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的考点是什么?
- 2、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总共分为几个部分?
- 3、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时间和风俗?
- 4、《北京的春节》一课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词语解释。
- 5、《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 6、请帮我把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划分课文结构总结北京的春节讲哪几部分请帮我写出来?
六年级语文下册《北京的春节》的考点是什么?
《北京的春节》是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篇课文。这一单元的学习目标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要学习好这篇课文,一定要抓住以下四个考点:
第一,掌握课文中生字词等基础知识。
这篇课文的篇幅较长,里面的重要字词也比较多,这些字词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定要积累下来。这些重要的生字词包括:初旬、荔枝、菱角、蒜瓣、翡翠、陈醋、水饺、摊贩、元宵、彼此、祝贺、骆驼等等。有些字形一定要注意,比如“元宵”的“宵”字一定要和“云霄”的“霄”字区分开来。
第二,要分清楚内容的主次。
篇幅较长的课文一定要会取舍,会学习。《北京的春节》以时间为序,依次写了腊八、二十三、除夕、初一、元宵节等重要节日的民俗活动,其中腊八、初一和元宵节是作者叙述的重点,写得非常详细;其他节日写得相对比较简略。学习时一定要区分清楚内容的主次,把握课文的主要部分、详写部分。
即便是学习课文的详写部分,也并不是每一个重点部分都要精读,而是从中选取一个部分,精读细读,重锤深砸,学习作者的写法。比如可以选择写腊八的段落,或者写大年初一的段落,或者写元宵之夜的部分。
第三,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学习篇幅较长的课文,最忌面面俱到,平均用力。比如这篇课文,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可以抓住作者详写的一个部分,精读细读,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这一部分的。
比如说写元宵节一部分,作者先用了对比的方法来写,把除夕之夜、大年初一和元宵佳节进行对比,突出了元宵节明月当空、火炽美丽的特点。接着用了排比句式,写了元宵节的各式灯笼。从内容上来看,主要写了大街上店铺里的灯笼,对于家里的灯笼则是一笔带过。
第四,练习写作,实践运用。
课文学习有两个目的,一个是学习阅读,一个是学习写作,二者不可偏废。而且阅读为作文服务,二者相辅相成。《北京的春节》的阅读学习,就是要分清楚文章内容的主次,体会出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的。
孩子掌握了课文的写法,就要进行实践运用,写一篇有关家乡风俗习惯的作文,写的时候要注意抓住自己家乡特有的风俗习惯,而且要想清楚哪些部分要详写,哪些地方要略写,详写的地方该怎么写,怎样写才能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怎样写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等等。
总而言之,《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的考点包括三个方面:积累基础知识,学习阅读,学习写作。这三点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不知大家对于学习这篇课文有何看法,有什么好的方法和建议,欢迎评论,欢迎留言。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总共分为几个部分?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7自然段):描述北京市民在腊月准备过春节的情况。
第二部分(第8~11自然段):描述北京市民除夕、元旦、年初过节的盛况。
第三部分(第12~16自然段):描写北京市民过元宵节的情况。
第四部分(第17自然段):描写新旧社会过春节的不同。
北京的春节这篇课文写了哪些时间和风俗?
腊月初旬开始:腊八粥、腊八蒜、买杂拌儿、买爆竹、买各种玩意儿、过小年、放鞭炮、吃糖、大扫除、备足年货
除夕:做年菜、穿新衣、贴对联年画、灯火通宵、放鞭炮、吃团圆饭
正月初一至初五:男人拜年、女人待客、逛庙会、铺户开张、逛庙会、逛天桥
元宵:张灯结彩、挂花灯、看花灯、放花炮、吃元宵
正月十九:残灯末庙、春节结束
希望你满意
《北京的春节》一课的近义词反义词。多音字,词语解释。
近义词:
热闹——喧闹;娴熟——纯熟;分外——格外;规矩——规则;欢喜——欢乐;预备——准备;
反义词:
充足——短缺;热闹——冷清;间断——持续;截然不同—— 一模一样;娴熟——生疏。
多音字:
1、铺
一、(pū)铺展
二、(pù)店铺
2、分
一、(fèn)分外
二、(fēn)分开
三、(fēn)分门别类
词语解释:
春节:每年的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春节”也可以代指正月初一之后的一段不长的日子。也正是我们日常称之“过年”的日子。
腊月:每年农历十二月被称为“腊月”。
腊八粥:“腊八”指的是腊月初八的这一下,在这一天,家人们会选择用米、豆谷物和枣、栗、莲子等多种干果煮成粥,这种在腊八这天煮的粥被称之为“腊八粥”。
小年:是存在与中国农历中的节日,具体是在每年农历的腊月二十三日。
除夕:指在中国农历中每一年的最后一天的晚上,过完这一天,第二天便是新年。
扩展资料:
春节,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是传统上的农历新年。春节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天腊、新岁,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
中国人过春节至少已有4000年以上的历史。在民间,旧时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日。在现代,人们把春节定于农历正月初一,但一般至少要到农历正月十五(上元节)新年才算结束。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庆祝活动。这些活动均以拜祭神灵、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
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的习俗。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节日,也是亲人团聚的日子。
人们在春节这期间都尽可能地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在这节日里亲朋好友之间走访拜年,表达对亲朋间的情怀以及对新一年生活的美好祝福。
《北京的春节》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主要内容:文中描绘了一幅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了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现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美好,同时对比新旧社会的春节,突出了新社会移风易俗、春节过得欢乐而健康,表达了作者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中心思想:此文是一篇风俗志,作者用充满京味的朴实无华的语言,描绘了一幅老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表现春节的隆重与热闹,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并通过对比,显示了新时代移风易俗的巨大力量,最后作者肯定了新风尚,歌颂了新社会。
扩展资料
此文写于解放后的1951年1月,发表在当年的《新观察》杂志的第一卷第二期。当时正值新中国成立不久,作者刚从美国回来就写了《我热爱新北京》,从下水道、清洁、灯和水三方面谈了北京的变化。差不多同时他写了《北京的春节》这一篇文章,描写了北京人过春节的风俗和热闹气氛,同时表达了对新中国、新社会的赞美。
兰州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吴小美《老舍散文三十八讲》:“《北京的春节》写的是北京,其实也是中国春节的缩影,只是更重地方风俗,更有地方特色。值得重点体味的是,作家在详述北京春节的风俗民情时,是带有自己既肯定赞美又围绕着这风俗是否有‘迷信色彩’,而委婉地传达出自己一种矛盾复杂的感情的。”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北京的春节 (1951年老舍著散文)
请帮我把六年级下册第一课北京的春节划分课文结构总结北京的春节讲哪几部分请帮我写出来?
可以分成三部分:
一、春节前(1~7自然段)
二、春节(8~12自然段)
三、春节后(13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