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土地资源资产知识(土地资源资产知识培训)

本文目录一览:

土地资源包括哪些

土地资源包括: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类型利用,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枣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3)土地资源利用类型,由于中国自然条件复杂,土地资源类型多样,经过几千年的开发利用,逐步形成了现今的各种多样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利用类型一般分为耕地、林地、牧地、水域、城镇居民用地、交通用地、其他用地(渠道、工矿、盐场等)以及冰川和永久积雪、石山、高寒荒漠、戈壁沙漠等。按《世界资源,1983》一的可比资料,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土规模较大的国家相比,农业用地比重偏小。

(4)从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看,中国东南部与西北部差异显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高,西北部以牧业用地为主,80%的草地分布在西北半干旱、干旱地区,垦殖指数低。

扩展资料:

土地资源有如下几个特征: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8. 树的棵数明显减少。

除此之外,中国土地资源的特征还有:

中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而且土地利用类型齐全,这为中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中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特别是人与耕地的矛盾尤为突出。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土地资源

什么是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包括哪些内容?

土壤资源是指现阶段或者可以预见到的未来能够于农、林、农牧或者其他各个领域运用的土地。土壤资源是活动的区域的基本信息与劳动对象,其具有主客体2个方面的知识。在国土资源的使用情况下,有可能还需要采用或多或少与不一样类型的更新改造对策。土壤资源还具有一定的时光性,在每个地方与不一样历史阶段的专业技术经济实力下,包含的内容有可能是并不大一致的。比如,大面积沼泽地由于淹水而难以整治,在自然经济当时的历史阶段,不适合被农牧业运用,不可以把它视作农牧业土壤资源。但在已具备整治与开发设计标准的当下,就称作农牧业土壤资源。从而,有研究者觉得土壤资源是包含土地的自然属性与经济属性两方面。

土壤资源是在现在的社会经济发展技术标准下可以被我们运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貌、气侯、植物群落、土壤层、岩层和水利等其他因素组合而成的当然商业综合体,也是一个人们过去和现在社会劳动时代的产物。因而,土壤资源不仅有着自然属性,还具备社会属性,是名副其实的“资本之母”。土壤资源的种类有许多种方式,在中国较为普遍的采用的是地貌归类与土地利用类型归类二种。

依照地貌归类,土壤资源可分为高原地区、山坡地、丘陵地形、山间盆地和平原区,这类归类展现了土地资源利用的自然基本。一般来说,因时制宜。山坡地较为宜发展趋势林牧业,而平原区、山间盆地宜发展趋势耕作业。

依照土地利用类型归类,土壤资源可分为早已运用土地资源枣农用地、草坪、林地类、工矿企业交通出行居住区商业用地等;较为宜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枣宜垦荒地、宜林荒山、宜牧荒山、沼泽地滩涂地海域等;临时难运用土地资源枣戈壁滩、荒漠、严寒山坡地等。这类的种类是紧紧围绕土地的开发和运用,主要科学研究土地资源利用而带来的经济收益、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点评早已运用土壤资源的形式、生产潜力,调研分析宜运用土壤资源的品质、总数、遍布及进一步综合利用方向方式,查清现阶段暂时不可以运用土壤资源的总数和遍布,讨论将来更新改造吸收的较大概率,针对充分挖掘土壤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产业布局,给予最基本科学论证。

谁能提供一写关于土地资源的资料,我们上课时要交流的

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土地既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活动领域。随着整个人类社会生产的发展和人口的迅速增长,土地资源与人类社会的关系逐渐超出了单一的民族和国家的范畴,而跃居整个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空间的全球性大问题。

要做好土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工作,首先要对什么是土地资源及土地的基本属性有基本的认识,还要懂得土地的分类及土地的生产潜力,要对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及我国的土地资源利用状况有充分的了解,才能贯彻实施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一)土地和土地资源

土地是具有一定地理空间(经度、纬度、高程),以土壤为基础,与气候、地形地貌、水文、水文地质条件,表生地球化学因素、自然生物群落,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作用所构成的自然综合体,它是一个包括众多子系统。1972年在荷兰瓦格宁根召开的关于土地评价的专家会议认为“土地包涵着地球特定地域表面及其以上和以下的大气、土壤、基础地质、水文和植物。它还包涵着这一领域范围内过去和目前人类活动的种种结果,以及动物就它们对目前和未来人类利用土地所施加的重要影响”。联合国粮农组织的《土地评价纲要》指出,土地包括影响土地用途潜力的自然资源,如气候、地貌、土壤、水文与植被,它包括过去和现在的人类活动结果。石玉林强调:“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可分为表层、内层和底层。包括地形、土壤、植被的全部,以及影响它的地表水,浅层地下水,表层岩石和作用于地表的气候条件。”所以,土地是指自大气的对流层的下部,下至地壳一定深度的风化壳空间内的有关自然要素与人类劳动成果的综合体。一般更偏重于自然方面。

土地资源是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人类在利用土地资源的过程也包括了改造,所以土地资源既包含了资源的自然属性和人类利用、改造的经济属性,故称之为“历史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在某些情况下可以将土地与土地资源同等看待,但后者更多地考虑经济活动和人类生存发展的范畴。返回

(二)土地的基本属性

土地是自然环境的立地基础,又是自然资源的重要组成,是人类从事一切社会实践的基地,它除具有自然资源的基本属性外,也有一系列特有的自然-经济特性。

1、位置固定

指土地都是特定的空间位置及一定的形态特征。即每一块特定所处的经、纬度和海拔高度都是固定的,并有特定的外在形态。也就是说,各种土地分布具有受水热条件支配的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以及受局部地形、地质条件影响而表现的非地带性规律。土地利用都有限于固定地点,不能像其它物品一样进行移动。土地只能就地利用,不同地理位置的土地可利用性有很大差异。

2、数量的有限性

指不考虑漫长的地质过程,土地面积不会明显增减。土地是自然的产物,具有原始性,不可能再生产和复制。其数量是由地球表面的大小及其形状所决定的,所以数量相对固定而不能扩延、也不能消灭。某项用地面积的增加,必然导致其它用地面积的减少,总的土地面积基本不变。

3、不可替代性

指土地无论作为环境条件,还是作为生产资料都不能用其它任何东西所代替。

4、土地利用的永续性

土地利用永续性有两层含义,其一是说土地作为自然产物,它与地球共存亡,相对于地球而言永不消失;其二是指土地作为人类的活动所和生产资料,在使用过程中,只要利用合理,其生产力能够得到保持或不断提高,土地可以年复一年地使用下去。土地利用上的这一特性和其它生产资料完全不同,它为人类提出了尊重客观规律、合理利用科学保护土地的要求,也展示了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三)土地的分类

根据不同的属性,土地的分类方法和分类结果多种多样。例如,按照地貌特征划分可以把土地划分外围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等;按土地的土壤质地划分,可分为粘土地、砂土地、壤质土地等;按土地所有权划分,可分为私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土地。不过最为常用的土地(土地资源)分类还是依照土地的经济用途进行的分类,通常分为以下几种土地类别。

耕地:耕地是指用于种植粮食、蔬菜、经济作物等作物并被经常耕作的土地。耕地是农业的基础,它为人类生活提供了80%以上的热量、75%以上的食物。95%以上的肉类又是由耕地产出的农产品转化而来。耕地根据耕作方式和种植作物的不同有可又可划分为旱田、水田、水浇地和菜地等多种类型。

林地:指用于林业生产的生长乔木、灌木、竹类等各种树木的土地,按生产木材的用途不同,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防护林地等;此外,林地还包括林地采伐、火烧后的迹地以及苗圃等。

草地:指常年生长草本植物、覆盖度在15%以上的土地,草地大都用作畜牧业生产,所以草地又有天然牧场、人工草场、改良天然草场之分。

水域(水面):通常指河流、湖泊、水库、池塘、苇地、沟渠、沿海滩涂的水面和冰川以及永久积雪覆盖陆地部分。

未利用土地:是指目前尚未利用的土地,包括荒地、盐碱地、沼泽地、风沙地(沙漠)、戈壁滩等,其中荒草地是最主要的耕地后备资源。

建设用地:是指通过工程建设营造建筑物所占用的土地,是城镇、村庄、军事及其设施所占土地的总称。

工矿用地:指厂房、仓库、矿场、油田、盐场等用地。

交通用地:指铁路、公路以及飞机场、港口、码头及其它附属设施用地。

(四)耕地与土地生产潜力

1、耕地

耕地是人类生产最基本、最主要的生产资料,是生产粮食、棉花、油料、蔬菜等农副产品的基地,是土地的精华。耕地数量的多少,质量肥瘠、直接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土地生产潜力

所谓土地生产潜力或土地生产力,在农业上是指在一个地区土地能生产人们可能利用的能量和蛋白质的能力。对耕地和粮食作物来说,土地生产力是指单位面积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或数量。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是土地资源在一定条件下,该种用途所要求的全部条件都能满足时能生产的物质或经济产出。同一土地资源在不同利用条件下,其生产潜力是不同的。如作为工业、商业、农业、林业等用途时,同一土地资源单位面积上的生产力(产值)差异相当大。由于作为工业或商业利用时,难以确定土地资源达到最大生产力时的最佳条件,因而无法估计这些利用方式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所以经常讲的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主要是指土地资源的物质生产潜力,也就是土地资源所得植物生产潜力。其基本含义是土地资源作为某种植物(作物)栽培时,在温度、水和养分条件适宜,CO2充分供应,无毒害、病虫害及其它自然灾害和杂草控制完全的条件下,该植物(作物)所能获得的生产力叫植物(作物)的生产潜力,植物(作物)种类不同,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也不同。

(五)世界土地资源利用

1、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世界陆地面积为1.3多亿km2,占地球表面的29.2%;各大洲中除南极洲外,面积最大的是亚洲,其次是非洲。中国国土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为960万km2,1997年人口密度为129人/ km2,约为当时世界平均值的3倍。

在地球陆地表面,有近50%的面积是永久性冻土、干旱沙漠、岩石、高寒地带等难以利用和无法利用的土地,此外尚有相当数量的土地存在各种障碍因素,实际适于人类利用的土地只有7000万km2左右。在世界范围内各地可利用土地分布存在很大差异,如果按照不同气候带划分,适于耕种的土地主要分布在热带,约16亿hm2,其余各气候带之和大约为15亿hm2;远东和欧洲各国25%以上土地是可耕种的,而大洋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屿)可耕种只占其土地面积的5.5%左右,南美洲也仅为其土地面积的6.2%。但是,可作为牧场的草原占其土地面积的比例,大洋洲最多,为54.8%,北美为13.7%,远东为15.3%。森林面积占各洲土地面积的比例南美洲约为46.4%,大洋洲为10.2%。目前,全世界有荒地面积约为50亿hm2,主要分布在非洲和美洲,亚洲的土地开发利用率远较其它各洲高。

1960年以来,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给土地资源造成愈来愈大的压力,地球的土地资源究竟能否承载这样庞大的人口数量,已成为大多数人,特别是土地左右研究和管理的人们急需回答的问题。

2、土地资源利用中的问题

1) 耕地减少

耕地侵占导致可耕地数量减少。日本从1950年到1987年耕地减少了100万hm2,英国近20年共减少农用地113万hm2。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除世界居民占地约1.5亿hm2,到2000年,全世界有约2亿hm2肥沃土地成为非农用地。尚未开垦的土地已无太大的潜力,迫使人们向草原、森林要地。

2) 森林砍伐、草原破坏和沼泽滩涂的围垦

近年来由于人口增长对耕地的压力,人们盲目毁林开荒,使森林、草地、沼泽和滩涂等类型的土地资源面积不断减少。在过去的10多年中,非洲每年开垦郁闭阔叶林130万hm2,其中滥伐面积占世界热带树林和林地面积的62%。世界森林平均每年约减少300万hm2,到二十世纪末已有约40%(主要是热带雨林)被消灭。半数以上的森林损失发生在象牙海岸、尼日利亚、利比亚、几内尼和加纳这些西非国家,那里森林消失的速度是世界平均值的7倍。

全球草原消失已达19%,目前世界上所谓“湿草原”地带大部分成为农区,且垦荒还在向半干旱草原移动。人类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30年代美国的“黑风暴”迄今为人所惊骇。中国长城一线的风沙已正向南侵,蒙古巴颜浩特西北至锡林郭勒之间的草原荒漠化面积由50年代末的12%,增加到70年代的50%。

围垦沼泽和滩涂,尽管得到了某些眼前利益,但破坏了湿地生态系统,使许多水禽和鱼类减少,甚至灭绝。沿海滩涂是近岸水产食物链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为鱼类和甲壳类动物提供有高度生产性的产卵地、养殖地和喂养地,世界全部鱼类捕获量的2/3是在潮汐带孵化的。由于耕地压力上升,全世界沼泽地已丧失25-50%,法国布列塔尼亚半岛的海岸湿地在过去的20年里消失了约40%,剩余的2/3正在受排水和其它开发活动的严重影响,自50年代以来英格兰东海岸的瓦利有2万hm2盐沼和潮泥滩被开垦用来发展农业;70年代中期美国原有的海岸湿地已损失一半,1983年美国国家海洋渔业局计算,由于重要的河口湾的损失,美国渔业自1954年到1978年每年损失2.08亿美元。

3) 土地资源退化

(1)

地力衰退。主要表现在养分的亏缺上。据统计世界土壤养分不足的面积约占总面积的23%,热带地区表现为P、Ca、Mg和B的不足;南美洲10亿hm2酸性土中,N和P不足的占90%,缺K的70%,缺Zn的60%。

(2)

水土流失。据统计,全世界水土流失面积达2500万km2,占总面积的16.8%;耕地中受流失土地占2.1%。有史以来,人类耕地总损失量为目前总耕地的1.33倍。水土流失不仅使上游的土地肥力下降,生态破坏,而且造成下游河道和水库的淤积、严重影响沿河生产发展和人类生命财产安全。据世界观察学专家估计,每年全球的土壤侵蚀量约为250亿吨,远远大于土壤的形成数量。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估计,仅水土流失一项,每年全世界就要失去耕地5~7万km2。

(3)

土壤盐渍化。世界干旱半干旱均有盐碱土分布,其面积占该地区面积的39%,主要分布于亚欧大陆、北非、北美西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因错误灌溉而失败的农业系统,世界各地仅盐碱化造成的荒废土地就与目前灌溉的土地一样多。各国水稻产区的土地次生盐渍化和沼泽化现象也较常见。

(4)

土地沙漠化。全球沙化、半沙化面积约占全球面积的1/3,据联合国资料,每年有7万km2的土地变成沙漠,许多沙漠化逐年向外扩展,如撒哈拉沙漠南侵速度为每年30~50km,流沙长度沿长度约3500km。

(5)

土壤污染和环境恶化。随着工业的速度发展,“三废”的排放、化肥和农药在农业中的大量投入,使土地污染问题日趋严重。土地污染不仅使土地生产力降低,而且还会引起农产品和人类生存环境的污染,威胁、危害人体的健康。污染的环境破坏了原有的生态平衡,导致许多物种的灭绝。

返回

(六)、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情况

1、我国土地资源的特征

1) 土地资源绝对数量多,但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土地总面积居世界第三位,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土地面积只有平均值的1/3,不足1hm2。

2)

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且生产力的地域差异很大。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和复杂的地形,地质组合,我国有多种多样的土地类型,但各种类型的土地资源分布不平衡。我国90%以上的耕地和陆地水域分布在东南部;一半以上的林地集中在东北和西南的山地;80%以上的草地分布于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地区。降雨和径流由东南向西北递增,长江、珠江、浙、闽、台及西南诸河流域的水量占全国总水量的81.0%,而这些地区的耕地仅占全国的35.9%。东部湿润地区的生产力很高,其生物产量占全国的90%,但面积只有全国土地面积的一半。

3)

土地资源质量较差。1.27亿hm2耕地中,山地、丘陵、高原等地占66%,而平原仅12%,盆地占19%。中低产田在60%以上。据石竹筠资料,水田占用耕地面积的26.1%,水浇地占17.4%,而旱地占53.5%。1.15亿hm2林地中多为采伐后的次生幼林,特别是一些采伐不合理的林地,因没有及时营造幼林,留下多为灌木次生林地。全国131个国有大型林业局中有25个局可采资源枯竭,到2000年已有一半至2/3的局辖片范围将无林可采。由于过渡修枝作燃料而形成“小老头树”,树干畸形,形不成森林环境,结果是“有林无实”。2.87亿hm2草地自然生产率极低,每百亩草原的畜产品产量,只相当于澳大利亚的1/10,美国的1/20~1/30,新西兰的1/83,荷兰的1/120。全国草地地区的饲料产量仅占全国饲料产量的11%,产肉量仅占4.9%。草地过载使草原退化。北方沙漠化和潜在沙化的草地在33万多km2,并有加速发展的趋势。

4)

土地资源生产力集中在耕地上。有学者计算,1.4亿hm2耕地的现实生产力(生物产量)约占总农业用地的3/4;而约4亿hm2的林草地的现实生产力仅占农业用地的1/4,产值的1/10,不仅粮、棉、油全靠耕地提供,而且全国产肉量的96.2%,也由耕地生产的饲料转化。农村所用木材也大部分依赖于农田林网和农田绿化。

5)

后备耕地资源不足。我国尚有于开垦种植农作物、发展人工牧草和经济林木的土地约全国土地总面积的3.7,其中质量较好的占8.9%,中等的占22.5%,而近70%是质量差的三等地。有人估计按现有的技术条件对耕地后备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和全面治理,使之全部开垦出来,耕地面积最多也只能增加0.07亿hm2左右。

2、我国土地利用结构

我国土地利用类型丰富多样,按现状全国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为三个层次,即已经开发了的,待开发的和还难以开发的,其面积分别为6.54亿hm2、0.75亿hm2和2.22亿hm2,面积比为1.00:0.11:0.34。已开发的土地中又可分为农业用地(农林牧业用地)和非农业用地(居民点、工矿和交通用地)两类。其中,农林牧用地占95.9%,非农业用地占4.1%。在0.74亿hm2待开发土地中又包括宜耕地、宜林地、宜园地、宜牧地、宜建设用地和其它可利用土地六类,其面积比例为1.00:0.22:1.94:2.03:0.06:0.20;在难以利用土地中包括沙漠、戈壁、高寒荒漠、石质山地以及其它难利用土地五类,其总量达2.2亿hm2。总体上,我国土地利用结构以农、林、牧用地为主,但农业用地后备资源数量有限,在尚未利用土地中,宜牧、宜林地面积最大,其次才是宜耕地。

3、我国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盲目扩大耕地面积促进土地资源退化

(1)

对山坡的刨垦使大面积的森林、草地毁坏、造成水土流失。从多年条件资料看,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呈逐步增加趋势,建国初期我国有水土流失面积150万km2,目前已增加到183万km2,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1/5左右;黄河、海河、淮河、长江流域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其流域面积的70%、47%、33%和20%左右。我国每年因水土流失侵蚀掉的土壤总量达50亿吨,大约占世界水土流失量的1/5左右。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黄河、长江年输沙量20亿吨以上,列世界九大河流的第一和第四位。

(2) 围湖造田。盲目的围湖造田,使湖区滞洪能力下降,原有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而水旱灾害频繁。

(3) 盲目开发草原,使草场沙化。由于多年的滥垦过牧,我国近1/4的草场退化,产草量平均由3000~3750kg/

hm2,每年沙化面积达133万hm2;更值得忧虑的是南方也出现了“红色沙漠”、“白沙岗”、“光石山”等。

2) 非农业用地迅速扩大

我国1957-1985年净减53.3万hm2,仅1985年就净减100万hm2。按此速度发展下去,我国的全部耕地将在200年之内全部被占完,因此有学者写了一篇题为《二百年后不耕、不种的中华大地》。解放后30多年城市扩张占用地面积为城市原来面积的4~6倍。从1978~1998年我国的城市由原来不足200个增加到600多个,增加了475个。上海郊区被占耕地达7.33万hm2,相当于上海、宝山。川沙三县耕地面积的总和。北京自1951年以来,平均每年占用耕地约0.67万hm2,30多年达20多万hm2。据初步预测,到2050年我国非农业建设用地将比现在增加0.23

hm2,其中需要占用耕地约0.13

亿hm2,另外在现有耕地面积中约有0.07亿hm2不适于用做耕地而需要退耕,两项相加耕地的减少量为0.20亿hm2,如果在此期间开垦荒地能增加耕地0.07亿hm2,尚要净减少耕地0.13亿hm2。

3) 土地污染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大量的“三废”物质通过大气、水和固体废弃物的形式进入土壤。同时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人为地施用化肥和农药以及污水灌溉等,使土壤污染不仅对农作物及农田生态环境造成危害,污染物通过食物链最终进入人体,还会为害人体健康。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关于已经遭受污染耕地面积的准确统计数字,但有人估计由于环境污染而导致农作物减产数量每年在大约100亿kg,这已数字约我国粮食产量的3%,相当于我国近年来每年进口的粮食总量。

造成农田土壤污染的原因主要有:工业和乡镇企业排放的各类废弃物、农用化学物质的过量使用以及畜禽粪便和生活垃圾的不适当堆放等。尤其要指出的是,从二十世纪50年代开始我国就在部分地区推广污水灌溉,至今已有50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每年排放养分物质。但同时也将大量的污染物带入农田,这些污染物质对农作物造成急性危害外,其中的重金属等一旦进入土壤就很难被移走,由此可能造成长期性环境污染。因此,保护农田土壤,使之免受污染是当前保护农村生态环境、加强生态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返回

(七)土地合理利用对策

1、世界土地资源利用对策

1) 进行世界性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并开展广泛的生态教育,使各国家和地区能在土地可承载的前提下制定人口政策,实行计划生育。

2)

对一些世界性的土地资源开发需要进行统一协调。因为大类型、大面积的土地资源类型的开发影响,常超出一个国家的范围,如果处理不好,必然会“殃及鱼池”。

3)

保护环境、防止生态恶化。要使一系列国际国内的环境保护立法和公约生效,必须要有国际间行之有效的监督和惩罚制度。同时更要增强全人类的环境意识,使所有的人都来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

2、我国土地资源利用的对策

我国土地资源问题的焦点主要是在土地资源有限与人口增长无限的矛盾上,因此合理利用与保护每一寸土地和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成为我国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基本国策。

1) 强土地管理,保护耕地,控制非农业用地。

2) 按照《土地法》执法,打击滥用土地的行为;积极开展土地生产潜力和承载能力的研究,作好长远的土地利用规划。

3)

严格控制人口。据估算我国90年代初的土地生产能力大约可承载12亿左右人口,如果到2025年,整个投入水平增加到中等水平,可承载15亿人口。因此严格控制人口始终是解决土地资源问题的一个主要课题。提高全民的国土意识和综合文化素质,让全国人民共同对付土地问题。

4)

增加农业投入,改造中低产田和加强农、林、牧业生产基地的建设。中低产田改造是提高土地承载力的主要途径,而任何一种中低产田如土壤侵蚀、土壤盐渍化、土壤次生潜育化或土壤沙化土地的改造都需要农田水利工程的投入。加强商品粮基地、优质棉基地、饲草基地和山区果基地的建设,以便国家宏观调控,安全地应付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

5)

加强土地资源的宏观建设。根据已掌握的资料和技术条件拟定国土资源开发规划,通过如三北防护林等项目的建设改善宏观生态环境,从根本上防治土壤沙化,通过跨流域的调水工程,提高我国水资源的利用率和缺水地区的土地生产力。

6)

加强土壤污染防治。从控制和治理污染源着手,加强土壤污染治理,合理利用污水灌溉。加强土壤环境的监测和评价,及时预报土壤的环境质量变化和主要问题所在,提出对策。

土地资源与土地资产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1,先答什么是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应该包括土地资产。以财产状态出现的土地资源就是土地资产。

麻烦采纳,谢谢!

土地资源

一、土地利用现状

阿勒泰地区的土地总面积1176.99万公顷,约占全疆土地总面积的7%,其中耕地18.13万公顷、园地334.71公顷、林地83.16万公顷、牧草地962.91万公顷、其他农用地16.45万公顷、居民点及其它工矿用地3.08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146.84公顷、水利设施用地1.03万公顷、未利用地85.60万公顷、其他土地17.25万公顷,人均土地面0.29公顷,不到全国水平的38%,为世界水平的9.60%(图6-1)。

土地资源利用结构是由土地本身的属性和土地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人口发展等诸多因素共同决定的。全区6县1市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空间差异,在不同的地区各类土地的面积不尽相同(表6-1,表6-2)。

图6-1 2008年阿勒泰地区土地利用现状

表6-1 2008年阿勒泰地区6县1市各类土地统计表单位:公顷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2009.

表6-2 2008年阿勒泰地区各县市土地利用状况统计表单位:公顷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国土资源局,2009.

额尔齐斯河流域国土总面积为17430万亩,其中宜农宜牧土地面积1742.83万亩。根据《新疆额尔齐斯河流域灌区规划报告》,各县(市)灌溉面积合计为293.81万亩,各县市可开发土地潜力大(表6-3)。

表6-3 阿勒泰地区可作为农牧业开发利用土地资源量表单位:万亩

资料来源:阿勒泰地区畜牧局,2006,《新疆阿勒泰地区牧民定居规划》。

二、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耕地面积持续减少,建设用地急增,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阿勒泰地区耕地持续减少,退耕还林、居民点、工矿和交通建设而占用耕地呈增加趋势,其中以经济发展较快的富蕴县、哈巴河县最为明显。

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与城镇规模和交通建设等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展,将继续占用大量的耕地。而耕地后备资源少,开发难度大,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二)矿业用地持续增加,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遭受破坏

阿勒泰地区矿产资源丰富,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不断增强。2008年阿勒泰地区固体矿石产量为1117.45万吨,是2000年的4.53倍。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大,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损毁土地、破坏植被、水环境恶化、破坏自然生态景观等。

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特别是砂金盗采严重,对草场和河床造成巨大破坏。地区砂石料和粘土矿产开采,无统一规划,勘查开发布局混乱,又多分布在河床、阶地和城镇、道路附近,破坏地貌景观,造成水土流失,给本来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雪上加霜。

(三)牧草地比重大,耕地、园地比重小

阿勒泰地区的农用地中,牧草地比重高,耕地、园地面积严重不足,森林覆盖率为13.20%。截至2007年统计显示林地面积5230公顷,其中,退耕还林还草257公顷。由于耕种粗放,耕地不平整,进而造成“高旱低涝”,致使部分农田弃耕。

(四)水土流失和土地污染较重,耕地质量呈下降趋势

据统计,截至2009年末,全区水土流失面积达7733.3公顷,部分农业地貌条件对种植业发展不利,水土流失明显,全区中低产田103380.6公顷,占耕地面积的75.8%。次生盐渍化耕地为10742.0公顷,占耕地总面积的10.40%。中低产田的特征为土质不良,盐碱性高,土壤理化性质不良,肥力较低,不利于耕种,整个农业生态环境质量差,抵制农业自然灾害的能力较弱。

(五)已利用土地利用率和效益偏低

阿勒泰地区的土地利用率高,但已利用土地的利用率偏低。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多以外延扩展为主,用地规模过大,实际利用很不充分。县城、驻地镇、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超过国家规定标准上限的21%,大部分旧城区普遍存在建筑陈旧、改造举步维艰、产出率低等问题;城市内部土地利用结构、布局不合理,功能分区不明显、各类用地混杂、用地结构比例失调;各类开发区相对过多,区内项目建设分散,用地浪费。

(六)土地资源流失严重

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土地规划滞后,没有把下放土地供应权,分散管理,多头供地统一储备起来,土地资源浪费严重。一些开发商借机非法圈地、囤积土地。土地“市场化经营”观念不强,没有实行土地资产化管理,没能使土地作为主要的生产资料在市场作用下合理流动。

什么是土地资源?

土地资源是指已经被人类所利用和可预见的未来能被人类利用的土地。土地资源既包括自然范畴,即土地的自然属性,也包括经济范畴,即土地的社会属性,是人类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

土地资源指目前或可预见到的将来,可供农、林、牧业或其他各业利用的土地,是人类生存的基本资料和劳动对象,具有质和量两个内容。在其利用过程中,可能需要采取不同类别和不同程度的改造措施。土地资源具有一定的时空性,即在不同地区和不同历史时期的经济技术条件下,所包含的内容可能不一致。如大面积沼泽因渍水难以治理,在小农经济的历史时期,不适宜农业利用,不能视为农业土地资源。但在已具备治理和开发技术条件的今天,即为农业土地资源。由此,有的学者认为土地资源包括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两个方面。

土地资源是在目前的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下可以被人类利用的土地,是一个由地形、气候、土壤、植被、岩石和水文等因素组成的自然综合体,也是人类过去和现在生产劳动的产物。因此,土地资源既具有自然属性,也具有社会属性,是“财富之母”。土地资源的分类有多种方法,在我国较普遍的是采用地形分类和土地利用类型分类:

(1)按地形,土地资源可分为高原、山地、丘陵、平原、盆地。这种分类展示了土地利用的自然基础。一般而言,山地宜发展林牧业,平原、盆地宜发展耕作业。

(2)按土地利用类型,土地资源可分为已利用土地如:耕地、林地、草地、工矿交通居民点用地等;宜开发利用土地如:宜垦荒地、宜林荒地、宜牧荒地、沼泽滩涂水域等;暂时难利用土地如:戈壁、沙漠、高寒山地等。这种分类着眼于土地的开发、利用,着重研究土地利用所带来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评价已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生产潜力,调查分析宜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分布以及进一步开发利用的方向途径,查明目前暂不能利用土地资源的数量、分布,探讨今后改造利用的可能性,对深入挖掘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合理安排生产布局,提供基本的科学依据。

它有如下7个特征:

(1)土地资源是自然的产物。

(2)土地资源的位置是固定的,不能移动。

(3)土地资源的区位存在差异性。

(4)土地资源的总量是有限的。

(5)土地资源的利用具有可持续性。

(6)土地资源的经济供给具有稀缺性。

(7)土地利用方向变更具有困难性。

我国的内陆土地面积为960多万平方千米,在世界上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居第三位。

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全国耕地12208.27万公顷;园地1154.90万公顷;林地23574.11万公顷;牧草地26214.38万公顷;其他农用地2553.09万公顷;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2601.51万公顷;交通运输用地230.85万公顷;水利设施用地359.87万公顷;其余为未利用地。与2004年相比,耕地面积减少0.30%,园地面积增加0.31%,林地面积增加0.30%,牧草地面积减少0.21%,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地面积增加1.11%,交通运输用地面积增加3.37%,水利设施用地面积增加0.26%。2005年全国耕地净减少36.16万公顷。其中,建设占用耕地13.87万公顷,另外,查出往年已经建设但未变更上报的建设占用耕地面积7.34万公顷;灾毁耕地5.35万公顷;生态退耕39.04万公顷;因农业结构调整减少耕地1.23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30.67万公顷。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补充耕地面积为建设占用耕地的144.56%。

全年新增建设用地43.2万公顷。其中,新增独立工矿(包括各类开发区、园区)建设用地15.11万公顷,新增城镇建设用地9.82万公顷,新增村庄建设用地6.66万公顷,新增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用地10.76万公顷。

切实加强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国务院办公厅下发《省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目标考核办法》,明确各省(区、市)政府对本行政区域内的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保护面积负责。会同农业部、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建设部、水利部、国家林业局等六部委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做好基本农田保护有关工作的意见》。下发《关于开展设立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工作的通知》,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全面提升基本农田保护工作水平。下发《关于加强和改进土地开发整理工作的通知》和《2005年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指南》。全年共备案国家投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132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129.12万公顷,其中,位于粮食主产区项目个数和建设规模分别占47%和53%。下发《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采用更加严格的措施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

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全国存量用地调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闲置土地7.20万公顷,空闲土地5.48万公顷,批而未供土地13.56万公顷,三类土地总量为26.24万公顷,占城镇建设用地总量的7.8%。切实执行建设用地“六个不报批”和“八个必须”要求,核减建设用地4631.9公顷。总结和大力推广100个节约集约用地典型,制订促进节约集约用地新政策。从严控制土地供应总量,严格审核开发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24个。

土地管理为经济建设服务。全年审批建设用地34.68万公顷,其中国务院批准用地14.93万公顷,省级批准用地19.75万公顷;工矿仓储、住宅等分批次建设用地16.00万公顷,交通运输、水利设施等单独选址建设用地18.68万公顷。

土地管理基础业务建设明显加强。《土地利用分类》国家标准已正式报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制定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工作方案。18个省(区、市)开展土地更新调查,1526个县(市)建立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城市市区地籍调查完成82.24%。国有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6.38%,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发证率达33.19%,集体土地使用证发证率达70.69%。25个省(区、市)开展农用地分等定级与估价工作,其中13个省(区、市)通过验收。

完善土地市场体系和制度。继续扩大土地有偿使用覆盖面。继续完善国有土地出让制度。全国共出让土地面积16.32万公顷,出让价款5505.15亿元。其中,招拍挂出让面积和出让价款分别为5.72万公顷和3920.09亿元,分别占出让总面积和总价款的35.06%和71.21%。加强土地储备制度建设。加强土地市场监测和地价管理。根据1000多个县(市、区)土地市场动态监测结果,土地供应来源结构56%属于存量用地,44%属于新增用地;用途结构43.33%属于工矿仓储用地,30.56%属于房地产开发用地,26.11%属于其他用地;房地产开发用地中,商业服务业用房占29.2%,普通商品住宅占48.7%,经济适用房占9.3%,高档公寓占0.2%,其他住房占12.6%。系统提出房地产市场土地供应政策。

目前我国土地问题严峻,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植被破坏。森林是生态系统的重要支柱。一个良性生态系统要求森林覆盖率达13.9%。尽管新中国成立后开展了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但森林破坏仍很严重,特别是用材林中可供采伐的成熟林和过熟林蓄积量已大幅度减少。同时,大量林地被侵占,1984~1991年全国年均达837万亩,呈逐年上升趋势,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植树造林的成效。草原面临严重退化,沙化、碱化,加剧了草地水土流失和风沙危害。

2.土地退化。我国是世界上土地沙漠化较为严重的国家,近十年来土地沙漠化急剧发展,20世纪50~70年代年均沙化面积为1560平方千米,20世纪70~80年代年均扩大到2100平方千米,总面积已达20.1万平方千米。多年来我国初步治理了50多万平方千米,而目前水土流失面积已达179万平方千米。我国的耕地退化问题也十分突出。如原来土地肥沃的北大荒地带,土壤的有机质已从原来的5%~8%下降到1%~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

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13个省区市。

荒漠化及其引发的土地沙化被称为“地球溃疡症”,危害表现在许多方面,现已成为严重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据统计,我国每年因荒漠化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相当于1996年西北五省区财政收入总和的3倍,平均每天损失近1.5亿元。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国共有1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沙化,造成粮食损失每年高达30多亿千克。在风沙危害严重的地区,许多农田因风沙毁种,粮食产量长期低而不稳,群众形象地称为“种一坡,拉一车,打一箩,蒸一锅”。在内蒙古自治区鄂托克旗,30年间流沙压埋房屋2200多间,近700户村民被迫迁移他乡。

目前我国耕地的特点是:

1.人均耕地面积小我国虽然耕地面积总数较大,但人均占有耕地的面积相对较小,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1/4。到1995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和福建等甚至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提出的人均0.05公顷的最低界限。该组织认为低于此限,即使拥有现代化的技术条件,也难以保障粮食自给。

2.分布不均匀综合气候、生物、土壤、地形和水文等因素,我国耕地大致分布在东南部湿润区、半湿润季风区、西北部半干旱区、干旱内陆区和西部的青藏高原区。东南部湿润区和半湿润季风区集中了全国耕地的90%以上。

3.自然条件差我国耕地质量普遍较差,其中高产稳产田占1/3左右,低产田也占1/3。其中涝洼地有约400×104公顷,盐碱地有约400×104公顷,水土流失地670×104公顷。而且耕地地力退化迅速,加上由于污水灌溉和大面积施用农药等原因,耕地受污染严重,都加剧了耕地不足的局面。

这一特点使我国耕地面临的压力是巨大的:中国依靠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世界22%的人口,是一项具有世界意义的伟大成就。但另一方面,这一现实也表明中国耕地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耕地不足是中国资源结构中最大的矛盾。

总之,中国单位面积耕地的人口压力巨大,目前已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2倍。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耕地的保护。

  • 评论列表:
  •  语酌美咩
     发布于 2022-11-03 06:57:47  回复该评论
  • 26个,项目建设总规模129.12万公顷,其中,位于粮食主产区项目个数和建设规模分别占47%和53%。下发《关于开展补充耕地数量质量按等级折算基础工作的通知》,采用更加严格的措施改进耕地占补平衡工作。大力推进节约集约用地。开展全国存量用地调查,查明到2004年底,全国城镇规划范围内共有
  •  俗野尤怨
     发布于 2022-11-03 00:28:21  回复该评论
  • 年,人均耕地面积大于0.13公顷的省、自治区,主要集中于我国的东北、西北地区,但这些地区水热条件较差,耕地生产水平低。相对自然和生产条件好的地区如上海、北京、天津、湖南、浙江、广东和福建等人均耕地面积小于0.07公顷,有些地区如上海、北京、广东和
  •  余安素歆
     发布于 2022-11-03 09:08:48  回复该评论
  • 2%(理想值应不小于3%)。同时,由于农业生态系统失调,全国每年因灾害损毁的耕地约200万亩。我国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类型多,目前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超过262.2万平方千米,占国土总面积的27.3%,其中沙化土地面积为168.9万平方千米,主要分布在西北、华北和东北等13个省
  •  北槐朻安
     发布于 2022-11-03 01:05:13  回复该评论
  • 著,其界线大致北起大兴安岭,向西经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中部、宁夏盐池同心地区,再延伸到景泰、永登、湟水谷地,转向青藏高原东南缘。东南部是全国耕地、林地、淡水湖泊、外流水系等的集中分布区,耕地约占全国的90%,土地垦殖指数较
  •  绿邪好怪
     发布于 2022-11-03 04:27:18  回复该评论
  • 增强。2008年阿勒泰地区固体矿石产量为1117.45万吨,是2000年的4.53倍。随着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的不断增大,导致矿山地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如损毁土地、破坏植被、水环境恶化、破坏自然生态景观等。在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忽视环境保护,生态恢复和污染治理,特别是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