育从单一传授知识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教育将知识转化为智慧,使文明积淀成人格。为了使学生能够学会“网络学习”,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判断能力,使学生能够用电脑存放结论,用大脑观察、思考、存放问题。
三、网络学习不仅是个体学习更是社会性学习
传统学习往往围绕着教师、课堂、书本进行,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学习囿于固定的教室、固定的教学内容、固定的教学速度、固定的评价标准。网络改变了这种习惯已久的学习方式和教育方式,学习在本质上成为一种选择过程。在网络学习中,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意愿,采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时间、学习地点,自我控制学习进度。学生还可以通过数字化网络访问和使用更多的信息,在世界的任何地点获得在线教学帮助,获得同伴对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信息。网络学习的这种学习资源的丰富性、学习方式的个性化、学习时空的非局限性,大大增加了个体学习的自由度和效率。同时,更重要的是,在网络学习中,人们已不再把知识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必须掌握的、共同的标准,而是强调知识对个体的意义以及对个体解决各种问题的重要性,强调个体在学习中的主动性。相应地,“为需要而学习”的观念在个体学习中得以确立。
然而,网络学习不等于个体学习,它也是一种社会性学习。网络增强了知识的动力和多样性,增强了知识生产和知识消费之间、社会实体和网络虚拟团体之间的流动,形成了一种学习生态。通过网络学习不仅仅能够获得知识,而是能够以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中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如果我们在网络教学中,忽视了网络学习的社会性特质,我们就会“流失”网络中存在的、更为丰富的、新的学习资源,就不能平衡许多人的小努力和少数人的大努力,就不能使学习者充分享受到网络所带来的强大功能。同时,如果只把网络学习看成是一种个体化的学习,就可能会导致学习者只埋头专注于自己的学习思维、学习体验牙口实践操作,从而使学习者的知识结构欠缺、思维狭窄、情感交流缺乏,严重时还会使学习者产生心理障碍(如网络恐惧症、网络自闭症等)。
网络的实质是资源共享。我们在注意到网络学习的个性化的同时,应更注重于扩展学习的地理空间、人际关系空间和学习主体空间,扩大学习主体间的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和合作。要训练学生能够运用合适的技术,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吸纳别人的合理想法,在交流中对问题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在交流中与他人分享学习成果和学习快乐。
四、网络学习不仅是“虚拟学习”更是“真实学习”
“虚拟”作为计算机的一个术语,往往与“现实”相反,意为潜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虚拟现实是计算机仿真和感觉共同创造出来的现实,而不是真实的现实。但当学习者沉浸于虚拟现实之中时,虚拟现实又可能在感觉上跟真实现实是一样的。依赖于虚拟技术,人们可以设计出“虚拟教师”、“虚拟实验”、“虚拟图书馆”、“虚拟研讨”、“虚拟教学”、“虚拟辅导”……。通过这些虚拟,一方面可给学生带来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学生的多种感官被充分调动起来、参与到对学习对象的感知、理解与记忆当中去,另一方面可弥补传统课堂教学刺激单一化、平面化的缺陷,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学习需求。
尽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技术的优势,采用虚拟的方法,使抽象的变为具体的、静态的变为动态的、复杂的变为简单的、不可能的变为可能的,但是,网络学习并不等于虚拟学习,虚拟、模拟、逼真不能代替真实、事实,虚拟环境不能取代真实环境。
网络学习中,需要用信息技术来反映现实问题;需要通过解决问题来促进学习;需要通过网络互动来分享思想;需要提供一个平台使学习者能够从专业人员和学习环境中获得帮助。
网络学习还需要考虑如何与社会现实建立联系。在这里,虚拟是工具,是手段,现实是目标,是着眼点。利用虚拟来扩大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的学习不仅仅意味着学习了什么、习得了什么知识,还意味着以这种知识为媒介,同生存于现实社会的人们沟通,同这些人们共享知识的现实意义。
作为网络学习者,要善于进行网际的自我调适:一是自我选择,即使自我成为信息收集和虚拟生活的主人,而不能被信息所淹没或沉溺于虚拟生活不能自拔;二是适度节制,即使信息收集量控制在自己的处理能力之内,使虚拟生活仅作为生活的一部分,杜绝其对真实生活的侵蚀;三是虚实协调,即使虚拟生活成为改善学习、改善真实生活质量的一种有益补充。
网络教育的形态以及特征
一、网络教育形态的理念
网络媒体不仅是一种学校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工具,也不仅是一种在整合作用下形成的教育方式,我们应当看到在网络媒体上还可以运行一种教育形态。这种形态是具有新属性特征的教育体系:网络的软硬件技术是网络教育形态的运行平台;传统教育与网络的整合是网络教育形态的资源;网络教育理念决定了网络教育形态的本质特征,是构建网络教育形态的基础,这就是知识学习的数字化理念、非线性理念、跳跃性理念。这些理念是网络媒体与技术特性所构造出的,是网络教育形态固有的本质。它与传统的教育相比表现出不同的思维。应用这些理念所建立的网络教育与传统教育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异,而这些差异之处正是目前我国教育所面临的问题和需要改革的方面。
目前我们的教育是知识内容的教育形态,而网络教育理念可以建立起培养人的知识结构的教育形态。知识的分割、非线性学习过程和跳跃性的知识重组是网络教育形态的本质与基础。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对传统教育知识的分类、课程与教材、教与学以及学习的测试与评价等诸多方面提出质疑和挑战,结合教育变革的时代特征,建立网络教育形态完整的机制,解决目前我国教育体制下存在的种种弊端和不适应现象,把网络教育引入一个更高的运行层次。
二、网络教育形态的特征
1. 教育变革与网络手段,知识的重新分割
随着知识总量的不断递增与更新,原有的学科和课程受到愈来愈多的质疑。建立学科的新概念和新课程,是传统教育的解决办法。在传统教育观念下,知识的分割是以学科形式为概念、以专业分类为手段、以课程内容为基础、以章节教材为单位。在学校教育及课堂教学的环境下,这种分割的方式体现了一定的科学性,成功地进行了知识的教育传播。
在网络教育的环境下,遵循传统的学校教育方式,网络的应用只能体现在工具层面或整合层面上,是一种教育形态的改良。真正实现网络教育形态的关键是要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引入新的知识分割概念,赋予知识网络教育的新属性。这将成为网络教育形态的本质特征与理论基础。
在网络条件下知识将怎样建立新的属性,我们就要从知识的本质谈起。什么是知识、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OECD)出版局1996年出版的《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一书中引用了西方20世纪60年代以来关于求知的“4个W”概念:知道是什么(know-what)、知道为什么(know-why)、知道怎样做(know-how)、知道谁来做(know-who)。在以后的研究中,专家们一致认为再增加2个“W”:知道什么时间(know-when)、知道什么地点(know-where)。吴季松在他的研究中认为在中国还应该增加1个“Q”:知道是多少(know-quantity)。因此,我们可以认为把求知看成6个W和1个Q这7个方面。我们从这7个方面赋予知识的新属性。这7个方面代表着学习知识不同的难度、掌握知识不同的深度、应用知识不同的程度。我们的学习可以从“是什么”开始进行,逐项选择,达到和掌握某项知识的最高境界。
结合传统合理的分类,引入求知的7个方面,我们可以建立知识的网络教育传播和学习的新型“课程”。这不同于传统教育下的“课”的概念。我们可以设想一下网络学习的“课”:在某个知识学科分类下,将一个知识点的7个属性进行表述,形成几个学习的基本单元。这种基本单元的学习就是网络学习的“课”。而网络学习从形式上讲是没有课程这个概念的,因为在这种网络“课”的学习中很难形成完整的传统课程的学习过程。它的课程将是另一种概念。
知识的新型分割充分体现了网络教育的特点与优势。在当今教育变革的进程中,这种知识分割的网络学习,可以快捷地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培养出按照自我与社会需要而设计的知识结构,形成网络教育的独特风景。
2. 个人特点与网络工具,知识学习的重新排序
与学校教育相比网络教育可以建立每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我们说网络学习只有“课”的概念,而没有“课程”的概念,更难形成“教材”的概念。这是因为学习者根据自己学习计划的特点,可以学习知识某一方面,而不学其它方面。一个知识点的学习就不会形成传统的课程学习顺序。在这种学习方式下,知识的学习顺序、进度和难度将是个性化的,完全表现出学生主导性学习的特征。在学习的过程中,有必要提供网络教育的学习指导和形成学习顺序的基本准则,指导学习者建立能充分体现其素质背景、认知结构、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等因素的最优化的学习过程。因此,在网络教育的形态中可以制定出可供选择的、适应不同知识结构和培养标准的学习顺序或学习过程,这将是一种网络教育形态的课程概念。
我们可以发现这种课程的概念具有独特的表现,它可以在物理的学习中加入化学的“课”,甚至于加入社会学的“课”。这在传统教育形态下是不可想象的。因此我们可以建立新概念下的网络“课”、“课程”与“教材”。我们同样需要建立各种学习过程的网络评价体系。利用网络的技术工具可以十分容易地实现学习者学习过程的制定,同时还可以进行学习效果的测定,自行修正未来的学习过程。我们还可以建立学习者的动态评价体系与动态管理体系,这是网络教育形态所独有的。
3. 人才需求与网络引导,知识分割的重新组合
网络教育形态下,知识的学习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知识的结构应该是一种多样的组合。这一切都在学习者个人的特点与社会人才需求的结合中形成。按传统教育形态的专业设计的知识学习,培养的人才其知识结构在实践中明显表现出一种陈旧、偏离和不完整。每个专业都在强化自身的独立性和完整性,培养出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协同能力和拓展能力就愈来愈差。网络教育形态将以新型的课程概念实现知识结构的新组合,设计并培养具有符合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的人才。
知识学习的动态性表现在:有些知识可以重点学,学习它的全部属性;有些知识可以一般性地学,学习它的个别属性。个人的素质特点、人才需求与网络教育形态的引导是决定知识结构学习的依据。传统的学校教育形态下,培养人才的知识结构有些存在着致命的缺陷。因为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千变万化的,统一的课程设置难以适应学生的个别化需求,有限的选修课也不足以支持每一位学生的充分发展。网络教育可以进行学生素质与知识结构的测定(这种测定不一定是公开的),从而提供适应每一位学习者的课程与学习过程,较好地适应学习者的个别差异。当然,学习者的自我认识与主动选择也是这一过程的有效因素。
有知识的人进来帮帮我啊!很严重的问题啊!
简单的说
1、网络多样性。网络包含着各种各样的知识,可以了解其它国家的文化特色,传统知识,著名的风景名胜。只要留心就可以学到许多学校里学不到的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鼠标一点,大千世界便尽收眼底。
2、网络对比传统媒体的快捷性。可以比传统媒体更快更有效的获得最新的时事新闻,娱乐动态。可以掌握最新的教育动态。中学生们特别是高中生可以利用网络了解最新的教育动态,因为这几年的高考还在改革探索之中,每年几乎都会出台许多新措施。而平时好些学生不大关心电视和报纸上的新闻,只一味地埋头书海,因此可从网上查询与教育相关的新闻以此来调整复习重点,适应高考新举措。
3、网络的教育性。学习中有疑难问题可以在网络解决,避免了因为时间等因素寻找老师或同学解决的单一途径,有效的节约时间。也可以对自己课堂上学习的内容进一步了解和扩展,也有助于培养某些方面的兴趣。网络教育学校更是比比皆是,网络的远程教育会给中学生带来无穷的益处。普通的中学生学习知识只能够局限于自己的学校和一些课外书籍,传授知识的老师始终只有几个,但如果上了网,学生就可以在一个个内容丰富、名师坐堂的网站中任意翱翔,“有问必答”、“题库”、“专题讲座”、“考前辅导”...一个个分类细致合理的栏目让学生的学习成绩突飞猛进;普通的中学生做题只能做些参考书或数量有限的卷子,如果上了网,网上各种试卷和典型题目应有尽有,学生就可以任意选择。
4、网络的专业性。某些问题在网络能更容易也更快速的找到专业的答案,有疑问也容易找到专业人员帮助。
5、网络的沟通性。学生的一个被人经常提及的缺点就是缺乏信心,不敢与外界对话、交流。现在有了互联网,他们可以彻底克服这个心理障碍,并且在对外交流的过程当中,又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可以消除心理障碍,可以没有顾忌地向网友倾诉心事,减轻课业负担所造成的心理压力,有利于树立起学习的信心。
6、网络的进步性和科技性。有益还是无益关键取决于使用者的态度,也就是主观意识,而客观上,网络是存在,计算机和网络已经成为当今生活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如果不去学习,不去使用,必将被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所淘汰。有个很有利的论据,前任国家教育部副部长韦钰也在网上有博客,她自己说,退休后,以自己的博客网站做为自己进行青少年教育学研究和交流的平台,获得了不少有益的工作信息,也交了许多网友。
附一则上网有益还是无益于中学生的辩论实录,以做参考。虽然反方胜了,不过值得好好研究一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高一年段辩论赛总决赛
主席:各位老师、同学,2000年高一年级辩论赛经过七场硝烟弥漫的初赛和三场半决赛,今天将举行决一雌雄的总决赛。他们将对"中学生上网究竟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展开一番辩论。正方高一(8)班代表队,他们的立场观点是: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反方高一(1)班代表队,他们的立场观点是: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
正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老师、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
人类将步入信息时代,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我们中学生。中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还是弊大呢?我方坚信: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我将从4个方面来阐述我方观点:
1.必要性。这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时代,信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膨胀和爆炸,未来的世界是网络的世界,要让我国在这个信息世界中跟上时代的步伐,作为21世纪主力军的我们,必然要能更快地适应这个高科技的社会,要具有从外界迅速、及时获取有效科学信息的能力,具有传播科学信息的能力,这就是科学素质。而因特网恰恰适应了这个要求。邓小平同志不是说:"计算机要从娃娃抓起"。
2.实用性。网络世界资源共享,它就像一个聚宝盆,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金山",谁勤于在这座金山上耕耘劳动,谁就会有所得。你可以从中最快地查找学习资料,可以学会更多课堂外的知识,并灵活地运用课内知识,促进思维的发展,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上网还可以超越时空和经济的制约,在网上接受名校的教育,有什么问题,你也尽可以随时通过E-mail请求老师的指导。而且互联网上的交互式学习、丰富的三维图形展示、语言解说等多媒体内容,使得学习变得轻松、有趣,这是任何教科书都不可能具备的。
3.现实性。我省的曙光工程就是为了快速推进教育信息化,在我省每所中小学建立因特网教室,普及计算机因特网知识,推动中学生家庭上网,实现远程教育与知识共享为全省中小学生提供免费的网上课内外辅导培养中小学生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兴趣与意识,培养学生获取、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再看看我们身边,学校的网站不正搞的红红火火,林寿桦书记、陈欣老师不也建议大家去学校的网站看一看吗?年段、班级的网页不也都在紧锣密鼓的制作吗?
的确,作为一种新生事物,网络存在着一些弊端,但中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之下,学校要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培养学生对是非、美丑、善恶的判断能力,塑造学生良好的道德和行为规范。在老师的正确引导和家长的指点下,必能使我们以一个正确的心态来应用网络这种工具。
21世纪将是计算机网络时代,今日的莘莘学子将担任未来社会的栋梁。了解和掌握计算机网络知识,就是闯荡未来信息时代的最强有力的武器。让我们相信,我们今天所付出的一点一滴的努力,终将会聚沙汇塔,终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我再一次陈述我方观点: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
反方一辩: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津津乐道地谈网上教育,但网上教育不过是商家的夸大其词的炒作罢了。不仅在中国,即使在美国权威杂志《今日美国》的调查表明:86%被调查的教师、图书管理员以及电脑管理人员相信,孩子们使用因特网不会提高他们的课堂成绩。
刚才对方辩友滔滔不绝,无非是向在座各位展示了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和方便性。但我奉劝您对中学生上网可不要雾里看花,我愿借对方一双慧眼,把网络的利弊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从量上说,目前网络有三个难以解决的问题:第一类是网上安全问题,主要是指黑客、病毒和网上欺诈等;第二类是指传播色情暴力和仇恨的不良信息;第三类是形形色色的信息污染和垃圾,就在对方辩友慷慨激昂的四分钟陈词里,全球主要网站已经被黑客入侵了近200次,全球互联网计算机可能已经被最新病毒感染了170万台次……现实中,中学生上网已带来了诸多危害:
其一,据一项调查显示,不少的中学生成了小"网虫",沉湎于网上,将90%的时间用到网络游戏上,做了网络的俘虏,为网络所累,痴迷于"网吧"、"聊天室"不能自拔。不仅耽误了学习,甚至犯罪,据2000年4月《广州日报》报道,一名15岁的中学生为了"随心所欲"地上网玩网络游戏,竟然杀害自己的表姐,以达到占有她电脑的目的。
其二,中学生极易沉浸到网络的虚拟化生活空间中,一旦回到现实社会就产生一种孤独感,患上"网络疏离症",成天高唱:网络是我家,我的眼里只有它。这样对心理造成严重损害。同时在生理上中学生正处于快速发育时间,但是他们一上网就是四、五个小时,不仅眼睛超负荷运转,危害视力;也使得脊椎变形,真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所以网络的这么多弊与网络在信息交流方面的快捷性、方便性这一利相比,难道不是弊大于利吗?
其次,从质上说,我们今天讨论特定主体是中学生,他们是特殊的群体,他们易于接受新鲜事物,求知欲望极其强烈,但他们生理、心理还未成熟,对待新事物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自制力差。这些固有的特征,与网络固有的问题,在本质上就构成了中学生与上网之间固有的不可调和的矛盾。
所以现实迫使国家机关颁布关于网络管理的专项法律,但网络的开放性、自由性、无疆域特征也导致了法律难以奏效。正如尼葛洛庞蒂所指出的,在网络世界里,人类社会现存的法律,就好像一条条"在甲板上叭嗒叭嗒拼命喘气的鱼"。所以,在目前及可预见的将来,网络的种种弊端仍然存在。也许将来某年某月某日,网络将成为一方净土。但一万年太久,我们只争朝夕,现实是网络已经对中学生的身心构成了不同程度的伤害。
同学们,面对我们的伙伴自投罗"网",而一"网"情深,为避免"网"事不堪回首,我们呼吁该下网时就下网,清清爽爽好时光。
正方二辩: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对方辩友大家好!首先我想指出对方辩友在刚才陈词时犯的一些错误。 首先,对方辩友说美国有80%的教师、图书管理员经过调查发现,他们的孩子不能通过网络来提高成绩,可是我要问对方辩友,现在成绩能代表素质吗?我们国家现在正在推行素质教育,如果你们光讲成绩,那岂不是又回到了应试教育的死圈子里吗?
还有对方辩友举出种种的特例来证明网络对我们中学生的弊端。但是,我要说任何新事物在新生阶段总会产生一些不适应弊端,像工业革命以及各种封建生产关系等,虽然在刚产生时造成一定的坏影响,但我们能否定它的伟大吗?
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素质教育的政策,在信息时代里,网络与素质教育可以说是一家人,其原因是网络可以打破时空界限,达到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相互之间的互动交流,网络这个优势对素质教育帮助极大,可以说是给素质教育工作推上了双翅。
由于网络对素质教育的帮助,目前出现了"网上远程教育"这个名词,中学生可以通过网络周游全球各地名牌学府,访问著名的图书馆,查询任何所需资料,足不出户就可参与学术研究,通过互联网从广泛的范围内选择适当科目进行深造,借助在线公布的课程资料,从容地完成学业,考试后可以马上知道成绩,有了问题可以随时通过电子邮件请求老师指导。例如,北师大实验中学前几年就与北京电报局合作在东方网景网站上推出了北师大实验中学网校,实行同步教学,每周网校教学内容全部由实验中学年级各学科各周进度保持一致,读者在全国各地通过上网都可身临其境地接受全面教育。
目前,我国好学校和好老师并不多,不能完全满足所有好学的学生对知识的渴求,互联网可以把原来限于有限时空里的优秀教学内容无限扩大,所有能上网的中学生都可以在网上接受到全国一流中学的良好教育,所以上网就显得尤为重要。
反方二辩:各位评委、各位同学,大家好!刚才对方辩友说上网可以查资料,但是中学生上网就是查资料吗?同时对方把"上网"等同于"网上教育"这不明摆着偷换命题吗?那么你对许多中学生网上聊天、搜寻色情信息,作如何解释呢?这就是所谓的"教育"吗?
下面我将系统地陈述中学生上网所造成的种种弊端:
第一、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经常上网获取那些零散和不系统的知识,不但不会提高中学生的能力,反而会比以往退化,而且还有不少中学生,因为无法处理过量的信息而患上"信息焦虑"等精神病。此外,据英国的米德塞克斯大学的蒂姆莱贝教授统计,网上非学习信息有47%与色情暴力有关,一旦学生接触到这些信息,那后果将不堪设想。
第二、由于网络对中学生具有无限吸引力,所以导致很大一部分中学生沉溺于网络,从而患上"网络上瘾症"、"网络疏离症"等新型的精神性疾病,这些网虫们不要家人不要同学,脱离现实生活,完全是一群有着程序化思维的类机器人。
第三、网络传播诱发中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冲突,由于网上传播的大多是以西方发达国家的信息为主,这往往与接触这些信息的中学生脑中积淀的中国文化产生冲击,严重的会形成另一种殖民主义。
第四、网络语言的大量使用弱化中学生的民族文化素质。网络上以英语的使用率和内容为最多,分别为84%和90%,网上的错别字、病句随处可见,中学生长期与这种语言环境接触,不能不令人担忧。
最后,我提醒对方辩友不要对大量事实听而不闻。
主席:大家可以看到在刚才的规范发言中,双方辩手可以说是胸有成竹,志在必得。请接下来我们将进入考验个人应辩能力的盘问阶段,请大家领略一下辩手的锋芒与锐智。除反方三辩的时间有限制外,其他队员用时均为1分钟,先请反方三辩提问,时间为20秒。
盘问阶段
反方三辩:刚才对方辩友举了我校网站的例子,可是附中网校里有许多信息垃圾,这也是前不久两代会中校领导指出的。现在我请问对方辩友,如何解决中学生自制性差的天性与网络的三大问题呢?
正方三辩:请对方辩友注意,任何新生事物在它开始阶段部分都必不可少带来一些弊端,但我们必须看到这些事物它们发展的前景和总的趋势,那我请问对方辩友你是否承认在信息时代网络是一种重要的工具请正面回答是或不是。谢谢!
反方一辩:对方辩友刚才或许没听清楚,在一辩陈词中我已指出网络是一种重要的通讯手段,还指出网络的三大问题,这就说明了中学生上网弊大利,难道对方辩友没有理解吗?请问对方辩友,在网上这种虚拟空间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往往带着一个假面具,这与水中月、镜中花有什么区别?请正面回答!
正方一辩:在网上交往真的没意义了吗?那怎么会有那么多人上网呢?请问对方辩友,如果中学生上网是弊大于利的话,那么国家怎么会把上网这个课程安排到计算机课程中来呢?
反方二辩:我想首先指出,目前国家并没有把上网课程安排到计算机课程中,还有如果真像对方辩友所说的话,那么国家为什么要制定法律禁止中学生进入地下网吧呢?再请教对方辩友,在中学生上网利和弊兼有的情况下,你是如何判断利大于弊呢?
正方二辩:我认为利是主流,弊只是在网络刚刚产生时不可避免的出现一些弊端,刚才的一辩三辩已经反复强调,可见了对方辩友没有理解。请问对方三辩,学以致用,电脑上网作为一门课程是否需要学以致用,是否要把上网知识付诸于实践?
反方三辩:是要付诸实践,但我们所说的上网并不是指所有的人。我们的前提是中学生,中学生的天性是判断力和自制力比较差,对网上的信息垃圾它们能够正确处理吗?刚才对方辩友无法回答判断利弊大小标准,我现在告诉大家,首先我们从数量上判断,网络三大问题与其方便性和快捷性相比是三弊一利,难道对方辩友还要说利大于弊吗?其次,从质上说,中学生自制力、判断力差的天性弱点与网络三大问题是不可调和的固有矛盾。所以我方再次强调,中学生上网弊大于利。谢谢!
主席:看来双方都是能言善辩,接下来在自由辩论阶段大家将会欣喜到更为惊心动魄的较量。双方必须交替发言各队累计用时为4分钟。先请正方发言:
自由辩论阶段
正方:对方辩友始终没有弄清楚中学生群体的特殊性。中学生处在学校的教育下,在老师的指导下,家长的管束,这难道还不能避免哪些弊端吗?
反方:刚才对方辩友说中学生在学校是受教育,那么他们是否真的对网上信息有正确的判断力呢?今天中午,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刚刚播出一条新闻,说的是在河南商丘刚破获的一起叫"少妇美女"色情网站的报道;其中每天访问该网站的有5700人左右,而其中50% 以上是中学生。难道这就是对方辩友所说的"判断力"吗?
正方:对方辩友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毛病。访问该网站的5700人中有50%以上是中学生,这样只有2500多人与访问色情网站,而全国中学生又有多少人呢?这样我们就可以否认中学生上网的所有好处吗?
反方:对方辩友要知道我们只是了解一部分的材料,还有许许多多的色情网站没有查出来!
正方:我也想告诉对方辩友一则材料,在杭州有个93%的中学生能够控制住自己,不去看那些不健康的网站。
反方:对方辩友刚才强调中学生在家里受家长的管束,但是网虫们由于家里过于敏感的经济控制,网虫们就欣然的前往地下网站,到了地下网站那还有谁来约束呢?
正方:难道网虫们吃喝拉撒都在地下网站吗?他们最终还要回到家和学校吗?
反方:错了!上个学期我们学校的《求索》杂志相信大家都忘了,大家应当记得暗访那些地下网吧,噢!就在这里(拿起《求索》杂志),那些老板就是供他们吃,供他们喝,甚至在网吧里住下来,好几天不回家呀!
正方:请对方辩友注意,这些网吧不是我们提倡的正确的上网方式,这是属于国家法律规范问题。谢谢!
反方:我要向对方辩友指出的是网络的开放性,无疆域性,导致法律都难以奏效,而网上法律又难以界定,所以用法律去解决网络的这些弊端是令人怀疑的。
正方:我也想告诉对方辩友,网络的无疆域性是在选址上的,它同样要受到法律的约束。谢谢!
反方:可是据我所知,到目前为止,没有哪一个国家法律能够正确约束网站。每一年网络上的犯罪率是以40%的速度增加,而每一年的破案率还不到19%。
正方:那么请问对方辩友,你所说的网上犯罪是否指中学生犯罪呢?
反方:对方辩友要知道,目前为止大多数的高水平黑客都是求知望强,而电脑水平高超,但内心已变质的中学生。
正方:对方辩友应该承认上网可以受到教育吧。而且我方未不否认网上有可能受到其他污染,但是我们讲的是利大于弊嘛!
反方:对方辩友刚才谈到中学生上网是一种趋势。但是难道一种趋势都是合情合理的吗?比如当今一些国家犯罪感呈上升趋势,这能够说犯罪率上升是利大于弊吗?
正方:对方辩友,难道你们要等到网络都发展成熟,等你们入土的前一天才开始学上网的吗?
反方:我们并没说上网没有利呀!
正方:我们恰恰强调的是上网利大于弊嘛?
反方:是有利也有弊,但我们辩论的前提是中学生上网,中学生的天性与网络的三大问题已经说过它们之间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反方时间到)
正方:对方辩友注意,中学生上网在现阶段,主要是把网络作为学习工具与通讯工具,而弊端只是旁枝末节的关系。
正方:我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学校、家长对于中学生的教育,可对方辩友就是置若罔闻呀!(正方时间到)
主席:谢谢各位辩手,刚才的自由辩论,可是针尖对麦芒。接下来我们来听听双方四辩是如何来总结陈词的。
反方四辩总结陈词:谢谢主席!各位评委、老师、同学们大家好!
今天,对方辩友罗列了大量的例子,不惜夸大其词地说中学生上网如何好,如何好!可对中学生上网带来的一系列弊端轻描淡写,甚至像蜘蛛网一样轻轻的抹去!这种不尊重事实,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者说一叶障目的态度,的确无法令人恭维!同时,对今天辩论的主体--中学生的特征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要知道人贵自知之呀!而更为关键的是今天对方对这个"利弊"大小的比较始终没有一个标准,那你们的立论从何而来呢?
今天,我们本着对自己作为中学生,对自己健康成长的追求来同对方一起探讨这个充满主观意想的话题。无论是利大弊也好,还是弊大利也好,我们的最终目的难道不是趋利避害吗?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进而设法解决问题是我方今天立场的根本出发点。下面我再一次我总结我方观点:
第一、只有认识到目前网络的三大问题,我们才能去追求让网络成为一方净土。法律制裁的无奈、道德规范的苍白技术限制的落后无不令有识之士的内心感到忧虑和不安。看看那些地下网吧,看看那些中学生浏览的网页界面,真可?quot;色情与垃圾齐飞,虚假共暴力一色"。桩桩事实告诉我们,中学生上网不加以控制的话,怎么让社会相信我们是祖国美好的未来呢?
第二、只有认识到中学生是一群特殊的群体,才能正视现实和问题,我们从不奢望每个上网的中学生会成为先知先觉和贤者、圣人,而从他律走向自律是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只有万能的"上帝"才可能派出无数的"天使"下凡对每个上网的中学生说:"嘿,伙计,此物非礼勿视。"可事实又告诉我们中学生往往会出于好奇或冲动,刻意去寻找一些色情,努力信息进而引发诸如性犯罪等社会问题。此时此刻对方辩友猜猜上帝会怎么想?他只会说:"Sorry!不是我的心太软,只是我很无奈。"
第三、只有认识到中学生上网弊大利,才能调动社会的各方面力量和各种手段来扬长避短、趋利避害。我们是五月的花朵,但花朵有被害虫侵蚀的时候,只有摆脱网络的束缚才能用青春拥抱时代,我们是初升的太阳,但太阳也有被乌云蒙敝的时候,只有该下网时就下网,才能用生命点燃未来!"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我们有一个梦想:在新世纪的一个清晨,当我向度尽劫波的人类精神家园投去最后一瞥时,我们广大中学生正以新面貌新状态,迎接新挑战!谢谢!
正方四辩总结陈词:谢谢主席!对方辩友、老师、同学大家好!首先,我想针对对方辩词做一些分析。不可否认,对方辩词精彩睿智,但真理不是修饰而成的,对方辩词中的漏洞依旧清晰可见:刚才对方辩友指出一部分学生上网是为了浏览一些不健康网站或进行犯罪行为。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我不妨作些大胆假设。如果没有网络,那些缺乏自制能力的中学生难道不会阅读一些不健康的书籍或从事其他犯罪吗?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心态问题而不是网络本质问题。其次,我想针对此次辩题做如下分析:
一、关于中学生,是指13-19周岁在校学生。这类人群有以下特点:①他们年龄注定他们将成为明天的建设者,他们肩上担负的是托起未来的重任。他们的任务是跟上时代的脚步。及时掌握科学技术;②中学生的年龄也使他们对新生事物既充满好奇,又缺乏自制力;③因此,他们的生活离不开老师、家长的领导,他们的世界时时处处受到来自社会、学校、家庭的保护。
二、关于上网。什么是网络呢?网络是指信息处理应孕而生的一种集学习、通讯及适当时候放松的娱乐工具。而它又不是一种普通的工具,它有着其他事物所不可替代的优势:1、可以打破时空界限,使人们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能进行相互交流,可使信息处理更系统,全面;2、使信息流通更及时、便捷,所以教育选择了上网,世界选择上网。这是一个科技高速发展的时代,人才竞争成为世界竞争的主流,教育在千呼万唤中面临改革。而网络的出现,无疑成了教育改革的好帮手。面对网络这个五彩缤纷的空间,我们可以轻松自由地听名师讲座,可以身临其境地畅游奇妙太空,我们学习不再仅限于书本,我们也逐渐拥有了科学素质。
当然,我方也不否认网络存在弊端。因为任何一个新生事物都有利有弊,但正如我方辩友所证明的,如果人们更广泛接触到的是事物有利的一面,我们又怎能说是弊大于利呢?这就像吃鱼一样,我们有时会被鱼刺卡住喉咙,但我们能仅因为这几根骨头就说吃?quot;弊大于利"吗?不行。因为鱼刺卡喉咙只是偶尔,如果小心,安全可以避免;但只要我们吃鱼,就一定能得到营养。中学生上网也一样;所以我们完全有理由,也有信心地说:中学生上网利大于弊!谢谢!
主席:中学生上网到底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今天正反双方都充分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他们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为此我们要感谢场上的四位辩手。下面请政治组组长朱友华老师作现场点评请。
朱友华老师:通过刚才精彩的辩论,大家可以看到正反双方都具有较高的素质,至少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一、没有出现逻辑上的混乱,辩论双方逻辑都较严谨,二、在遣词造句上没出现什么混乱,具体从双方的破题、解题来看都很正确,双方一辩都在承认有利有弊的基础上谁弊大于利或利大于弊。在此基础上双方二辩,三辩都以理论和事实继续充实内容,并以大量的例子为己方作证。到最后总结陈词都较完整。
在辩论过程中,双方都有一些精彩的片断,其中包括运用了一些良好的辩论技巧。比如说运用了一些名人名言,也有的用精彩的语言,如"雾里看花","一双慧眼"、"鞠躬尽瘁"等等,这些都是有效的辩论手段。同时我们可以看出,双方辩论的队员都作了大量的准备,其中很多的知识材料是我们课本涉及不到的。所以准备辩论的过程就是我们不断扩充知识扩展视野的过程。本场决赛有几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双方锋芒毕露,尽可能展示个人的素质,二是前几场论得很充分,但辩得很少,而今天这场辩得相当激烈,多数问题有直接交锋。反方四辩的辩词很优美,堪称典范!
当然,今天的辩论中,我感到幽默感还不够。在辩论过程中,对对方临时提出问题应对得不够好,比如对反方提出的"如何解决学生自制性差"的问题,正方始终没有解决好。
总而言之,今天的辩论赛双方体现了良好的素质,希望今后的辩论赛还能继续进行下去,不断提高,谢谢大家!
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有哪些表现
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兼有基础文化课程、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特点,也兼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的特点。从全国来看课程的形态和模式又是多种多样的,也就是说具有多样性。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是如何产生的,发展方向如何?怎样发展和利用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搞好该课程的教学,发挥其在教改中的独特作用,是我们要讨论和研究的课题。
一、 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和多样性的来源与表现
从我国在基础教育中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历史进程中可以看出:开设该课程的学校是以选修课或活动课的方式起步并逐步普及的。由于我国各地经济、教育发展不平衡,学校的软硬件配备、师资水平、课时安排、学生素质等条件差别较大,各级教育行政领导对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认识程度也不同。因此,宏观管理上允许有不同的层次和弹性;过去中小学计算机课程只是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计算机教育还包括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辅助管理。原国家教委在宏观管理上是将这三方面同时推进的。现在教育部则把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实验整合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和内容经历了由“文化论”到“工具论”的演变。随着计算机软硬件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进步与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人们共同的认识是:在基础教育领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主要是用计算机,而不是学计算机,是以计算机为工具,来处理教师和学生在各学科教与学过程中的应用,并让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处理能力,同时,信息技术课程要与其它学科的教学或活动整合在一起。要“淡化”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性”,强调其“综合性”。
今后,随着因特网的普及,从技术层面而言,PC机性能再提高也仅是作为进入因特网的接口,即人们使用PC机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PC机入网获得大量信息,因而学习计算机是为了获取信息、加工信息、发布信息。又由于进入因特网是为了获取和加工与人们学习、工作有关的信息,因而信息技术必须和其他课程逐步整合,所以更体现了该课程的综合性。
各地经济发展和教育环境的差别也使信息技术课程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多样性。这里所说的多样性是指各地各学校对该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多种多样。
(一) 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主要表现
1.从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标看——体现了学生知识、技能与能力的综合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基础文化和基础工具课程。在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小学、初中和高中都开设该课程,其性质和任务基本相同,只是在课程的具体目标上,小学、初中和高中各有所不同。不同的原因主要是考虑学生心智发展水平和不同年龄阶段的知识经验和情感需求。主要内容大体相同,特别是在近阶段,基本上都是零起点教学,不同的是知识点的深度不一样,要求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一样。该课程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运用信息技术工具的能力,并与当前的学习生活相结合。这就是说,该课程是与学生当前学习生活和提高学习能力与学习水平密切相关的。一些其他课程可在信息技术课程中得到运用和练习,提高各科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例如,汉语拼音知识可通过计算机汉字输入的练习得到巩固和提高,各种常用工具软件的学习有利于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字处理软件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模拟软件能培养学生在社会生活和科学研究中的探索能力;电子表格有助于获取和分析数据;数据库管理软件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组织、分类和检索信息;图形软件能够显示图形并帮助学生解释科学和社会信息。在字处理软件、数据库管理软件和电子表格软件的帮助下,教师能更好地培养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技巧。
2.从课程在学校教育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看——体现了教育发展的综合
教育正向着“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方向发展。在学校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就代表了学校教育现代化的水平。信息技术课程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切入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发展中国家既面临跨越式发展的机遇,也面临比发达国家更为严峻的挑战。我们必须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的发展,人才培养才会有后发优势。信息技术课程在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展的过程中,是第一步,是切入点,也是柱石。这也正是教育部规定信息技术纳入必修课的原因。
3.从课程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中的地位和作用看——体现了现代化教学思想和学习方式的综合
我国在中小学开展计算机辅助教学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专家们总结其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意见,并正在进行实验研究。所谓“整合”,简单地说是指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与指导学生学习的教学过程有机的结合。这是一种需要机信息技术支持的现代教学观念和方法,每一个整合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教育作为一种实践体系,它是一种双主体活动。教育者是“教”的主体,受教育者是“学”的主体。教育的质量既取决于教育者的主体特性和作为主体特性的一个结果而创建的信息源的质量,又决定于受教育者作为能动的信息接受者的特性,如选择性、自主性和创造性的实现程度。整合可以极大地提高教育者的主体特性,增加教育者对教育材料的加工深度和广度,从而增加信息源的创造性和提高品质;整合可以使教育者最大限度地接受反馈信息,更有效地了解和控制教育进程,促使教育者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整合也为受教育者的主体特性发挥提供了基础,使受教育者可以充分发挥各种感官的功能,吸收广泛的信息;受教育者可享有广泛的信息源,自主地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信息;受教育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水平,能动地选择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发现知识之间的新联系等。
信息技术课程是学生接受现代教育方式和方法的基础,反过来,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使学生在学习各科知识的过程中将用到和学到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就如同人类的自然语言一样,在各种应用场合随用随学,随学随用,学用并举。这样,就会改变学生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学习方式,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4.课程对培养学生发现学习的综合作用
当前,人们的一个共同认识是: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与生活方式、工作与学习方式。信息技术课程担负着这种改变的开路先锋作用。对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就是学习方式的变革。
在教学研究中,人们最爱议论的一句话是“授予鱼”和“授予渔”。换句话说,就是“把已知的知识教授给学生”和“把获取与探索知识的方法给以学生”。信息技术本身就是传播信息(在这里可以把信息理解为知识)和对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工具,是“鱼”和“渔”能够兼得的工具。所以信息技术课程在改变学生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的基础上,还可以把学习方式提升到发现学习的高度,为培养学生的创造素质打下良好的基础。
5.从课程的内容和学习环境看——体现了学习氛围的综合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始终是紧跟社会对计算机应用需要的,主要以计算机网络应用技术和常用软件为主。这些都是你学、我学、他学,在社会上大家都学的内容。有调查表明:经济较发达地区的中学生在学校学习计算机课程之前50%以上已通过家庭和社会的各种途径学过计算机,而且部分学生具有专长,如排版设计,图片处理,网页制作等等。这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不再是学校的专利,而逐渐社会化了,体现出学校和社会学习氛围的综合。
(二) 信息技术课程多样性的表现与分析
1.教材和教学用机多种多样
根据全国各地中小学计算机教育发展的具体情况,国家教育部对计算机课程所用教材在宏观管理上一直实行“一纲多本”的原则,2000年11月教育部发布的《关于在中小学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通知》(教基[2000]33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鼓励信息技术课程教材多样化”的指导思想。这种指导思想的目的,一是为了适合地方特点的需要,二是鼓励出精品,以便于条件成熟的时候规范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现在全国各地编写的教材有几十种之多。从内容选取、版式设计和编排结构上看可以说是多种多样。
今后,在教材的选用上,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统筹与协调,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和教学安排选用信息技术教材,抓好精品教材的推广和使用。
在教学设备上,各地各学校所配教学用机,高中低各档机器都有。有条件的学校,已经更新了机房设备并建设高档次的新机房。较好的学校正向着建设多媒体计算机网络综合教室,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等方向发展,但大批中低挡PC机仍在中小学广泛应用。
2.教学课时和开课年级多种多样
信息技术课程作为选修课,过去没有固定的教学时数,甚至开课年级也不确定。教学时数和开课年级一般都是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或学校自己安排决定。教学课时有的多一些,有的少一些,初中和高中一般都在一、二年级开课,有的开一年,也有的开二年。教学时数和开课年级这一课题,我们必须在新教育思想的指导下,不断总结经验,使其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
3.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多种多样
1997年10月,原国家教委公布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修订稿)》,对全国中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进行规范和指导。全国各地中小学使用的信息技术教材大部分是参照97年“指导纲要”的要求编写的。但由于是选修课,受领导重视程度,教师信息技术水平,设备条件,经济条件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上随意性较大,缺乏规范的要求。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什么要求和考核,教师说了算,随意要求随意讲。这是发展中的问题,这种状况经过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努力,按必修课要求教学和考核就会得到解决。
4.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水平多种多样
许多中学生,尤其是高中生,在信息技术课程开课之前就已经从社会、家庭、学校等多种渠道接触和学习了计算机,掌握了一些信息技术知识,有些学生还学有专长,不同的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各项内容的兴趣也不一样。这种情况将随着计算机的应用向家庭的普及而更加明显。教师必须注意了解和研究这一不断变化的情况,改进教学的组织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5.课程形态和教师水平多种多样
长期以来,全国各地中学的信息技术课程从活动课、劳技课到选修课、必选课和必修课各种课程形态都有。教师的来源在初始阶段由其他学科改行的居多,近些年师范院校培养出的计算机专业本专科生逐步充实到中学一部分,学校从社会上临时招聘的非师范类计算机人才或计算机专业自学成材人员经过一段锻炼逐步胜任课程教学。教师的学历和水平差别较大,也可以说是多种多样。而且受信息产业行业整体环境的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师队伍流动性大,人员进进出出,比中小学其他学科更突出,这是这门新兴学科在发展过程中,由其自身特定的条件和要求及发展规律所决定的。
无疑,课程形态和教师水平都将向着规范化的方向发展。经过努力信息技术课程要变为必修课,教师的学历要达到该学科本科毕业的水平。
二、信息技术课程综合性的发展与运用
信息技术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作用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是随着教育和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而逐渐加强的。因此,研究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性,发展与运用综合性,对教育和教学改革是有其重要意义的。本节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进行讨论。
(一)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教学整合的发展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
现在,计算机辅助教学正向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方向发展,这既是计算机技术特别是因特网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教育面向现代化不可阻挡的趋势。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和学校教育信息化环境的形成与不断完善,中学各学科的教学都将利用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双主体活动的实践体系,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教学,同时也要求学生掌握和应用信息技术去主动学习。例如,应用工具平台进行课程整合实践研究中,全国各地普遍采用的《几何画板》软件,用于几何、物理等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大量的关于几《何画板》的应用成果表明,使用《几何画板》教学,不能仅满足于教师讲解、学生听,最好是让学生掌握《几何画板》的基本操作,他们就会在教师的引导下举一反三而进行主动的学习。由此可见各学科教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依赖性将要增强,这也正是信息技术课程在内容安排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的改进方向。
现在,要从传统的课件制作,转移到在各个学科的学习中应用信息技术和学习信息技术。今后随着因特网的普及各学科素材库的建成,信息技术课程将教会学生如何利用学校或家庭的计算机设备进入因特网去学习各科课程。这样,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就形成了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发展就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变革性的推动作用。
(二) 校园网功能的实现和作用的发挥需要信息技术的普及
当前,条件比较好的学校正在建设校园网,校园网的建设为教育信息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可以说把信息和知识交流的高速公路从教室通向了全国全世界。是不是有了这条“高速公路”就算是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了,我们说远远不是,只是有了一个可以驰骋的环境。真正使其发挥作用的因素,更重要的是人——教师、学生和全体为教育服务的员工。这些人必须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技术,才能使高速公路上有“货”也有“车”,且“货”为其用。
师生共学信息技术的局面将会持续一段较长的时间,这是信息技术课程面临的机遇也是挑战。抓住这一机遇,把信息技术课程建设成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是任课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特长,在网络建设与发展的实践中,增长他们的知识与技能。
(三) 信息技术将成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课程
在未来信息社会中,对信息技术掌握和应用的程度,将是衡量一个人文化水平和能力高低的标准之一。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已不仅仅是一种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它在基础教育中的综合作用不断发展扩大和加强,今后,信息技术课程也会像语文、数学等课程一样,是一种基础文化教育和和人才素质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将成为知识与技能相结合的基础课程。
(四) 同一模块按年级分层次教学
在基础教育中开设的信息技术课程,不论小学、初中还是高中现在都是零起点教学。这是由于我国信息技术课程普及率不高,开课时数少,信息技术发展又太快,依赖设备和实践性强等诸多原因和特点造成的,很难编写完全相互衔接又适应需要的教材。将来信息技术课程百分之百普及了,开课时数多了,从小学到高中就可以相互衔接了。我们认为这将是按模块分层次的衔接,这种衔接更适应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和实践需要,理由如下:
1. 可以根据不同学习阶段,不同年级,按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实践需要编写教材。以九年义务教育为例,可以这样设想:从小学四年级开始学习信息技术,一直到初中毕业,在这六年的学习中,每一学年都有信息技术课程。所学内容都可归结为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应用软件等。所不同的是每一年级的教材在内容深度和要求掌握水平上的不同。这一不同是由每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和学习实践需要所决定的。同一模块按年级分层次教学,以基础知识模块为例说明:如计算机系统组成的知识,在小学四年级,可以只在印象层面上引导学生认识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而随着年级的提高再逐步增加学生对软硬件认识的广度和深度。
2. 各年级可以同时开课。按模块分层次教学可以保障各年级同时开课,每一年级都有适用的教材。这一点对新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尤为重要,如果只在初一和高一开设,高年级的学生就不能学习,会使很多学生在基础教育中学不到信息技术。按模块分层次教学,实际上是一种符合认知水平的层次衔接。当低年级升入上一年级,又是在新水平上的起点,不会感到内容的重复。各年级同时开课又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课程的综合作用,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促进教学改革,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培养。
3. 可以适应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强调信息技术课程的工具性和应用能力的培养。信息技术课程的教材往往跟不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这是很多学校共同的经验,其实这也是必然的,长期的。按模块分层次教学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对新技术、新概念、新应用,只适当修改高年级的教材就可以,待普及成熟之后再对教材做系统修改。这样既可以保障高年级毕业以后工作和学习的需要,跟上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形势,又可以使整套教材相对稳定。
(五)不可忽视“学科性”
在基础教育中,信息技术课程是以学科的形态存在的,也就是说信息技术课程具有学科性,这是我国和其他西方发达国家的重大区别。我们现在强调其综合性,淡化学科性,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其在教育信息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所起的先锋和带动作用。这不等于说可以忽视学科性,相反,随着信息技术课程的普及,它正向着一个文化基础性学科的方向发展,和语文、数学等学科一样是文化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计算机在开发学生智力,训练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更具独到之处。这也是我们在教学与实践研究中的重要课题,它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选取,学科性与综合性的关系,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等诸多问题。
不可忽视学科性,要研究学科性,要发展学科性。它直接影响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和发展,如果没有学科性,它就将失去以学科形态存在的基础。所谓学科性就是该学科具有独立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发展方向,在高等学校是一个独立的系科,在中学教育中有为上一级学校输送合格学苗的作用。
十几年来,开设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为高等学校的计算机科学系输送了不少优秀的学苗,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成为了信息技术事业发展的骨干力量。
三、信息技术课程的开放性教学
“信息技术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动手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的一个创造过程。在学生完成一件作品、利用计算机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都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大胆想象,自己动手。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个极好的途径。我们万万不能把信息技术教育按照学习一门学科的老办法去讲、去学、去考,那将窒息孩子们的创造精神。”(引自教育部部长陈至立2000年10月25日在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我们这里节提出的开放性教学,就是变革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办法。
(一) 开放性教学的意义
这里所说的开放性教学,是指在教师指导下以发挥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教学方式;是以任务驱动方式进行教学,以作品考核方式检测学习效果,以协作方式进行创作和应用;开放性教学的理论基础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发现学习”。
开放性教学是积极探索信息技术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教学结构性改革,它不同于所说的教学模式的创新,是在新理念指导下真正意义上的教学改革。
开放性教学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和学习方法的改革;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协作学习和探讨精神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创造精神的发挥;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有利于为学生今后的工作和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能力基础。
学校要为信息技术课程实施开放性教学创造必要的条件,包括教学环境、考核办法等。
(二) 实施开放性教学的条件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在过去的教学理念、教学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开放性教学是在新理念——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设想的。要把这个设想变为现实,必须有所需的教学条件来支持。这个教学条件就是构成教学系统的四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和教学媒体的优化程度。那么,这四个要素究竟达到什么程度或者说具备了什么条件才算有了所需的教学条件呢?下面逐一进行讨论。
教师:教师是实施开放性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考核者,起组织和督导作用,是活的要素。因此对教师的要求是比较高的,在政治思想上要有为教学改革献身的精神,有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和百折不挠的品质;在业务上不但要有丰富的信息技术知识和实践能力(专业达到大学本科毕业水平)还要有组织学生学习的能力;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能力;有在新理念下考核和评价学生学习成绩的能力。
学生:是教学目标的最终体现者,是具有个性的最活的要素。对学生的要求是有接触或学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经历(掌握的水平可以参差不齐);有在家庭或社会上学习信息技术上机操作的环境。这两条要求,不是说百分之百的学生都必须具备,就一个教学班而言,前者达到70~80%,后者达到40~50%为好。当然,这也不是说学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就不能实施开放性教学,而是开放的起点要低一点,全部学习用信息技术设备要由学校来提供。
教材:开放性教学所用教材应当与一般课堂型教学所用教材有所不同,要为开放性教学编写专用教材。专用教材与一般教材相比应突出以下一些特点:
⑴ 要明确提出每一教学模块(教学单元)要达到的(最低或分级的)具体目标和学习指导。例如:汉字输入技能可以提出最低每分钟输入15个汉字为合格,也可以提出:每分钟输入15~20个汉字为一级,21~30为二级,30以上为三级等具体目标要求。
⑵ 知识内容的介绍和讲解要便于阅读理解和易于达到教学目标,必要的地方应给出说明、提示或参考性的资料。例如:介绍汉字输入法知识,可以详细讲解一种适合学生学习的输入法,但还要给出其他一些常用的输入法及其优缺点的对比的参考资料,供学生参考。
⑶ 在介绍和讲解应用知识时,举例和例题要相对多一些,一题多解的尽量给出多个解法或其他解法的提示,开拓学生的创新思路。
⑷ 在版式设计、网页制作、多媒体作品等与文化艺术相关的教学内容,要提供一批高水平作品的信息,供学生查找、欣赏和熏陶。一方面训练学生查找信息、收集信息的能力,一方面进行艺术熏陶,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激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⑸ 加强趣味性。一提到趣味性,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游戏。游戏对青少年确实有很大的吸引力,益智性和教学性游戏在教材中可以适当提供。这里所说的趣味性主要是指编写体例和内容选择,比如增加一些“小技巧”、“小发明”、“新发现”等杂志性内容。举例说,在操作系统模块介绍讲解“用户界面的基本概念和操作”时,可设立“小技巧”栏目介绍一般教学书籍都不曾提到的“任务栏”移动变化方法,学生实验后会感到新鲜有趣。
⑹ 配套光盘。信息技术课程开放性教学的教材相对一般教材来说,提供的知识内容和信息资料要多一些,有些信息资料,如多媒体作品和程序等又不能直接体现在书本教材上,所以要附一张配套光盘。
教学媒体:对信息技术课程来说,现代的教学媒体(计算机与网络)就是学生学习的对象。换句话说,就是用媒体学媒体。因此对媒体的功能、数量和质量要求都较高。一般应达到如下要求:
⑴ 学校要有校园网并与因特网连接,教室有与校园网连接的计算机;有可供学生使用的多媒体网络教室和电子阅览室;有可供学生在网上协作学习和讨论的功能。
⑵ 可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会上的计算机和网络设备,能保证每个学生每天至少有一小时的上机操作时间。
⑶ 学校最好建有自己的网站,有可供学生发表作品和传输信息的功能。
怎么培养思维方式多样性
培养学生学习的自主创新,并注重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一、挖掘教材的内涵
我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这一课,本节课同学们都能够说出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与纵向复式条形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这一节课时,我从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设置问题情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促使学生重新思考问题,自己构建知识网络,从而达到知识体系的平衡。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创新,培养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比如: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以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我在上课的时候让同学们通过比较两种统计图的相同点与不同的,在进行比较,通过画一画条形统计图的直条让同学们去感悟图例的作用。从而达到一定要用不同颜色(或斜线)的图例来区分图中的直条。
二、让学生自己去学习
我觉得学生需要自主去学习,尤其是在画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亲身体验,学生已经掌握了复式纵向统计图方法,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物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先让学生自己去画图,涂一涂,描一描,然后在教学将两个统计图合并成一个复式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发现什么数学信息?”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通过学生自己去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探讨问题,解决问题。只有经过这几次“摩擦”,才能撞出智慧的火花。
三、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我在这次上课的时候,通过整合所有老师的意见进行讲课,取长补短,尽力做到完美。哪怕是老师的语言,表情,尽量一次到位。
兴趣是学生的良师益友。作为一个老师,一定要学生喜欢上你的课。在上课的时候,老师也要注重学生思维方法的多样性。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统计中的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让学生真正的当一次学习的主人;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