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数字媒体艺术是文科还是理科?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是文理科都招,从2021年各省份招生计划来看,绝大部分高校都是把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放在文科(历史)和理科(物理)中进行招生,所以该专业属于文理科都招的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是一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属于设计类专业,基本修业年限为四年,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2012年9月,教育部将新的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取代旧的数字媒体艺术和数字游戏设计两个专业。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主要研究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艺术处理和创作的方法和技巧。通过理论学习、专业技能培训等途径,学生可以掌握数字媒体软件的使用技术,具备一定的使用数字技术手段对各种类型的作品进行艺术加工的能力。
该领域目前属于交叉学科领域,涉及造型艺术、艺术设计、交互设计、计算机语言、计算机图形学、信息与通信技术等方面的知识。
开设课程 : CSS网页设计,ASP动态网页设计,XML语言,平面版式设计,视频特效与编辑,网络信息检索,程序设计语言、素描、动画概论、数字平面艺术、数字色彩艺术、数字立体艺术、三维图形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及应用、数据结构、图像处理技术、计算机图形学、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系统原理、软件工程、Windows编程、CAD技术、JAVA语言、动画运动规律、计算机动画原理与技术、虚拟现实技术、视觉传达设计、游戏程序设计、数字媒体后期制作等。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信息与通信领域的基础理论与方法,具备数字媒体制作、传输与处理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具有一定的艺术修养,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数字通信技术领域、传统的广播、电视、电影领域,以及电脑动画、虚拟现实等新一代的数字传播媒体领域、专业设计机构、企业、传播机构、院校、研究单位从事数字媒体方面的设计、教学、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在学习数理、英语、计算机等基础课程的同时,还需具有良好的科学素 养和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等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 作,能综合运用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数字信号处理技术进行数字媒体设计。
学制与学位
基本学制为4年。4年总学时数应不低于2600学时;每学年学时数应为700学时左右,每学期学时数应为350学时左右;每20学时计1学分,4年总学分应控制在160学分之内。
学生通过学习各门课程修满总学分并毕业考核合格,可获准毕业;毕业环节完成并经院校学位委员会审核通过者,可授予艺术学学士学位。
总体框架
设计学类专业课程体系主要由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和专业教育三类课程组成。
通识教育课程为公共基础课程,主要包含思想政治理论、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理工类以及艺术、体育、科技、外语和计算机知识等课程。
基础教育课程为各设计类专业通用的公共专业基础课程,主要由基础理论教学和基础实践教学两部分课程构成,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中外设计史、设计概论、设计方法及创新理论等知识体系。
专业教育课程为专业知识传授及能力训练课程,由专业必修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组成,内容包括各专业领域的课堂授课、社会实践、岗位实训和职业实习(包括面向生产与市场的应用实践性课程以及社会活动)等。
专业选修课程由反映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类学科前沿、学术特色以及具有应用价值的知识单元构成。
本专业培养具有良好的科学素养以及美术修养、既懂技术又懂艺术、能利用计算机新的媒体设计工具进行艺术作品的设计和创作的复合型应用设计人才。
发展前景
人才需求
相比国际水平,中国数字媒体艺术仍处于起步和发展阶段,但不能否认的是数字媒体已渗透到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娱乐、信息传播、科学研究都离不开数字媒体。在越来越多的行业中,如电影、电视、展览展示、广告、包装等,数字媒体艺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横跨科学与艺术领域的两栖性人才逐渐受到行业和社会的重视。
数字化电影技术的发展催生了很多新兴职业,如数字电影软件设计师、电脑美术设计师、视觉效果设计师等。
因特网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以网络为载体的媒体传播,包括新闻发布、信息交流、电子商务、企业平台、网上学堂、网络娱乐、影视播放、博客论坛以及难以计算的各行各业的专门网站等,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数字媒体专业培养的具备深厚艺术功底,具有熟练计算机图形处理技术的高素质人才,将科学与艺术结合,以满足IT技术新应用的需求,为高品质的生活,现代化的生产消费、娱乐、通讯和教育提供技术支持。
考研方向
设计学、戏剧与影视学、数字媒体制作与网络多媒体交互方向硕士。
就业方向
移动多媒体信息制作公司、网络传媒公司、动漫与游戏制作公司、电视台、广告设计公司、部队和大中型企事业单位等从事相关媒体开发与制作以及管理方面的工作。
数字媒体艺术专业就业前景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飞速发展,你会发现数字媒体已经与我们的生活、娱乐、信息传播和学习息息相关,只是目前数字媒体艺术还处于起步阶段,所以在未来拥有广阔的发展市场,毕竟现在影视、广告等很多需要包装的商品都离不开数字媒体,因此对于数字媒体艺术专业的人才也是愈加重视。
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我们经常说要提升认知水平,除了读书、旅行、向优秀的人学习之外,还需要一些内在的东西。也就是我们学习完了以后,如何内化为自己的知识。这里就需要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那么,今天就把自己的知识体系构建方法分享一下。
首先做一个基本分类,包括五部分,人生要事、终身学习、生活保障、为人处世、理想。我们逐个进行分析。
1.人生要事
人生要事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是要做一辈子的事。包括 健身、事业、读书、音乐(兴趣爱好)、交友 五个方面。健身的重要性永远第一,每天都要抽出时间来锻炼身体,才能保证我们有足够的精力去做其他事情。事业是我们为之奋斗一生的事情,也可以和自己的工作重合,也可以不重合。读书是提升我们认知水平的原动力,需要每天坚持。音乐可以让我们获得心灵的慰籍,当然也可以是其他的兴趣爱好,可以让我们在忙碌的世界里获得片刻的安静。交友泛指一切的社交活动,我们不可能脱离社会独自生活,社交是我们的基本需求,拥有3-5个真心朋友已属不易,在此基础上尽可能地多去扩大自己的圈子,但要注意区分人脉,人脉是你能够帮到的人而不是能帮到你的人。
2.终身学习
要想人生更有意义,我们就不能放弃成长,要保持终身学习的能力。终身学习的主要方式是读书,这里的读书是广义的读书,也包括我们学习的各种课程、英语等。 在这个板块,要确定必读书目、读书方法和知识管理方法。 必读书目可以分为 哲学、心理学、文学、历史、经济学等 几类,找到每个学科的经典书,作为必读书目,建立基本的认知框架,在此基础上再去扩大范围读书。读书方法可以借鉴《如何阅读一本书》中的主题阅读、分析阅读,把握一个原则就是一本书不一定全部读完,只读对自己有用的部分就行。关键在于知识的连接,而不在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管理是我们构建知识体系的基础,首先要有一个基本的框架,然后通过读书、学习、实践不断充实内容,借助笔记工具即时梳理。
3.生活保障
生活保障是指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关的事情,主要包括 安全、养生、投资 三个方面。安全是我们时刻都要注意的,包括我们的人身安全、财产安全等,比如,面对火灾、洪水等自然灾害如何自救,如何防止坏人袭击,如何防止受骗造成财产损失等。养生是指如何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包括饮食、运动、医疗等方面的知识和常识。投资是指我们除了工资收入外,如何让自己的财富增值,逐步实现财务自由,包括股票、基金、债券、保险、理财等方面的知识。
4.为人处世
我们生活在世上,不可避免地要与人和事打交道,就需要学习一些知识和技能。包括交 往、社会、独立、表现、工作 五个方面,我们逐个介绍。
1)交往。 是指通用社交能力,包括 交往的基本原则、谈话/幽默、辩论/谈判、演讲/主持、批评/拒绝、亲密关系等方面的知识 。在与人交往中,如何把握正确的原则、如何更好地与人交谈、幽默风趣的表达、如何与他人辩论自己的观点最终说服他人达成一致,如何当众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何去批评或拒绝他人、如何处理自己和亲人爱人的关系,这些知识我们谁也无法逃避,值得我们一生去研究处理得好,我们的情绪就会更好,生活质量也会更高。这些知识的底层学科是心理学和社会学。
2)社会。 是指一些必备的社会经验,抽出时间关注 时政、经济、科技、数码、体育、娱乐和当下最流行的事物 ,知道这个世界正在发生些什么,让我们不会和社会脱节。当然这些东西也不必投入太多时间,关键是找到合适的信息源头,多关注事实,少关注观点。
3)独立。 是指支撑我们独立生活、解决问题、为人处世的核心素质。包括 情绪管理、自我管理、思维方式 等方面的知识。情绪管理重点关注焦虑、悲伤情绪的应对办法。自我管理包括目标、计划、时间管理等方面的知识。思维方式包括常用的思考问题方法和思维模型,如批判性思维、跨学科思维等。这些知识的底层学科主要是哲学、心理学。
4)表现。 是指一些社会通用能力,主要侧重对外表现自己。包括 演讲、推销、组织、沟通、领导力等。 演讲在交往知识中已提到,这里主要侧重工作中的演讲。推销是指推销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让自己获得认可。我们只要在一个组织里工作,就离不开组织活动、沟通协调、领导力这方面知识。这些知识底层学科主要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
5)工作。 是指工作中必备的一些专业技能。包括 本行业工作经验、管理之道、专业知识、必备技能 等。这些知识决定了我们在自己的工作领域能否游刃有余,这部分知识要与前4个方面结合起来,既要关注人,也要关注事。这些知识底层学科主要是管理学、自然科学、人文科学等。
5.理想
理想是我们每个人都要有的,可能现在没有明确的理想,但是要想生活得有意义,必须有一件事情是我们可以终身为之奋斗的。主 要包括理想的内容、成功的定义、我要的性格、幸福的理解等内容 。这些知识的底层学科主要是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
以上五大类就是我自己对知识体系的基本分类,其中每一类中的知识或技能都可以展开细分。我们可以借助笔记工具创建分类,在每一类下边创建知识卡片,对每一个单独的知识点进行不断学习、实践、更新。学习知识的方法前面也有提到,主要是读书、实践、调整、总结,总结是最后一步,也是构建我们知识体系的重要环节。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能会走一些弯路,比如看到的每一篇文章都想收藏起来,等着以后有时间了看。事实是,很多文章我们收藏以后就再也没有打开过。所以,我们的笔记记录的内容尽量是自己的思考,自己的话。有些好的文章我们可以用链接的方式记录,除非是特别好的经常需要看的文章,或者是将来可能找不到的文章,才可以全文收藏在笔记中。另外一个误区是,记录了就等于掌握。我们虽然记录了很多知识,但是却很少用,这就需要 我们定期梳理自己的知识卡片,思考与其他知识点的连接,在工作生活学习中不断实践,真正的让知识流动起来,成为我们的习惯,遇到问题第一时间能想到。
以上,就是我的知识体系的基本框架。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建立初步的框架,在此基础上扩展为自己的知识体系,没有固定的分类或格式,关键是要实用。
与您共勉。
如何进行信息分类?
1、内与外
内储:储存在脑内的信息。
外储:笔记等。
2、时效性
短期:新闻(如楼市、股票、金融、资讯等)。
长期:书籍文献、档案资料等相对稳定的信息。
3、表达方式
文字类:书籍、互联网、电子书等。
图像类:符号、图片等。
影音类:音频、影视等。
4、知识维度
①建立个人知识体系;
a. 实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b. 常识通识(自然、社科、逻辑、思维)
c. 高等教育(语言、历史、人文、艺术等)
d.专业领域(经济、金融、政法、医学等)
②建立个人人际圈;
a. 不同领域的交流圈。
b. 不同功能的娱乐圈。
③建立个人媒体库;
a.Inbox(用来收集零碎资讯)
b.Note(Inbox中经过整理的笔记)
c.Knowledg(将Note中储存的笔记主题化)
5、信息掌握程度
①我知道。
②我会用。
③灵活运用。
你认为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首先,家长不要禁止孩子上网,禁止孩子上网是不对的,当然让孩子迷恋网络也是错误的,那就需要家长的科学管理。由于电脑或手机软件的设计,本身就有利于用户自学操作,孩子对信息技术软件本身就非常热爱。所以一般不需要家长怎么指导?相反倒是需要对孩子使用信息技术软件进行管理。1.上网时间不要太长。2.要有选择性的研究和使用软件。3, 需要家长帮助的家长应该积极的予以配合。4.严格把握并杜绝迷恋不 健康 的 游戏 软件。
信息化 社会 ,孩子面临着更多的电子产品诱惑,里面好玩的 游戏 ,热闹的社交软件,有趣的闯关测试等等,一不小心就偷走了孩子很多时间。而且很多 游戏 或者视频充斥着暴力,对孩子身心 健康 发展不太友好。所以,家长应该培养孩子正确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1、培养孩子正确使用电子产品,养成合理使用,合理用眼的习惯。使用电子产品教育孩子,促使孩子模仿学习,向好的 健康 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让孩子家庭教育多了一种方式。2、避免孩子玩 游戏 上瘾的方法,不是禁止孩子玩 游戏 ,而是让孩子理解 游戏 编码的原理。这就要求孩子在5-14岁之间,尽量去接触编程学习,在孩子能够自己设计一款 游戏 的同时,也锻炼了逻辑思考能力。3、引导孩子养成正确的电子产品使用,更需要培养孩子的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了解基础的编码逻辑和数学算法。让孩子真正实现功能型使用,而不是沉迷游玩。以上,都需要家长的配合,也需要孩子尽量接触少儿编程类学习。希望对你有帮助,有兴趣了解少儿编程,可戳链接:
一、着力培养小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兴趣和意识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开始就指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对人类日常生活和科学技术的深刻影响。在实施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时,应该把准学生的兴奋点,因势利导进行兴趣的培养。 1、借助实用 游戏 激发学生的兴趣 游戏 总能吸引人的眼球,总能给人带来乐趣。在小学各课程中采用 游戏 教学法的例子很多,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也不例外,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引入 游戏 教学法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正是基于这一点,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大胆采用 游戏 教学法。 例如:按传统方法教学键盘的功能与指法训练,对于刚刚接触计算机的小学生来说,既困难而且又枯燥,我们不妨采用《金山打字通》,该软件功能之一就是能够帮助学生快速熟悉键盘上26个字母的键位结构以及相应功能键的作用。在指法训练中,小学生看到屏幕上那些五颜六色的英文字母时,学习的兴趣陡然提升,并飞速地在键盘上寻找对应的字母,一旦输入有错,计算机就会立即发出警告声。而每当操作者闯关成功,电脑同样会出现鼓励性的提示话语,并出现重新练习或进入下一关的提示话语,学生从中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为了能够闯关成功,小学生们会竭尽全力提高自己的输入速度和准确率,此时教师因势利导,告诉学生要使自己的输入速度有大幅度的提高,就必须掌握正确的指法,学生也就产生了学好指法的愿望。原本枯燥无味的指法练习,通过 游戏 闯关,激发了学生百练不厌的兴趣。 2、运用合适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兴趣 小学信息技术课是一门以操作为主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创新性,不能完全采用与其他学科一样的教学模式,应采取符合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本身特性的教学方法,以便于学生在模仿和创新中不知不觉、循序渐进地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有关的知识与技能。“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就是一个能极好地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兴趣的模式。 例如:在教学Word“插入图片”时,先给学生呈现以前学生制作的精美作品,如:配有学生自己照片的年挂历、生日贺卡等。看到这些作品,学生会想“我能制作出这样的作品吗?”,教师适时切入课题,“这些作品就是用Word做出来的,你们一定能做出来,而且一定做得比这些作品更好”;接着教师就可以围绕这些图文并茂的作品,设计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的任务,并引领他们分析这些任务,从而得到清晰的思路以及完成这些任务的方法,学生就会迫不及待地行动起来。这样创设与学生生活密切关联的学习情景,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热情,为逐步完成任务奠定良好的 情感 基础,进而达到高质量、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标。 3、生活化教学内容增强学生的兴趣 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要应用信息技术,这种应用可以是学习方面的、 娱乐 方面的,也可以是生活方面的……。2012年5月,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信息技术教育专业委员会发布了《基础教育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2版)》,该标准提到的学生素养的外在表现之一是“在熟悉并利用技术条件和环境的基础上发表观点、交流思想、开展合作与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时,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 例如:在“收发电子邮件”教学中,可以围绕一些节日大做文章。比如:围绕六一儿童,让小学生给留守同学、或残疾儿童写一封电子邮件;围绕母亲节,给自己的妈妈写一封电子邮件,跟妈妈说说悄悄话;围绕教师节,让小学生给老师写一封电子邮件,感谢老师多年来对自己的教育与培养,等等。让小学生把信息技术与自己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学以致用,感受信息技术课带给自己的乐趣,增强其学习兴趣。
二、从教学方法入手,改“授鱼”为“授渔” 众所周知,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变化是很快的,学生不可能一直通过教师来掌握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因此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是很关键的。从小学开始培养小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方法,引导他们自主学习,通过自主学习不断更新信息技术知识结构,以适应不断发展的信息技术的需要,改“授之以鱼”为“授之以渔”。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要不断引导小学生掌握一些问题的思考方法,引领小学生从多角度、多渠道去完成各种学习任务。根据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理论知识少、操作实践多的特点,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真做好启发、引导,鼓励通过独立、协作等途径完成任务。 1、自然融合,巧妙强化学科整合 开展跨学科的活动,找到融合点,实现信息技术学习与信息技术应用之间的有机融合,只要善于挖掘,语数外等学科都能与信息技术进行巧妙整合。 例如:我校机房中益智 游戏 都是英文版的,学生为了玩这些 游戏 ,遇到不懂的单词,必须用在线翻译工具翻译英文菜单的含义;借助“单词连连看”这样的 游戏 ,可帮助学生记忆单词;数学口算练习课,学生协助科任老师下载并安装口算练习软件,在班上进行口算训练;语文学科中,学生将班上的优秀作文,制作成精美的电子小报,打印并张贴在班级橱窗中……自觉运用信息技术辅助其它学科的学习,这无疑是学科整合的最高境界。 整合要体现信息技术和其他学科的自身特色,整合不是简单的相加,更不是取代,而是与其他学科有机的融为一体,是为了进行有效地教和高效地学。整合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体现课改精神,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协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2、虚拟任务,强化应用能力 网络资源包罗万象,学生今后的工作生活肯定离不开网络,为了培养学生使用网络资源的技能和意识,教学中可通过虚拟任务,让学生查找、整合并表述获取的资料,注重指导学生对网络资源进行甄别筛选,将优秀资料为己所用,摒弃不良资源。 例如:《遨游英特网》的第2课时,我设计了一个虚拟任务——“ 旅游 !请到南通来”,让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向他人介绍南通的人文景观,所用资料可以是自己亲身经历获取的,也可以上网通过百度来搜索,最后以“导游”的身份,在全班介绍一个自己认为最有特色的景点。 这样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获取、加工和传输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 社会 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3、撰写教程,培养操作表述能力 信息技术是一个“技术味”很浓的学科,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加其“人文味”,我们不妨尝试让学生撰写图文并茂的软件教程,将技术与写作进行有机的结合,既让学生掌握了技术,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述、汉字输入、文本排版等能力。 例如:在一次教学中,一名学生在掌握了美图秀秀修饰照片后,用自己的照片制作了新年日历,获得了满堂喝彩。我抓住时机,指导她将制作方法一步步写出来,并教会她用【Print】键进行屏幕截图,再粘贴到Word中作为插图,最后裁剪并添加标注。完稿后我鼓励她将文章通过Email发送到《中小学电脑报》的电子邮箱,半个月后文章就发表了,在师生中引发了不小的轰动。这一举措不仅激发这名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激发了其他同学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
三、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注重能力的培养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不仅仅是要向学生传授计算机知识,更应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生活的工具,要大力培养广大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的能力。 1、注重“双基”,注重基本能力的训练 所谓“双基”,实际就是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基本概念主要讲解的是计算机系统的发展概况、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计算机病毒的概念及防范、Windows的基本概念以及信息的获取、加工、管理、表达与交流的过程等,而基本操作主要讲解的是基本的鼠标键盘操作、文字及图片的简单处理,并利用光盘、网络资源进行辅助学习,能够参与网络交流活动等。因此在教学“双基”时应使用规范的语言与术语进行讲解,这对于学生今后学习信息技术是非常重要的。 例如:在执教《操作计算机》和《认识“我的电脑”》时,对于鼠标的五种基本操作:指向、单击、双击、右击和拖动,就要严格规范学生的表述,“点一下、点击、鼠标不见了(其实是光标不见了)”之类的话语要及时纠正;对于“窗口”和“对话框”、“工具栏”和“任务栏”、“确定”和“应用”等易混淆的术语,教师要让学生清楚它们的不同之处;不要混淆“选定”和“选择”,“选定”是做标记,“选择”是执行命令,文字操作时常有教师将“选定一段文字”说成“选择一段文字”,“选择‘编辑’菜单”说成“选定‘编辑’菜单”……这些随意的言语要在课堂上绝迹。 2、善用修辞,加强实际的操作练习 目前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入,加强素质教育与创新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培养学生的生存能力、动手能力再次被提出。在信息技术课加强学生这方面的能力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能力,非常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 例如:讲授“计算机的组成”时,可以让学生用类比修辞把电脑比作人:人获取外界信息可以通过眼、耳、口、鼻等;存储信息可以通过大脑;处理信息通过大脑;而神经中枢则是核心;输出信息可以通过口、脸神等;计算机的输入设备(如键盘、话筒、扫描仪等)相当于人的眼、耳、口、鼻等;存储器(如:内存、硬盘、优盘等)相当于人的大脑储存信息;显示器、打印机、音箱等输出设备相当于人的、口、手等。学生对计算机的硬件系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然后指导学生把内存、硬盘、CPU等部件硬件依次连接到主板上,再接上键盘、鼠标、音箱、显示器。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动脑能力、动手能力,又让学生在愉悦中接受了“枯燥”的知识。 3、科学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信息技术教材是实例化、简易化的软件帮助,软件帮助文件其实是系统化的教材。通常软件都会自带详细的帮助文档,引导学生阅读信息技术教材,引导他们主动进行思考,帮助他们学会查阅帮助文件,知道遇到难题寻求帮助,这样能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进而培养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例如:《Word输入符号》一课中,可以让学生输入一篇包含多种特殊符号的文档,在遇到无法输入的特殊符号后,有学生举手提问,可不直接教给学生具体的方法,而是提醒学生按【F1】键打开帮助文件,输入“特殊符号”搜索解决方法,再根据帮助中提供的方法输入特殊符号。这样学生不仅学会了特殊符号的输入方法,更收获了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认识到帮助文件的重要性,让教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 当然,小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有很多的方法和形式,需要广大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积累、在研究中总结,在使用中提升。这种积累、总结和提升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笔者坚信,只要我们在教学与实践中不断地激发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的每一个进步,改进教学模式,让学生带着激昂的热情来学习信息技术,小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必定会有大幅度提高,一定会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学前教育的发展历程中,教师信息素质的构建决定着教育的发展成效。学前教育专业作为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是职业人才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分析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重要性,调研了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对信息化技术的掌握,并就增强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技能进行有效的措施。
信息技术指的是在信息科学的技术指导和实施方法下,所形成的信息扩张模式。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信息技术借助于电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能够更好地传递信息,加强对不同知识体系的传递、存储、分析和处理。这一教育力量在学前教育专业中也得到了深入的体现。早在2011年12月,教育部颁发了《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明确指出学前教育教师应该具备相应的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能力,即学前教师要学好信息技术进一步应用好信息技术。以便于丰富学前教育的课堂内容,从线下教育延伸到线下教学,逐步整合教学资源,从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进而提高教学的质量。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学前教育是我国终身教育的理论奠基。幼儿的生理、心理年龄尚未发育成熟,他们需要一种更加直观的教育方式,才能够保持对知识的注意力和持久度。教师需要以视觉、听觉综合的模式,延伸多元化的教学途径,从而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兴趣,而现代信息技术的特点正好符合这一要求,教学信息化可以以直观形象地方式提高教学的灵活性,使幼儿在学习中感受快乐,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学习从被动变为主动,使幼儿更有效地掌握知识与技能。
1.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应具备的信息技术职业能力
在新媒体发展背景下,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但要掌握各类专业知识,还应该熟练了解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各类信息加工处理方法,包括对计算机软件的操作和使用方式、对“云课”“翻转课堂教育”等教学模式的了解程度。从根本上说,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应具备的信息素养包括:能充分意识到信息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性,知道怎样的信息技术能够促进教育教学活动并有利于幼儿接受和理解;能有效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教学中去,搭建一个更加开放、和谐、融洽的学前教育发展体系。
2.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在信息技术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如何培养具有信息技术能力,以适应“互联网+学前教育”模式幼教人才,已成为学前教育人才培养的一大挑战。我们通过问卷及访谈发现,当前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弱,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2.1信息技术应用意识不强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的效果,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教育作用意识淡薄,这种现象应当是制约学生信息技术应用的主要缘由,学前教育的学生感性思维大于理性思维,她们对于问题思考的逻辑性和系统性较差,她们认为学前专业只需要掌握五大领域的专业知识,而信息技术课对于她们而言就是上网、聊天、玩 游戏 ,是学习过程中放松身心的一门课,可有可无,这种错误的发展认知导致信息技术的教育融合存在困境,自主钻研意识不强,学生懒于动脑动手,而是希望单纯通过网络搜集、“百度一下”来解决问题。
2.2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参差不齐
在各地经济水平参差不齐的大背景下,一些生活水平高的城市,学生很早就接触到信息技术课程,而对于一些偏远的农村,由于硬件条件的限制,学生根本就没有机会接受系统的信息技术教育。我院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由于生源地的差别导致学生对于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参差不齐。
2.3资源的获取及加工处理能力不够
调查发现,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方便了幼儿教师对教学活动的组织和教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会应用到图像处理和动画制作,以及声音和视频的剪辑合成等,而这些操作就需要准备相应的素材,但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加强教育资源的整合。
3.如何延伸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发展路径
根据分析,可知当前我院学前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路径较为狭窄,在推进现代化教育体系的建设上,存在着尴尬的境地。针对我院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现状,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改革力度。
3.1帮助学生从思想上认识信息技术的重要性
在学前教育专业中,教育意识指的是人们对教育的理解和看法。要想达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塑造,教师要立足自身实际,改变学生传统的学习观念。第一,教师应该让学生明白,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要让学生感受到这一专业中凝聚的价值和希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此凝聚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融洽的教学课堂。第二,教师应该向学生普及 社会 上广泛流传的各类信息传播技术和方法,让学生了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变迁,以及这一科学技术对当今教育领域的影响,使学生感受到信息教育技术的神奇性,帮助他们进一步调动学习热情。第三,在对学生学习意识的培养上,教师应该尝试利用在线教学、远程教育等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增进学生的专业素养。
3.2明确目标、合理调整课程内容
在总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对课程内容进行调整,降低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的比重,增加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及学生上机实践与课外实践,让学生在“理论-实践-再实践”的循环往复中达到平衡,使学生能够及时掌握先进的计算机操作知识,熟练了解当前被应用在学前教育行业中的尖端技能,开拓学生的知识眼界,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能够进一步明确信息技术的教学目标、合理选择课程学习资源、编制较为合理的学前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材。
3.3针对不同学生群体设置不同层次的学习任务
众所周知,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历程。因此,教师应该杜绝一刀切的方法,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开展各类课程整合,根据小组对知识掌握程度的不同将知识设置为基础层、核心层、拓展层,这样就可以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由于学生存在着一定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师应该针对这一点,设置“难中易”各不相同的教育层次,结合学生自身的兴趣爱好等特点,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拓展,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例如对于信息技术学习难度较大的学生,设计循序渐进的基础性教学;对于信息技术学习难度一般的学生,进行拔高式教学;而对于学习难度较少的学生,则进行专业提升式教学,做到因地制宜、因人而异。
3.4采用小组内帮扶的学习方法
在小组内部指定基础相对好的学生担任小组长,通过合作教学的模式,在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形成合作学习,鼓励小组内部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积极的教学。充分发挥合作教学的独特优势,以组内扶持和组外交流,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所处的学习定位,更好地了解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在学生之间形成热心帮扶的好学风,引导大家相互交流学习心得、达到共同成长、共同进步,从而养成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
3.5合理增加教学知识点
经过调研,了解到幼儿园希望教师应该要具备一定的图片、音乐、视频的搜集与处理的能力以及课件开发的能力,可以说,现代信息技术的掌握已经成为新时代幼儿教师的基本技能。因此,在日常教学内容中,应该合理增加flash'Photoshop、格式工、Goldwave、Premiere、CamtasiaStudio、Auditon、QQ影音等软件的使用,通过培养学生的软件使用能力,是教学的知识点更加丰富,知识体系也更加完善。同时,在教学知识点的创设上,教师应该巧妙借助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制作简短的flash动画,增进课程的趣味性和有益性同时对于微课程、翻转教学等模式的试用进行全面的 探索 ,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课程知识,构建融洽的教学关系。
3.6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
比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通过参加比赛学生可以充分地发挥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将培养方法从单一性转变为多元性,不仅可以激发前教育专业学生对 科技 活动的参与兴趣,同时可以引导学生发挥自主能动新,提高他们的信息化综合学习素养。为此,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参加信息技术竞赛,通过参加“大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大赛”“网络信息技术知识大比拼”等形式,使学生能够对计算机保持 探索 热度,拥有充足的学习兴趣,能够积极投身计算机课程之中,帮助他们在学前教育专业方向建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实现学生职业素养的全方位构成。
3.7建立科学的评价和考核体制
要想使信息技术在课程中的融入更加完善,教师应该立足当前的教学现状,构架更加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在对学生专业知识的评价上,通过人性化的评价制度,来确保学生的成长和进步能够为教师及时掌握和了解。通常情况下,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技能是以“学分制”的形式体现,其构成模式往往是以“考试成绩+平时成绩+课堂表现”来进行,这种考核方式往往只针对学生的专业科目,而要想增加考评的科学性,教师也应该从中融入信息化教育测评的相关内容,从打分形式、评价标准、智能换算等角度,从不同的方面,克服评价单一的弊端,使所得到的测评结果更加健全和完善。同时,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日常表现、实践成绩和理论认知等方面,形成全方位的学分制评价制度。通过多方面的打分制度,不仅可以起到督促教学的目的,还可以客观公正的衡量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学前教育专业中,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掌握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循序渐渐,不断完善和发展的。为此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本着与时俱进的教育方法,从理论认识、课程内容、学习方法和考核机制上入手,丰富信息技术教育的教育表达。同时,在教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中,教师应该结合学前课程的具体分类,在不同教学阶段设计不同的教育模式,加速融入信息技术的理论根基和教学脉络,进一步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信息化技术素养,推动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等。教师建立用于学习交流的微信群,通过信息工具,教师在微信群里可以上传学习资料或布置作业或对学生进行答疑或分享计算机技能学习的图书、网站和相关软件;学生通过信息工具可以在微信群里下载学习资料进行学习或提问或交流学习经验或提交作业。此外,教师还应经常录制课堂教学的微视频上传到微信群,来丰富学生课堂学习的辅助资料。信息网络的应用,不仅让学生在课中学习,也可以在课外学习;不仅在线上学习,也可在线下学习。拓展教学渠道,让学生有了更多的计算机技能学习途径,同时也为教师完善计算机技能教学方法提供了有效借鉴。
综上所述,大学生对计算机专业技能发展需求,应当通过教师专业、科学的指导来满足。因此,教师应当主动 探索 、提升自身计算机技能教学能力的方法,并在教学过程中,运用多种方法来实现对学生技能发展的指导。同时,随着计算机技能教学方法运用经验的积累、提炼、总结,实现计算机技能教学方法的不断完善。如教师可通过丰富辅助教学资料、善用网络资源、结合视频资料、活用高效教法、完善评价体系等多种方式进行计算机技能教学方法的学习和实践,并根据学生的技能学习特点来对计算机技能教学方法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