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万千知识人才赴延安图片(各地知识青年怎么前往延安)

本文目录一览:

闻一多的事迹

闻一多生平

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huá),号友三,著名诗人、学者、爱国民主战士。出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家传渊源,自幼爱好古典诗词和美术。

1912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喜读中国古代诗集、诗话、史书、笔记等。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总称《二月庐漫记》。同时创作旧体诗。1919年五四运动时积极参加学生运动,曾代表学校出席全国学联会议(上海)。

1920年4月,发表第一篇白话文《旅客式的学生》。同年9月,发表第一首新诗《西岸》。

1921年11月与梁实秋等人发起成立清华文学社,次年3月,写成《律诗底研究》,开始系统地研究新诗格律化理论。

1922年7月赶美国芝加哥美术学院学习。年底出版与梁实秋合著的《冬夜草儿评论》,代表了闻一多早期对新诗的看法。1923年出版第一部诗集《红烛》,把反帝爱国的主题和唯美主义的形式典范地结合在一起。1925年5月回国后,历任国立第四中山大学(1928年更名为中央大学,1949年更名为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首任院长并设计校徽)、青岛大学、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政治大学、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曾任北京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南京第四中山大学外文系主任、武汉大学文学院长、青岛大学文学院长。

1928年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在颓废中表现出深沉的爱国主义激情。此后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对《周易》、《诗经》、《庄子》、《楚辞》四大古籍的整理研究,被郭沫若称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1937年抗战开始,他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从此,他以民主教授和民盟云南省支部领导人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成为广大革命青年衷心 爱戴和无比尊敬的良师益友。

在“一二.一”学生爱国运动中,闻一多始终站在广大爱国学生一边,指导和鼓舞他们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为“一二.一”运动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闻一多1945年为中国民主同盟会委员兼云南省负责人、昆明《民主周刊》社长。1946年7月15日在悼念李公朴先生大会上,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的讲演》,当天下午即被国民党特务杀害。

21日,西南联大校友会召开一多先生追悼会,朱自清出席并讲了话。他一开头便愤激地说:闻一多先生在昆明惨遭暗杀,激起全国的悲愤。这是民主主义运动的大损失,又是中国学术的大损失。

接着,他详细地叙说了闻一多在学术上的巨大贡献。首先告诉人们,闻一多是中国抗战前“唯一的爱国新诗人”,“也是创造诗的新格律的人”,“他创造自己的诗的语言,并且创造自己的散文的语言”。又详尽地介绍闻一多对神话、《楚辞》、《周易》、《诗经》等各方面研究的成就。他突出强调闻一多在学术上的伟大功绩,目的就在告诉人们国民党反动派残杀了一个多么有价值的学者,摧残了中国学术界不可多得的人才!激起了人们对敌人更大的愤恨。最后他悲愤地说:他有着强大的生命力,常跟我们说要活到80岁,现在还不满48岁,竟惨死在那卑鄙恶毒的枪下!有个学生曾瞻仰他的遗体,见他“遍身血迹,双手抱头,全身痉挛”。唉!他是不甘心的,我们也是不甘心的!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闻一多的全部遗著整理出版,这是对敌斗争的一种方法。他在给学生王瑶写信说:一多先生之死,令人悲愤。其遗稿拟由研究所同人合力编成,设法付印。后编成《闻一多全集》四卷。

朱自清曾写诗歌颂闻一多:

你是一团火,照彻了深渊;指示着青年,失望中抓住自我。你是一团火,照明了古代;歌舞和竞赛,有力猛如虎。你是一团火,照亮了魔鬼;烧毁了自己!遗烬里爆出个新中国!

闻一多的两次转向:

1.由狂放归于沉静

1912年,年仅13岁的闻一多从湖北乡间一户富裕人家来到北京清华学校,开始接触到西方文化。1922年他赴美留学专攻美术。从考入清华到1925年留美归来这十余年间,闻一多基本是沉浸在艺术与文学之间,对政治只是偶有所涉。

在回国近两年的时间里,闻一多耳闻目睹的都是阴谋、战争、屠杀,面对民族的巨大灾难,他再也难抑悲愤,发表了《贡献》、《罪过》、《收回》、《你指着太阳 起誓》、《心跳》、《一句话》等充满爱国激情和痛挞社会现实的诗歌。但火山喷发之后,他又备感无奈,最终走了一条文人的传统老路,躲进书斋,钻入故纸堆, 成了对世事过问无多仅求独善其身的冷静学者。

2.由“自由学者”转为斗士

抗日战争的爆发,使闻一多等学院派知识分子的处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在从北京到昆明的大转移中,闻一多参加了历时两个多月、横跨湘黔滇三省共三千余华里的 步行团。对社会下层生活的真切了解,埋下了他思想变化的契机。同时他本人的生活水平急剧下降,迅速贫困化,使他观察问题的角度发生了极为重要的变化。

闻一多的变化,是从1943年春蒋介石的《中国之命运》一书在昆明发售开始的。蒋介石在这本书中公开宣扬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专制主义。他不仅反 对共产主义,连自由主义也不能容忍,认为二者都是“文化侵略最大的危机和民族精神最大的隐患”。这是一向信仰民主自由的人们所难以接受的。闻一多这样写 道:“《中国之命运》一书的出版,在我个人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我简直被那里面的义和团精神吓一跳,我们的英明的领袖原来是这样想法的吗?五四给我的影响 太深,《中国之命运》公开向五四挑战,我是无论如何受不了的。”

不久,闻一多偶然读到了延安诗人田间的几首诗,深为其中的战斗精神所震惊,立即写了《时代的鼓手——读田间的诗》一文公开发表,在大后方引起了一阵波动。 随后他又写了一系列针对现实的杂文,开始呐喊。同时他急切地阅读各种左倾书籍,详细了解共产党的各种情况。赵超构的《延安一月》中关于全延安只有“四个警 察”的记述使他印象极为深刻,认为“只有在那样的新社会秩序下,青年人才可以毫无阻碍地接受民主的教育。”

具有诗人浪漫气质的闻一多的转变是迅猛彻底的。他于1944年夏在罗隆基、吴晗的介绍下秘密加入民盟,并表示“将来一定请求加入共产党”。从此,他在共产 党的秘密领导下全身心地投入到争民主的运动中去。当然在内心深处他对学术并不能完全忘怀,曾多次对人说自己感到有些空虚,希望实现政治民主之后便回到书房 好好读十年、二十年书。但这已无法实现了,1946年7月15日,他在勇敢地作了《最后一次演讲》后,便被暗杀于昆明街头。

不愿当格格的奇女子,16岁被赶出王府,赴延安投身革命 ,她是谁?

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有着这样一位女性,她的一生都可以被称之为传奇一生,她生前所遇见的事情,在你的眼中可能会感觉都是不真实的。

格格的诞生

她是在1912年的王府里诞生,那个时候的清王朝正好被打压下台,但是因为是刚开始的原因,所以并不是完全灭亡的状态,清王朝它依然活在紫禁城里面。而颜一烟的祖父在清王朝里面是一品顶戴的官,而她的父亲则是官僚世家 ,在这个王府里面颜一烟也是被尊称为格格的,并且家中还给她专门安排了两个“下人”伺候她。她在这个时期可以说是拥有着可以别人渴望的生活,所有的穿衣住行都是不需要担心的。

家人的怨念

不过颜一烟的出生在外人看起来是很尊贵的,什么都不缺什么都不差。但是在北京的方言里面有一句叫“盐丁儿”的话,也就是嫌弃透了的意思,这句话说得就是颜一烟。

颜一烟为什么会被这样说?完全是因为他有一位亲舅舅,这位舅舅跟当时的革命领袖孙中山有着很深的交情,这让颜一烟的祖母很是生气,因为他们认为是这些人才导致了清王朝的败落,但是她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将所有的怒气都发在了颜一烟这位格格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她正在享受别人享受不的富贵时,却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丢弃。

命运的改变

悲剧的她是从1928年开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在大家都认为被丢弃的她,从此以后就会这样的过完一生自己的一生,但是她并没有。

那一年的她才十六岁,自己的亲生母亲去世了之后,颜一烟的亲生父亲在当时是另外迎娶新的女人,但是他们对她并不好。颜一烟的继母和哥哥逃去了东三省那里,把她遗弃在了北京,颜一烟凭借着对学习的渴望,以全年级排名第一的成绩被保送到了北京的北京师范大学附里。

她不但没有向生活低头,还开始靠着自己的才华,一边读书一边写文章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而且还把自己的姓名改了。

读书时期因为优异的成绩,所以被送到了日本,在日本的稻田大学里面进行学习,就在颜一烟去日本的3年后,抗日战争在中国就开始了全面的爆发。原本还有半年就可以拿到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书的的她,在得知自己的国家开始进行抗日战争之后,她便怀着一颗爱国的心,果断的放弃的日本留学回归到中国,参加抗日。一个在旧时期出生的颜一烟,居然在当时能有这样的思想,不得不说是十分令他人佩服的。

总结

后面的她,为了能够为中国出一份力,经历多种苦难才回到延安里,当时的她心情十分的激动。

至此以后,她就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生命交给了国家,她在当时从事的是文艺工作,十分优秀的她还写了一本很是经典的剧本《中华儿女》。

言而总之,颜一烟的一生,在现在人看来,就是非常的不可思议。

贺敬之《回延安》每一段的赏析(修辞,地方色彩,动词)

诗歌赏析

诗歌《回延安》,贺敬之作,选自《贺敬之诗选》。1956年发表。抒写诗人回到阔别十年的延安时的喜悦之情,赞颂了延安在中国革命史上的伟大贡献和建国后的巨大变化。采用陕北信天游形式,语言质朴,感情热烈。

《回延安》分为5个部分

第一部分可简称:回延安, 是写回延安的激动喜悦;

第二部分: 忆延安, 回忆当年延安生活;

第三部分: 话延安, 是写亲人欢聚畅谈的热烈场面;

第四部分: 赞延安 , 是写延安城的新面貌;

第五部分: 颂延安, 歌颂延安光辉历史和展望未来。

《回延安》全诗除了真切的感情构成了诗的畅射源外,就是诗人对陕北风土人情的意象组合描写,它更增添了这首诗的生活气息和乡土美感,以及从朴实中流出来的民族音乐般的美。

1956年,诗人回到阔别已久的延安,那是他曾生活多年的革命摇篮,魂牵梦绕的第二故乡,如今再一次见到它,感触万千,心潮澎湃,于是写下了这首激情洋溢、脍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诗。

全诗有鲜明的抒情层次:先写回到延安时的兴奋和激动,再回忆当年在延安的战斗生活情景,接着抒写与延安亲人欢聚的感人场面,再写延安十年来的巨大变化,最后赞颂延安在革命进程中的重大功绩,并展望它的美好前程。

主题归纳

全诗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写出阔别十年重回母亲延安的怀抱,以及与亲人相见的喜悦,表现了作者思念母亲延安的一片赤子之心,抒发了对母亲延安的眷恋之情。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1935年10月红军经过二万五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后不久,党中央就设在延安。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延安一直是中国人民革命的领导中心。它是革命圣地,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抚育了成千上万的革命战士,贺敬之就是其中一位,他于1940年来到延安,在这里生活了六年。

1956年春,他从北京来到延安参加“西北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阔别十载,一朝返归,他受到了延安人民亲人般的热情款待,看到了延安面貌发生了神话般的变化,感奋的情怀化为澎湃的诗情,便以《回延安》为题,尽情抒写这次重回延安的感受和对延安的由衷礼赞。

了解延安

由于国民党的疯狂围剿,中国共产党被迫开始长征,而 延安就是中央红军万里长征的最终落脚点。从 1935 年到 1948 年,延安一直是中共中央所在地。这13年间,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在战争年代里,延安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那就是一直影响着中国几代人的三种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实事求是。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回延安

抗战后全国各地的知识青年是通过哪些途径来到延安的?

战时奔赴延安的知识青年来源甚广,罗瑞卿称抗大的学员,“他们中间的籍贯包括了中国二十七个省份,除青海与西藏外,任何一个省,都有学生在这儿学习”[18]。除此之外,到达边区的还有众多海外归来的华侨。为使知识青年能够顺利到达延安,以八路军驻各地办事处为主的中共机构进行了严密的谋划和安排。

首先,开展身份甄别工作。武汉会战开始后,中共对青年学生的输送工作加大力度,要求“在南北交通线未中断以前,速在长沙动员招收一批男女青年赴延安,到抗日军政大学和陕北公学学习,为抗战培养干部”。长沙“八办”以“三步走”的方式开展工作。第一步,通过讲演、宣传、办训练班以及开展抗日救亡运动等各项实际工作宣传党的政策,使学生认清当前的时局,激发青年学生的抗战热情。第二步,对学生的状况进行彻底摸排,向学生讲明延安的实际情况,以自愿为原则。第三步,针对有意向的学生进行调查和登记。经调查后,发现青年学生分为四个层次,“一是态度坚决,方向明确;二是受别人启发,想瞒着家庭,和朋友一道走;三是好奇,对共产党八路军抱有一种神秘感,想去看看;四是寻找一条出路。以前两个层次的人居多。”长沙“八办”对愿意留下的学生进行登记,盖上八路军驻湘通讯处公章,就算正式录取了。[19]537

南方局的输送工作亦复如此。据时任陕甘宁边区各界妇女救国联合会驻渝代表廖似光回忆,1940年之后有大批的爱国华侨要求去延安参加抗日活动。为做好统战工作,办事处事先把这些青年组织起来,将延安的现实情况向有意向去延安的人员进行说明,“告诉他们:延安要自己开荒耕地,吃小米,还要打仗,能吃得苦,身体受得了才去,不行就留下来。”名单由廖似光负责拟定,送交周恩来审批,钱之光负责负责路途上的经费和交代注意事项;童小朋负责发报,将赴延的车辆、人数、司机和带队人的姓名事先通知两安“八办”和延安党中央。[20]228而对于香港的知识青年和归侨相对比较宽松,“只要真诚表示拥护我党和我军,坚决参加抗日斗争,不怕艰苦,身体健康,自备旅费,同时填写一张简单的登记表,就可以去。” [21]655

武汉“八办”对学生的政治审查工作由张明秀和董必武负责。首先,在报名条件中就明显包含着初步政治审查的意图,报名者应当是1835岁,身体健康,高中文化(工农例外);接受共产党的领导,决心抗日救国;延安的生活环境和物质条件都很差,要有艰苦奋斗的思想;学习结束后要服从学校统一分配;从武汉至延安的一切费用自理。其次,依据报名者填的表格,在实施个别谈话中进行二次政治审查,以确定是否录取。最后,由董必武把关,对没有问题或问题不大的人即认为合格,就由武汉“八办”写介绍信给西安“八办”,再由他们介绍到延安的学校或安吴堡青年训练班。[22]159

政审、筛选环节最值得一提的是安吴堡青训班的培训与审查。安吴堡青训班是指中共领导下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在陕西省泾阳县安吴堡设立的“战时青年短期训练班”和“战时青年训练班”。1938年,西安“八办”的工作报告明确规定“来历清楚,有救亡团体或负责人介绍者”方可投考延安的各类学校;但要先鉴定核实,然后呈交招生委员会。依据对知识青年的排查和分析,学生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由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和地下党如武汉‘八办、洛阳‘八办、陕豫川等地下党组织介绍来的;二是由社会知名人士及救亡团体如李公朴、邹韬奋、民先队等介绍来的:三是一些友军地方部队,要求为其培训人才而介绍来的;还有一类就是直接持学校介绍信或毕业证自发来的。”鉴于最后一类的学生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不明来意,西安“八办”就将他们安排在安吴堡青训班,以培训的名义进行甄别、审查。[23]261262安吴堡是自发北上的青年学生到达延安前要经过的一个重要关口,在此他们开始延安战斗生活的预演。

其次,为知识青年开具介绍信,并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1938年7月,康濯一行五人从长沙到达汉口,武汉“八办”开具了五个人去延安投考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的介绍信。同时,武汉“八办”建议他们“想办法搞一个去西北一带找国民党有关方面或找哪个大学等单位的公开介绍信,因为没有公开介绍信,路上不安全”。此后由“曹伯韩搞到了国民党驻湖南部队某师盖了关防大印的一封介绍信” 。[24]219223广州“八办”对于知识青年是开具介绍信到武汉或西安“八办”,转送延安。香港知识青年和归侨是先经过香港“八办”介绍到达广州,然后由广州“八办”介绍到武汉或西安“八办”,转送延安。1938年初,广东潮阳县达濠区青抗会成员汪涛、石虹就是从香港到广州,拿着广州“八办”主任云广英开具的一封交武汉“八办”、一封交西安“八办”的介绍信,而去的延安。[25]

知识青年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家庭和学校供给。但在战时,他们很难有切实的生活保障;特别是旅途的费用,严重困扰他们的行程。如1938年10月,文学青年康濯等人“从汉口到西安,连这以前的花销,船票、车票、住旅馆、吃饭,钱已不多了。在去西安的火车上,饭都不敢随便吃”。[24]221国民党军队连长邓乃觉执意要求去延安,终经长江局高层研究同意;但经济上也不宽裕,“走时就变卖了他的书籍、望远镜等以充路费。”[22]160来自上海战地服务团的刘克英、金沙一行人员于1938年3月8日从上海乘英国货轮经香港到达广州,在广州“八办”的帮助下辗转到西安。西安“八办”考虑到她们姊妹年龄较小且体质较差,安排他们乘坐汽车去延安,但是“这时我们身上的钱都不多了,不够乘汽车去延安的路费。于是我们四人就徒步去了延安。在途中,我们一路走、一路变卖身上带的东西”[26]119120。虽然中共发布的招生简章上明确规定,知识青年去延安是路费自筹,但是,针对一些经济上困难的学生,“八办”还是给予一定的资助。曾任武汉“八办”主任的钱之光回忆,1938年秋,武汉“八办”对前往延安的知识青年,“每人发给军服,并发零用钱,由办事处把他们送到江岸车站。”[27]1381938年经过武汉“八办”中转的人员,“他们中有一部分住在武汉‘八办招待所,大部分则由武汉‘八办出面联系旅社安排食宿。”[11]82由八路军驻湘办事处介绍的湖南省宁乡县立第一女子学堂的王警吾、刘履中、紫非等人于1938年6月从长沙出发到达武汉,在武汉办事处住了几天之后才坐车北上的。[17]546endprint

第三,保证知识青年去延安的交通安全。所谓的交通安全主要是指防止国民党设卡拦截和道路安全问题。中共在国统区所开展的招生工作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注意。1937年10月,在西安行营汇报会上,行营第二厅厅长谷正鼎说:“谷正纲由重庆来信告诉我,有好些朋友的子女都溜到延安去了,你们在西安干甚么的,为甚么不采取有效办法来制止?我们自己的儿女都不保了,都要跟着共产党跑了,我们就坐视不问吗?”随后,行营高层商定对策,一致认为必须采取有效办法,制止学生到延安去,并将意见汇报给西安行营主任蒋鼎文。蒋鼎文“立即召集西安党政军各方面负责人开会研讨”[28]216,决定用“党政军各方面力量统一起来对付共产党”,并于11月成立西安特种会报组织。该组织“从1938年起作出决定,各地到延安去的青年学生,一律堵截扣留送交胡宗南负责的西安战干第四团管训。1939年冬,西安劳动营(即集中营)成立,其后由胡宗南接管,派谷正鼎负实际责任”。到1942年,谷正鼎称,“劳动营管训劳役的共产党、左倾青年先后有1000人,绝大部分是到延安去的学生,被西北各地驻军和宪兵在中途扣留送去的。”[28]218 “据1944年谷正鼎在汇报书上说,从1939年到1943年期间,仅在交口、碑亭、黄陵、耀县、三原、永乐店、咸阳等盘查站被截扣赴延安的男女青年就有2100多人(还不包括胡宗南的特务所扣留的)。”[29]176皖南事变之后,国民党由拦截学生直接变为对边区进行封锁,禁止任何学生模样的人员前往延安。道路交通安全问题,主要是指从西安到延安这一段路程。该段有“八百里秦川” 之称,途经咸阳—草滩—三原—耀县—铜官—宜君—中部—洛川—富县,全程不通火车,只有一条公路。交通工具只有汽车和畜力,余则步行,并且道路崎岖,危险如影随从

  • 评论列表:
  •  晴枙戈亓
     发布于 2022-11-13 19:51:28  回复该评论
  • 呈交招生委员会。依据对知识青年的排查和分析,学生来源主要有几个方面,“一是由各地的八路军办事处和地下党如武汉‘八办、洛阳‘八办、陕豫川等地下党组织介绍来的;二是由社会知名
  •  性许酒废
     发布于 2022-11-13 21:38:11  回复该评论
  • 安排在安吴堡青训班,以培训的名义进行甄别、审查。[23]261262安吴堡是自发北上的青年学生到达延安前要经过的一个重要关口,在此他们开始延安战斗生活的预演。其次,为知识青年开具介绍信,并提供必要的生活帮助。1938年7月,康濯一行五人从长沙到达
  •  瑰颈饮酎
     发布于 2022-11-13 23:12:38  回复该评论
  • ;但经济上也不宽裕,“走时就变卖了他的书籍、望远镜等以充路费。”[22]160来自上海战地服务团的刘克英、金沙一行人员于1938年3月8日从上海乘英国货轮经香港到达广州,在广州“八办”的帮助下辗转到西安。西安“八办”考虑到她们姊妹年龄较小且体质较差,
  •  孤央宠臣
     发布于 2022-11-13 22:22:12  回复该评论
  • 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不取得抗战的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 在西南联大时期,特别是1943年以后,闻一多在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和领导下,积极投身于反对国民党政权的独裁统治、争取人民民主的斗争的洪流。 1944年,参加西南文化研究会,随后加入中国民
  •  泪灼眼戏
     发布于 2022-11-13 22:07:58  回复该评论
  • 很深的交情,这让颜一烟的祖母很是生气,因为他们认为是这些人才导致了清王朝的败落,但是她也只能是敢怒不敢言,只好将所有的怒气都发在了颜一烟这位格格身上。这也是为什么后来的她正在享受别人享受不的富贵时,却被自己的亲生父母所丢弃。命运的改变悲剧的她是从1928年开始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在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