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发展心理学第一章毕生发展绪论01
本章主要讲述了:
毕生发展的定义、影响人类发展基本要素、关键问题、理论依据、以及研究方法。
1、什么是毕生发展,影响毕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毕生发展是,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的发展、变化和稳定模式的学科领域。更具体来说,毕生发展是用于个体从受精到死亡的过程中有关 身体、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特征 的成长、变化和稳定性的科学途径。
身体、认知、社会性和人格特征,即生理、心理、社会三要素,可以把认知和人格结构放在一起组成心理要素,这样是否好记一些。
生理发展, 考察身体的构造方式——大脑、神经系统、肌肉、感觉,以及对饮食和睡眠的需要——如何决定个体行为。例如,身体发展的研究者可能会考察营养不良对于儿童生长速度的影响,而当下的物质极度丰裕是否也促进了肥胖症的蔓延。
认知发展 ,旨在考察智能的发展和变化如何影响人类的行为。认知发展心理学家们研究学习、记忆、问题解决和智力。他们感兴趣的客体包括,如果个体在生命早期曾亲历过重要事件或创伤性经验,在生命后期时将如何对其进行回忆。
人格发展 ,是对生命过程中将个体和其他人区分出来的独有特性的变化和稳定性的研究。人格包含什么,包括气质和性格,相对来说气质是不容易改变的,是先天的,性格是也不容易改变,但比气质还是容易改变。气质有四种典型的类型,分别是胆汁质(张飞)、多血质(孙悟空)、粘液质(沙和尚)、抑郁质(林黛玉)。性格又包含 态度特征 、 意志特征 、 情绪特征 和 理智特征 。一般来说,性格的态度特征是性格的核心,对社会、对集体的态度又是最为重要的态度。因为态度直接表现了一个人对待事物所特有的、比较恒常的倾向,它也决定了性格的其他特征。在分析一个人性格的时,应抓住他的性格的主要特征即态度,由此可预见他的其他性格特征。态度的成分又包含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ABC理论,A情感,B行为倾向,C认知。 ABC理论是指情绪不是由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 ,而是由经历了 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所引起的。实际上,对事件的解释和评价即是知觉对感觉的赋予意义,所以知觉是对世界的解释,而非完美的如实再现。知觉是在感觉中寻找意义。心理咨询的核心便是运用理论假设进行知觉重组。)
人格的 纵向结构代表着安全感的递减 ,从一般心理问题到严重心理问题,到神经症、边缘型人格、精神病性人格结构;而从 横向结构 又分为,自恋型、偏执型、分裂型、抑郁躁狂型、癔症型等等。可以根据不同的流派采取不同的视角,比如精神分析从防御机制、认同整合水平、现实检验能力、自我觉察、原始冲突本质以及移情与反移情的角度,从横向和纵向分析人格结构。
我自己的感受,所谓顿悟就是发生了知觉重组,随着对自我剖析后,越来越清晰自己的欲望和目标,做事情有的放矢,安全感得到提升。撸起袖子干就完了。
社会性发展,考察个体在生命历程中与他人的互动及其 社会关系的发展 、变化和保持的方式。
人的一生如何 成长和变化 是毕生发展的研究核心。
有个重要的概念: 社会建构 。本书强调每个年龄阶段都是一种社会建构。所谓社会建构,是一种对于现实的共有观念。这种观念被广泛承认,但却反映了某个特定时期的社会和文化功能。
社会建构论 是现代西方心理学中一种新的思想潮流。它反对经验实证主义在解释心理现象时所持有的反映论观点,认为心理活动现象是社会建构的产物,主张知识是建构的,是处于特定文化历史中的人们互动和协商的结果。提出者:杜克海姆、马克斯韦伯、米德。
影响毕生发展的要素 ,一方面由生物因素所引起:个体成熟的速度不同,会在不同的时间点上达到发展过程中的里程碑。二方面,特定的事件在哪个年龄阶段发生,也同样受到环境因素的重要影响。发展的很多方面不仅受到广义上文化差异的影响,还受到特定文化中种族和社会经济差异的影响。
每个人都受到常规的历史方面、年龄方面、社会文化方面,以及常规生活事件的影响。
2、毕生发展的关键问题是什么?
(1)、可以将发展视为连续变化,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是程度上的变化,比如个体在成年期之前的身高变化是连续的;也可以将发展视为不连续变化的组合体,变化发生在截然不同的阶段,是一种质的改变,比如孩子到了青春期之后,人格得到极大的改变,跟父母之间的互动减少。
大多数发展心理学家认为,很多类型的发展变化是连续的,很明显,也有很多其他的变化是不连续的。
(2)、关键期和敏感期。发展是否在很大程度上由关键期支配,特定事件造成的重大影响必须在关键期发生,才能正常发展,也就是说特定种类的环境刺激在发展过程中必不可少,后期不具备可塑性;而敏感期内,特定环境刺激的缺失可能延缓个体的成长,但后期的经验可以弥补早期的缺陷,具有可塑性。
比方说,如果很小的时候,生长激素分泌过低,没有及时治疗,可能造成身材矮小,后期无法弥补;而对于由于工作忙碌对孩子陪伴缺少造成的性格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可以通过学习甚至心理咨询等进行一定程度的矫正。
(3)关注毕生角度还是关注特定时期?
对于早期的发展心理学家而言,答案倾向于婴儿期和青春期。
然而这种观念在当今也发生了变化。发展心理学家相信,鉴于一下几个方面,完整的一生是至关重要的。
一是发展的成长和变化在生命的每个阶段中持续发生——正如我们贯穿本书所讨论的那样。
二是每个人周围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他们身边的人群,即个体的社会环境。
三是,如同发展心理学家保罗·巴尔特斯所提出的那样,毕生发展同时涉及了获得和丧失。
四是,在毕生发展的各个时间点上,人们也在转换着投入自身资源(动机、精力和时间)的方式。当人们逐渐变老进入成年晚期时,更多的资源则用来应付失去亲人的痛苦。
(4)、先天和后天对发展的相对影响。
我们需要记住的是,发展心理学家并不主张行为是先天或后天单独作用的结果。相反,这是一个程度的问题,而问题的细节部分同样被热烈地讨论着。
归根结底,我们应该将先天——后天问题看成是一个连续统一的对立两端,而一些特定行为则处于两者中间的某一处。
3、毕生发展的理论依据
理论,即对于所关注现象大量系统的解释和预测。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用来理解表面上无条理的事实或原理间的关系。
我们自己的个人理论建立在未经证实的偶然观测上,而发展心理学家的理论则更为正式,基于对先前结论和理论建立的系统整合。
主要分为六个理论观点: 心理动力、行为、认知、人本主义、环境观点和进化观点 。
一、 心理动力学观点 之精神分析,有一个故事:
弗洛伊德精分流派 :将当下的冲突归因于意识与潜意识的矛盾,通过大量的情感宣泄,去寻找童年里黑屋子里面并不存在的猫。这只猫就是知觉对感觉的扭曲构成,即疗愈内在小孩,看见即疗愈,更强调前后呼应,潜意识意识化的过程,也是发生知觉重组过程。感觉上是形散而神不散。
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三部分: 本我 、 自我 和 超我 。
本我 是人格中未经加工和组织的、天生的部分,在个体中出生即蹲在。代表了与饥饿、性、攻击和非理性冲动有关的原始内驱力。本我遵循的快乐原则,追求的目标是满足的最大化和压力的缓解。
自我 是人各中 理性与理智 的部分。自我在个体外在的现实世界和内在的原始本我之间起着 缓冲器 的作用。自我所遵循的是 现实原则 ,其机能是抑制本能的冲动以维护个体的安全,并帮助个人整合到社会之中。
超我 ,代表的是个人良知,用以区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
我以为 自我有点像汽车的变速箱 ,采用各种防御机制控制本我的动力输出,以适应超我适应环境的需要。自我是在与重要养育人的互动中形成的,如果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那么变速箱的变速逻辑就会存在卡顿,就像本我澎湃动力结果挂了低速挡,汽车开的东倒西歪;而本我动力减弱挂了高速档,根本无法前进。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所谓健康的心理就像是灵活自如的变速箱,松弛有度的行走在人生的康庄大道上。
弗洛伊德还认为性心理发展是儿童经历一系列不同阶段的额过程,在这些阶段中,儿童通过特定的生物学功能和身体部分获得愉悦感的或满足。如果儿童通过特定的阶段无法使自己得到充分的满足,或如果满足过度,就有可能发生固着。固着是由于冲突未被解决,而反映了某个发展早期阶段的行为方式。
我以为像极了 变速箱的磨合过程 。跑多少速度,就输出多大动力。
埃里克森的心理和会性理论 ,强调个体和他人的社会交互作用,认为社会和文化都在挑战并塑造着我们。心理社会性发展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和相互作用的变化,以及我们作为社会成员对自己的认识和理解。
埃里克森指出,发展变化贯穿了我们的生命,并经历了八个不同的阶段。埃里克森认为人的心理危机是个人的需要与社会的要求不相适应乃至失调所致,故称心理社会危机。它指出个体在每个阶段都要应付和解决一种危机或冲突。尽管没有一种危机可以完全解决,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但至少个体必须充分地化解每一阶段的危机,以应付下一个发展阶段的要求。
埃里克森的理论成为心理社会性发展阶段,而弗洛伊德成为性心理发展阶段。
缺点:关于动力学干点对过去的行为提供了很好地描述,但对于未来行为的预测却是不严密 的。
普通心理学!怎么学?
普通心理学是心理学考研的基础课,也是占分最多的课,所以要尽早开始,认真复习。
首先说一下参考书的选择。过去考纲上这门课叫普通心理学,当时我报博仁心理学考研培训班的时候老师向我推荐了彭聃龄老师的《普通心理学》。老师说彭老师的这本书是必看书目。同时,从2011年开始,心理学大纲基础部分改名“心理学导论”,增加了社会心理学,所以我在这里推荐两本书,一本是侯玉波的《社会心理学》、一本是梁宁建的《心理学导论》。 2010年的30分的大题马斯洛动机的图片就出自这本书(p412)。2011年一道大题关于荣格分析心理学的选择题也可以在上面找到(p530)。我想我不需要举更多例子了,该怎么做大家应该知道。
下面说一下复习思路,普心最少要看3遍,多则不限,在这里我简单和大家说说普通心理学这本书该怎么看。
第一遍看可以像看课外书一样,迅速过一遍,不需要细抠,对心理学考试大概有个了解就行,大概需要1-2星期。这遍的关键是快!必须很快看完,否则第一遍就卡在半路了,浪费太多时间。
第二遍看的时候要理清思路,最好做笔记,整理框架结构。 比如按照《心理学导论》的思路普心可以分为4大部分: 绪论,认知,情绪动机,个体差异。 每部分又有更细的分支。这部分你可以记不住具体的内容,但一定要达到说什么知识,你能把它在大脑的知识框架网络里面定位。 比如说到马斯洛,你知道是在动机那章;说到SPI你知道是智力的认知理论就可以了。 具体的理论可以到第三遍或者考前再背。这遍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怎么也得2-3各月。很多人可能会坚持不下来,笔记做到记忆那里就做不下去了。 这时候一定要坚持,因为后面有更有意思的情绪人格和智力等着你去发现,而且后面的的部分也是考试重点。所以也可以打乱顺序做笔记,比如一章认知,一章人格这样做笔记会避免枯燥。 坚持做完笔记以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普心已经有很深的理解了,这时候你再也不会问,哪是重点了,因为你已经心中有数了。
看完两遍以后可以做一些题,查漏补缺。练习册很多,大同小异,选择一本做精就好了,不要贪多。当时我做的题是博仁心理学考研辅导班赠送练习题和模拟题,这些题都比较经典,个人感觉博仁的这些题目还不错。还有一点要说,就是做题的目的不是押题,而是帮助理解知识点。考试不会考你名词解释,而是描述一个现象,问你是什么。这就需要你对术语有比较深的理解。不会做的题要回到课本看一下相关内容,而不是只记住答案就完事。
第三遍就是背一些比较重点的理论了,比如动机理论,情绪理论等等。因为之前已经在脑子里建立了框架结构了,这时候只是把东西填进去就好了,很快。大概需要一个月。虽然现在考试降低了纯记忆的内容的比例,不过该背的还是得背,今年论述第一题就是纯理论背诵。博仁的老师在辅导班上反复强调过各流派的理论和优缺点,开始我不相信,觉得这么基础的东西不会考。不过考前还是为了防止万一还是背了,结果最后竟然真考了!很幸运!
复习到最后,做到拿起考纲,任何一个知识点你都可以合上书复述出来,相信你的普心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思维导图 | 高一知识框架图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的思维导图怎么做?高中的知识相比初中会更有深度一些的,知识量级上也会比初中高出很多,所以学习的技巧也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使用思维导图来搭建一个逻辑性强的知识框架图就能让我们的学习效率提升很多,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的思维导图。
第一章讲的主要就是细胞的相关内容,这一章带我们先初步地认识了什么是细胞。首先讲的就是生命活动离不开细胞,有单细胞生物、多细胞生物的区分,例如人的生殖发育、反射以及免疫功能等都离不开细胞。
然后就是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让我们了解了,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生态系统以及生物圈之间的不同,例如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共的基本单位,而生物圈则是由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这些生物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组成。
细胞是具有多样性但同时还具备统一性的,要了解细胞的这些内容,我们就要学会如何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对镜头、倍数以及显微镜的成像原理等都需要具备一定的了解,这样就能比较顺利的观察细胞的形态了。
细胞是有着不同的,例如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就有着差别,原核细胞比较小,没有成型的细胞核,没有核仁,也没有染色体,细胞质中仅有核糖体,像细菌、蓝藻等都是原核细胞,而真核细胞比较大,含有成形的细胞核,有核膜、核仁和染色体,细胞质含有核糖体、线粒体等,植物细胞还有叶绿体和液泡,这一类就是真菌、植物以及动物。
高中生物必修一第一章思维导图大概就是这些内容了,整体来看,作为入门的课程,生物必修一的内容还是比较简单的,使用知识框架图看起来也就更为清晰明了了,好了,以上就是高一生物必修一第一章的思维导图介绍了,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高中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知识框架
一、货币
1.了解商品的含义及基本属性
①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就是商品。注:商品交换实质上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劳动交换。
②商品的两个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商品有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商品生产者只有生产出较高的使用价值都有顺利的销售,实现商品的价值。
注:商品生产者从商品判断标准的中得到的启示
(1)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只有生产出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顺利实现商品价值。
(2)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质量上乘的商品,其价值容易实现。同时,产品质量越好,信誉越高,使商品供不应求,商品生产者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2.理解货币的含义、本质和基本职能
(1)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2)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一般等价物是表现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3)货币的职能是它是货币本质的体现。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两种基本职能。
①价值尺度(生活中表示为价格标签)——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②流通手段。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要求: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必须用现实的货币。
注1:货币的本质决定的货币职能,货币的职能体现货币的本质。
注2: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不是说货币只有这两个职能。
注3: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叫商品流通,其公式是:商品——货币——商品;
流通手段强调货币在交换中的媒介作用,商品流通强调的是货币参与交换的过程。
在交换过程中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表现的是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若交钱提前于交货或滞后于交货则表现的是货币支付手段的职能。
3.了解纸币的含义,理解纸币发行规律及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1)纸币的含义:纸币是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本身无价值)
注:任何国家的纸币其实本质都一样——只是一种价值符号,本身没有价值,因此不能具有货币相应的职能。
(2)纸币发行规律:(国家发行纸币应当按规律办事?)
①纸币发行的主体及权力:国家或某些地区的政府是纸币发行的主体,通常情况下由它的中央银行具体负责纸币的发行;
作为发行主体的国家有权决定是否发行新币种、有权确定纸币发行的数量、有权规定纸币的面值,但任何国家都无权规定纸币的购买力。
②纸币的发行规律: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在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价格总额(即待售商品量与价格水平的乘积)成正比,同货币流通速度(即货币在买主和卖主之间转手的次数)成反比。
③国家虽然有权发行纸币,但不能任意发行,必须自觉的遵循上述规律,否则就会引起通货膨胀或通货紧缩,都会对经济的运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3)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
比较 通货膨胀 通货紧缩
区别 含义 经济运行中出现的全面、持续的物价上涨的现象 物价全面持续下跌,通常伴随着经济衰退出现
实质 社会总需求大于社会总供给 社会总需求小于社会总供给
表现 纸币贬值、物价全面持续上涨、经济过热 物价持续下降、市场疲软、经济萎缩
原因 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是导致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之一。投资过快、纸币流通速度加快、外国经济危机的传导也会引发通胀 部分商品出现阶段性过剩、消费需求不足、货币增长乏力
危害 使纸币贬值、商品销售困难,既影响人民生活,又会造成经济秩序混乱 影响生产者投资积极性,导致失业和收入减少,对经济发展和人民的长远利益不利
市场 卖方市场 买方市场
解决
办法 实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量入为出的财政政策,控制货币供应量和信贷规模,抑制总需求,给经济“降温” 主要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减少税收,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扩大内需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
联系 联系 都是由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不平衡引起的;都会影响正常的经济生活和经济社会秩序;都需要国家宏观调控加以克服。
4.了解信用卡的功能
集存款、取款、消费、结算、查询为一体。
5.了解外汇和汇率
(1)外汇是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注:外币是指外国政府发行的纸币,不能等同于外汇。
(2)汇率又称汇价,是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对人民币的汇率升高;反之,则说明外汇汇率跌落。
注1: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以兑换更多的B币,则说明A币升值、A币汇率升高,而B币贬值、B币汇率下跌。如果一定量的A币可以兑换更少的B币,则说明A币贬值、A币汇率下跌,而B币升值、B币汇率升高。
注2: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的增加,刺激对外旅游消费,增强我国的国际支付能力,有利于增加对外投资能力;但不利于我国产品出口、吸引外来投资、入境旅游消费。
6.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1)从起源上看,货币是商品交换是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本质上看,它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从职能上看,它具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两个基本职能。在一定意义上,货币是财富的象征。
(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存在着商品货币关系,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等各种经济活动都离不开货币,货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3)对于金钱,要取之有道。用正当手段赚钱,靠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致富,是受国家法律保护的,是光荣的;对于金钱,要用之有益,用之有度。要把钱用到最需要的地方,用于做最有意义的事。
注:综观以上三点,可以归结为“不神秘”、“很重要”、“不唯利是图”、“不挥霍浪费”。
二、价格
7. 理解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
(1)气候、时间、地域、生产条件、政策等,甚至宗教信仰、习俗等文化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这些因素最终都是通过改变该商品的供给或者需求来实现的。
(2)当供不应求时,商品短缺,购买者争相购买,物价上涨,出现“物以稀为贵”的现象,处于卖方市场;
当供过于求时,商品过剩,销售者竞相出售,物价下跌,出现“货多不值钱”的现象,处于买方市场。
8.理解价格与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
(2)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格最终是由价值决定的。商品价格的高低,最根本的原因是商品的价值量不同。
(3)在其他条件不变情况下,商品的价值量越大,价格越高,商品的价值量越小,价格越低。
9.理解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注:某企业的行为属于个别(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某行业的行为属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劳动生产率)注意区分。
10.理解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意义
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个别劳动时间虽然不能决定商品的价值量,但是某企业如果率先提高劳动生产率,缩短个别劳动时间,使个别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低,就处于有利的地位;反之,则处于不利的地位。
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就会缩短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从而降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同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注:劳动生产率与劳动时间的关系图
11.理解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及其表现形式,运用价值规律分析相关经济现象
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相关问题:
①价格既不可能无限上涨,也不可能无限下跌,在供求与价格的互相制约的关系中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②等价交换并不在每次具体交换中体现,而是在动态中实现的,是在长期交换的平均数中实现的。
③等价交换原则在货币条件下应表现为价格与价值相符,但由于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会引起价格偏离价值,因此实际在市场上商品价格是由价值决定又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等价交换原则正是通过市场价格的波动得到贯彻的,这就形成了市场价格。
④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人们不能创造它,也不能消灭它,只能遵循价值规律的要求,自觉利用它。
⑤注重效率、强化管理、提高质量、努力创新、面向市场、打好时间差……都是人们自觉利用价值规律的表现。
12.理解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和生产经营的影响
(1)价格变动对人们生活的影响(百姓对价格变动的反应)
①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与人们对该商品的需求成反向关系: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上升时,人们会减少对它的购买;当某种商品的价格下降时,人们会增加对它的购买。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不仅受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而且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就替代品而言,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需求量,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会导致对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亦然。
就互补品而言,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减少,反之亦然。
(2)价格变动对生产的影响(企业应对价格变化的举措)
①调节生产。供求关系与价格变动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提高劳动生产率。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
③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的产品。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使用价值。在市场经济中,哪个生产者能提供质量好的或者其他企业无法生产的产品,他就能获得较大的市场份额,从中获取更多的利润。
注1:价格变动的原因归纳整理:
①根本原因:商品自身价值随着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变化而有所升降。
②重要影响因素:供求关系的变化导致价格的波动。
③特殊原因:国家运用价格手段进行的宏观调控、市场竞争的规范程度、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变化、通货膨胀等;
注2:分析价格变动带来的影响要首先学会从“生活即消费”、“生产即企业经营”两个大的方面总体考虑。
三、消费
13.了解影响消费水平的主要因素
消费水平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总体水平:
(1)①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要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必须保持经济的稳定增长,增加居民收入。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的联系。收入差距缩小,会使总体消费水平提高。
(2)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
(3)其它如商品的性能、消费心理与消费观念、商品的特殊性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消费。
注1:此处知识主要用解决如何进一步刺激消费或解决城乡与地区的消费差距促进经济更好发展等问题
如何调动某一群体的消费需求,通常要多种方式增加他们的收入、变相的使某种特定商品的价格下降、引导居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等。
注2:(尤其关注中央为拉动内需而进行的财政补贴政策。)
14.了解不同的消费类型
按交易方式分: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租赁消费
按消费对象分: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按照消费目的分:生存资料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15.理解恩格尔系数
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被称为恩格尔系数。恩格尔系数减小的前提是经济发展,收入增加;其意义通常表明人们的消费结构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社会进步与发展。
16.了解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
人们的消费行为受消费心理的影响。
表现 特点 客观评价
从众心理
引发的消费 仿效性
重复性
盲目性 利:健康合理的从众心理可带动某一产业的发展。比如:绿色消费带动绿色产业的发展。
弊:不健康、不合理的从众心理误导经济的良性发展,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消费是否应该从众,要做具体分析。盲目从众是不可取的。
求异心理
引发的消费 标新立异
与众不同 利:有时可推动新工艺和新产品的出现。
弊:代价大,社会的认可度低。
态度:为显示与众不同而过分标新立异,是不值得提倡的。
攀比心理
引发的消费 炫耀性
盲目性 弊:不实用,造成浪费,对个人生活不利。
态度:不健康的攀比心理
求实心理
主导的消费 符合实际
讲究实惠 利:理智的消费,对个人和社会都有好处。
态度:值得提倡,值得发扬。
17.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1)量入为出,适度消费。消费要与自己的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进行合理消费,既不滞后,也不超前。
(2)避免盲从,理性消费。要避免盲目跟风,避免情绪化消费,避免只重物质消费忽视精神的倾向。
(3)保护环境,绿色消费。绿色消费以保护消费者健康和节约资源为主旨,核心是可持续消费。要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绿色生活、环保选购,重复使用、多次利用,分类回收、循环再生,保护自然、万物共存。
(4)勤俭节约,艰苦奋斗。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是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体现。
心理学知识体系建立
感谢“空手”老师,得益于其对广告类知识体系的搭建思路,使我心心念的心理学,也有的建一建。
元知识—知识点—隐性知识
这三点也分别对应了三个阶段,学习的三阶段,或者说知识体系搭建的三阶段。
阶段1:理解自己,理解学习对象,理解学习的核心。
阶段2:刻意练习,花大量时间和精力,收集各种知识点,搞清楚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阶段3:让知识为行动提供方向与指引。
阶段一
1. 元知识:我是乐于学习的人,兴趣是心理学,长处为表达,问题为不愿坚持做无正反馈的事,希望能通过该体系的搭建,提升相关认知,目标为持续学习3-5年,从心理学小白到小咖。
我要学的内容有三块,一是高校专业版本的心理学知识(基础、社会、管理、发展、统计、咨询、健康),二是基本的咨询技能(方法流派、量表、咨询话术、咨询思路、咨询认知),三是对咨询案例的分析以及对咨询个案的体验(情绪、亲子、婚姻)。
2. 知识源:书籍(学系统知识)、网络论文及谈话(学趋势),以及导师(学思考逻辑)。需要注意的是导师可以引导我们思考,帮我们建立知识框架和逻辑,也可以为我们的行为提供反馈。具体到渠道,那专硕的书籍、得到的专栏、微信读书、网盘及地面课程等,都可以满足知识源的需要。
依据元知识和知识源,就可以制定学习策略了,然后基于现实,对学习成果和进度进行检验。
3. 知识黄金圆环:里到外依次为 理念why—逻辑how—知识what。先问why和how,问自己,作者是如何得出结论和核心观点的。阅读的核心为提出问题。读书前要问自己,这本书整体上在说什么,作者主要持什么观点,他是怎么得出结论的,他讲的有无道理。
阶段二
1. 关键词:该领域的基本概念和术语,还有一些核心观点。关键词类似,弗洛伊德提出:性心理发展理论、潜意识、思维过程、强迫性重复、本自超我、个人体验、均匀悬浮注意。
2. 主题阅读:围绕一个关键词,同时阅读几本书,并寻找与关键词相关的文章和论文(清楚判断主题,划定读书范围,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3. 知识最大公约数:异的部分,是大师们的各自创想;同的部分,是所研究的主题的本质,也是最大公约数。
阶段三
1. 知识模型:将零散的知识点串联,建立知识间的联结,变成模型。模型可以是金字塔层级式、双维度式象限、线性演进式、圆环式,这四种是空手老师提到的,我不了解,后续学到了再回来补充。
然后用模型解释身边的各种现象,代入各种事实和案例进行验证(找至少5个案例),在验证是否科学合理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完善。
2. 知识跨界:去别的领域,为我们提供新的思维方式,让我们易于行动,勇于创新。
3. 知识行动力:学了之后要有反馈,要么行动,要么说出你反对的理由。可以通过咨询、培训、写作、演讲来实施。可以让阅读和写作高度融合,读一段书就可以写一些笔记和感想,用备忘录,写140字,多写。
好了,差不多就是这样,这是我学到的关于知识体系搭建,比较合胃口的一种方法了。
接下来就慢慢拆分,一步步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