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现代对地震还在研究探索中,古人是如何预测和应对地震的?
- 2、关于地震预报
- 3、关于地震的知识及地震的预测
- 4、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
- 5、揭秘:中国古人究竟是如何预测地震的
- 6、大地震来临前,普通人怎样才能提前脱险?
现代对地震还在研究探索中,古人是如何预测和应对地震的?
第一种方法:凝视星空。古人总是善于从星空预测即将发生的事件。他们还利用这种能力预测地震。据《燕子春秋》记载,齐国大臣们曾观察到“天上没有星星,天上也没有星星”。他们以为会发生地震。不幸的是,这种观测恒星的方法早已失传。
第二种方法、仪器法。东汉时,由于地震频发,永元四年至阳光四年三十年间共发生26次地震。统治者非常重视地震。张衡发明了地震仪,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多年的研究,成功地预测了西方的一次地震。然而,地震仪现在已经丢失,只留下一些简短的书面记录。
第三种方法:观察法。古人根据自己的实践,逐渐总结出地震前的一些征兆,通过这些征兆可以提前避免地震。比如“井水没有其他原因,泥浆中夹杂着恶臭,地震前兆也是”,“风和日丽,台风不来,海水骤然涌出,浪涌异常,必然是地震”。也有基于动物异常反应的预测。比如,地震前家禽、牲畜会莫名其妙地躁动不安,不愿呆在家里,蛇、昆虫、老鼠、蚂蚁突然四处乱窜,成群结队地移动等等,这些通常可以作为地震的前兆,这种方法在现代也可以用来预测。
古人用这三种方法来预测地震。不幸的是,其中两个已经丢失。幸运的是,另一个可以使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优势,建立地震观测站,随时观测地壳运动,希望提前预报地震。同时,专家们也在努力修复张衡的地震仪,希望重现这一伟大发明。
关于地震预报
地震预报是对未来破坏性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及地震影响的预测,是根据地震地质、地震活动性、地震前兆异常和环境因素等多种手段的研究与前兆信息监测所进行的现代减灾科学。地震预报技术是从地震监测、大震考察、野外地质调查、地球物理勘探、室内实验研究等多方面对地震发生的条件、规律、前兆、机理、预报方法及对策等的综合技术。
地震预报的三要素指发震时间、地点和震级。《中国地震预报概论》(梅世蓉、冯德益等著,地震出版社1993年版)谈到的地震综合预报五阶段工作程序仅包括表中后五项:即地震形势预测、年度地震中期预报、地震短期预报、地震临震预报与震后预报。
震后地震趋势判定(震后地震趋势预报)——指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地震发生后,对受其影响地区近期内地震活动形势的分析结果,包括对震后不会再发生破坏性地震的无震预报,也包括对震后强余震或更大地震的预报。我国根据观测到的大量前兆异常资料及一系列预报地震的经验,逐渐形成了“长(数年至一二十年)、中(一到数年)、短(数月以内)、临(数天至几十天)”的渐进式预报模式;采取“震源形成及演变过程的追踪与区域应力场变化的动态监测相结合”的工作方式;用“条、块、带、源、场、兆、触、震逼近思想”,进而研究了地震预报的判据、指标、方法以及技术程序。
在中国,一批(1970年代)年轻的中国地震工作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括充分利用历史文献记载和“取象比类”的方法等),取得遥遥领先国际的科研成果。例如,耿庆国根据历代(包括1956-1970年)大旱与地震关系的统计,发现“6级以上大地震的震中区,震前1-3.5年往往是旱区。旱区越大,干旱时间越长,相应的震级越高”的统计规律(公元512年-1879年中国大旱后2-3.5年,发生了7次7.5-8级大地震)。
关于地震的知识及地震的预测
地震分为天然地震和人工地震两大类。此外,某些特殊情况下了也会产生地震,如大陨石冲击地面(陨石冲击地震)等。引起地球表层振动的原因很多,根据地震的成因,可以把地震分为以下几种:
1、构造地震
由于地下深处岩石破裂、错动把长期积累起来的能量急剧释放出来,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面八方传播出去,到地面引起的房摇地动称为构造地震。这类地震发生的次数最多,破坏力也最大,约占全世界地震的90%以上。
2、火山地震
由于火山作用,如岩浆活动、气体爆炸等引起的地震称为火山地震。只有在火山活动区才可能发生火山地震,这类地震只占全世界地震的7%左右。
3、塌陷地震
由于地下岩洞或矿井顶部塌陷而引起的地震称为塌陷地震。这类地震的规模比较小,次数也很少,即使有,也往往发生在溶洞密布的石灰岩地区或大规模地下开采的矿区。
4、诱发地震
由于水库蓄水、油田注水等活动而引发的地震称为诱发地震。这类地震仅仅在某些特定的水库库区或油田地区发生。
5、人工地震
地下核爆炸、炸药爆破等人为引起的地面振动称为人工地震。 人工地震是由人为活动引起的地震。如工业爆破、地下核爆炸造成的振动;在深井中进行高压注水以及大水库蓄水后增加了地壳的压力,有时也会诱发地震。
我们最熟悉的波动是观察到水波。当向池塘里扔一块石头时水面被扰乱,以石头入水处为中心有波纹向外扩展。这个波列是水波附近的水的颗粒运动造成的。然而水并没有朝着水波传播的方向流;如果水面浮着一个软木塞,它将上下跳动,但并不会从原来位置移走。这个扰动由水粒的简单前后运动连续地传下去,从一个颗粒把运动传给更前面的颗粒。这样,水波携带石击打破的水面的能量向池边运移并在岸边激起浪花。地震运动与此相当类似。我们感受到的摇动就是由地震波的能量产生的弹性岩石的震动。
第一类波的物理特性恰如声波。声波,乃至超声波,都是在空气里由交替的挤压(推)和扩张(拉)而传递。因为液体、气体和固体岩石一样能够被压缩,同样类型的波能在水体如海洋和湖泊及固体地球中穿过。在地震时,这种类型的波从断裂处以同等速度向所有方向外传,交替地挤压和拉张它们穿过的岩石,其颗粒在这些波传播的方向上向前和向后运动,换句话说,这些颗粒的运动是垂直于波前的。向前和向后的位移量称为振幅。在地震学中,这种类型的波叫P波,即纵波,它是首先到达的波。
弹性岩石与空气有所不同,空气可受压缩但不能剪切,而弹性物质通过使物体剪切和扭动,可以允许第二类波传播。地震产生这种第二个到达的波叫S波。在S波通过时,岩石的表现与在P波传播过程中的表现相当不同。因为S波涉及剪切而不是挤压,使岩石颗粒的运动横过运移方向。这些岩石运动可在一垂直向或水平面里,它们与光波的横向运动相似。P和S波同时存在使地震波列成为具有独特的性质组合,使之不同于光波或声波的物理表现。因为液体或气体内不可能发生剪切运动,S波不能在它们中传播。P和S波这种截然不同的性质可被用来探测地球深部流体带的存在。
S波具有偏振现象,只有那些在某个特定平面里横向振动(上下、水平等)的那些光波能穿过偏光透镜。穿过的光波称之为平面偏振光。太阳光穿过大气是没有偏振的,即没有光波振动的优选的横方向。然而晶体的折射或通过特殊制造的塑料如偏光眼睛,可使非偏振光成为平面偏振光。
当S波穿过地球时,它们遇到构造不连续界面时会发生折射或反射,并使其振动方向发生偏振。当发生偏振的S波的岩石颗粒仅在水平面中运动时,称为SH波。当岩石颗粒在含波传播方向的竖直平面里运动时,这种S波称为SV波。
大多数岩石,如果不强迫它以太大的振幅振动,具有线性弹性,即由于作用力而产生的变形随作用力线性变化。这种线性弹性表现称为服从虎克定律,是以与牛顿同时代的英国数学家罗伯特·虎克(1635~1703年)而命名的。相似的,地震时岩石将对增大的力按比例地增加变形。在大多数情况下,变形将保持在线弹性范围,在摇动结束时岩石将回到原来位置。然而在地震事件中有时发生重要的例外表现,例如当强摇动发生于软土壤时,会残留永久的变形,波动变形后并不总能使土壤回到原位,在这种情况下,地震烈度较难预测。
弹性的运动提供了极好的启示,说明当地震波通过岩石时能量是如何变化的。与弹簧压缩或伸张有关的能量为弹性势,与弹簧部件运动有关的能量是动能。任何时间的总能量都是弹性能量和运动能量二者之和。对于理想的弹性介质来说,总能量是一个常数。在最大波幅的位置,能量全部为弹性势能;当弹簧振荡到中间平衡位置时,能量全部为动能。我们曾假定没有摩擦或耗散力存在,所以一旦往复弹性振动开始,它将以同样幅度持续下去。这当然是一个理想的情况。在地震时,运动的岩石间的摩擦逐渐生热而耗散一些波动的能量,除非有新的能源加进来,像振动的弹簧一样,地球的震动将逐渐停息。对地震波能量耗散的测量提供了地球内部非弹性特性的重要信息,然而除摩擦耗散之外,地震震动随传播距离增加而逐渐减弱现象的形成还有其他因素。
由于声波传播时其波前面为一扩张的球面,携带的声音随着距离增加而减弱。与池塘外扩的水波相似,我们观察到水波的高度或振幅,向外也逐渐减小。波幅减小是因为初始能量传播越来越广而产生衰减,这叫几何扩散。这种类型的扩散也使通过地球岩石的地震波减弱。除非有特殊情况,否则地震波从震源向外传播得越远,它们的能量就衰减得越多。
在世界各国使用的有几种不同的烈度表。西方国家比较通行的是改进的麦加利烈度表,简称M.M.烈度表,从I度到度共分12个烈度等级。日本将无感定为0度,有感则分为I至Ⅶ 度,共8个等级。前苏联和中国均按12个烈度等级划分烈度表。中国1980年重新编订了地震烈度表(见表)。
中国地震烈度表
1度;无感-仅仪器能记录到;
2度;微有感-个特别敏感的人在完全静止中有感;
3度;少有感-室内少数人在静止中有感,悬挂物轻微摆动;
4度;多有感-室内大多数人,室外少数人有感,悬挂物摆动,不稳器皿作响;
5度;惊醒-室外大多数人有感,家畜不宁,门窗作响,墙壁表面出现裂纹
6度;惊慌-人站立不稳,家畜外逃,器皿翻落,简陋棚舍损坏,陡坎滑坡;
7度;房屋损坏-房屋轻微损坏,牌坊,烟囱损坏,地表出现裂缝及喷沙冒水;
8度;建筑物破坏-房屋多有损坏,少数破坏路基塌方,地下管道破裂;
9度;建筑物普遍破坏-房屋大多数破坏,少数倾倒,牌坊,烟囱等崩塌,铁轨弯曲;
10度;建筑物普遍摧毁-房屋倾倒,道路毁坏,山石大量崩塌,水面大浪扑岸;
11度;毁灭-房屋大量倒塌,路基堤岸大段崩毁,地表产生很大变化;
12度;山川易景-一切建筑物普遍毁坏,地形剧烈变化动植物遭毁灭;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
在设立“国际减灾日”的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也都设立本国的防灾减灾主题日,有针对性地推进本国的防灾减灾宣传 教育 工作。下面是我给大家准备的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1
按照区政府办《关于做好--年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的通知》文件要求,我局周密安排,通力协作,按照积极、慎重、科学、有效的宣传工作方针深入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防震减灾科普宣传教育活动,现将有关情况 总结 如下:
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
我局高度重视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认真做好了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教育活动的安排。局属各单位成立了防震减灾宣传周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全局上下齐心协力,共抓宣传教育的工作局面。
二、开展形式多样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活动
1、区交通运输局组织全系统职工学习防震减灾、应急疏散等有关方面知识;并组织观看了512地震期间的英雄 事迹 。
2、组织区收费管理所、区路政所干部职工联合开展了一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
3、安排区收费管理所通过收费窗口向过站驾驶员进行防震减灾传单发放1000多份。
4、安排区路政所出动执法人员60人次,车辆12台次,采取流动宣传方式,沿线进行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宣传。
5、安排区运输管理所对全区客运、货运及维修厂共233家道路运输企业下发了防震减灾宣传资料300多份;同时要求企业做好职工防震减灾的宣传和教育工作。
三、不断开创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工作新局面
为期一周的防震减灾宣传活动周已经顺利结束,我局对此次活动进行了认真总结。下一阶段继续组织实施好防震减灾知识进机关、进运输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好地震应急演练,加大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地震科普宣传工作力度,努力增强广大干部职工防灾减灾意识和能力。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2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防灾减灾日”,5月6日至5月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我院为进一步加强 安全生产 监管,做好安全管理和灾害事故应急处臵工作,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开展了一系列防灾减灾宣传活动,现将我院宣传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安排部署
召集各科室主任、护士长开会,院长充分分析了防灾减灾工作严峻形势,要求各科室从维护自身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出发,深刻认识做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还要求各科室组织学习《安全预防与自救》,要求全体职工观看电影《唐山大地震》,开展一次家庭灾害风险隐患排查,以科为单位组织一次避险经历和避险 经验 大讨论,增强广大职工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技能。
二、开展宣传活动
我院在LED显示屏滚动播放防灾减灾日专栏,宣传防灾减灾知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法律法规等,向职工及患者宣传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知识并让其了解相关法律、法规。
三、进行隐患排查
结合我院安全生产要求和工作实际,由保卫科牵头,组织各科室开展隐患排查,对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手术室、病房、食堂、供电配电室等重要部位进行隐患排查,同时,重点对药械储存、重要仪器设备和有毒有害物品保藏设施等进行检查,发现问题,现场提出要求,落实责任,及时排险和限期整改。另外,提醒各科室谨防暴雪、暴雨、雷电、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导致设施损坏等事故,严防衍生、次生灾害发生,确保人员安全,增加安全意识。
四、强化应急准备
加强救护车辆保养和检修,处于待命状态,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就近、就急派出急救力量,第一时间转运伤员。严格执行24小时值班和领导带班制度,确保自然灾害发生后信息 报告 及时和政令畅通。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3
非常高兴,大家只用了短短几分钟的时间就顺利、安全的完成了今天的紧急疏散演练。“生命诚可贵,安全最重要”,我校十分重视 安全教育 ,每年都要举行紧急疏散演练,举行自护自救培训。为贯彻落实防震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的精神,我校于今天举行紧急疏散演练活动。
大家知道,自然灾害的发生是人类无法抗拒的,但是人们可以通过有效的 措施 把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汶川大地震时,-安县桑枣中学紧临着震灾最为惨烈的北川,却在这场举世震惊的特大地震中,学生无一伤亡,老师无一伤亡。因为该校从20--年开始,每学期都要在全校组织一次紧急疏散演练。由于平时多次演练,地震来时全校2200多名学生,上百名老师,仅用1分36秒的时间从不同的教学楼和不同的教室中全部冲到操场上。要知道,该校每个教学楼内的学生都非常多,人员密集,学生数最多的班级有80多名,能做到安全、快速的疏散很不容易。桑枣中学抗震救灾的经验告诉我们,平时重演练,震时无伤亡。因此,开展防灾减灾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不断提高师生应对突发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各种自然灾害造成的伤亡和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同学们,在校园中,需要紧急疏散的机率并不大,但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做好准备,减少同学受伤的机会。同学们时刻要有安全意识,了解发生紧急情况时如何应变及紧急疏散的程序。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基石;保障生命,尊重生命是安全教育永恒不变的主题。同学们要在努力保障自己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尊重他人的生命权。当危险突然来临时,不能自私自利夺路而逃,更不能为保障自己的生命权而恶意损害他人的生命权。要服从指挥,从容镇定,遵守秩序,让所有人在最短的时间内撤离到安全的地方。
同学们,今天的成功演练,是对生命教育的最好行动。愿警钟长鸣,生命之树常青。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4
一、加强组织领导,制定详细宣传方案
为切实做好本次法制宣传周的各项工作,我局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此次宣传活动的相关事宜,并下发《“加强预防 文化 建设提高防灾减灾意识”宣传主题月活动》,要求各市、区地震主管部门结合防灾减灾日、市20--年度科技活动周和“防空防灾疏散演练”等活动,制定了详细的宣传方案,并将此次活动的开展情况作为市、区防震减灾工作年终绩效考核中宣传方面的重要内容,切实加强此次宣传主题月活动的组织领导。
二、加强学校地震科普宣传,实现学校宣传全覆盖
在“5.12”汶川地震--周年纪念日和“防空防灾疏散演练”活动期间,我局开展了系列地震 科普知识 宣传活动。
一是深入学校开展地震科普讲座。5月7―11日,市地震局先后为统一路小学、小学、经区实验小学和区幼儿园的师生们进行了科普讲座,三市地震部门也深入学校进行了科普讲座。
二是组织开展地震科普辅导员培训班活动。5月11日,市地震局和教育局在小学举办地震科普辅导员培训班活动,市56所学校的地震科普辅导员和小学1400多名师生参加了此次培训班活动。
三是指导学校开展地震应急避险演练。5月11日上午,我局在市区第九中学、高区实验小学、经区实验小学、区机关幼儿园统一开展了校园应急避险疏散演练,三市也各选择了一所学校开展了疏散演练,并邀请其他学校负责人到场观摩。
三、依托地震科普宣教基地,开展“开放日”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的基地宣传作用,在我局台网中心组织“开放日”宣传活动。5月9日上午,古寨小学师生分批来到我局台网中心,我局专业技术人员结合现代化监测系统,向广大师生介绍地震基础知识、监测预测现状和应急避险常识。
四、加强部门联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
一是开展进企事业单位宣传活动。5月11日,走进中国银行分行等企、事业单位开展地震知识讲座活动。通过介绍地震科普知识、防震减灾法律法规等内容,进一步提高企业员工和机关干部的防震减灾意识。
二是组织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成员收看电视电话会议。5月24日上午,我局组织全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收看中宣部和中国地震局召开的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会后要求各与会各单位深入学习会议精神,全面加强各项防震减灾宣传工作,促进我市防震减灾事业健康发展。
三是积极开展全市学校防灾减灾演练活动。“5.24”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市人防办和我局联合消防、卫生、教育、等部门在全市所有中小学和幼儿园开展防空防灾疏散演练活动,在市九中主会场,摆放了8块展板,发放地震科普知识读本近800本,市地震局和地震台走进市第二实验小学开展防震避震常识讲座,开展了“知识护航,防灾减灾”为主题教育活动,各市、区地震部门按照统一部署,广泛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和防震避震疏散演练,全市参加疏散演练的师生人数达到32.8万人次,进一步提高全市广大师生的防震避震意识。四是联合妇联等组织开展地震科普知识宣传。5月24日下午,高区妇联与高区地震局联合在田村社区组织“火炬巾帼流动讲堂”活动,高区地震局工作人员为田村社区150多名妇女同志讲解了防震避震知识,活动期间还发放了大量防震避震宣传材料。
五、充分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开展社区宣传活动
5月11日上午,“省地震安全示范社区”――乐天社区的授牌仪式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小学举行。经区管委会高度重视此次活动,要求全区 其它 社区要以乐天社区为榜样,对照标准积极开展创建活动,在今后的工作中发挥各自优势,突出社区特色,扎实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工作。此次授牌仪式将会为我市的社区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六、组织下乡宣传和科技活动周,开展农村宣传活动
5月8日上午,经济技术开发区应急、地震、科技、公安、消防、医疗、社会事业、环保、农经等部门在镇大集举行“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主题宣传活动。经区地震局工作人员一共发放“防震避震知识”、“省防震减灾条例”等近千册,接受防震减灾科普咨询达百余人次。
5月24日上午,高区地震局、宣传部、经发局、农经处等部门,在初村镇集市开展了一场大型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活动。高区地震局开展防震避震常识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公共 安全知识 手册、地震科普知识读本、《农村民居建筑防震抗震知识》等材料,开展农村地震科普知识宣传活动。
七、创新科普宣传形式,开展特色宣传活动
宣传主题月活动期间,在市防震减灾指挥中心大楼、市区主要道路和人员密集场所悬挂“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主题的宣传横幅。利用市行政审批中心、防震减灾指挥中心、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大楼以及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大楼电子显示频,播放宣传 标语 ,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另外,在市防震减灾信息网等网站都制作了专栏,宣传本次活动的主题和地震科普知识,进一步加大此次宣传的影响力。
本次宣传主题月活动后,我市将进一步健全防震减灾宣传的长效机制,积极推进全社会参与防震减灾工作的积极性。在今后的宣传工作中,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宣传进机关、进学校、进农村、进社区、进企业活动,努力增强全社会的防震减灾意识。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5
一、主题鲜明、提前部署,精心组织。
为深入贯彻党的群主路线教育,准确把握新时期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的新要求,突出当前防震减灾新形势、新进展、新政策和新要求。4月30日下午,县防震减灾局召集应急办、人防办、教体局、卫生局、公安局、气象局等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召开的宣传教育活动周协调会议,就开展“5.12”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进行沟通,就宣传周活动的组织领导、宣传内容、宣传形式、活动主题,时间安排等活动内容进行安排部署,制订20--年“5.12”宣传教育活动周方案,县政府副县长邱舰参加了会议。
二、措施有力、阵容庞大、广泛宣传、氛围浓厚,内容丰富。
为使广大群众充分了解防震减灾基本知识,在防震减灾宣传活动期间,我局通过悬挂横幅、移动宣传展板、播放省地震局公益宣传片、发送手机短信等方式,以多种形式大力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防震减灾科普知识,主要开展了以下内容活动:
1、与县教体局配合,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校园、学校地震应急疏散演练等活动。全县各中小校,幼儿园认真制定地震应急预案,陆续开展地震应急疏散、灾后救护、消防灭火等演练活动。并利用课堂教学、讲座、广播、校网站、墙报、知识竞赛、书法绘画,电影等形式开展科普宣传,深入普及地震科学基础知识。5月7日在县一中,地震应急指挥部成员单位集中观摩20--年县一中应急综合演练活动,共有3400余人参加,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从而拉开了防灾减灾宣传周活动的序幕。
2、5月9日至5月11日,我局分别到县蒲塘小学、第一小学、第一、第二幼儿园开展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向师生发放地震科普知识材料,展出防震减灾科普展板,指导学校师生开展地震应急疏散演练,提高学生自救能力。
3、5月12日,紧扣“城镇化与减灾”防灾减灾日主题,县减灾委在县时代广场举行了宣传教育活动。活动以宣传图片展板、过街横幅、散发宣传资料、现场咨询等多种形式积极向市民进行宣传,共发放传单18000多份,防灾减灾读本500册。县防灾减灾委主任县常委副县长鲁卫东现场指导。此次活动阵容庞大,参与单位众多,内容丰富,得到了广大市民的积极响应,收到了显著的宣传效果。
4、5月12日上午九时许,广场大型显示屏播放防灾减灾科教片《飞跃地心》,移动公司手机信息准时向全县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乡镇干部发送内容为“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6个防灾减灾日,围绕“城镇化与减灾”主题,防震减灾局温馨提示:“弘扬防灾减灾文化,提高防灾减灾意识”的公益短信7500余条,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5、5月14日下午,按照市防震减灾局的安排,县第三小学组织师生观看电影《飞跃地心》宣传片和地震科普展板,响应平安中国千城大行动,推广抗震救灾意识。
6、5月16日,磨溪乡机关、企事业、学校举行联合应急演练,至此5.12宣传周活动圆满落下帷幕。
三、媒体积极响应,宣传到位,影响深远。
本次宣传教育活动周新闻媒体积极配合,第一时间对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进行报道,提高了全社会共同参与防震减灾的意识,有力推进了社会抵御灾害能力。在省地震局网、防震减灾网、县电视台、县政府新闻网刊登和播放了活动报道,县电视台黄金时段播放防震避震科普知识宣传片,使我县社会公众对防震减灾知识有了更广泛的认识。
2022年防震减灾日主题活动方案相关 文章 :
★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精选5篇
★ 2022年防灾减灾活动总结报告(五篇)
★ 2022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通用10篇)
★ 2022年地震逃生演练活动方案
★ 5.12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班会教案模板
★ 2022年国际减灾日活动总结最新5篇
★ 2022全国防灾减灾日活动总结范文5篇
★ 2022年全国防灾减灾日宣传活动总结最新5篇
★ 5.12防灾减灾日活动方案(5篇)
★ 防灾减灾主题活动方案大全7篇
揭秘:中国古人究竟是如何预测地震的
征兆之一:天象变化
古人往往将天象变化看成是地震的前兆,以日食现象最多,且多在两汉时期,愈至近世愈少。如《汉书》卷10《成帝纪第十》、卷27《五行志》,均记录了建始三年(前30年)日食之后的地震,说“冬十二月戊申朔,日有食之。夜,地震未央宫殿中”。为此,成帝诏令公卿等各思其执政过失,并令二千石及内郡国举贤良方正能直言极谏之士,谏言举过。在卷75《翼奉传》中,翼奉还引《小雅·十月之交篇》强调日食后必会发生地震,说“知日蚀地震之效昭然可明,犹巢居知风,穴处知雨”,并认为“天变见于星气日食,地变见于奇物震动”。在《后汉书》卷5《孝安帝纪》中也载有东汉永初五年(111年)春正月丙戌,“郡国十地震”的前兆是:庚辰朔,日有食之。同书卷62《荀淑传》也说梁太后执政后,有日食地震之变,遂诏公卿举贤良方正对策。直到明代,日食后伴随地震的记载虽然相对减少了,但也仍见零星记载,如《明史》卷180《李森列传》有“明年夏,日食,琼山县地震”。
当然,直接视星相变化为地震前兆的记载也不少。如《晋书》卷118《姚兴载记》第十八下记载:义熙年间,“客星入东井,所在地震,前后一百五十六”。于是,公卿抗表请罪,但被姚兴否定。姚兴认为“灾谴之来,咎在元首;近代或归罪三公,甚无谓也”。在历代五行志中,记录了个别星象变化与地震的联系,如《宋史》卷49《天文志》记载:“彗、孛犯之,地震。”《虞乡县志》卷十《旧闻考》载,清同治元年(1862年)七月十五日夜,陨星如雨,继而地震,而且连震不断,“十月初七日,地震,十一月初七日,又震”。
关于星变与地震之间的关系,《明史》卷236《金士衡传》也有记载,尽管所载是在讥讽万历年间的政治昏暗,但是,对甘肃地震前四处灾异频发的情况作了详细综合记载,既反映了时人对异常灾异现象的认识程度,也保存了灾异发生呈连锁反应的珍贵资料。金士衡疏曰:“往者湖广冰雹,顺天昼晦,丰润地陷,四川星变,辽东天鼓震,山东、山西则牛妖,人妖,今甘肃天鸣地裂,山崩川竭矣。”并直言神宗“明知乱征,而泄泄从事,是以天下戏也”。从清人王弘祚对星变与地震关系的论述,也可窥见为什么时人把星变与地震联系在一起的原因。人们认为星变与地震与官场治政是密接相连的,认为治理有序,政治清明,就可以预防或消弭地震。于是,当康熙四年(1665年)清廷因“星变地震,求直言”时,王弘祚旋即疏言:“异星见,天失其常。地震,地失其常。挽回天地之变,首在率循人事之常。”康熙十八年(1679年)七月二十八日,京师大地震,魏象枢与副都御史施维翰也上疏陈述一个同样的道理。言:“地道,臣也。臣失职,地为之不宁,请罪臣以回天变。”
征兆之二:地发雷声
地发雷声,也是古代先民最为关注的震前预兆。《宋书》卷34《五行志五》记载,南朝刘宋明帝泰始四年(468年)七月己酉,东北有声如雷,地震。又,泰豫元年(472年)闰七月甲申,东北有声如雷,地震。《魏书》卷112上《灵徵志上》,高祖延兴四年(474年)五月,雁门崎城有声如雷,自上西引十余声,声止地震。唐开元二十二年(734年)二月十八日,秦州地震前的“地发雷声”现象,在《旧唐书》卷37《五行》中记载十分明确,“先是,秦州百姓闻州西北地下殷殷有声,俄而地震。”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右都督麻贵镇辽东,恰巧征战蒙古炒花时,“其地忽天鸣地震”,炒花退去。河北《三河县志》保留有康熙十八年七月二十八日巳时京师大地震前的一些征兆,如:“有声自西北起,殷殷如雷,其声渐近”,“忽然地底如鸣大炮,继之以千百石炮,……俨数十万军马飘沓而至”。当然,关于地震发生的瞬时殷殷有声、有声如雷的记载在历代史籍相关门类中皆屡见不鲜。
同样,古人认为,地发雷声,随之而发生地震,也与治政过失有关,地震仅仅是一种惩戒方式。明万历三年(1575年),御史傅应祯谏言,就是以地发雷声为说辞,言:“迩者雷震端门兽吻,京师及四方地震叠告,曾未闻发诏修省,岂真以天变不足畏耶?”
征兆之三:动物异常反应
史籍中也记录了地震前或地震瞬间动物的异常反应,如北魏太和三年(479年)三月戊辰,平州地震,有声如雷,野雉皆雊。《晋书》卷29《五行志下》有:晋穆帝永和十年正月丁卯,地震,声如雷,鸡雉皆鸣呴。此事在《宋书》卷34《五行志五》中也同录。《大唐开元占经》是唐代收集整理古代天文文献资料的集大成之作,其中有震前老鼠反应异常的记载,如:鼠聚朝廷市衢中而鸣,地方屠裂。明清时期,对地震前动物异常的记载也不少,比如,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一月二十三日夜,河南郑县地震前,“分闻风雨声自西北来,鸟兽皆鸣,已而,地震轰如雷。”清嘉庆年间山西平陆强震后,人们回忆动物异常现象,也认为“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
征兆之四:天气异常
古籍中将异常天气,如太白昼见、冰雹赤雪、云霠蔽天、淫雨水旱、季节反常、风霾等的发生与随之发生的地震联系在一起的记载也较多。有关太白昼见的记载,《宋史》卷33《孝宗一》有:隆兴二年(1164年)春甲寅,白气亘天。是月,福建诸州地震。《金史》卷23《五行》,金章宗明昌四年(1193年)三月,御史中丞董师中奏:“乃者太白昼见,京师地震,北方有赤气,迟明始散”。并认为这些自然现象均是“天之示象,冀有以警悟圣主也。”《宋史》卷359《李纲传下》,也综合记载了几年间的灾异现象,包括:太白昼见,地震水溢,或久阴不雨,或久雨不霁,或当暑而寒,乃正月之朔,日有食之。关于雪雹与地震的记载有:《宋史》卷62《五行一下》,庆历六年(1046年)五月,雷雹地震。同书卷295载孙甫给宋仁宗呈十二事,其中“河北降赤雪,河东地震五六年不止”,“忻州赵分,地震六年。每震,则有声如雷,前代地震,未有如此之久者”。孙甫认为这些自然现象都是“政事弛,赏罚差,百官废职,所以召乱也”,而要“应天之实”,必须“救阴盛之变,莫若外谨戎备,内制后宫”。这种减灾的认识,至明代时已有所变化,一些官吏已经不再把政治得失与自然异常现象联系起来了。《明史》卷258《汤开远列传》载,汤开远为河南府推官时,给崇祯帝的上疏就陈述的是盛夏雪雹后地震以及天气干燥所引发草场自燃的事情,认为对此不能怪罪官吏失职,说“今岁盛夏雪雹,地震京圻,草场不热自焚”,即草场燃烧是因地震天热、气候干燥,并非官吏管理不善而致。云霠蔽天也是史籍中记载的地震前兆之一。《宋史》卷67《五行志》载,宋哲宗元符元年(1098年)七月壬申夜,云霠蔽天,地震良久。《明史》卷24《庄烈帝二》有风霾连地震的记载,崇祯十七年(1644年)春正月庚寅朔,大风霾,凤阳地震。同样在《甘肃新通志》卷2《天文志·祥异附》也记有:乾隆五十年(1785年)春三月初八日,甘肃永昌震前,“大风霾拔木,越二日地震”。史籍中还留下了风霾霪雨与地震相连的记载,如《明史》卷215《周弘祖传》载,隆庆初年邓洪震以地震言事,其疏中有:“入夏以来,淫雨弥月。又京师去冬地震,今春风霾大作,白日无光。近大同又报雨雹伤物,地震有声。”当然,人们经常会把几年间连续发生的自然异常现象联系起来对比朝廷吏治,如《明史》卷246《满朝荐传》有:“比者,风霾曀晦,星月昼见,太白经天,四月雹,六月冰,山东地震,畿内霪潦,天地之变极矣。”
霪雨水旱接连不断而发生地震的记载也不少。《宋史》卷102《吉礼五·祈禜》载,绍兴四年,四川自七月以来霪雨地震。同书卷336有,熙宁初,吕公着知开封府,“时夏秋霪雨,京师地震”。同书卷310载,神宗时,李迪知瀛洲,遇“大雨地震,官舍民庐推陷”。同书卷228载,治平中,蒲宗孟因“水灾地震”上疏言事。又,《明史》卷258《黄绍杰传》,崇祯五年八月,淫雨损山陵,昌平地动。
古人关于地震征兆的总结
史籍中还保留有一些经历过地震的人关于地震征兆的一些描述,主要包括对阴雨、大霁、雷声、动物反应等的记述。山西《虞乡县志》卷十《旧闻考》中,李元瀛的《地震记》,就记录了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九月二十日山西平陆强震全过程。地震前,自八月初六,“阴雨连绵四旬,盆倾檐注,过重阳微晴,十三日大霁”。对此异常天气,“乡老有识者谓,霪雨后天大热,宜防地震”。“二十日早,微雨随晴,及午歊蒸殊甚。傍晚,天西南大赤。初昏,半天,有红气如绳下注”。“二鼓后,……忽然屋舍倾塌,继有声逾迅雷”。而“自初震及次日晚,如雷之声未绝”。地震中动物的反应是:“震时,鸡敛翅贴地,犬缩尾吠声”。“二十四日晚,云如苍狗,甚雨滂沱,天上地下,震声接连,即地水盈尺”。“日数次震,牛马仰首,鸡犬声乱,即震验也”。“初震时,有大树仆地旋起者,有井水溢出者”。
除上述外,历史上地震多发地的有关方志中,也保存有地震征兆的记载或总结,如《皇朝经世文四编》卷10《学术地学》载有龚华民所归纳的“地震之兆”“六端”,这六端又被宁夏《隆德县志》卷4《拾遗·震灾》所转引:1、井水本湛静无波,倏忽浑如墨汁,泥渣上浮,势必地震。2、池沼之水,风吹成縠,荇藻交萦,无端泡沫上腾,若沸煎茶,势必地震。3、海面遇风,波浪高涌,奔腾A渹,荇藻交萦,无端而泡沫上腾,有若煎茶之沸,是为地震之兆……若风日晴和,台飓不作,海水忽然浇起,汹涌异常,势必地震。4、夜半晦黑,天忽开朗,光明照耀,无异日中,势必地震。5、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蜿如长蛇,横亘空际,久而不散,势必地震。6、时值盛夏,酷热蒸腾,挥汗如雨,蓦觉清凉,如受冰雪,冷气袭人,肌为之栗,势必地震。县志作者还十分明确地说:“居民如遇此六兆,急宜趋避,以防不测之灾。”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古人对地震的预兆有天象、地雷、动物异常、天气异常等等。这些预兆其实都是存在科学根据的,我们可以“古为今用”。
大地震来临前,普通人怎样才能提前脱险?
大地震来临前,普通人怎样才能提前脱险?
解筱文
怀着对地震预测的兴趣,最近几年来,我坚持观测天象,拍摄云图,做了一些预测。因此,也引来一些网友的关注。
不时有人发来一些自己拍摄的云图,向我咨询地震预测的事。也有网友向我问询,求证某地近期是否会发生大地震,还引证一些传言及观察到自然现象,让我确定,以好让他们心里有底,做好预防,尤其是要到地震高发国家去旅游的朋友。
对此,我基本坚持私下交流,依据经验和实证现象作以个人判断,供他们参考,减少不必要的恐慌。
大家都知道,随着人类活动加剧,全球气候变化异常,自然灾害问题越来越多,尤其本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已多次发生较大地震。与此同时,地震监测和信息传播越来越迅捷,人们对生命健康更加珍惜,对地震预防工作也更为关注。
官方机构不断在加强地震监测研究工作,但是近年来没有机构敢提前发布地震预警信息,更无准确预报案例;民间也活跃着一些从事地震预测研究的达人,不时有人还发布预测信息,其预测的科学性和准确度,却常遭官方机构和人士质疑与批判。
但是有一条是共识的。那就是,对于地震,目前的确还做不到准确预测。在这样有限的预测境况之下,作为普通个体,倘若在大地震来临前,有没有可能提前预知,从而脱险?
我认为:可能,也几乎没有可能。
先来说“几乎没有可能”。
迄今为止,人类对“地”的认知能力远弱于对“天”的认知。在“天”的探索方面,人类足迹早已达到月球,太空探测器已接近太阳系边缘,用望远镜观测到的宇宙最远距离已超过130亿光年,对宇宙太空的认知水平日益提升,而对“地”的探索认识,目前看,还处于相对“停滞不前”的状态。
目前人类在地球直接钻探最深的记录是12262米,这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地区所进行的一项科学钻探时创造的,当时钻探到这个深度,发现了很多奇异的现象,至今科学也不能解释。即便如此深度,与6000多公里的地球半径相比,还仅是表皮。而要深入研究地震问题,人类必须充分了解地壳结构和地压力变化,才能准确把握地震发生规律。
对于地震预报的类型,业界划分有四个层面:第一是长期预报。对未来10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地域的预报。第二是中期预报。对未来1~2年内可能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域和强度的预报。第三是短期预报。对3个月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第四是临震预报。对10日内将要发生地震的时间、地点、震级的预报。
目前,全球预报地震的准确率只有20%多,还主要是长期预报这块,这只是一个粗泛的预测。而临震预报,鲜有成功预震的案例。1975年,我国地震部门成功预报了2月4日发生于辽宁海城的7.3级强烈地震,并在震前果断地采取了预防措施,使这次地震的伤亡和损失大大减小。还有就是,1976年唐山地震后,根据后来的历史解密,这次地震实际上被成功预测了,震区的青龙县无一伤亡就是最好的例证。
除此之外,真还没有成功的临震预测案例。准确的地震预报必须同时满足这三个条件,即:准确的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缺一不可。
至于网传的地质学家李四光临终预言:50年内,中国有四个地方会发生地震,唐山、汶川、玉树都应验了,还有一个地方没有发生,就是在×××。虽然这个桥段被证明是谣言,李四光并未预测过所谓的“四大地震”。但现在,每遇到“风吹草动”,还会出现不同的填充版本,导致人们恐慌。实际上,退一步讲,即使是他预测的,50年如此大跨度的预测,早已超过长期预报10年的最大时效。
所以,以目前的预震能力,准确预测地震,官方做不到,民间也是如此。倘若大地震来临前,普通人很难提前获知预警信息脱险。
好了,现在再来说说“可能”。
第一种可能是这样的。当看到涉及地震云、极端天气、反常的动物活动等情况,按照历史经验判断,可能会发生较大地震。这时,民间层面,会出现种种预测、猜测等信息,尤其在互联网时代,网上会出现多个版本的预测信息,涉及到不同的地震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预判,而此时主流渠道没有信息,或者还在辟谣。
在这种情况下,受到恐慌的人们,会选择性听从或者受到各种说法的影响,做出自己的避险选择。恰好有人就选择了后来被证实为更靠谱的预测,从而避免了遭受地震伤害。当然,这种可能只是一种假象“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可能。
第二种可能是这样的。就是官方确实得到较为准确,或者接近准确的预测。但是却很难充分自信肯定,做不到接近100%的准确度,还有就是决策系统的复杂性所致,不敢轻易发布。为什么会是这样呢?请注意:地震预测是自然科学,更是社会科学!
假如地震部门发出这种预警,但后来证明时间错误?地点错误?震级错误?那么,所造成的巨大社会影响谁来负担?曾经在新疆某地,就因为受内部所谓的地震信息影响,导致一个县城的人员开始转移,最后被政府费力被劝回,而实际上,在那个时段和地域并没有发生地震。就在今年8月1日,日本气象厅误报东京湾9级地震警报,还引发了日本短时混乱,民众恐慌不已。
按照现行规定,民间预测地震信息发布,本身就不具有权威性,很可能还会以“谣言”论处,甚至追究责任。前面讲过,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没有人敢准确向公众预报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震级。即使有确信的预测,要发布,也需要胆识和勇气。
如果要对外发布,既想较为准确预报提醒,又不至于给自己招致麻烦。我通常采取的措施是这样的:预测涉及到国内的地震,能不言则不言;预测涉及到国内邻近边界的地域,能划到邻国地域,不归在本国地域;预测涉及陆地边缘的,尽量归到其相邻海域。
经过三年多时间的个人学习、经验积累和预测效果,我认为,主要通过观察地震云(当然“地震云”一说,用现代科学认定是伪科学)的形态和状况,一般的地震等级和大致地域是可以较为准确判断出的。如果再结合各地天气预报数据分析,效果会更好。
至于说较大地震,那就更为明显。地震云实际上表明,地震确实已发生了,只不过正在地球之内生发之中。对此,只要把握外在的现象,静等本质的变化即可。
作为一个普通人,有过地震预测方面的专业或非专业学习,当所在地发生较低等级地震,根本就不用怕,因为现在的城市建筑、设施等抗震等级应对小震是不存在太大问题的;若发生较大地震,一定可以预知并提前脱险。由此,我认为,在很长年代,大地震前,大规模群体性转移的可能性基本没有,而一些个体性“分逃”则完全可能。
要改变地震预测预防这一尴尬现状,我认为,官方和民间这两个层面必须加强合作,融合发展。
官方对地球的“实体”实证认知才到地表层面,但尚未处于地震科学研究的较高阶段,主要侧重于地震地质和地震统计来分析预测;民间对地球之上的云图、自然现象等“虚体”认知也处于玄幻状态,主要侧重于地震前兆状态分析研判,虽有一定道理,但也很难做到科学实证,不能被现代科学系统接纳。
当然,曾经还有一些纵贯体制内外的地震研究学者,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应用于地震预测研究中,取得过遥遥领先国际的科研成果。
事实上,通过加强跨领域、跨界面、跨文化的业内开放性交流合作,取长补短,相互补充,将地质观测、统计分析、前兆研判等有机结合,无疑是全面研究地震规律和预防预测地震的重要基础。
古代的智慧、民间的经验,再借助官方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和技术设备,所获取的各种观测数据、气象资料、研究资料、大数据等支持,很可能会将地震研究和预测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面。
多难兴邦,不仅仅是一次次激励人民战胜困难,从灾难中坚强挺立起来,更应该是激励人们奋发图强,不断拥有主导自我命运的能力,使国运愈来愈昌盛,免遭厄运。
如果很难做到这点。我以为,普通人还是多掌握些地震预防知识和必要能力,做好自己:小震不慌,中震不怕,大震能逃!
这已足矣!
解筱文:评论人、作家、战略管理研究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