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 学习 方法 。下面是我给大家带来的 高一地理 必修一知识点框架,以供大家参考!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相互联系的水体水以气态、固态和液态的形式存在。气态水,数量最少分布最广。液态水,数量分布次之。固态水,仅在高纬高山或特殊条件下存在。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a)水循环,是指自然界的水在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四大圈层中通过各个环节连续运动的过程。分为有海陆间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b)主要环节:蒸发、植物蒸腾、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c)意义:维持全球水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调节全球热量平衡,塑造地表形态
2.大规模的海水运动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a)洋流,又叫海流,是指大洋表层海水常年大规模地沿一定方向进行较为稳定的流动。
b)按成因分:风海流,补偿流,密度流按性质分:寒流,暖流
c)洋流的分布规律: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2)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a)暖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作用,寒流对沿岸气候有有降温减湿作用。
b)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较大的渔场。
c)对海洋航行也有影响,寒暖流相遇形成海雾,不利航行;洋流还会携带冰山。
d)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扩散而加快其稀释和净化的速度,也相应地使污染范围扩大。
3.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水资源及其分布水资源的封歉程度,通常用多年平均径流总量来衡量。除南极洲外,亚洲最多,其次南美,大洋洲最少。从国家来看,巴西最多,其次俄罗斯,中国第六。我国不均衡,空间上南多北少,东多西少;时间上夏秋多,冬春少。
(2)水资源与人类社会水资源的数量会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质量会影响一个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科技进步促进人水关系的发展。
(3)合理利用水资源,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污染和过度利用等加剧水资源短缺。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
陆地水和水循环
(1)陆地水体类型:目前人类大量利用的淡水资源(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
地表水:江河水、湖泊水、冰川
地下水: 潜水 、承压水
静态水资源:冰川、内陆湖泊、深层地下水
动态水资源:地表水、浅层地下水
目前,冰川是地球上淡水主体,分布于两极与高山地区,直接利用少;地下水是淡水第二主体,但主要为深层地下水,开发难度较大;动态水是人们开发利用的重点,其中以河流水最为重要。
(2)陆地水的相互关系
水源补给类型补给时间补给特点我国分布地区
雨水 夏秋季节水量变化大东部和南部
冰川融水主要在夏季补给有时间性,水量稳定西北地区
湖泊水全年有调节性,水量稳定东部
地下水全年水量稳定,与河流有互补关系普遍
(3)水循环
能量来源:太阳能和重力能
类型:海陆间大循环(蒸发(包括植物的蒸腾),水汽输送,下渗,地表和地下径流四个环节,(图3.37),陆地循环,海洋循环
高一地理知识点大全
一、气候变化
1、气候变化
是指一个特定地点、区域或全球的长时间的气候改变,是以某些与平均天气状况有关的特征,如温度、降水量、风等要素的变化来度量的。
2、气候变化史
(1)地质时期:全球气候一直处于波动变化中,冷暖干湿相互交替,变化周期长短不一。
(2)历史时期:期间全球气候有两次较大的波动。
(3)近现代::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呈上升趋势;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
1、全球气候变化本身就是资源条件的变化。
2、加剧了自然灾害。
3、将导致原有生态系统的变化。
4、对主要生产领域,如农业、林业、牧业、渔业的影响更为显著。
5、通过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如厄尔尼诺、干旱、洪涝、热浪等),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相关 文章 :
★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框架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整理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人教版)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大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各个单元知识点
★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地球上的大气)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
在学习的路途中还有有远大的理想,有明确的目标,坚定的决心,这样较大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走向自己的目标。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1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的分布
1.洋流分类(按性质)
(1)暖流:是指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
(2)寒流:是指从水温低的海区流向水温高的海区的洋流。
2.影响因素:盛行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洋流前进时,受地转偏向力、陆地形状的影响,运动方向会发生变化。
3.主要洋流及分布
(1)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图(北半球冬季)
(2)中低纬海域——形成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考点:洋流及其分布
1.洋流分布与风带的关系
盛行风是洋流形成的主要动力,因此洋流的分布与风带的分布密切相关。
2.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环流系统的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的影响,洋流流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
(1)冬季,盛行东北季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见图甲)。
(2)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见图乙)。
3.洋流分布规律的应用
(1)依据环流方向判断南、北半球
如果大洋环流方向呈顺时针方向且位于中低纬度,则该海域肯定位于北半球。
(2)依据洋流性质判断纬度位置
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的,位于中低纬海域;大陆东岸是寒流、西岸是暖流的,位于北半球中高纬海域。
(3)依据洋流流向判断季节
北印度洋海域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冬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时,为北半球夏季。
考点: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分析渔场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一般思路
渔业资源丰富的地区具有以下特点:寒暖流交汇或冷海水上泛(从海底带来营养盐类);沿海大陆架地区(通过光合作用自己生产营养物质);河流入海口地区(河流从陆地上带来了营养盐类)。
(1)结合成因分析,由果及因推理成因。渔场即渔业资源丰富、鱼类汇集、渔业活动频繁的场所。据此推理鱼类汇集的成因,思维过程是:鱼类汇集←饵料(浮游生物)丰富←营养盐类、有机物质丰富←特殊的海域位置。而特殊的海域位置包括温带海区、大陆架海区、寒暖流交汇海区、上升流海区、河流入海口附近等。
(2)联系洋流分布推导渔场分布。如温带沿海海域是渔场分布的主要海域,这里的渔场大多是寒暖流交汇形成的。热带和副热带的渔场主要分布于离岸风盛行、上升流势力强大的海域,多位于副热带大陆的西岸海域,如南北美大陆和非洲大陆西岸等海域。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2
1.1水资源的定义狭义:是指人类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使用的淡水。广义:是指在一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能够直接或间接使用的各种水和水中物质,在社会生活和生产中具有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水都可称为水资源。
1.2水资源的特性
1、资源的循环性
2、储量的有限性
3、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4、利用的多样性
5、利、害的两重性
1.3水资源的属性:
1.自然属性,
2可利用性
3数量与质量的兼顾性
4时变性
2.1小循环——是指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又以降水形式落入海洋;或者由大陆表面(包括陆地水体表面、土面及植物叶面等)蒸发的水气,仍以降水形式落回陆地表面。这种发生在局部范围内的水循环过程称为小循环
大循环——则是由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随气流带到大陆上空,形成降水落回地面,再通过径流(地表的及地
下的)返回海洋的过程这种发生在海陆之间的循环过程称为大循环
2.2更替周期是指在补给停止的条件下,各类水从水体中排干所需要的时间
2.3全球上任一区域在一定时间内,进入的水量与输出水量之差等于该区域内的蓄水变化量,这一关系称为水量平衡。
2.4中国水资源面临主要问题
1、水资源开发过度,生态破坏严重
2、城市供水集中,供需矛盾尖锐
3、地下水过量开采,环境地质问题突出
4、水资源污染严重、水环境日益恶化
5、水资源开发利用缺乏统筹规划和有效管理
2.5我国水资源特点及解决途径
1.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2.时空分布不均匀,资源组合不合理
3.水土流失严重
4.水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3.1水资源评价包括:
(1)水资源数量评价(确定可利用的水资源的数量)
(2)水资源质量评价
(3)水资源利用评价及综合评价。原则:地表水与地下水统一评价、水量水质并重、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的。
3.2多年平均条件下,水资源量的收支项主要为降水、蒸发和径流。平衡条件下,收支在数量上是相等的。降水、径流和蒸发是决定区域水资源状态的三要素。三者之间的数量变比关系制约着区域水资源数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
水资源的特征:
水资源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补给的循环性:可再生;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水利水害双重性
1、世界水资源分布:
①影响水资源分布的因素——降水量的空间分布及水循环的活跃程度
②衡量水资源丰富程度的主要指标——多年平均径流总量
水资源与人类社会:
数量:影响经济活动规模的大小
质量:影响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益
不同的生产力条件下,水资源对人类社会的影响程度不同。
古代(落后):沿河、沿湖发展近
现代(发达):生存发展空间扩大
合理利用水资源:
(1)造成水资源紧缺的原因
自然原因: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
人为原因:数量---人口工农业生产居民生活用水增加;质量---水质污染
(2)促进水资源的持续利用
①开源 措施 :建立蓄水工程,修建跨流域的引水工程,合理开采地下水,海水淡化,人工增雨;
②节流措施:提高公民节水意识,改进工农业用水效率,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③农业节水:推广节水灌溉,推广耐旱农作物;
④工业节水:合理布局减少污水排放量,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采用先进工艺至无水工艺;
⑤城市节水:分质供水,推广节水型器具;
⑥3R原则—— REDUCE、RECYCLE、REUSE(减污、循环、再用)。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3
山地的形成 背诵要点
(一)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 山地有多种类型,如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它们的形成都与内力作用有关。
2 褶皱山
(1).褶皱的概念和基本单位?
(2).褶曲的有哪两种基本形态?从形态上看各有什么特点?从岩层新老关系来看各有什么特点?
(3).地形倒置指的是背斜成谷和向斜成山
(4).背斜成谷的原因?
(5).向斜成山的原因?
(6).褶皱山的举例和判断?
(7).板块构造学说中六大板块的名称?
(8).表格“板块运动与全球地貌”
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形成地貌.举 例.边界类型
板块张裂.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生长边界
板块相撞.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撞.海沟、岛弧、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斯山、台湾山脉.消亡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撞.巨大山脉.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青藏高原.
(9).课本p74活动题
3 断块山
(1).断层的概念
(2).如果断层的位移以垂直运动为主,则其中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如我国的?
(3).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如我国的?
(4).课本p75活动题
4.火山
(1).熔岩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举例?
(2).火山是如何形成的?举例?
(3).火山由哪两部分组成?
(4).没有破坏的火山口形态是?有时积水形成?如我国?
(5).破坏后的火山口什么形态?
(6).火山锥上部坡度?下部坡度?
5.地质构造包括哪几种类型?地貌形态包括哪几种类型?
6.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028学案p2)
(1).利用向斜找水,分析原因
(2).利用背斜找油气,分析原因
(3).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4).利用断层找水,分析原因
(5).建筑工程,隧道应避开断层分析原因
(6).断层能加大地震烈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烈度会变大。
(二)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 在山区,人们通常优先建造公路,其次是铁路,为什么?
2 在山地地区,人们通常会把线路选址选在什么地带?
3 为达到线路的的技术要求,在山地地区修建公路和铁路需要迂回前进,即,同样的直线距离,山地地区的线路弯曲程度和总长度要比相应的平原和丘陵?
山地的形成 考点
考点1: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
1.褶皱和断层
(1)褶皱:岩层在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2)断层: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岩石的承受能力时,岩体发生破裂,并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
(3)褶皱与断层的比较
考点:地质构造和构造地貌的判读与应用
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考向 地形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1.地形与交通线路选址
(1)平原地区是交通线建设的最理想环境,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稳定。因此交通线首选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地区。
(2)在山区修建公路、铁路线时,要从以下几点考虑:
①一般要沿等高线修建,这样可以减少工程量,同时道路平坦,利于车辆安全行驶,而且不易造成水土流失。如图,在EF之间修建公路,应选择EHF,而不是EGF。
②鞍部相对较低,可修建公路(铁路)线;河谷地区海拔较低,修建公路(铁路)线工程量比较小。
③如果交通线要穿越等高线,要选择等高线比较稀疏的地方,这里坡度较缓,利于建设和行车安全。
④选线时要避开陡崖、地质不稳定的地段。要尽可能少跨越河流,以减少工程投资和保证工程安全。
⑤如果要修建隧道,应选择背斜部位来进行。因为背斜岩层向上拱起,承受垂直压力的能力较强,同时不易积水。
2.如何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
分析山地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时,可重点突出以下两方面:(1)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结构的影响——技术要求、工程量、造价等;(2)山地对交通运输线路空间分布和走向的影响——居民点运营效率、少占耕地等。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归纳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1章重要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总结归纳
★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归纳2020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
必修二地理第二章内容主要是大气的知识。下面是由我带来的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一)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各纬度之间;海陆之间)
2、大气运动形式:
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举例:城郊风;海陆风;季风主要原因
3、热力环流分解:冷热不均引起大气垂直运动
4、水平气压差:水平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
5、形成风的根本原因:冷热不均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压差(或水平气压梯度力)
6、影响风的三个力: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磨擦力
风向的决定:1力风(理论风)--垂直于等压线,高压指向低压.2力风(高空风)--平行于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3力风(实际地表风)--斜穿等压线,北右偏,南左偏
7、风向:1、风向-—风来的方向; 2、根据等压线的分布确定风向
①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压线并且由高压指向低压,若是曲线垂直于切线
②确定地转偏向力方向:与风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无偏转 ③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与风向相反)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高空大气的风向是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两力共同作用的结果,风向与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
近地面的风,受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磨擦力三力的共同影响,风向斜交于等压线
8、三种局地热力环流:白天(郊区→城市、海风、谷风) 夜晚(城市→郊区、陆风、山风)
9.热力环流的性质特点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成为热力环流。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10、水平方向相邻地面热的地方——垂直气流上升――低气压(气旋)——阴雨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二)
1. 三大类岩石
1)岩浆岩是岩浆沿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或喷出地表,冷却凝结而成(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流纹岩、玄武岩、安山岩)。
2)沉积岩是裸露岩石在外力作用下固结而形成,具有层理构造,有化石(石灰岩)。
3)变质岩是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变质而成(花岗岩--片麻岩;石灰岩--大理岩;砂岩—石英岩;页岩—板岩)。
2. 褶皱、断层的特点、成因及其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
2)六大板块(挤压、消亡—山脉、海沟、岛弧;张裂、生长—裂谷)
3)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成谷,向斜成山
4)背斜顶部:油、气,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向斜槽部:水
5)断层,沿断裂面两侧岩块错位,工程建设遇断层加固或避开(东非大裂谷、华山北坡大断崖;上升岩块:华山、庐山、泰山;下降岩块: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3. 流水、风力、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1)水蚀地貌:水流使沟谷加宽加深(瀑布,峡谷,黄土高原表面沟壑纵横,横断山地)
2)水积地貌(山麓冲积扇、河流中下游冲积平原及河口三角洲)
3)风蚀地貌(风蚀沟谷、风蚀蘑菇、戈壁)
4)风积地貌(沙丘、黄土高原)
4. 大气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主要表现为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地球大气受热要经过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大气逆辐射等环节大气才增温。
3)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直接热源。
4)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后以逆辐射的方式把能量返回地面,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有云和湿度大时,大气逆辐射会增强。
5)大气保温作用: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强烈地吸收了地面长波辐射,大气又将能量以大气逆辐射的形式传递给了地面。傍晚太阳西落后,保存下来的这部分能量使地表气温平稳
5、水平方向相邻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气流下沉――高气压(反气旋)——晴朗
6、垂直方向的气温气压分布:随海拔升高,虽然气温降低,但是空气变稀,气压降低。
7、来自低纬的气流——暖湿
8、来自高纬的气流——冷干
9、来自海洋的气流——湿
10、来自大陆的气流(离岸风)——干
两种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锋面——阴雨、风
高一必修一地理第二章知识点整理(三)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形成,了解其分布规律;
二、教学重点
理解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及分布规律;
三、教学难点
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
四、教学设计
五、教学过程
老师:我们刚刚学习了热流环流,那么热力环流的过程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
老师:对。(简述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最简单的一种形式,那么大气的运动有没有规律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气压带和风带。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1)定义: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称为大气环流。
2)意义:
(1)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
(2)是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老师简述其过程和意义)我们知道不考虑其他因素,全球的气温是从赤道到两极是递减的。赤道地区气温高,两极地区气温低,那么我们根据热流环流的原理赤道和两极地区就存在一个环流。
二:单圈环流
1.假设条件:地表是均匀的、地球静止不动、太阳直射赤道。
赤道、两极受热不均形成热力环流 ——单圈闭合环流
完成书本36页的活动
2.否定其中条件之一:地球静止不动;而是不停自转——三圈环流 ,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地球不停公转——气压带风带的移动
三:三圈环流
大气运动是有规律的,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环流。大气环流使高低纬度之间,海陆之间的热量和水汽得到交换,调整了全球的水热分布,对全球的热量平衡和水量平衡有重要作用。在大气的运动过程中会形成风带和气压带,而风带和气压带是对各地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重要因素.
1.单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在不考虑地球自转、公转、海陆差异、地形高低起伏等因素的情况下,赤道与极地之间的单圈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赤道与极地处的对流层厚度是否一样?为什么?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此时,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因而在终年炎热的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在终年严寒的两极地区,大气冷却收缩下沉。这样,在高空,赤道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极地,大气由赤道上空流向两极上空。在近地面,赤道形成低气压,两极形成高气压,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指向赤道,大气由两极流回赤道。因此,在同一半球,赤道和极地之间形成了单圈闭合环流。
2.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
由于地球的自转,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则引起大气运动的因素是高低纬之间的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从北半球来看,赤道地区上升的暖空气,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由赤道上空向北流向北极上空(南风),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由南风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到30°N附近上空时偏转成了西风,来自赤道上空的气流,不能再继续北流,而是变成自西向东运动。由于赤道上空的空气源源不断地流过来,在30°N附近上空堆积,产生下沉气流,致使近地面气压升高,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近地面,在气压梯度力作用下,大气由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北流出。向南的一支流向赤道低压,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由北风逐渐右偏成东北风,称为东北信风,东北信风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在赤道附近辐合上升,在赤道与副热带地区之间便形成了低纬环流圈。在近地面,从副热带高气压向北流的一支气流,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逐渐右偏成西南风即盛行西风。从极地高气压带向南流的气流(北风),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逐渐向右偏形成东北风,即极地东风。较暖的盛行西风与寒冷的极地东风在60°N附近相遇,形成锋面(极锋)。暖而轻的气流爬升到冷而重的气流之上,形成了副极地上升气流。上升气流到高空,又分别流向南北,向南的一支气流在副热带地区下沉,于是在副热带地区与副极地地区之间构成中纬度环流圈;向北的一支气流在北极地区下沉,于是在副极地地区与极地之间构成了高纬度环流圈。由于副极地上升气流到高空便向南北流出,致使近地面的
气压降低,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同理,在南半球同样存在着低纬、中纬、高纬三个环流圈。因此,在近地面,全球共形成了7个气压带,6个风带。
3.气压带的成因
气流的上升和下沉形成了低压或高压,我们在前面学习热力环流的时候知道由于近地面的受热不均引起的气流上升或下沉是因为热胀冷缩,那我们现在来看北半球。赤道低气压带和极低高气压带的形成与热力环流气流的上升和下沉的原理是不是一样啊!
学生:一样
老师:热力原因
老师:那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呢??
学生:动力原因
老师:我们知道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是低维暖气流和高维冷气流在北纬60°近地 面相 遇迫使暖气流上升,而副热带高气压的形成是来自赤道地区的气流源源不断在北30°上空集聚迫使气流下沉,所以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的形成都是因为动力原因形成的。
老师:那么我下面来看全球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干湿和冷暖状况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首先我们来看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由于它们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会带来降水,因此比较湿润,但是一个维度高,一个维度低,因此赤道低气压带气温高,而副极低低气压带气温凉爽。
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在垂直方向上属于下沉气流,不易形成降水,干燥。
极低高气压带维度高寒冷,副热带高气压带维度低,气温高。
那么我们现在知道了:赤道低气压带和副极低低气压带及极低高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它们的物理性质怎么样啊。
学生:(回答)
老师:很好。
老师:我们在前面学习了地球运动,在地球运动中我们学习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那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是怎么样的呢?
老师:(提问)学生回答
老师:完全正确。太阳直射点从6月22日到12月22向南移动,12月22日到第二年的6月22日向北移动,那么气压带和风带会不会也移动呢!
学生:不会
老师:我们来看书本38页图2.11,看一看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有没有规律。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实际原因是太阳直射点是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导致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作周期性的季节移动。就北半球来说,大致是夏季北偏,冬季南偏。
老师归纳:把这节课的内容简单的梳理一下
老师:现在大家把书翻到38页看活动1。我们叫同学们把三圈环流的过程在地球仪上展示一下。
学生活动时间
六.板书设计
第二节 气压带和风带
一:大气环流及其意义
二:单圈环流
三:三圈环流
1、条件
2、过程
3、气压带的成因
4、气压带和风带的物理性质
5、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