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点
《诫子书》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临终前写给他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书。从文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品格高洁、才学渊博的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教诲与无限期望尽在此书中。下面我给大家分享一些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初中语文诫子书知识
一、课题解析
诫:告诫、劝勉。子,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书信。本文是三国时期政治家诸葛亮写给自己八岁儿子诸葛瞻的一封家,殷殷教诲中蕴含着无限期望。
二、走近作者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人。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后来任蜀国丞相。
三、字词句梳理
读音:夫(fú)淫(yín)励(lì)治(y?)
字词理解:
1、一词多义
“以”“成”
2、古今异义
“险”“穷”“去”
3、词类活用
非淡泊无以明志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非宁静无以致远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非志无以成学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4、 句子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学无
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
四、朗读停顿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五、翻译
1、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翻译:君子的行为操守,(应该)用宁静专一来修善自身,用俭朴来培养自身的品德。
2、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翻译:不内心恬淡,淡泊名利就不能明确自己的志向,不宁静专一就不能达到远大的目标。
3、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翻译:学习必须宁静专一,才识需要学习。不学习无从增长才干,不立志不能取得学业的成就。
4、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翻译:放纵懈怠就不能振奋精神,轻薄浮躁就不能修养性情。5、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翻译:年纪随同时光而疾速逝去,意志也随岁月而消失,于是渐渐枯零凋落,大多对社会没有任何贡献,可悲地守着贫寒的居舍,(那时后悔)哪来得及!
六、背诵课文
七、文意理解:
1、本文作者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进行论述的?
论点: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就学习和做人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从这两个方面是如何展开论述的?(无论是做人还是学习,作者都强调一个‘静’字,把失败归结为‘躁’字,把静和躁进行正反对比论证)
按照 议论文 的结构理解 文章 ,并找出论点句,治学、修身、惜时句
A.论点句:静以修身,俭以养德;B.治学(静):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正)。C.修身:(躁):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反)。D.惜时: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萎,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2、主题思想:诸葛亮将立志、学习和成才三者联系在一起,告诫儿子要修身养性,勤学成才。
3、填空:
文中常被人们当做志存高远的座右铭的句子是(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全文中心论点是(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表现躁的危害的反面论证的句子是(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八、积累 成语 、名句:
淡泊明志俭以养德宁静致远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诫子书》 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做了许多事,也看了许多书。但让我记忆最深、启发最大的是读了《诸葛亮兵法》里的《诫子书》。
诸葛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留芳千古的谋略家。今天爸爸推荐我读《诫子书》,让我从他 教育 儿子的侧面懂得了他超人的智慧不是天下掉下来的,而是他修身、立志、勤奋和学习的结果。
《诫子书》说:“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文章主张通过“静”来个修身,通过“俭”来养德。教育他的儿子要有远大志向,并通过努力学习增长才干来实现志向,而要学习好知识就要宁静专一。否则年华将随时光而飞驰,人的斗志也将随岁月而流逝,最终将象枯树一样枯败零落,成为社会无用之材,悲哀地坐守穷困的草舍,到老了一事无成,后悔莫及。诸葛亮对他儿子这样教育,相信他自己也是这样做的。
《诫子书》对我也很有教育意义,我生性好动, 爱好 广泛而难以专心做好一件事,遇到困难就爱打退堂鼓,以至于学习成绩起伏不定,下棋更是大起大落,大概就是因为没有“澹泊明志”、“宁静致远”。诸葛亮之所以年仅二十八岁就当了刘备的军师,谈笑间杀敌于千里之外,并在乱世中为刘备打下蜀国江山,名垂千古,肯定是从小“宁静致远”,博览群书。我想我如果从现在就开始专心学习,“宁静修身”、“勤俭养德”,成不了诸葛亮,也定能比诸葛亮儿子强。
《诫子书》中心思想
是修身立志的名篇,其文短意长,言简意赅,主旨是劝勉儿子勤学立志,修身养性要从淡泊宁静中下功夫,最忌荒.唐险躁.文章概括了做人治学的 经验 ,着重围绕一个“静”字加以论述,同时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对比鲜明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中的几个重点词句,应该怎样理解?
《诫子书》是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课文,虽然不足百字,却把修身养德治学成才的大道理谈得非常深刻,非常透彻。课文虽然很短,但是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正确理解并体会词句的内涵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不光要借助注释去理解,还要联系语境及生活经验去理解,有的时候教师也要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本人就课文中一些重点词句谈谈自己的理解。
第一,“夫君子之行”怎么理解?
这个句子,一般的解释是“君子的操行(品德修养)”,这样理解的话,和紧跟其后的“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语意交叉重复。
要正确理解这个句子,关键在“行”字怎么解释,其实我认为“行”字在这里并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行”字最早见于甲骨文 ,其本义是十字路口,《说文解字》认为是"人们在路上走或小跑"。
结合课文的语境,这个句子可以理解为:古代的君子立身行事,成才成功。
这个句子中的“之”,一般人解释为结构助词“的”,我认为“之”在这里是没有实际意义的。
我这样理解这个句子,才能和后面两句语意贯通,文意相连。
第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该怎样理解?
这个句子里面有两个关键词语,第一个是“静”,有人理解为“不贪图物质享受”;第二个是“俭”,有人理解为“节俭”。这样的理解都有道理,但是内涵不足。
这两个句子是互文见义。
“静”的意思是心无杂念、安宁专注。“俭”的本义是“自我约束,不放纵”。如“君子以俭德避难”“严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中的“俭”,都是这个意思。因此,这里的“俭”侧重指严于律己、克己自责、勤勉谨慎。
这里的“静”指向内心,“俭”指向外在行为。一内一外,相得益彰。
所以,“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古代的君子立身行事、成才成功,首先需要依靠心无杂念、宁静专注、严于律己、勤勉谨慎来修养身心,培养品德。
如果仅仅把“静”理解为无欲无求、不贪图物质享受的话,后面的“悲守穷庐”不就自相矛盾了吗?
第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该怎样理解?
这两句是诸葛亮从反面给儿子讲道理讲危害的。回答的是君子为什么要“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个人认为,这两个句子同样是互文见义。两句要糅合在一起理解。我的翻译是:如果内心无法恬淡宁静专注的话,就无法明确并且实现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总而言之,这篇课文虽短,但是词句的内涵确实不大好理解,只要我们在借助注释的基础上,解词释句前后关联,前有跟后有据,联系文章语境及生活经验,就可以掌握重点词句,了解文意。
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作何理解,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
七年级语文上册《诫子书》的考点是什么?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阐释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其中诸葛亮的《诫子书》虽然不足百字,却把修身养德治学成才的大道理谈得非常深刻,非常透彻。
那么这篇课文的考点是什么呢?该怎样学习这篇课文呢?本人将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谈。
第一,自主学习,借助注释,疏通文意。
课文虽然很短,但是对初一的学生而言,把握重点词句的含义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不光要借助注释去理解,还要联系语境及生活经验去理解,有的时候教师也要把自己的理解告诉学生,引导学生体悟。
比如“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这个句子。要正确理解这个句子,关键是要准确理解“行”“静”“俭”这几个核心词语。本人觉得“行”可以解释为“立身处世,成才成功”,“静”指内心宁静专一,“俭”指行为规范严谨。这个句子可以翻译为:君子想要立身行事,成才成功,就要依靠心无杂念、宁静专注、严于律己、勤勉谨慎来修养身心,培养品德。
第二,反复诵读,理清层次,把握思路。
《诫子书》阐述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修身养德,治学广才,惜时努力。作者又是从正方两方面进行论述的。文章的论述层次分明,思路明晰,但是对于初一学生来说,梳理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的。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作者的思路,理清文章的层次。
第三,感悟体会,思考人生,提升素养。
诸葛亮劝诫儿子要修身治学,要宁静淡泊,要惜时努力。这一点对于现在的孩子而言,也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虽然课文中的某些内容初一的学生未必能够完全理解领悟,但是通过课文的学习,可以在他们的心里埋下一颗立定志向、勤奋好学、宁静淡泊、珍惜时间的种子,对于他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不知大家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有什么好的建议,欢迎交流,欢迎留言。想要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
关于诫子书的文学常识
文言文《诫子书》知识点梳理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 《诸葛亮集》。诸葛亮(181—234),字 孔明,琅琊阳都(今山东沂南南)人。 三国时蜀汉政治家、军事家。曾隐居隆中,留心世事,被称为 “卧龙”。后来任蜀国丞相。代表作有 《出师表》等。
2.释题:诫: 告诫、劝勉。子,一般指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书, 书信。文题的意思是: 给 儿子写的一封告诫、劝勉的信。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夫君子之行( fú ) 淫慢( yín ) 励精( lì )
险躁( zào ) 遂成( suì ) 穷庐( lú )
三、重点字词解释:
1.夫君子之行(助词,用于句首,表示发端 )
2.静以修身(摒除杂念和干扰,宁静专一 )
3.非淡泊无以明志(内心恬淡,不慕名利 )
4.非宁静无以致远(宁静:集中精神、不分散精力;致:达到;远:远大目标)5.非志无以成学( 立志 )
5.险躁则不能治性( 险:轻薄;治:修养 )
7.非学无以广 才( 使……广博,增长 )
8.淫慢则不能励精( 淫:放纵;慢:懈怠;励:振奋 )
9.年与时驰( 疾行,指迅速逝去 )
10.意与日去 ( 消失 )
11.将复何及( 又 )
12.诫子书.( 诫:告诫、劝勉;书: 书信 )
四、字词归纳:
1.一词多义
(1)学 ①夫学须静也(动词,学习)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学业)
(2)之 ①学而时习之(代词,代指学过的知识)
②君子之行(结构助词,的)
(3)以 ①静以修身(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②非宁静无以致远(连词,用来)
(4)志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名词,志向) ②
②非志无以成学(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
3.词类活用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 (明: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明确) ②
非宁静无以致远 (远:形容词活用为名词,远大目标) ③
非学无以广才 (广: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增长) ④
非志无以成学 (志:名词活用为动词,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