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考知识点汇总
- 2、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
- 3、初中语文知识重点
- 4、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 5、初三语文必背的知识点
- 6、初中语文教材重点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必考知识点汇总
初中语文的知识点比较杂,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了比较常考的重点知识点,仅供大家参考。
初中语文知识点概括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方法: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必考知识点总结
记叙顺序及作用
(1)顺叙(按事情发展先后顺序)
作用:叙事有头有尾,条理清晰,读起来脉络清楚、印象深刻。
(2)倒叙(先写结果,再交待前面发生的事。)
作用:造成悬念、吸引读者,避免叙述的平板单调,增强文章的生动性。
(3)插叙(叙事时中断线索,插入相关的另一件事。)
作用:对情节起补充、衬托作用,丰富形象,突出中心。
修辞方法及作用
(1)比喻: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2)拟人: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3)夸张:突出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排比:条理清晰,节奏鲜明,增强语势,长于抒情。
(5)对偶:形式整齐,音韵和谐,互相映衬,互为补充。
(6)反复:强调某种意思,强烈抒情,富有感染力。
(7)设问:自问自答,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8)反问:态度鲜明,加强语气,强烈抒情。
《繁星·春水》知识点
主要内容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艺术特色
①短小精悍,真实自然,在看似随意的描写中蕴藏着人生的哲理,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和谐统一。
②真情实感的流露,不在人工的斧凿,而取之于天然,天使也获得了真实的自然美。
③语言直白自然,不加雕饰,在三言两语间包含着耐人寻味的感情体验。
④富有诗情画意,格调自然柔和。
⑤想象的丰富和联想的开阔,词句的清丽和笔力的准确。
以上就是我为大家总结的初中语文知识点,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
在初中我们语文有哪一些需要背的知识点呢?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一)
【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龟虽寿】(曹操·东汉)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过故人庄】(孟浩然·唐)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夜雨寄北】(李商隐·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泊秦淮】(杜牧·唐)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浣溪沙】(晏殊·宋)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如梦令】(李清照·南宋)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观书有感】(朱熹·南宋)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木兰诗】(北朝民歌)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二)
1、错别字辨识
在近几年的考试真题中,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考查,题目给出一篇学生的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错别字,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识记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字形并能正确应用。它看似简单,但是需要考生具备细心和耐心。语文学科博大精深,考生需要正确读写3500个常用汉字,范围非常广。而且题目中的习作段落篇幅较长,要从中找出错别字,需要考生仔细阅读,耐心寻找。
2、语病辨识
从近几年的考试情况来看,这一知识点几乎每年都在案例分析题的第二小题中出现,和错别字放在一起考查。题目给出一篇作文,需要考生阅读后从中找出病句,并加以改正。这一知识点属于应用类,需要考生掌握病句的基本类型和病句修改方法。
3、修辞手法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中给出一句话,这句话中是含有某一种修辞手法的。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能够对题干句子修辞加以说明的句子,言下之意就是选择出和题干中句子修辞手法相同的一句话。这就需要考生了解不同的修辞手法,并能在实际语言运用中辨别不同类型的修辞手法。
4、词类活用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考查,从近几年的考试真题来看,题目通常给出一句话,并指明句子中的某个字是词类活用。考生需要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其中加点词用法与题干相同或不同的一项。这需要考生掌握词类活用的几种常见类型。
5、通假字
这一知识点是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的。如在2013年上半年的考试中,题干叙述的是在文言文总结课上,教师举例讲解通假字的特点和作用,要求考生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择不合适的一项,言下之意就是选择出没有通假字的一个选项。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 (三)
常见借代词语
1、桑梓:家乡
2、桃李:学生
3、社稷、轩辕:国家
4、南冠:囚犯
5、同窗:同学
6、烽烟:战争
7、巾帼:妇女
8、丝竹:音乐
9、须眉:男子
10、婵娟、嫦娥:月亮
11、手足:兄弟
12、汗青:史册
13、伉俪:夫妻
14、白丁、布衣:百姓
15、伛偻,黄发:老人
16、桑麻:农事
17、提携,垂髫:小孩
18、三尺:法律
19、膝下:父母
20、华盖:运气
21、函、简、笺、鸿雁、札:书信
22、庙堂:朝廷
作者作品
1、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
2、并称“韩柳”的是韩愈和柳宗元,他们是唐朝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3、一门父子三词客:苏洵(老苏)、苏轼(大苏)、苏辙(小苏)。
4、豪放派词人:苏轼、辛弃疾,并称“苏辛”; 婉约派词人:李清照(女词人)
5、李杜:李白、杜甫。小李杜:李商隐、杜牧。
6、屈原:我国最早的伟大诗人,他创造了“楚辞”这一新诗体,开创了我国诗歌浪漫主义风格。
7、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他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称为“孔圣人”,孟子被称为“亚圣”,两人并称为“孔孟”。
8、苏轼称赞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9、杜甫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广泛深刻的反映社会现实,被称为“诗史”,杜甫也因此被尊为“诗圣”,有著名的“三吏”:《潼关吏》、《石壕吏》、《新安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10、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史记》(又称《太史公书》),作者是汉朝的司马迁,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10表、8书,共130篇。
11、“四史”:《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12、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
13、《聊斋志异》是我国第一部优秀文言短篇小说集,作者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聊斋”是他的书屋名,“志”是记叙,“异”是奇怪的事情。
14、书法四大家: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赵孟(fǔ)
15、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主要流派及代表:
儒家:孔子 孟子
法家:韩非子
道家:庄子、列子
墨家:墨子
16、南宋四大家: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17、边塞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
18、唐宗:唐太宗李世民 宋祖:宋太祖赵匡胤 秦皇:秦始皇嬴政 汉武:汉武帝刘彻
19、我国第一位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陶潜),他“不为五斗米折腰”。
20、世界文学作品中四大吝啬鬼:葛朗台、夏洛克、泼溜希金、阿巴贡。
21、中国吝啬鬼的典型:严监生。
中国文学之最
最早的诗歌总集是《诗经》;
最早的爱国诗人是屈原;
最早的田园诗人是东晋的陶渊明;
最早的也是最杰出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高适和岑参;
古代最杰出的豪放派词人是北宋的苏轼;
古代最杰出的女词人是南宋的李清照;
古代最著名的爱国词人是南宋的辛弃疾;
古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李白;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唐代的杜甫;
古代写诗最多的爱国诗人是南宋的陆游;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神话小说是明代吴承恩的《西游记》;
古代最著名的长篇历史小说是明初罗贯中的《三国演义》;
古代最早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是元末明初施耐庵的《水浒传》;
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长篇小说是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
古代最杰出的长篇讽刺小说是清代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古代最杰出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是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古代最早的语录体散文是《论语》;
古代最早的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是《左传》;
古代最早的纪传体通史是《史记》;
古代最杰出的铭文是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
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是鲁迅;
现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是茅盾的《子夜》;
现代最有影响的短篇小说集是鲁迅的《呐喊》。
初中语文知识重点
对于语文重点知识点的掌握,会让你在语文考试中更加的得心应手。下面是我收集整理的初中语文知识重点以供大家学习。
初中语文知识重点(一)
一、文言实词
1、文言实词的古今词义变化
A、词义的扩大;B、词义的缩小;C、词义的转化;D、感情色彩的变化;E古今词义的变化;F、古汉语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
2、文言实词中的一词多义
3、文言实词的活用
文言中有些词的性质可以临时改变,如名词用作动词、名词用作状语、形容词作名词、使动用法、意动用法、被动用法等。
4、通假字:古书中用一个字替代另一个字的使用现象,叫通假。
二、文言虚词
准确理解、掌握常见文言虚词“之”“以”“而”“于”“则”“者”“也”等的用法和意义,准确辨析在不同文句中的用法和意义,以达到对文句的理解。
可以采用以单个虚词为线索进行归纳整理,完全理解它的意义和用法。
三、文言语句的断读与翻译
1、文言语句的断读
A、按词语断读:一个词绝对不能断读开;
B、主谓之间断:主语与谓语之间往往有较大停顿;
C、按结构关系断:语句中有假设、承接关系的,可以根据关系断读开。
2、文言语句的翻译
A、注意重点词语的翻译;
B、注意特殊句式的翻译;
C、灵活使用翻译方法:“留”“补”“删”“换”“调”。
四、文言句式
省略句、判断句、倒装句、使动句、意动句、被动句。
文言文课内外对比阅读
考查的内容主要有:①结合两材料,给加点的字注上不同的读音;② 指定具体的语句比较异同;③常见通假字用法的异同;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异同;⑤用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解决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问题;⑥根据课内文言文特殊句式特点找出文比较阅读材料中相应的句式;⑦领会比较阅读材料的基本内容,并进行比较分析;⑧将比较阅读材料中的重要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⑨比较两材料在内容、写法及表达方式方面的异同;⑩比较阅读材料的情感倾向。
初中语文知识重点(二)
一、古诗鉴赏表述方法常见的套话:
1、思想情感:
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荒淫残暴 ;反映离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担忧。
建功报国:建功立业的渴望;报国无门的悲伤;山河沦丧的痛苦 ;壮志难酬的悲叹。
思乡怀人:羁旅愁思;思亲念友;边关思乡;闺中怀人。
生活杂感: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昔胜今衰的感慨 ;借古讽今的情怀;青春易逝的伤感。
2、情感表达:这首诗采用了(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写出了(意象)的(某某)特点,表现了(突出了)(某某)思想感情,起到了(某某)的作用。
二、创作风格:朴素自然、清新飘逸、沉郁顿挫、淡雅高远、雄健高昂、悲壮苍凉、严谨细腻、清丽婉约……
明特色(用一两个词准确点名语言特色)+列例证(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析感情(指出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三、赏析表达技巧
1、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
2、结构形式:照应、衔接、过渡、铺垫、伏笔等。
3、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互文、通感、双关、衬托、对比、反复等。
4、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借古抒怀、借古讽今、用典、铺垫、象征、对比、想象、烘托、欲扬先抑、以小见大、动静结合、以动写静、虚实相生、比兴(间接抒情的诗歌)等。
5、意象:作品中具体的人、物、景等
意境:由寄托作者思想的意象艺术的组合到一起,形成诗歌基本的整体情境。如孤独凄凉、激情飞越、闲适淡泊、清新飘逸、沉郁顿挫……
6、作用:深化意境、深化主旨、意境深远、意境优美、意味深长、耐人寻味、言近旨远等。
7、词语赏析:释含义(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描景象(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析效果(该词在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初中语文知识重点(三)
1、记叙文
运用记叙文的知识阅读记叙文(包括童话、通讯、传记)能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记叙的特点。理清文章的思路,找出文章中前后关联、照应的词语和句子,划分文章的段落、层次,归纳段意、层意。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找出关键性语句,准确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感受文章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了解叙述、议论、描写、抒情、说明几种表达方式,分析叙述中议论、抒情的作用。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记叙具体、真实的人物和事件来反映生活的一种常用文体。一是运用记叙文的有关知识来整体感知文章的大概内容。记叙文的知识包括记叙的要素、人称、顺序。在阅读记叙文时可运用这些知识,迅速理清文章思路,把握文章内容梗概。二是掌握文章的结构特点,准确划分记叙文的层次。分析文章的结构、划分文章的层次,要着眼于全文,在认真阅读的基础上,从文章整体上把握。先逐段阅读来掌握全篇的内容,然后看详写了什么,略写了什么;按什么顺序写的,段与段之间是怎样过渡、衔接的;开头和结尾是怎样安排的等等。找到它们,有助于层次的划分。三是正确归纳、概括记叙文的段意和中心意思。概括段意应该根据段落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方法。主要的方法有:①摘中心句法,有的段落有点明段意的中心句,这样摘出中心句就可以了。②摘要归纳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有主次之分,便可摘取主要的,略去次要的。③段末归纳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层层深入的,就摘取最后归纳的意思。④综合归纳法,如果段中的几层意思是并列的,就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四是找出文中关键性词语,体会这些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及表情达意的作用。阅读记叙文时,一定要注意理解、分析关键性词语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关键性词语,是指那些有助于揭示文章中心思想,包含着深刻思想意义的词语。辨析关键性词语的方法很简单,先通读全文,对文章中心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便可较为准确地把握了。五是写人记事文章的写作。
2、说明文
运用说明文的知识阅读说明文,理解文章说明的内容(明确说明的是什么,把握被说明事物的特征或所阐明的事理)。理清说明的顺序(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能分析文章运用的说明方法。分析说明文的层次及层次之间的关联、过渡、概括层意。能抓住一段文字的中心句并且能分析体会说明文简洁、准确的语言。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介绍、说明客观事物或阐明事理的文章。说明文要求对事物的特征做出直接的说明,一般不要求有感性形象的描绘,说明文还要求说明事物的形状、性质、成分、功用等等。不需要对事物直接发表议论,它是以说明为主要职能,这也就是它区别于记叙文、议论文的最明显的特征。既然这样,我们在读一篇说明文时,就要思考它说明了哪些内容,这些内容之间有什么联系,文中说明的是什么事物或阐释了什么事理,这个事物或事理的特征,本质是什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说明的,作者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才将事物的特征弄清楚。阅读说明文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从题目入手,理解把握说明的主要内容。
二是分析各段说明内容之间的联系,准确把握事物的特征或本质。
三是理清、熟练掌握说明的顺序。
四是要重视理解各种说明方法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五是认真分析说明文的语言特点。
六是简单说明文的写作。
3、议论文
掌握议论文的特点,理解文章的内容,了解作者的态度和观点。能理清文章论述的层次,从文中找出或概括论点,并理解中心论点与分论点的关系。能分析议论文的论据,理解论据与论点之间的关系,并了解它们在阐明观点方面的作用。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能区分立论、驳论两种论证方式,理解议论文准确、严密、富有概括力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语言。议论文是运用事实和道理论证或反驳某种观点和主张的文章体裁,它的主要表达方式是议论。议论文在表现手法上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逻辑形式来论证、阐明客观事物的道理,注重以理服人。
阅读议论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理清作者思路,掌握文章的结构,从整体把握全文;
(2)准确掌握每篇议论文的论点,正确分析议论文的论据类型,论证方法及作用;
(3)了解论证方式,体会议论文概括、准确、鲜明、严密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语言。
(4)简单议论文的写作。
4、小说、散文
运用小说三要素的知识阅读小说,要把握住人物的性格特点。要认识小说是如何通过故事情节来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中心思想的。要认识小说的环境描写对表现人物的身份、地位、行动、心情、以及渲染气氛上的作用。
阅读散文注意抓住线索,注意分析散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体会其作用。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大全
初中语文是非常重要的一科,乃至以后升入高中、大学都是非常主要的,那么对于初中生来说,初中语文应该如何学习?初中语文又有哪些知识是学生必须知道的?下面我为您总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简介
1、初中语文中的比喻方法
①把人比作物,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
②把甲事物当成乙事物来写。
2、初中语文写作手法夸张: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3、排比: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条理性更好,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
4、初中语文写作手法对偶: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的意思。
5、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有效方法
掌握基础知识的过程,实质就是与遗忘作斗争的过程。
1、学会首记。即首次记忆一定要花多的时间。许多同学,记忆新知识时,只是达到了一种临界状态,就自以为记住了。这样的记忆量,十分钟后就消失40%,更增加了间隔记忆复习的困难,实在得不偿失。
2、在学习初中语文知识的时候,遇到需要背的知识点,一定要重复记忆。必须结合实际,科学安排复记。
其实学好初中语文并不难,除了一些固定的知识,其他大部分都需要学生自己融会贯通,在知识点中加入自己的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学习初中语文知识。
初三语文必背的知识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语文要想成绩提高,多记多看多做题是错不了的,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况且勤能补拙。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一些初三语文的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人教版初三语文必考知识点
一、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
二、表现手法: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先抑、托物言志、借物抒情、联想、想象、衬托(正衬、反衬)
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引用、设问、反问、反复、互文、对比、借代、反语
四、 记叙文 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五、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六、描写角度:正面描写、侧面描写
七、描写人物的 方法 :语言、动作、神态、心理、外貌
八、描写景物的角度:视觉、听觉、味觉、触觉
九、描写景物的方法:动静结合(以动写静)、概括与具体相结合、由远到近(或由近到远)
十、描写(或抒情)方式:正面(又叫直接)、反面(又叫间接)
初三语文五单元重要知识点
南州六月荔枝丹
一、词语积累
缯(zēng):古代对丝织品的统称。
绡(xiāo):生丝织的绸子。
醴(lǐ)酪(lào):甜酒和奶酪。酪,半凝固状的乳制食品。
不了了之:用不去了结的办法去了结。
钻牛角尖:比喻费力研究不值得研究或无法解决的问题。这里没有贬义,是说认真钻研的精神。
绛(jiàng):深红色。
渣滓(zǐ):物品提出精华之后剩下的东西。
龟(jūn)裂:呈现许多裂纹。
劳民伤财:既使人民劳苦,又耗费钱财。现多指滥用人力物力。
兼程:一天走两天的路。
花期:植物开花的时期。
完全花:花的四部分—花萼、花冠、雄蕊群和雌蕊群俱全的花。
花序:花在花轴上排列的方式,分有限花序和无限花序两大类。前者如聚伞花序,后者如总状花序、穗状花序、伞形花序。
阙下:即都下,指宋王朝的首都开封。阙,本来是宫门前两边供瞭望用的楼,又泛指帝王的宫殿。
造化:自然,天然。
幅员:领土面积。幅,宽度;员,周围。
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采取适当的 措施 。
啖(dàn):吃。
萌蘖(niè):指植物长出新芽。萌,生萌,发芽。蘖,树木砍去后又长出来的新芽。
二、作者简介
贾祖璋是我国的生物学家、科普作家。1901年生,浙江省海宁县人。当过小学教师、中学教师、编辑。他创作、编写、翻译了29部生物学著作。现任中国科普创作协会副理事长。科学专著有《鸟类研究》《普通鸟类》《鸟类概论》《世界禽鸟物语》《鸟与文学》《动物珍话》《生物 素描 》《碧血丹心》《生命的韧性》等。1980年出版《生物学碎锦》,《南州六月荔枝丹》即选自该书。
三、内容结构
(一)主要说明荔枝果实的形态特点。(1-10)
1.从对小学时学过的《荔枝图序》质疑写起,引出下文。(1)
2.荔枝的形态特点(2-9)
①荔枝的外部形态(2-5)
A.荔枝外壳构造
B.荔枝外壳的颜色
C.荔枝的形状
D.荔枝的大小及重量
②荔枝的内部构造(6-9)
A.荔枝的壳膜
B.荔枝的果肉
C.荔枝的贮藏
D.荔枝的果核
3.荔枝的花(10)
(二)主要介绍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11-13)
1.荔枝的产地分布
2.古代的荔枝书谱
3.荔枝的生长习性及生长北限
(三)提出建议:大力发展荔枝生产,满足人民的生活需要。(14)
本文的说明顺序为先主(荔枝的形态特点)后次(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及建议),而介绍荔枝的形态特点时是按由表(外部形态)及里(内部构造)的顺序。
这样来写,条理清晰,内容全面、主次鲜明,既突出了荔枝的形态特征,又介绍了有关荔枝的其他知识。
四、简明精确,科学性强。
本文在介绍荔枝的科学知识时,十分注意简明精确,科学性强。它处处使用确凿的事实和具体数字来加以说明,并且不断纠正古代有关知识不确切的地方。
例如,白居易诗中说“壳如红缯”,作者说这是诗人的比喻,缯是丝织物,光亮滑润,而其实荔枝壳是“粗糙”的。白居易说“膜如紫绡”,作者指出是把壳内壁的花纹误作膜的花纹了。又指出《咏荔枝膜》的诗句只是诗人的夸张说法。在讲到荔枝肉时,又从植物学观点指出,这不是果肉,而是“假种皮”,真正的果肉是丢弃的那层膜。作者通过调查、观察、考证,用科学的态度,不断纠正古人有关记载荔枝的知识上不确切或错误之处,使之更符合事实,保证了传授知识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用具体数字说明事物,是 说明文 中常用的一种说明方法。本文说到荔枝的大小和重量时,用了具体的数字,其中关于四川合江产的楠木叶的重量,两本书上记载相差很大,作者不妄下结论。在讲到载培历史时,都有具体数字,使读者明确我国荔枝栽培历史悠久,品种繁多。
初三 语文知识 点整理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是鲁迅,这是一篇驳论文,全文为了驳斥“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这一错误论点,提出了“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这个正面论点。在批驳错误论点时,作者从公开的文字的三个阶段谈起:先是自夸“地大物博”,后是寄希望于“国联”,再后是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接着,作者又历数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以之作为事实论据,证明他们都是没有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这样,就间接地反驳了敌论点。
《智取生辰纲》选自《水浒》,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课文通过对杨志押运生辰纲失败经过的描写,反映了封建统治下复杂的阶级矛盾,表现了起义英雄在反抗斗争中的智慧和力量。小说刻画了一个精明、谨慎、能干而又急功近利、粗暴蛮横的杨志。
《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该书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作者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选文记叙了曹操杀害杨修的经过和原因。表现了杨修的聪明才智和恃才放旷的性格特点,也表现了曹操既十分.诈,又能深谋远虑的复杂性格。全文共写了七件事:鸡肋事伯、园门阔事件、一盒酥事件、梦中杀人事件、告发藏吴质事件、试才干事件和作答教事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该书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僚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字敏轩,清代小说家。课文运用夸张和对比的手法生动描写了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境遇,通过刻画他喜极而疯的丑态,以及胡屠户、张乡绅、众乡邻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抨击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物的思想毒害,揭露当时社会道德风气的败坏和政治的黑暗,讽刺了世态炎凉。
《香菱学诗》选自《红楼梦》,该书是我国古代小说的顶峰之作。小说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描写了以贾家为代表的四大家庭的兴衰史,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广阔的社会现实。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清代小说家。课文详细叙述了黛玉指点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及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刻画了香菱和黛玉的性格。
《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史学家,文学家,他用 毕业 精力著成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一百三十篇。课文以陈胜、吴广的活动为线索,生动地描述了这一场起义的发生、发展过程,鲜明地揭示了它的实质——一场得到广大人民支持的、反对暴力统治的农.动。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分为十二策。课文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国的原因。颂扬了唐雎忠于使命,誓死捍卫国家利益的精神。文中刻画了唐雎有胆有识,沉着、镇定、坚强、无畏;秦王的骄横、狂妄、阴险狡诈和前倨后恭性格。
初三语文必背的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初中语文必背重点知识点归纳
★ 初中语文必背知识点
★ 初中中考语文必记必背知识点
★ 初中中考语文必考必背知识点
★ 中考语文必背常考知识点大全
★ 初中语文语法必背必知知识点
★ 初中语文文学常识汇编
初中语文教材重点知识点总结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非常重要,它是语文学习的第一步。下面是由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一)
文言文通假字汇总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yuè):通“悦”,愉快。
2、诲女知之乎?……是知也。(《论语十则》)
女:通“汝”,你。知:通“智”,聪明。
3、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还:通“旋”,回转,掉转。
4、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扁鹊见蔡桓公》)齐:通“剂”。
5、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
6、日之其所亡。(《乐羊子妻》)亡:通“无”。
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
7、屏弃而不用,其与昏与庸无以异也。(《为学》)屏:通“摒”。
8、对镜帖花黄。……火伴皆惊忙。(《木兰诗》)帖:通“贴”。火:通“伙”。
9、无他,但手熟尔。(《买油翁》)尔:通“耳”,相当于“罢了”。
10、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如梦令》李清照)争:通“怎”。
11、路转溪头忽见。(《西江月》辛弃疾)见,通“现”。
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见:通“现”。
12、满坐寂然,无敢哗者。(《口技》)坐:通“座”。
13、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伤仲永》)扳:通“攀”,牵,引。
14、寒暑易节,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反:通“返”。
15、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惠:通“慧”,聪明。
16、一厝逆东,一厝雍南。(《愚公移山》)厝:通“措”,放置。
17、问渠那得清如许。(《观书有感》)那:通“哪”,怎么。
18、两岸连山,略无阙处。(《三峡》)阙:通“缺”。
19、昂首观之,项为之强。(《闲情记趣》)强:通“僵”,僵硬。
20、傧者更道,从大门入。(《晏子故事两篇》)道:通“导”,引导。
21、缚者曷为者也?(《晏子故事两篇》)曷:通“何”。
22、圣人非所与熙也。(《晏子故事两篇》)熙:通“嬉”,开玩笑。
23、饰以玫瑰,辑以翡翠。(《买椟还珠》)辑:通“缉”,连缀。
24、此何遽不为福乎?(《塞翁失马》)遽:通“讵”,岂。
25、……子黑子九距之。(《公输》)距:通“拒”,挡。
26、公输盘诎,而曰……(《公输》)诎:通“屈”,折服。
27、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核舟记》)有:通“又”。
28、左手倚一衡木。(《核舟记》)衡:通“横”。
困于心,衡于虑。(《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衡:通“横”,梗塞,这里指不顺。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二)
1、称号“丹青高手”、“梨园子弟”、“园丁世家”所指的职业分别是画家、戏曲演员和教师。
2、古诗文中常提到的“岁寒三友”,它们是松、竹、梅;“花中四君子”是指梅、兰、竹、菊。
3、古人表年龄都有专门的代称:二十岁叫弱冠,三十岁叫而立,四十岁叫不惑,六十岁叫花甲,七十岁叫古稀。
4、古诗文中“汗青”指代史册,“桑梓”指代家乡,“须眉”指代男子,“巾帼”指代妇女,“社稷”指代国家,“布衣”指代平民。
5、古时以“泰山”喻岳父,以“伉俪”喻夫妻。“丝竹”指音乐。
6、中国古代“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是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七略四库”中的“四库”是指 经、史、子、集。
7、“文房四宝”是对笔、墨、纸、砚四种文具的统称;人们常说“五音不全”,这“五音”是指宫、商、角、徵、羽。
8、“三皇五帝”中,通常称伏羲、女娲、神农为“三皇”,称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为“五帝”。
9、戏曲是我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剧中人物分别由生、旦、净、丑四种角色行当扮演。通常所说的“末”归入“生”中。
10、“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即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
11、古人分析汉字的造字方法而归纳出来的“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
12、汉字形体的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草书、行书。
13、文言中的“江”一般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
14、文言将山之南水之北称阳;山之北水之南称阴。
15、中国古代科举考试制度,殿试一甲第一名称为状元,一甲第二、第三名分别称为状元、榜眼和探花;假如考不中,则称“落第”。乡试正榜所录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则称为解元;中秀才则称进学。
16、①“同窗”指同学②“妯娌”指兄和弟的妻子的合称④“可汗”指古代我国北方和西北地区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⑤“垂髫”指小孩⑥“骚人”文人⑧“子曰诗云”孔子 《诗经》
初中语文知识点总结 (三)
标点符号
用法说明:
(一)点号——表示词句的停顿和语气
1、句末点号
(1)句号[。]表示陈述句末尾停顿。
例句:迎风快骑使人感到轻快又有力量,飘飘然而心旷神怡。
(2)问号[?]表示疑问句末尾的停顿。
例句:你知道这朵花的名字吗?
(3)叹号[!]表示感叹句末尾的停顿。
例句:这是何等可悲哀的事啊!
2、句内点号
(1)逗号[,]表示句子内部的一般停顿。
例句: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动摇了。
(2)顿号[、]表示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
例句:我把春天的水仙、兰花,夏天的芙蕖,秋天的秋海棠,冬天的腊梅,当作我的命根子。
(3)分号[;]表示一句话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
例句: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
(4)冒号[:]表示提示性话语之后的停顿,用来提起下文。
例句:不久便到了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
(二)标号——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
1、引号[“”]标明行文中直接引用、着重强调、特殊称谓和讽刺否定等的话。
例句:我到十岁的时候,读的是“孟子见梁惠王”。
2、括号标明行文中注释的话。
例句:《飞红滴翠记黄山》选自《话说长江》(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年版)。
3、破折号[——]标明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
例句:已登上敌岸的战士,踏着反动派的旗子,向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老巢——南京城冲去。
4、省略号[……]标明行文中省略了的话等。
例句:她画得很慢,一号房、二号房、发电房、奠基石、国旗……每画一样,脑子里都要闪现出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心里都要引起一阵激动。
5、书名号[《》]标明书名、篇名、报刊名等。
例句:《繁星》选自《巴金选集》第八卷。
特别提醒:
(一)问号
1、选择问句,句中用逗号,句末用问号。
例句:今天去呢,还是明天去呢?
2、连续问句后均用问号。
例句: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
3、主谓倒装句,句号放在句末,谓语后用逗号。
例句: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4、有的句子虽使用了疑问词,但整个句子不是疑问语气,句末不可用问号。
例句:我不知道他的书放在什么地方。
(二)顿号
1、表概数的地方不能用顿号。
例句:这个小姑娘看上去有十二三岁。
2、并列词语之间有“和”“及”“与”等连词,不用顿号。
例句:商店里陈列着家电服装和日用百货。
3、集合词语不用顿号。
例句:再过七八年,工农业生产将会有大的发展。
(三)冒号
1、转述的话不能使用冒号。
例句:李老师说,他今天不舒服,不来给同学们上课了。
2、“XX说”在中间,话在“XX说”前后,不能用冒号,用逗号。
例句:“嗯,”他终于说,“送行的季节差不多了。”
3、短暂停顿不必用冒号
例句:本市文坛三位女杰:王安忆、王小勇、程乃珊在一起谈笑风生。
(四)引号
1、如果引文独立成句,意思又完整,句末点号放在引号里面。
2、如果引文不完整或者引文成为作者自己说话的一部分,句末点号(问号、感叹号除外)要放在后引号之外。
例句:她常常对我讲“长毛”。
强化训练:
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鲁迅先生说的“我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牛奶、血”,也正是松鼠的风格写照。
B.两只手握到一起的瞬间,我惊讶了:我握的是手吗?那简直是半截老松木!
C.让我们看看作者是怎样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的?
D.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
B.人总是要死的,就看怎样死法,是屈辱而死呢?还是为民族和益而死?他选取了后者。
C.开荒,种庄稼,种蔬菜,是足食的保证;纺羊毛,纺棉花,是丰收的保证。
D.《宁静而深沉的意境》选自《诗人的羽翼》(三联书店1987年版)
3、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且慢,让我来看一看罢。”他于是往来的摸了一回,直起身来说道:“偷我们的罢,我们的大得多呢。”
B.他说过,没有人的时候是一定要关门的。
C.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D.什么时候动身?从哪儿上车?我都打听好了。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B.园子里载满了果树,有桃树,有梨树,还有李树……等等。
C.“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同志们?”厂长严肃地说。
D.请你说说这道难题该怎么解决好。
5、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忽然间,我觉得,这不就是唐诗中所说的“入云深处亦沾衣”吗?
B.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大乱子了!”
C.其时进来的是一位十二、三岁的少年,他是游泳的好手。
D.“吃一堑,长一智”,便是这个道理。
6、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我不知道家里为什么将我送到书塾里去了?
B.玉米糁儿、红豆、红薯、红枣、栗子熬成的腊八粥,占全了色、味、香,盛在碗里令人赏心悦目,舍不得吃。
C.这种路口堵塞现象人们给起了个生动的名字:“动脉栓塞”。
D.科学与艺术——一个硬币的两面!
7、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B.生活教我认识了桥:与水形影不离的过河的建筑。
C.青岛的海有春,有夏,有秋,没有凝固封冻的冬。
D.蔡老师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
8、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真美啊!桂林的山水。
B.我们曾经学过朱自清先生的一篇文章,题目是“春”。
C.我们信它,因为它是“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D.乡亲们打出了“楚瑜——欢迎你回家”的横幅,热情欢迎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回乡探亲。
9、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做事前,要仔细想想,为什么做这件事?怎样才能把这件事做好?
B.万人大礼堂,里面宽76米;深60米;中部高33米;体积达86000立方米。
C.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会有大雨。
D.由于下雨,原定于今天举行的第五届中、小学生田径运动会只好延期了。
10、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上海的越剧、沪剧、淮剧、安徽的黄梅戏、河南的豫剧,在这次会演中,都带来了新剧目。
B.他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散学了,——你们走吧。”
C.我不知道这条路能不能走通?但我一定要竖定不移地走下去。
D.《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不拱桥。
11、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爸爸哈哈一笑:“不做小事的人,怎么干得成大事”!
B.家中有一部“评注图象水浒传”,一打开,就被一幅幅插图吸引住了。
C.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
D.“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
12、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我孩子时候,在斜对门的豆腐店里确乎终日坐着一个杨二嫂,人都叫伊:“豆腐西施。”
B.多美啊?祖国的春天?
C.这种人西洋便叫做“有学问的笨伯”,在中国便可称为“两脚书橱”,或“冬烘先生”。
D.《白鹭》就是一篇能让人“反复地品味”的好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