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麻烦朋友帮忙找一下有关人体解剖学的资料
人体解剖学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野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由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在研究方法、着重点和目的性等方面产生了差异,因而逐渐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分野:如按照组成人体的各系统,逐一研究和叙述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和系统解剖学;按照人体的分部及医疗手术学的需要,研究和论述各体部内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局部解剖学;适应绘画和雕塑等专业要求的艺术解剖学;研究人体器官和结构在体育运动和训练中其形态构造和功能关系的运动解剖学;专门阐述临床各种手术层次结构基础的应用(手术)解剖学等。此外,由于研究手段不同,又有了以肉眼观察和解剖操作为主的大体(巨视)解剖学和以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即微视和超微解剖学。还有专门以个体发生和发育过程和规律的人体胚胎学或人体发生学。
鉴于神经科学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和在下个世纪可能成为生物科学和带头学科的趋势,以及参考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本教研室对原担负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大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两门课程,即将原中枢神经系统单独设课,以适应世界神经科学的发展潮流,促进教学内容的迅速更新。其余人体形态结构知识大部分内容,划归本门课程即大体解剖学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概要介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知识,采用以讲课为主,辅以必要的印证性实习,但对组成人体支架的骨骼系统,在此阶段则要求掌握所需的全部内容。第二阶段按组成人体的各个体部,逐一进行解剖观察。基本方式是在教师提示后,学员根据教材独立进行解剖操作,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一定的解剖操作技巧。在此阶段中穿插必要的理论性讲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员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系列化、理论化。另外请有关临床科室教师,讲授一些结构内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开拓学员的眼界和思路,增添学习的兴趣。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了“解剖”的认识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脏器的名称。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及诸多脏器已有较详细而具体的记叙,但由于当时西欧正处于宗教统治的黑暗时期,禁止解剖人体,该书主要资料均来自动物解剖观察所得,故错误之处甚多。宗教统治在一千多年中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严重束缚了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资本主义萌芽,教会黑暗统治的桎梏开始被摧毁,“是一个产生学问上、精神上和性格上的巨人时代”(恩格斯语)。在此时期,人民的聪明智慧在科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堪称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以不朽的绘画流传后世,而且所绘的解剖学图谱,其精确细致即使今日也令人叹为观止。该时,解剖学也涌现出一位巨匠——维扎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他从学生时代,就冒着宗教迫害的危险,执著地从事人体解剖实验,终于完成了《人体构造》的巨著,全书共七册,不仅较系统完善地记叙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构造,还勇敢地摆脱了盖伦权威的束缚,纠正了盖伦许多错误的论点,从而使他成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与维扎里同时,一批解剖学者和医生,发现了一些人体的结构,如欧斯达丘司(Eustachius)、习尔维(Sylvius)、瓦罗留(Varolio)、阿兰契(Aranti)、保塔罗(Botallo)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结构至今仍保留在解剖学的教科书中。嗣后,英国学者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提出了心血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创建了血流循环学说,从而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分立出去。继显微镜发明之后,意大利人马尔匹基(Malcell Malpighi,1628-1694)用之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构造,开拓了组织学分野。18世纪末,研究个体发生的胚胎学开始起步。19世纪意大利学者高尔基(Camello Golgi,1843-1926)首创镀银浸染神经元技术,西班牙人卡哈(Rom’on Y cajal,1852-1934)建立了镀银浸染神经原纤维法,从而成为神经解剖学公认的两位创始人。
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由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人体解剖学走上了繁琐地孤立静止地描述人体形态结构的境地,使部分学者感到彷徨和失望,认为解剖学已经成为“化石”,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完全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而另一部分学者从辩证的自然观出发,开始从机能解剖学、进化形态学和实验形态学等方面,寻求开拓的路径。
随着技术革命浪潮的涌动,近二十年来,生物力学、免疫学、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向解剖学渗透,一些新兴技术如示踪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等在形态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使这个古老的学科唤发出青春的异彩,尤其是神经解剖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执行“百家争鸣”繁荣科学技术的方针,医学教育和解剖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的进步,其间虽经“文革”十年的停滞和倒退,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执行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政策,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为我国解剖学工作者开创了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条件和可能,设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最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青年解剖学工作者茁壮成长,正在为振兴中华和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祖国的大业艰苦奋斗,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将以崭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解剖学界。
三、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初学者必须准确掌握这项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交流而避免误解。
1.解剖学姿势
为了阐明人体各部和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首先必须确立一个标准姿势,在描述任何体位时,均以此标准姿势为准。这一标准姿势叫做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足并立,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cranial代替上;用尾侧caudal代替下。在四肢则常用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ventralis和背侧dorsalis。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palmar和背侧。
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ulnar代替内侧,用桡侧radial代替外侧。下肢小腿部有径、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故又可用胫侧tibial和排侧 fibular称之。
内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浅superficial和深deep: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
3.轴和面
(一)轴axis: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即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轴多用于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
(二)面plane:按照轴线可将人体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些结构。典型的切面有:矢状面sagittal plane,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叫做正中矢状面median sigittal plane;冠状面或额状面coronal plane or frontal plane,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与矢状面和水平面相垂直;水平面或横切面horizontal plane or transverse plane, 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与上述两个纵切面相垂直。须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准而以其本身的长轴为准,即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叫纵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而与长轴垂直的切面叫横切面 transverse section。
四、人体结构概况:
构成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cell,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质 intercellular substance。细胞间质是由细胞产生的不具有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物质,它包括纤维、基质和流体物质(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对细胞起着支持、保护、联结和营养作用,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microenvironment。众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组合成的细胞群体叫做组织tissue,人体组织有多种类型,一般传统地将之属于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以一种组织为主体,几种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器官organ。一系列执行某种同一功能的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system。构成人体的系统有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肌,是人进行劳动、位移与维持姿势等各项活动的结构基础;内脏诸器官分别组成了消化系统----担负摄入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残渣排出;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泌尿系统----排出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极产物;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并形成新个体以延续种族;以及将上述执行新陈代谢的各系统联系起来,为它们提供营养物质并运输代谢产物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部分的脑和脊髓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以及做为特殊感受装置的感觉器官,它们感受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产生适当的应答;此外,还有散在于身体中功能各异的内分泌腺。人体各系统既具有本身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又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和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统一的整体活动和高级的意识活动,以实现与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的高度统一。
中国医科大学解剖课程介绍
课程负责人
柏树令教授
一、文革前,开拓进取,励精图治,教学科研学科建设体系不断规范
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成立于延安(1941年),随军转战东北兴山(1948年),1949年进驻沈阳,收编了国立沈阳医学院(前身为满洲医科大学1911-1945)和原私立辽宁医科大学(前身为私立盛京医科大学1891-1949)的解剖学专家教授。解放后的第一任主任为原国立沈阳医学院院长刘耀曦教授。
文革前,本教研室在教学工作上,坚决贯彻国家卫生部对学生管理的“三基、三严”要求,卫生部统考获最佳成绩,于频、王崇信教授到国内各校介绍“贯彻” “三基、三严”的教学经验,获得卫生部颁发的“贯彻三基三严优秀教学成果奖”一项,成为执行“三基、三严”的模范。组织翻译了苏联童可夫的《解剖学》作为教材,补充了当时教材的不足。科学研究以针灸、针刺麻醉和冻伤、烧伤机理的研究为主线,在神经突触结构和心血管形态学的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文革后,博精奉献,创新求实,教学科研学科建设全面发展
文革后,在学校领导的支持和教研室于频、何维为、李吉、高士濂、郭光文、等著名解剖学家和艺术家的拼搏下,使解剖学教材与辅助教材建设进入了繁荣时期,主编了国家规划教材《人体解剖学》;作为副组长参编了《人体解剖学》第2版和第3版;主编了《系统解剖学》第4版等教材。郭光文等主编的《解剖学教学挂图》等(获国家出版署特等奖)和《人体解剖彩色图谱》(获卫生部优秀教材和双效益奖);于频、王序主编的《新编人体解剖图谱》;高士濂、于频主编的《人体解剖图谱》等在全国医学院校大规模推广应用,促进了全国的解剖学教学工作。高士濂主编的《人体解剖学图谱》(上、下肢分册)、何维为等主编的《外科解剖学》等教辅教材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深受临床外科工作者青睐。解剖实验室建设取得新突破,获“国家教委高校实验室先进集体”称号和奖励。
科研工作,成绩喜人。神经解剖方面:周围神经损伤的研究、内脏神经的研究、脑血管的研究、抗衰老的研究,随着脑研究所的成立和神经解剖研究室的建立而不断深入,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9项,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各个研究方向均有所突破。
大体解剖学研究则以皮瓣的形态学研究和临床应用为突破口。李吉教授发现的《前臂皮瓣》,成为世界上器官移植的数量最多的器官之一,被美国著名整形外科专家称为“中国皮瓣”,获得国家发明三等奖。新发现了人体全身22处游离皮瓣新供区,在国内外首次揭示了皮瓣循环的三维构筑特点从而使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的游离皮瓣研究在全国占有领军地位。发表学术论文达200余篇,以第一作者获奖的有:李吉(1983)国家发明三等奖;李吉(1983)、高士濂(2000)、段坤昌(1997)、柏树令(2001)分别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李吉(1982、1984、1988)、姜树学(1985)分别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柏树令(1995)、方秀斌(1989)获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其它还有获省部级三等奖以上的各种科技奖励20余项。
组织工程器官再造是现阶段国际前沿科技攻关的亮点。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不仅完善了组织工程学博士点教学规范化运作机制(教材、实验指导、CAI课件),在全国首先为本科生及研究生开设了新课外,在组织工程骨与软骨的器官再造、血管及皮肤的再造,周围神经等器官再造诸方面均有新的突破,有多项国家自然基金及省基金的支撑,共发表论文40余篇,形成了较深厚的科研底蕴与知识沉淀,为未来的科技腾飞注入了活力。
学科建设突飞猛进的发展,解剖学学术带头人何维为教授在担任中国医科大学副校长和校长期间,中国医科大学成为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单位和辽宁省解剖学会理事长单位,他成为首位中国医科大学的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他的后任李吉教授、吕永利教授、方秀斌教授、柏树令教授等将学会职务继承下来。同时这期间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成为国家首批博士点、硕士点授权单位(1981)和博士后流动站的进站点。
三、世纪之交,以CMB课题为支撑,深化教学改革,创建国家级精品课和解剖学教育平台。
进入九十年代以来,中国医科大学解剖教研室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主体化方面跨越式前进。目前有全国优秀教师一人,省优秀教师及省名师两人,是中国解剖学会常务理事、教育工作委员会主任和辽宁省解剖学会理事长与秘书长单位;是全国医学院校五年制本科教材《系统解剖学》5、6、7版和7年制与8年制规划教材《系统解剖学》的主编单位, 还是卫生部十一五规划《人体解剖学》(英文版)主编单位。中国医科大学解剖学教研室已经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级精品课程、辽宁省重点学科和辽宁省优秀课程。解剖教研室又成为了博士后流动站站点,其下设置的组织工程研究室又被批准为博士点(2002年),解剖教研室共有6名博士导师,7名硕士导师,已培养博士生42人,硕士研究生86人。一批新的解剖学教材和辅助教材应运而生。吕永利主编《人体形态科学》高教出版社 2002年;姜树学主编规划教材《人体断面解剖学1.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000年。柏树令主编卫生部规划教材《案例分析系列解剖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年。辅助教材有姜树学主编《CT.MRI影像解剖学图谱》和《断面解剖与MRI.CT对照图谱》均由辽宁科技出版社1998,2000年出版;曹郁琦主编《应用解剖彩色图谱》辽宁科技出版社1996;高士濂、吕永利主编《实用脑血管图谱》科学出版社2002;柏树令、段坤昌主编了《人体解剖学彩色图谱》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段坤昌、柏树令主编的《皮瓣手术入路彩色图谱》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段坤昌、李庆生、王振宇主编的《眼、耳、鼻、咽、喉应用解剖彩色图谱》,段坤昌、王振宇、李庆生主编的《颅脑颈部应用解剖彩色图谱》;段坤昌、李庆生主编的《颌面口腔应用解剖彩色图谱》均于2006年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吕永利主编《系统解剖学习题集》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吕永利 王振宇主编《人体解剖学习题集》人民军医出版社 2003;佟晓杰主编《人体解剖学复习应试指南》沈阳出版社1998等。
教学内容与方式、方法改革大手笔,全方位进行,形成自己教学改革特色。解剖学整合教学将《系统解剖学》、《局部解剖学》、《组织学》、《断层解剖学》融合起来,删除互相重迭交叉部分,形成以120人为实验组(4个班),360人为对照组(12个班)的大面积试点工作。历时5年,取得了优秀成果,专家鉴定为国内领先水平,获得国家教育部教学成果一等奖(2006)。
以问题为中心(PBL)的讨论式教学方式改革,正在精心运作,有条不紊的进行。以运动系统、内脏学、心血管系统选择适当问题,学生自己查阅文献启迪创造性思维和动手能力,为培养医学精品人才服务。
以病例为中心(CBL)的解剖学教学改革,选择脑干断面形态结构部分,以该部分损伤的问题为出发点,启发学生创新思维,调动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回归基础和科研见习的开展;解剖学知识竞赛的举办,电视录像教学和教学竞赛及它第二课堂活动的运作,CAI课件的研制和多媒体教学方法改进等都极大地促进了解剖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四、加强质量建设,促进教学手段的智能化、信息化和现代化
解剖教研室的教学设备从最初的以标本为主、挂图和模型为辅的解剖教学工具逐渐发展到现代化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广泛应用。
80年代中期各实验室开始配备闭路电视,将事先由主讲教师示范的实验内容摄制成像,然后由控制中心传送到各实验室配合实验课的学习,学生反映良好。
随着教学改革的发展,现代的教学手段逐渐完善。解剖教研室在各办公室均配备了供教师学习、备课和课件制作用电脑。在学校领导的关怀和重视下,在5个实验室全部装备了以计算机为主体的多媒体教学系统,用于教学的计算机总数达到40余台。另外2个实验室配备了以VCD、闭路电视为主体的演示系统。同时将我们自行开发制作的9个不同系列的多媒体课件,分别用在不同层次的教学中,使解剖教研室的教学条件逐渐完善。学生在良好的学习条件与氛围中,提高了学习质量。
解剖教研室现有数码摄像机、照相机和投影机等设备多台,可随时应用到教学中。
教学用尸体保持在3位数,教学挂图储备和应用一直保持15套,教学用模型保持5套在使用中,教学用深冻冰箱2台、实验室共配备空调6台。
五、加强国家精品课管理和维护,充分发挥精品课的领军作用
解剖教研室下大力气,不断完善更新中文全程录像和双语全程录像。不断充实和制备中文和英文新的CAI课件,用以提高质量,带动全局。随着教学条件的改善,使内涵建设的科技兴校、质量兴教的理念不断落实,数字化教学体系,计算机模拟解剖学实验及师生互动,显微操作平台在改革过程中不断建设,在建设过程中不断发展。
在已取得的成绩基础上,解剖教研室全体教师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完善学科建设,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努力完善补充更新国家精品课程内容,保证其成为解剖学科的一面旗帜。
正常人体解剖学课程介绍
正常人体解剖学是研究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科学中重要的基础课程。学习这门课程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按功能系统理解和掌握人体各器官系统的正常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联系,为学习其它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只有在掌握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的基础上,才能正确理解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否则就不能判断人体的正常与异常,区别生理与病理状态,更不能对疾病进行正确诊断和治疗。医学中1/3以上的名词来源于解剖学,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学科的先修课。 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中,加强智能和人才的教养,采用启发式教学,循序渐进,由浅入深,不仅教知识,而且教方法;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要通过讲课、学习教材、观察标本,来培养学生的观察事物、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要适当地联系临床,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和目的性。 人体解剖学的教学,始终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教师不仅要讲好课,更要注意加强实验课,讲课和实验的比例为5:1左右。实验课中,要强调观察实物标本,也应辅以模型、挂图和电化教育等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并结合活体观察等其他形式,以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
人体解剖学的常用术语
(一)解剖学方位
为了说明人体各部或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特规定一标准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描述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研究对象或标本模型,是横位、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仍应以标准姿势描述。特定的解剖学姿势规定如下: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二)方位术语
按照上述解剖学姿势,又规定了一些相对的方位名词,按照这些方位名词,可以正确地描述各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所以,这些名词都是一组组相应成对的,如: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部位高低关系的名词。按照解剖学姿势,头在上足在下,故近头(颅)侧的为上,远离头(颅)侧的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则位于鼻的下方。为了与比较解剖学统一,也可用颅侧cranialis和尾侧caudalis作为对应名词,则对人体和四足动物体的描述就可相对比了。
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is和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is。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腹侧和背侧这组名词,可通用于人体和四足动物体。
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是描述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名词,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而在耳的内侧。
内internus和外externus,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名词,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的区别。
浅superficialis和深profundus,是指与皮肤表面的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即离皮肤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另外,如左sinister和右dexter,四肢的近侧proximalis乃指距肢体根部近,四肢的远侧distalis系指距肢体根部远;上肢的尺侧ulnaris与桡侧radialis和下肢的胫侧tibialis与腓侧fibularis,则相当于躯干的内侧和外侧,其名词则是根据前臂和小腿的相应骨——尺骨、桡骨、胫骨和腓骨而来的。
(三)轴和面
1、轴:按照解剖学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这在描述某些结构的形态,特别是关节运动时,是非常重要的。三种轴即:
(1)矢状轴:即由前向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水平线。
(2)冠状轴:即由左向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水平线,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即与身体长轴平行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2、面:按照上述三种轴,人体可以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这对某些结构的描述也是重要的。
(1)矢状面:即按矢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冠状面相垂直,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其中正中的,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二等分。
(2)冠(额)状面:即按冠(额)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相垂直,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或称横切面:即与上述二面垂直与水平面平行,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器官的断面一般不以身体的长轴,而以其自身的长轴为标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则称横切面。对器官来说,横切面不一定是水平面,纵切面也不一定是矢状面或冠状面,故一般不用水平、矢状和冠状这些术语。
扩展资料:
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和掌握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奠定必要的形态学基础。医学科学的学习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先形态,后功能代谢;先正常,后病理;然后再逐渐涉及临床问题。
只有正确认识了正常人体形态结构,才能充分认识其生理,生化过程以及病理变化,进而理解和掌握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临床特征与诊治,预防原则。人体解剖学是学习和研究医学的入门课,是一门重要的基础医学课程,是学习中医和西医的必修课。
人体解剖学是一门形态学科学,直观性很强,名词多,描述多是其特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种标本,模型,图片等直观道具,多看,多模,多想,多记,以加深对形态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此外,学习人体解剖学要有进化的观点,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人体的形态结构,才能把人体解剖学这门基础医学课程学好。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体解剖学
维果斯基社会理论的详细内容
一维果斯基理论的基本前提
1、他认为只有在儿童所经历的历史和文化背景下来理解儿童的发展才有意义;
2、他认为发展依赖于随着个体成长而形成的符号系统(sing systems)。
二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维果斯基从种系和个体发展的角度分析了心理发展实质,提出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来说明的人的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历史发生问题。
1、两种心理机能:低级机能 高级机能
低级心理机能是个体作为动物而产生的进化结果,是个体早期以直接的方式与外界相互作用时表现出来的特征,如基本的知觉加工和自动化过程;
高级心理机能是作为历史产物的进化结果,即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如记忆的精细加工系统。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的特征。
2、高级心理机能的社会起源— —心理工具
维果斯基认为最重要的心理工具是语言,他认为儿童使用语言不仅限于社会交往,而且也是以一种自我管理的方式计划、指导和监控自己的行为。自我管理的语言被称为“内在言语”或“个人言语”。3-7岁,儿童出现了由外部语言向内部语言过程的表现—自言自语。
维果斯基于皮亚杰对儿童语言发展的不同看法
3、心理机能的中介结构— —历史文化
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始于社会关系和文化,儿童的记忆、注意、推理能力的发展都和学习使用社会的创造发明有关。如语言、数学体系和记忆方法,在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学习如何借助电脑进行计算;而在另一种文化背景中,会包含用自己的手指或珠子计数。
三心理发展观
心理发展是个体的心理自出生到成年,在环境与教育的影响下,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技能转化的过程。
1、由低级机能向高级机能发展的四个表现;
⑴随意机能的不断发展
⑵抽象-概括机能的提高
⑶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重组,形成间接的、以符号为中介的心理结构
⑷心理活动的个性化
2、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因
⑴心理机能的发展是起源于社会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的制约;
⑵从个体发展来看,儿童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系统,从而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了各种新质的心理机能;
⑶高级心理机能是外部活动不断内化的结果。
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指儿童现有的水平与经过他人帮助可以达到的较高水平之间的差距。维考斯基称每个人目前发表现出来的发展程度为“现实发展水平”(level of actual development)。而个人在学习之后所表现出来的为“潜在发展水平”(level of potential development),ZPD是潜在发展水平与现实发展水平之差
基于最近发展区,我们认为,教学的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它一方面可以决定儿童发展的内容、水平和速度等,另一方面也创造着最近发展区,因为儿童的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是动态的,它取决于教学如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并促进其内化。教学需要注重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儿童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实际的发展水平,同时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1、支架教学的概念:而成人在与儿童互动的过程中,会将其所处社会所重视的智能传递给儿童,此其为支架。在教学过程中,架构有六个步骤,分别是引入 (recruitment)、示范 (demonstration)、简化作业(simplifying the tasks)、维持参与 (maintaining participation)、给与回馈 (feedback)、及控制挫折感(controlling frustration)。支架的作用体现在帮助处于现实发展水平的学习者,跨越贴近发展区,进而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在实际教学中,鼓励、讲解、提示、回馈、演示、点拨、指导等都可以作为支架使用。
2、交互式教学模式(reciprocal teaching):是由教师及学生分别扮演讨论团体中领导者的角色。主要用于训练阅读成绩低落的学生阅读能力。首先由学生阅读文章,然后由教
师示范讨论领导人。这位领导人的 主要工作是提一些问题,以将文章做一摘要,或预测文章后续发展、或理清学生错误观念等。接着,教师选择较简单的文章,让学生轮流担任讨论领导人的角色。此时,教师不主动介入,而只是在学生的讨论走偏时,才介入。
3、同伴合作的学习模式;
4、通过学徒制进行社会指导。
五维果斯基发展理论的教学应用
1、运用最近发展区的概念。教学应当指向最近发展区的上限,儿童只需通过与指导者的密切合作便能实现目标。有了充分、持续的指导和锻炼,学生能够组织并掌握完成目标技能所需的动作序列。随着指导的继续,重点逐渐由教师向学生转移。教师的讲解、提示和演示逐步减少,直到该学生能够单独展示该项技能。一旦实现目标,就能成为发展新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
2、运用脚手架的方法;
3、让能力更强的伙伴充当教师的角色;
4、鼓励合作学习,懂得学习和学习者团体的关系;
5、考虑学习的文化环境。教育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引导儿童学习他们所处文化中那些重要的技能;
6、监控并鼓励儿童使用个人言语。留意从学前阶段解决问题时形式上的大声对自己说话向小学初期一个人喃喃自语的发展变化,鼓励学生将喃喃自语进行内化,并对其实施自我管理;
7、评估学生的ZPD,而不是智商。
人体解剖学历史解析
人体解剖学 - 概述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由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在研究方法、着重点和目的性等方面产生了差异,因而逐渐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分野:如按照组成人体的各系统,逐一研究和叙述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和系统解剖学;按照人体的分部及医疗手术学的需要,研究和论述各体部内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局部解剖学;适应绘画和雕塑等专业要求的艺术解剖学;研究人体器官和结构在体育运动和训练中其形态构造和功能关系的运动解剖学;专门阐述临床各种手术层次结构基础的应用(手术)解剖学等。此外,由于研究手段不同,又有了以肉眼观察和解剖操作为主的大体(巨视)解剖学和以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即微视和超微解剖学。还有专门以个体发生和发育过程和规律的人体胚胎学或人体发生学。
鉴于神经科学飞速发展和在下个世纪可能成为生物科学和带头学科的趋势,以及参考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对原担负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大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两门课程,即将原中枢神经系统单独设课,以适应世界神经科学的发展潮流,促进教学内容的迅速更新。其余人体形态结构知识大部分内容,划归本门课程即大体解剖学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概要介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知识,采用以讲课为主,辅以必要的印证性实习,但对组成人体支架的骨骼系统,在此阶段则要求掌握所需的全部内容。第二阶段按组成人体的各个体部,逐一进行解剖观察。基本方式是在教师提示后,学员根据教材独立进行解剖操作,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一定的解剖操作技巧。在此阶段中穿插必要的理论性讲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员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系列化、理论化。另外请有关临床科室教师,讲授一些结构内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开拓学员的眼界和思路,增添学习的兴趣。
人体解剖学 - 发展简史
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了
“解剖”的认识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脏器的名称。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及诸多脏器已有较详细而具体的记叙,但由于当时西欧正处于宗教统治的黑暗时期,禁止解剖人体,该书主要资料均来自动物解剖观察所得,故错误之处甚多。宗教统治在一千多年中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严重束缚了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资本主义萌芽,教会黑暗统治的桎梏开始被摧毁,“是一个产生学问上、精神上和性格上的巨人时代”(恩格斯语)。在此时期,人民的聪明智慧在科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堪称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以不朽的绘画流传后世,而且所绘的解剖学图谱,其精确细致即使今日也令人叹为观止。该时,解剖学也涌现出一位巨匠——维扎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他从学生时代,就冒着宗教迫害的危险,执著地从事人体解剖实验,终于完成了《人体构造》的巨著,全书共七册,不仅较系统完善地记叙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构造,还勇敢地摆脱了盖伦权威的束缚,纠正了盖伦许多错误的论点,从而使他成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与维扎里同时,一批解剖学者和医生,发现了一些人体的结构,如欧斯达丘司(Eustachius)、习尔维(Sylvius)、瓦罗留(Varolio)、阿兰契(Aranti)、保塔罗(Botallo)等,以他们名字命名的结构至今仍保留在解剖学的教科书中。嗣后,英国学者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提出了心血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创建了血流循环学说,从而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分立出去。继显微镜发明之后,意大利人马尔匹基(Malcell
Malpighi,1628-1694)用之观察了动、植物的微细构造,开拓了组织学分野。18世纪末,研究个体发生的胚胎学开始起步。19世纪意大利学者高尔基(Camello
Golgi,1843-1926)首创镀银浸染神经元技术,西班牙人卡哈(Rom’on Y
cajal,1852-1934)建立了镀银浸染神经原纤维法,从而成为神经解剖学公认的两位创始人。
十九世纪末叶和二十世纪初,由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人体解剖学走上了繁琐地孤立静止地描述人体形态结构的境地,使部分学者感到彷徨和失望,认为解剖学已经成为“化石”,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完全看不到发展的前景。而另一部分学者从辩证的自然观出发,开始从机能解剖学、进化形态学和实验形态学等方面,寻求开拓的路径。
随着技术革命浪潮的涌动,,生物力学、免疫学、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向解剖学渗透,一些新兴技术如示踪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等在形态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使这个古老的学科唤发出青春的异彩,尤其是神经解剖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自从新中国成立以来,由于执行“百家争鸣”繁荣科学技术的方针,医学教育和解剖学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长足的进步,其间虽经“文革”十年的停滞和倒退,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拨乱反正,执行尊重科学、尊重人才的政策,创建了良好的学术环境,尤其是改革开放政策,为中国解剖学工作者开创了学习和追赶发达国家先进科学技术的条件和可能,设备不断完善和更新,条件逐步改善和提高,最为可喜的是一大批中青年解剖学工作者茁壮成长,正在为振兴中华和建设现代化社会主义祖国的大业艰苦奋斗,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将以崭新的面貌立足于世界解剖学界。
人体解剖学 - 姿势和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初学者必须准确掌握这项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交流而避免误解。
1.解剖学姿势
为了阐明人体各部和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及相互关系,首先必须确立一个标准姿势,在描述任何体位时,均以此标准姿势为准。这一标准姿势叫做解剖学姿势。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双足并立,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cranial代替上;用尾侧caudal代替下。在四肢则常用近侧proximal和远侧distal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者为后。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ventralis和背侧dorsalis。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palmar和背侧。
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如手的拇指在外侧而小指在内侧。在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ulnar代替内侧,用桡侧radial代替外侧。下肢小腿部有径、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故又可用胫侧tibial和排侧
fibular称之。
内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浅superficial和深deep: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
3.轴和面
(一)轴axis: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即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轴多用于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
(二)面plane:按照轴线可将人体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些结构。典型的切面有:矢状面sagittal
plane,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叫做正中矢状面median sigittal
plane;冠状面或额状面coronal plane or frontal
plane,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与矢状面和水平面相垂直;水平面或横切面horizontal
plane or transverse
plane,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与上述两个纵切面相垂直。须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准而以其本身的长轴为准,即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叫纵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而与长轴垂直的切面叫横切面 transverse section。
人体解剖学 - 人体结构
构成人体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细胞cell,细胞与细胞之间存在着细胞间质 intercellular substance。细胞间质
是由细胞产生的不具有细胞形态和结构的物质,它包括纤维、基质和流体物质(组织液、淋巴液、血浆等),对细胞起着支持、保护、联结和营养作用,参与构成细胞生存的微环境 microenvironment。众多形态相似功能相近的细胞由细胞间质组合成的细胞群体叫做组织tissue,人体组织有多种类型,一般传统地将之属于四种基本组织,即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以一种组织为主体,几种组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形成具有一定形态、结构和功能特点的器官organ。一系列执行某种同一功能的器官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具有特定功能的系统system。构成人体的系统有运动系统----包括骨、骨连接和肌,是人进行劳动、位移与维持姿势等各项活动的结构基础;内脏诸器官分别组成了消化系统----担负摄入食物的消化、吸收和残渣排出;呼吸系统---进行气体交换;泌尿系统----排出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终极产物;生殖系统----产生生殖细胞并形成新个体以延续种族;以及将上述执行新陈代谢的各系统联系起来,为它们提供营养物质并运输代谢产物的循环系统;神经系统包括中枢部分的脑和脊髓和遍布全身的周围神经,以及做为特殊感受装置的感觉器官,它们感受人体内外环境的各种刺激,并产生适当的应答;此外,还有散在于身体中功能各异的内分泌腺。人体各系统既具有本身独特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又在神经系统的统一支配下和神经体液的调节下,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协同配合,共同完成统一的整体活动和高级的意识活动,以实现与瞬息万变的内外环境的高度统一。
望采纳,谢谢!
人体的方位术语有哪些?怎样描述?
人体是由很多系统、器官等复杂构造组成的。为了能正确地描述这些结构的形态,就必须有一些众所公认的统一的标准和描述用的术语,借此有统一的认识,以免误解。为此确定了标准的解剖学姿势,也规定了一些轴、面和方位的名词。这些概念和名词是学习解剖学的人必须首先掌握的。 (一)解剖学方位 为了说明人体各部或各结构的位置关系,特规定一标准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描述任何结构时均应以此姿势为标准,即使研究对象或标本模型,是横位、倒置或只是身体的一部分,仍应以标准姿势描述。特定的解剖学姿势规定如下: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向正前方平视,两足并立,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向前。 (二)方位术语 按照上述解剖学姿势,又规定了一些相对的方位名词,按照这些方位名词,可以正确地描述各结构的相互位置关系。所以,这些名词都是一组组相应成对的,如: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是描述部位高低关系的名词。按照解剖学姿势,头在上足在下,故近头(颅)侧的为上,远离头(颅)侧的为下。如眼位于鼻的上方,而口则位于鼻的下方。为了与比较解剖学统一,也可用颅侧cranialis和尾侧caudalis作为对应名词,则对人体和四足动物体的描述就可相对比了。 前anterior或腹侧ventralis和后posterior或背侧dorsalis。凡距身体腹面近者为前,距背面近者为后。腹侧和背侧这组名词,可通用于人体和四足动物体。 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是描述各部位与正中面相对距离的位置关系名词,如眼位于鼻的外侧,而在耳的内侧。 内internus和外externus,是表示与空腔相互位置关系的名词,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的区别。 浅superficialis和深profundus,是指与皮肤表面的相对距离关系的名词,即离皮肤近者为浅,远者为深。 另外,如左sinister和右dexter,四肢的近侧proximalis乃指距肢体根部近,四肢的远侧distalis系指距肢体根部远;上肢的尺侧ulnaris与桡侧radialis和下肢的胫侧tibialis与腓侧fibularis,则相当于躯干的内侧和外侧,其名词则是根据前臂和小腿的相应骨——尺骨、桡骨、胫骨和腓骨而来的。 (三)轴和面 1.轴:按照解剖学方位,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这在描述某些结构的形态,特别是关节运动时,是非常重要的。三种轴即: (1)矢状轴:即由前向后与身体长轴和冠状轴相垂直的水平线。 (2)冠状轴:即由左向右与身体长轴和矢状轴相垂直的水平线,又称额状轴。 (3)垂直轴:即与身体长轴平行与水平面垂直的轴。 2.面:按照上述三种轴,人体可以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面,这对某些结构的描述也是重要的。 (1)矢状面:即按矢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冠状面相垂直,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其中正中的,称为正中矢状面,将人体分成左右二等分。 (2)冠(额)状面:即按冠(额)状轴方向与水平面和矢状面相垂直,将身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3)水平面或称横切面:即与上述二面垂直与水平面平行,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器官的断面一般不以身体的长轴,而以其自身的长轴为标准。与其长轴平行的切面称纵切面,与其长轴垂直的切面则称横切面。对器官来说,横切面不一定是水平面,纵切面也不一定是矢状面或冠状面,故一般不用水平、矢状和冠状这些术语。
该文章转载自医学全在线:
解剖是什么意思?
解剖
解剖 jiěpōu
(1) [dissect]
(2) 剖开生物的躯体,以研究各器官的组织构造
解剖青蛙
(3) 比喻对事物作深入的分析研究
他常常解剖自己的思想状况
1.to dissect; to anatomize
2.dissection; anatomy
围棋术语。
在局部变化中,采用颠倒行棋次序比较双方所费着数,或分析棋子所发挥的效率等,以判断谁得谁失的方法。如图黑1至白20是定式变化之一。
解剖
分散。指用器械剖割尸体以了解人体内部各器官的形态、位置、构造及其相互关系。《灵枢·经水》:“若夫八尺之士,皮肉在此,外可度量切循而得之,其死可解剖而视之。”
人体解剖学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和地位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是医学科学中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
变异:超出正常变动范围;
异常:超出变异范围(胚胎发生时的改变,机能的改变。),有的称畸形。
二、人体解剖学的分科
广义的解剖学包括:解剖学、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
解剖学又可分为: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
系统解剖学:按机能划分,研究人体器官的形态、位置和构造(六个系统:运动系统、内脏学、脉管系统、感觉器、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
研究对象:器官(形态不一,位置不同,构造相近);
重点观察:位置、形态和构造。
器官的位置:大体定位、对比关系(起点、止点)、周围毗邻。
器官的形态:大体形态、局部划分、表面结构。
器官的构造:实质性器官,切面描述;管性器官,分层描述。
骨:主要观察形态。(长骨分一体和端及其表面结构,扁骨分面、缘、角及表面结构,短骨分面及其表面结构,不规则骨分体突及其表面结构。)
关节:主要观察组成及运动方式。
肌肉:主要观察分布位置及功能。
内脏器官:主要观察形态,
血管:主要观察起止及分支。
周围神经:主要观察分支分布。
中枢神经:主要观察表面结构及内部结构。
局部解剖学:按部分划分,研究人体各局部内各器官间的毗邻关系(八个局部:下肢、上肢、脊柱区、头部、颈部、胸部、腹部、盆部)。
组织学:借助显微镜,研究人体器官、组织的微细构造。
胚胎学:研究人体胚胎发生、发展规律。
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主要通过肉眼观察研究人体形态结构,又称巨视解剖学。
组织学和胚胎学主要通过显微镜观察研究人体的形态结构,又称微视解剖学。
由于研究角度、方法和目的不同,人体解剖学又分为:外科学解剖学、表面解剖学、X-线解剖学、断面解剖学、运动解剖学、年龄解剖学、艺术解剖学等。
三、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了“解剖”,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脏器的名称。
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
文艺复兴时代,维扎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完成了《人体构造》的巨著,全书共七册,成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
17世纪,英国学者哈维(William Harvey 1578-1657)提出了心血管系统是封闭的管道系统的概念,创建了血流循环学说,从而使生理学从解剖学中分立出去。
随着科技的进步,近二十年来,生物力学、免疫学、组织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向解剖学渗透,一些新兴技术如示踪技术、免疫组织化学技术、细胞培养技术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等在形态学研究中被广泛采用,使这个古老的学科唤发出青春的异彩,尤其是神经解剖学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四、解剖学姿势和常用的方位术语
为了正确描述人体结构的形态、位置以及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必须制定公认的统一标准,即解剖学姿势和方位术语,初学者必须准确掌握这项基本知识,以利于学习、交流而避免误解。
1.解剖学姿势
即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足尖朝前;上肢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向前方(拇指在外侧)。
2.常用的方位术语
上superior和下inferior:按解剖学姿势,头居上,足在下。近头近为上,远头侧为下。
在比较解剖学或胚胎学,由于动物和胚胎体位的关系,常用颅侧cranial代替上;用尾侧caudal代替下。
在四肢则常用近侧proximal远侧distal描述部位间的关系,即靠近躯干的根部为近侧,而相对距离较远或末端的部位为远侧。
前anterior和后posterior:靠身体腹面者为前,而靠背面为后。
在比较解剖学上通常称为腹侧ventralis和背侧dorsalis。
在描述手时则常用掌侧palmar和背侧。
内侧medialis和外侧lateralis:以身体的中线为准,距中线近者为内侧,离中线相对远者为外侧。
描述上肢的结构时,由于前臂尺、桡骨并列,尺骨在内侧,桡骨在外侧,故可以用尺侧ulnar代替内侧,用桡侧radial代替外侧。下肢小腿部有胫、腓骨并列,胫骨在内侧,腓骨居外侧,故又可用胫侧tibial和排侧 fibular称之。
内interior和外exterior:用以表示某些结构和腔的关系,应注意与内侧和外侧区分。
浅superficial和深deep:靠近体表的部分叫浅,相对深入潜居于内部的部分叫深。
3.轴和面
(1)轴axis:以解剖学姿势为准,可将人体设三个典型的互相垂直的轴。
矢状轴一为前后方向的水平线;
冠状(额状)轴一为左右方向的水平线;
垂直轴一为上下方向与水平线互相垂直的垂线。
轴多用于表达关节运动时骨的位移轨迹所沿的轴线。
(2)面plane:按照轴线可将人体或器官切成不同的切面,以便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些结构。
矢状面sagittal plane,是沿矢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如该切面恰通过人体的正中线,则叫做正中矢状面median sigittal plane。
冠状面或额状面coronal plane or frontal plane, 是沿冠状轴方向所做的切面,它是将人体分为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水平面或横切面horizontal plane or transverse plane, 为沿水平线所做的横切面,它将人体分为上下两部,与上述两个纵切面相垂直。
须要注意的是,器官的切面一般不以人体的长轴为准而以其本身的长轴为准,即沿其长轴所做的切面叫纵切面longitudinal section而与长轴垂直的切面叫横切面 transverse section。
五、解剖学的学习方法
1.形态与功能相互统一的观点:
2.进化发展的观点:
3.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4.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