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高中地理荒漠化知识框架图(地理土地荒漠化知识结构图)

本文目录一览: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

活着的每个人都在不断地自觉学习,以适应社会生存的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1

一、锋与天气

(一)气团的概念和分类 水平方向上温度、湿度等物理性质分布比较均一的大范围空气,叫做气团。 注意:

1.空间尺度: 水平范围——几百千米到几千千米 垂直范围——几千米到十几千米 2.“冷”、“暖”是相对于流经地区而言的,气团温度低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冷气团,高于流经地区温度的是暖气团。 思考:单一气团控制下的广大地区,天气状况(气温和气压)如何? 答:单一冷气团控制,气压高,气温低,寒冷晴朗;单一暖气团控制,气压低,气温高,温暖晴朗。

(二)锋面的概念和分类

冷锋与天气

暖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与天气:春末——华南的降雨(华南准静止锋)

夏初——江淮的“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

思考:锋面附近一定会形成降水吗?

答:不一定降水(空气湿度不够), 但一定有风(冷暖气团有气压差)。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注意: 低压与气旋属于同一个天气系统,高压与反气旋属于同一 个天气系统。 只不过低气压、高气压是对气压状况的描述;气旋、反气 旋是对气流状况的描述。

天气: 低压(气旋)控制的天气——台风(教材 P44)【主要记住台风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影响,不利的、有利的】 高压(反气旋)控制的天气——“秋高气爽”、 “天高云淡”、 夏季长江流域的伏旱

三、锋面气旋(北半球为例)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2

表现:

事实: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气温升高。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

原因:人口增加、森林减少、矿物燃料燃烧等

2.气温升高的可能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 (3)影响水循环。

3. 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节能技术、植树造林等等。

一、荒漠化的定义、表现和主要地区

定义: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实质是土地生产力丧失的土地退化。

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简称三退)

形式:荒漠化(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黄土高原地区)、

石漠化(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貌地区)、

盐渍化(灌溉农业区)、

红漠化(主要发生在我国江南丘陵以红色砂岩为主地区,地表红壤因水土流失,露出光秃秃的红色石山,土地贫瘠,形成荒漠,所以被称为红漠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荒漠化的自然基础)

西北地区(阅读教材图片可以获得以下信息)

1、定位:38°—50N,75°—120°E,包括新疆、甘肃(和蒙古是交界的)、宁夏、陕西北部、内蒙古大部。

2、本区的主要山脉: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祁连山、昆仑山、阿尔金山、天山、阿尔泰山。

3、地理界线:贺兰山是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分界线,以东降水量200毫米以上,以西200毫米以下。

天山是南疆和北疆的分界线,天山以北叫北疆,以南叫南疆。

4、地域分异规律:有东到西的景观变化是草原、荒漠草原、荒漠,体现了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5、绿洲农业的位置:山前的冲积扇上,山麓地带。

6、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气候干旱,土壤发育差、土质疏松,植被稀少,大风多且集中,风力侵蚀严重。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荒漠化的决定因素)。

原因:人口激增、人类活动不当。

过度樵采:鄂尔多斯

过渡放牧:主要在草原地区

过度开垦:沙区边缘、绿洲地区

水资源利用不当

四、荒漠化防治对策和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河流的上中下游地区合理分配)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草方格沙障的作用:增加地面粗糙度,截留水分等,但是不宜大范围推广, 原因是成本太高)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退耕还林、退耕还草)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营造薪炭林、开发沼气、风力发电)

5、控制人口增长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3

自然界的水循环

1、自然界的水循环

(1)关系:从水的运动和更新的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2)陆地水体类型及相互补给关系

陆地水体主要包括河流水、地下水、湖泊水及冰川水等类型,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如下图所示:

思考:河流与湖泊之间的互补关系与河流的汛期和枯水期有何对应关系?

提示:河流汛期时,河流水补给湖泊,如图2;河流枯水期时,湖泊水补给河流,如图1

2.水循环的过程和意义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和类型

类型 环节名称

海上内循环 A蒸发,B降水

海陆间循环 A蒸发,C水汽输送,D降水,E地表径流,G地下径流,H下渗

陆地内循环 D降水,I蒸发,F植物蒸腾

(2)水循环的意义——四个关键词

①“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②“缓解”——不同纬度热量收支不平衡的矛盾。

③“联系”——海陆间的主要纽带。

④“塑造”——地表形态。

考点一.河流的补给类型

河流因其流经地区的气候、地形和地质等条件存在差异,其补给类型和特点亦存在差异,具体比较如下:

补给类型 补给季节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主要分布地区 径流量的季变化示意图节

雨水 补给 多雨季节 降水量的多少、季节和年际变化 普遍,尤以东部季风区最为典型

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春季 气温高低、积雪储量、地形状况 东北地区

永久性积雪和冰川融水补给 主要在夏季 太阳辐射、气温变化、积雪和冰川储量 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

湖泊水补给 全年 湖泊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地下水补给 全年 地下水位与河流水位的高低关系 普遍

2.河流补给类型的判断

一条河流往往有多种补给形式,判断其最主要的补给形式主要是分析径流量的变化特点。

(1)河流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变化而变化——雨水补给

气候区 补给时间 径流特点

热带雨林气候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全年(年雨) 流量大,径流量季节变化不大

季风气候区 当地夏季(夏雨) 夏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热带草原气候区 当地夏季(湿季) 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地中海气候区 当地冬季(冬雨) 冬汛,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2)河流径流量随气温的变化而变化——冰雪或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

①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春季气温回升——春汛——河流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②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最高——夏汛(冬季气温在0 ℃以下,河流出现断流)——河流径流量小,径流量年际变化较小,季节变化较大。

(3)河流流量稳定——地下水或湖泊水补给

①湖泊水补给:对湖泊以下河段起调节作用,延缓并削减洪峰。

②地下水补给:河流稳定而可靠的补给来源,与河流有互补作用。

考点二.水循环

1.水循环的主要环节及特点

水循环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其主要环节和特点可列表 总结 如下:

主要环节及示意图 特点 例证

海陆间循环 是最重要的循环,又称大循环。使陆地水不断得到补充,水资源得以再生 长江参与了海陆间循环的地表径流输送,夏季风参与了水汽输送

陆地内循环 循环水量少,但对干旱地区非常重要 塔里木河流域的降水

海上内循环 循环水量最大,对全球的热量输送有着重要意义 海洋上的狂风暴雨

2.“三看”法判断水循环的类型

一看发生的领域:位于海洋上、陆地上还是海洋与陆地之间;二看水循环的环节:海陆间循环参与的环节最多,陆地内循环比海上内循环多植物蒸腾这一环节;三看参与水量的多少:海上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多,陆地内循环参与水量最少。

3.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

(1)改变地表径流——最主要的影响方式

人类引河湖水灌溉、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填河改陆、围湖造田等一系列针对河流、湖泊的活动极大地改变了地表径流的自然分布状态。

(2)影响地下径流

人类对地下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局部地区的地下工程建设都不可避免地对地下径流产生影响。如雨季对地下水的人工回灌;抽取地下水灌溉;城市地下铁路的修建破坏地质结构,改变地下水的渗流方向等。

(3)影响局部地区大气降水,如人工降雨等。

(4)影响蒸发,如植树造林、修建水库可以增加局部地区的水汽供应量。

(5)影响下渗,如城市地面的硬化、植被的破坏、植树造林等措施都会影响地表水的下渗。

考点三.河流的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特征的分析 方法

河流特征包括水系特征和水文特征。

(1)河流的水系特征

水系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主要包括河流的源地、流向、流程、支流(多少、形状)、流域面积、河道特征(宽窄、深浅、曲直)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曲流发育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对航运有利

(2)河流水文特征即水情,主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汛期、结冰期、含沙量以及特殊水文现象(如凌汛、断流)等方面。具体分析如下:

水文特征要素 影响因素 对航运的影响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水深),无结冰期(通航时间长),含沙量小(淤泥少),对航运有利

水位 包括丰、枯水位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在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覆盖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率越低、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最冷月平均气温0 ℃,无结冰期;最冷月平均气温0 ℃,有结冰期,且低温时间越长,结冰期越长(有结冰期且从低纬流向高纬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流速(水能) 取决于河流单位长度内的地势落差的大小,落差大、流速快,且河流年径流量大,则水能丰富

(3)人类活动对河流水文特征的影响

①破坏植被:地表径流量增加,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含沙量增加。

②植树种草:地表径流量减少,使河流水位升降缓慢;含沙量减少。

③硬化城市路面:增加地表径流,使河流水位陡涨陡落。

④铺设渗水砖: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河流水位平缓。

⑤修建水库:对径流量有调节作用,使河流水位平稳;减少水库以下河段河流含沙量。

⑥围湖造田:对河流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水位陡涨陡落。

2.河流水系、水文特征的应用分析

(1)根据河流的水系特征判断地形

①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河水从高处向低处流。例如,在图a中,根据河流的干流与支流之间成锐角的方向可以判断出,河流的流向是由北向南,进而可以判断出该地区的地势是北高南低。

②根据水系特征可判断地形类型:向心状水系,地形为盆地(如图b);辐射状水系,地形为山地(如图c);若河流平行排列如图a所示,则地形特征为山河相间分布。

③根据河床宽度判断地形:若河流河床较宽,则说明该河流经平原地区,一般流经平原地区的河流比较弯曲。

(2)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判断地理环境特征

①含沙量大,说明上游植被覆盖率不高,水土流失严重,如黄河。

②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最冷月平均气温0 ℃,如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

③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说明该河流春季受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可能位于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地区。

高中地理必修一章节知识点相关 文章 :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 地理高中必修一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1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复习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重点知识点总结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二章知识点

★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地域文化

★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一节知识点

高中地理知识(荒漠化成因)(热带雨林)

一、荒漠化的成因:

1、充足的沙源

充足的沙源是土地沙漠化的物质基础,从地质历史角度来看,第四纪时期(Q),大多沙漠均埋藏有古风成沙(如腾格里、毛乌素沙漠),这些古风成沙为地质历史时期沙漠的形成、发展提供了沙源。地层中的古风成沙,记录了沙漠在中更新世(Q2)以前已经存在大片沙漠,而且风成沙与黄土、古土壤或湖相地层迭覆出现的特点,证明沙漠并非从一形成就持续至今,而是在第四纪气候震荡变化的调节下经历了沙漠——非沙漠的多次转变。

2、过度放牧

过度放牧是草地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许多草场的实际载畜量都远远超过理论载畜量,过牧直接导致草本植物生长量下降,覆盖度降低,某些地段地表裸露,使固定沙地或砂丘活化,在风力的作用下,首先在植被稀疏地段造成风蚀突破口,沙砾撞击、生草层被掩埋或风蚀流动,植被衰退死亡,促使荒漠化的形成。

3、不合理的农垦

在半干旱地区,不论是沙荒地区还是天然牧场,一经开垦,土地即行荒漠化。在内蒙东部草原,开垦的最初2年内,种植春小麦的单产大约是750kg•hm2,随着土壤风蚀的加重,单产急剧下降,甚至颗粒无收,最后只好弃耕。科尔沁草原和鄂尔多斯草原的荒漠化就是历史时期人类过度农垦造成的。国外也有类似教训。美国本世纪初开发西部大平原、前苏联本世纪中叶开发北哈萨克斯坦草原,结果都引发了难以控制的尘风暴和土地普遍荒漠化。可以说,草原农垦的历史,也就是草原荒漠化的历史。值得注意的是,目前我国沙荒地区的过度农垦和牧区的滥垦草场仍未得到有效控制。如科尔沁草原哲里木盟的耕地在1980~1995年间增加了20%,若加上隐瞒未报的面积,则增加了50%~60%。

二、巴西热带雨林成因

热带雨林在成因上,受上述诸多因素的影响,其主导因素还是有区别的.。在赤道地区南北纬10度的范围内,总的趋势主要受太阳辐射的影响,赤道低压带,信风在赤道附近聚集,辐合上升,所含水汽容易成云致雨。气候变化单调,全年皆夏。一般早晨晴朗,午前炎热,午后下雨,黄昏雨歇,天气稍凉。

但在世界同类型地区中,亚马孙平原的热带常绿雨林不仅面积最广,而且发育也最为充分和典型,这是由于亚马孙平原所在的地理位置是赤道横穿其间,地形结构上北有圭亚那高原,南有巴西高原、西有安第斯山脉,呈围椅状东低西高的地势,敞开着怀抱接纳由东北东南信风和南北赤道暖流带来的丰沛的暖湿气流。使它具有特别有利于该类型发育的现代气候条件,另一方面也与它发育历史悠久、在形成过程中自然地理条件相对比较稳定有关。

亚马孙平原受巴西暖流的影响,降水丰富。

亚马孙河是世界上第二长的河流。它由西向东贯穿整个南美洲,流域面积广达600万平方千米,上面布满浓密的丛林。亚马孙河的主流有时候会泛滥成灾,淹没广达数千平方千米的林地,是世界上径流量最大的河流,成因上的综合性特征非常显著。

谁高中地理必修三的知识结构图啊?

高中地理新课程模块三的主要学习内容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第二,区域可持续发展;第三,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第一节地理环境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一课时

一、区域

(一)概念: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方法划分出来的地球表层的空间单位。

(二)特征

1.具有面积、形状、边界等区位特征。

2.内部性质相对稳定。

3.具有不同的级别

二、地理环境差异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长江三角洲 松嫩平原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环境特征 区域发展特点

地理位置: 地理位置: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

土地条件: 土地条件: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备注补充: 备注补充:

第二课时

三、探究:地理环境与民居

(一)北方与南方民居建筑的差异

(二)产生南北方建筑差异的自然原因

四、探究:江苏沿江开发的地理条件

(一)地理位置

(二)开发条件

(三)发展方向

第三课时

五、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的影响

发展时期 社会、经济、科技水平 自然因素的影响 农业发展特点

开发早期 落后 阻碍农业发展 耕作农业发展缓慢

农业社会 使用船只、改良土壤种植水稻、劳力丰富气候优越 河流成为交通通道,土壤适宜耕种,水稻大面积种植,精耕细作 成为我国粮食、蚕桑、棉花的主要生产基地

工商业大发展时期到现在 人口、城市稠密,人均耕地少且零碎 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 全国粮仓以及棉花生产的地位日益下降

六、探究我国西部开发的条件与方向

活动与

板书设计

第一节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第一课时

一、我国西北地区的概况

(一)位置

(二)地形特征

(三)自然特征:干旱

成因:深居内陆,高原山地阻隔

(四)景观特征:草原、荒漠为主,且自东向西演替

二、西北地区荒漠化形成的原因

(一)自然因素

1.干旱为主的环境

2.气候异常

第二课时

(二)人为因素

1.原因:(1)人口激增对环境的压力

(2)人类自身的活动不当

2.表现:(1)过度樵采

(2)过度放牧

(3)过度开垦

三、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第三课时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一)防治核心:人与自然的协调

(二)防治内容

1.预防潜在的威胁

2.扭转土地的退化

3.恢复土地的生产力

(三)防治的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

(四)治理的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林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活动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

你手心里有交错的曲线和无来由的茧,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毅,你无悔的付出终会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我为你准备了《人教版 高三地理 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助你成功!

【考点】

1.了解我国西北地区的位置、范围以及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的形成原因,从而理解导致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人为因素。

2.了解西北地区荒漠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及成因。

3.理解荒漠化防治的主要内容、原则、重点及综合治理 措施 。

【知识点】

一、荒漠化

1.概念: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昆仑山—阿尔金山—古长城一线以北;大致包括新疆、宁夏、甘肃北部和内蒙古大部。

2.干旱特征的成因:地处亚欧大陆腹地,加上山岭重重阻隔,水汽难以到达。

3.西北地区以贺兰山为界,形成东、西两大区。

4.干旱的自然特征:地表水贫乏,河流欠发育,流水作用微弱,物理风化和风力作用显著;植被稀少,土壤发育差,平地多疏松的沙质沉积物;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的季节。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1.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压力加大;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

2.人为因素的表现: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不合理的灌溉。

四、不同历史时期的荒漠化

古代盲目垦耕,大部分古绿洲相继被迫放弃;近代北方农牧过渡地带大规模移民开垦,人口剧增,迫于生计,农垦规模扩大,直接加剧荒漠化;现代由于人口压力和管理失误,荒漠化越来越严重。

五、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2.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治沙相结合。

3.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问题思考】

1.议一议:沙漠化与荒漠化有何区别?

沙漠化与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沙漠化是属于荒漠化的一种形式,它是指单纯在风力作用下引起的沙质荒漠化。而荒漠化主要是指在干旱、半干旱和一些半湿润地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后造成土地生产力衰退或丧失而形成荒漠或类似于荒漠景观的过程。2.想一想: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1)西北内陆地区东部有大兴安岭、贺兰山、秦岭,南部有青藏高原,这样来自东南和西南的夏季风湿润气流对本区来讲,或是强弩之末,或受阻挡难以深入。(2)西部的天山、阿尔泰山则将已经长途跋涉的西风气流阻挡在外。(3)本区的北部地形比较开阔,无高大山地作为屏障,就使得冬季来自蒙古高原、西伯利亚的干冷气流长驱直入,导致气候异常干燥寒冷。这样,西北地区夏季缺水,冬季干冷,在极端干燥的情况下,荒漠广布。强大的风力作用吹蚀地表,沙土不断移动、堆积,并发展扩大,广袤千里的荒漠自然成了我国西北干旱地区的典型景观。

3.想一想:草方格沙障固沙的原理是什么?

西北地区的人们利用麦草、稻草、芦苇等材料扎设的草方格沙障一方面可以增加地表粗糙度,削减风力;另一方面能截留水分,提高沙层含水量,有利于固沙植被存活。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相关 文章 :

1.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与复习要点

2. 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解析自然灾害

3.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4. 高中地理必修3知识点归纳

5. 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

6. 高三地理下册必修三知识点

7. 人教版高三地理必修三知识点

8. 高二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总结

9. 高中地理七大模块考点及要点分析

10. 高二地理必修三重要知识归纳

  • 评论列表:
  •  怎忘眉妩
     发布于 2022-11-03 06:31:40  回复该评论
  • 锋与天气 准静止锋与天气:春末——华南的降雨(华南准静止锋) 夏初——江淮的“梅雨”(江淮准静止锋) 冬季——昆明准静止锋 思考:锋面附近一定会形成降水吗? 答:不一定降水(空气湿度不够), 但一定有风(冷暖气团有气压差)。 二、低压(气旋)和高压(反气旋)与天气 注意: 低压与气
  •  拥嬉绾痞
     发布于 2022-11-03 13:32:26  回复该评论
  • 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是气候变异等自然因素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相互作用的产物,实质是一种土地退化。 2.表现:耕地退化、草地退化、林地退化而引起的土地沙漠化、石质荒漠化和次生盐渍化。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范围:大致位于大兴安岭以西
  •  痴妓乘鸾
     发布于 2022-11-03 06:20:21  回复该评论
  • 那是岁月留下的痕迹。你站在行驶在岁月河流的船头上,表情坚毅,你无悔的付出终会让一段旅程熠熠闪光。我为你准备了《人教版 高三地理 必修三知识点荒漠化的成因和防治》助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