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小学科学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要求从生活走向科学,从科学走向社会,要不断地了解生活、了解社会、了解现代的前沿科学技术、了解新课标下的中考信息、掌握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必须应用信息技术。因此,如何更有效地将信息技术运用于以体现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初中科学的教学中,这是我们应该思考和研究的重要课题涝灾时间和研究中,我逐渐感到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初中科学教学过程中,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积极作用。
1、 可加大课堂信息量
现象等现实生活中知识,学生积累不多、比较贫乏,可利用信息技术很好再现出来。在短时间内给学生提供大量的感性材料,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他们的合理猜测、推理现在的科学教学需要学生大脑内存储很多的生活的科学知识。教学涉及到的一些事物、提供帮助,例如: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节时,可以让学生看划船、溜冰、游泳等镜头。在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时,播放奥运会上游泳运动员奋力拼搏的镜头等,加深学生对一些现象的直观了解,从而给学生以感官刺激,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望,有利于教学顺利进行。信息技术的运用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障碍,通过对大量事实及实验进行分析、归纳、推理得出科学的概念和规律。
2、 有利于知识的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会碰到有些知识比较抽象,受实验条件等的影响,用传统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可以将科学知识形象化、具体化,把抽象变为具体,静态化为动态,帮助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转换变化速度。例如:能量转换,特别是动能转化为弹性势能,其中小球的形变是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的,不易观察,可以用计算机将球的形变过程“慢镜头”模拟出来,再放出来就比较直观了,并且可以反反复复地放映。
信息技术的合理运用,有利于转换观察空间。如分子的运动,以及分子间的作用力我们看不到,只是让学生去想象,通过flash课件制作,大屏幕的放映看到模型中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分子之间的间隙,不同物体接触时不同颜色的分子彼此进入对方现象,可以把长时间的扩散现象缩短到很短的时间内完成。克服时空的限制。把微观的知识放大宏观化,为学生探究微观知识架设桥梁,巧妙地引导学生分析其本质,也培养学生的微观想象的能力,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使模糊的知识清晰化。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能很快突破教学难点。
3、 可拓宽课堂教学空间
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和在一些以学生的猜测、讨论、实验探究为主的探索性实验的教学中,由于需要学生主动参与的内容较多,常常会感到时间紧迫。如能在这些课中适当地运用信息技术,将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在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那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为了保证探究顺利进行,教师必须要对实验时牵涉到的实验器材的组装及实验中应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有关的注意事项给予指导,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法边示范、边讲解,既费时又使学生容易听了这、忘了那,顾此失彼,因此,在教学时利用信息技术,先把实验装置展示在大屏幕上,接着点按鼠标,将要点内容配以动画与变幻的文字一并定格在大屏幕上,学生在操作时,有什么问题只要抬头看一下提示,又可以继续实验了,效果很好。
学中经常出现阅读量比较大,内容比较多的问题或习题如果靠课堂板书是很费时间的。出现这些情况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采用先把题目打好,再通过大屏幕投影,板书效果好又省时间,对答案可以用动画等生动的形式出现,提高学生的兴趣。
对于课本中的图片可以把他们扫描存储起来,在做幻灯片或者对书上某个知识点提问时很方便的应用,对化解知识难点,化抽象为形象,化静态为动态,提高课堂效率很有帮助。
4、 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互联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利用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可以构建信息丰富的反思性的学习环境和工具,允许学生进行自由探索,极有利于他们的批评性、创造性的思维的形成和发展。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保护学生的创新的个性,培养学生创新的能力是新课标对教师提出的一个新要求,信息技术为教师提供了条件。当学生对某个科学现象有自己的观点时,可以及时提出或利用计算机网络与学生讨论,也可以提供给大家进行研讨和交流,教师提供解答或自己上网找答案。这样的多问交流会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实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学思想。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允许学生怀疑教材,提出不同的观点,反驳教师,突破经典,离经背道。当有些问题教师得不出答案时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索,更鼓励他们上网查询,让学生学会更好的运用信息技术,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能。
5、 可拓宽师生的知识面
信息技术的运用超越了教育、教学的传统师爷,为教学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新课标出现了很多新的知识点,有“生活中的科学”、“科学世界”、“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等等,既要注意生活,更多的是要了解生活,有很多生活上的知识不可能一一的去了解,科学世界以及环保方面的知识很多的靠网络浏览器来查询。例如“超导体和半导体”方面的资料已经在高科技和生活中的应用,“纳米材料及技术”、“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已有解决的方法等。更多的鼓励学生自己去上网查资料,通过自己的了解提高学生探究科学知识的兴趣。
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手段和方式的局限性,打破单一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和学的多元化,提高教学的效益。但是,要使信息技术在科学教学上真正发挥其强大的功效,必须要注意信息技术的各种媒体数量选择和组合方式的合理性,在运用信息技术时,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有的放矢,同时注意和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要使信息技术的运用和传统教学最好地结合起来,还有待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
如何应用信息技术构建智慧课堂
需靠自然大数据采集,形成3D可视化的管理系统,将内容呈现(Showing)、环境管理(Manageable)、资源获取(Accessible)、及时互动(Real-time Interactive)、情境感知(Testing)五个维度(SMART)互联共通起来,把传统教室变为无边界的未来教室,让教学提升到另一个维度。图扑软件对目前状况做出评价“改变教育就要从改变教师开始,改变教师则需要从改变教室开始”。
改变教室运维,从建立3D可视化入手
通过实时、智能化的大数据采集与分析,为管理者提供覆盖教学管理、教师使用、能耗管理、设备管理、预警管理等全方位的数据可视化呈现,同时评估老师、学生的行为特点和资源使用,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更加有“人情味”,让管理更为人性化。基于物联网技术建立的智慧教室可视化管理提高了智慧教室运维的效率。
立足轻量,化繁为简
通过大数据构成直观的3D画面,拥有最直接的视觉体验。让97%的教师可以不用通过专业培训就能自如的使用智慧教室(就像使用手机一样),告别臃肿的操作系统,让教师可以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进行管理。什么是轻量可视化可以参考一下 Hightopo,跨平台实现图形展示和交互体验,想必会给智慧教室运维带来优秀的操作体验。
信息化有助改善教育效率
智慧教室信息化,将管理变得简单,扫清师生们的后顾之忧,在处理琐事的方面上节省大量时间与精力,让教育回归传道授业解惑本身。同样,网络的介入,实现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跨空间共享,打破了教育资源的不平衡的局面,推动搭建个性化和数字化的教育环境,改变教育模式。
资料扩展
图扑软件(Hightopo)是由厦门图扑软件科技有限公司独立自主研发,基于HTML5标准技术的Web前端2D和3D图形界面开发框架。非常适用于实时监控系统的界面呈现,广泛应用于电信网络拓扑和设备管理,以及电力、燃气等工业自动化 (HMI/SCADA) 领域。
Hightopo 提供了一套独特的 WebGL 层抽象,将 Model–View–Presenter (MVP) 的设计模型延伸应用到了 3D 图形领域。使用 Hightopo 您可更关注于业务逻辑功能,不必将精力投入复杂 3D 渲染和数学等非业务核心的技术细节。多年来数百个工业互联网可视化项目实施经验形成了一整套实践证明的高效开发流程和生态体系,可快速实现现代化的、高性能的、跨平台桌面Mouse/移动Touch/虚拟现实VR图形展示效果及交互体验。
教师应该怎样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
信息技术应用于现代教育教学中,与学科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但在信息技术的使用实践中,我们发现课堂上的使用并非多多益善,而要高效合理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需要教师本身有很好的信息技术基础,更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在学生缺乏兴趣、困惑不解、无法感知、主动参与等过程中,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 建构的重要因素。从学生的发展需要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关键词: 信息技术 合理 有效 辅助 在科学技术发展迅猛的今天,随着计算机及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无疑是给学校教育插上了一双有力的翅膀,成为教师进行教学模式变革的手段,使教育教学方式越来越多样化,也使学校变成充满活力和创意的学习场所,更是为学生提供开放性的自主学习环境和资源,更好的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探索创新的能力。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教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适应现代化教学的需要。但是如何合理有效的将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从而充分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自主的思考,培养学生的不断创新的能力?本文就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合理有效地运用信息技术作一些初步的探讨。 一、提高的教师信息技术素养 现代化的教育手段给老师提出一个新的要求,那就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师的素质也在随之提高,要与时代同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计算机网络教学在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促使教师必须掌握和运用电脑技术,一方面提高本身素质,另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和知识面。 我在学校培训教师信息技术课程的过程中,发觉很多有经验的教师都是第一次接触计算机,所以还需从最简单的入门, 最主要是教师自己多操作,多练习,在操作中掌握要领,在操作中掌握技能技巧。有老师问电脑好学吗?我的回答是:只要你会汉语拼音、会汉字就能操作。所以,我愿意为大家学会电脑操作尽心尽力,为教育教学现代化努力奋斗。 二、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其作用是辅助教学,起主导作用的还是教师。利用多媒体技术来揭示知识的形成及来龙去脉,让人感到生动、形象、真实(实况录像),便于学生接受。但在学校组织的多次听课中,我发现大部分教师制作的课件的播放时间占了课堂的大部分时间,课件成了讲课的主体,代替教师上课,而教师则成了辅助作用的旁观者,解说员,或成为电脑的操作者,本末倒置,夸大了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我认为多媒体课件要适量、适度,不是量越大越好,让他牵着鼻子走。有的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喜欢用大量的图片、动画、以及给文字加上不同的颜色,艺术效果,运用大量的声音效果,把课件搞得很花俏,结果整节课结束才发现,教学效果达不到目标。原因在于大量的媒体信息不但增加了学生的负担,还直接或间接的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重点不再突出,学生已经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了这些动画、文字颜色、声音上,内容对其已没有吸引力。其实一节课利用多媒体的教学形式,可以利用一个教学片断,一个具体事例,解决一个知识点,一个具体问题,这样的简单课件也同样是一个好课件,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中,现代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手段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是很重要的,不是信息技术用的越多越好,信息技术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要用到恰到好处,要与传统教学方式取长补短,交相辉映。
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我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
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以学生的心理发展为线索,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合理使用信息技术是实现学生知识建构的重要因素。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的形式在人机交互中感受新知、让抽象的知识感性起来的方法在观察活动中突破难点、让学习的方式主动起来的手段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既可以增长学生的见识,又可以有效地提高课程视野和教学效率。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主动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有关资料也显示:学生在学习时获得的信息83%来自视觉,视觉心理对学生认知发展十分重要。现代信息技术就是将文字、图画、声音、动画、视频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所表现的信息产生极佳的逼真效果,使其内容更充实,形象更生动,更具吸引力。
小学科学教学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它包括动物、植物、物理、化学、地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信息技术作为现代教育的一种媒体,与科学整合是一种需要,更是一种必然的趋势。同时,由于其教学的直观形象、生动有趣,更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在欢乐的情境中获取知识,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增长学生的见识,有效地提高课程视野和教学效率。
我觉得在科学课中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来辅助教学可以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让静止的画面灵动起来,在人机交互中感受新知。
小学生比较好动,他们对动画天生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要依照学生的年龄特点,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想尽办法让静止的教材动起来,让学生的感观动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如我在教学《水的变化》一课中,就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教室,通过自制的课件来模拟水的三态变化,远远比用教材上静止的图片,效果要好得多。学生的每一台电脑上都会出现“水的变化?”几个字。“你想知道水到底是怎么变化的吗?”我适时地发问。“那么随便移动一下鼠标,它会告诉你该怎么做。” 学生很好奇地移动一下鼠标,发现鼠标无论走到哪儿,后面都紧紧跟随一句话:“点击我,你就会明白一切。”孩子们的好奇心被提到了极点。他们按鼠标的提示去做,发现画面一下了变了。北方寒冷的冬季,北风呼呼地刮着,大片大片的雪花纷纷飘下来,河里的水渐渐地结成了冰。孩子们被色彩鲜艳的动画深深的吸引住了,他们的眼睛睁得大大的,生怕错过每一个镜头。屏幕中心出现一个大大的“水”字,这个字闪呀闪地变成了“冰”字;在学生们正看得兴致勃勃的时候,鼠标提示:“想继续看,再点击我啊!”寒冬腊月过后,春天来临,气温逐步上升,天气开始转暖,河里的冰慢慢地融化了,变成了哗哗流淌着的河水。屏幕中心大大的“冰”字,又慢慢地变成了“水”字;鼠标再提示:“后面有更精彩的,继续点击我啊!”就这样孩子们在鼠标的提示下,一步步地进入了情境。到了炎热的夏季,太阳火辣辣地照向大地,地上的一小滩水,经过太阳的暴晒,变成丝丝的水气飘向天空。屏幕中心的“水”字,闪呀闪地变成了“水蒸汽”三个字;水蒸汽继续上升,越到高空,温度越低,遇见了冷空气,变成云,云和云相互碰撞,形成了雨,撒向大地。屏幕中心的“水蒸汽”三个字,闪呀闪地合成“云”字,又慢慢地变成“水”字。至此,完成了冰——水——水蒸汽的演变过程。学生们似乎意犹未尽,思绪还没有从动画中回来。这时,屏幕中心出现“我到底是什么?”几个大字并慢慢地合拢成一个大“?”我组织学生们围绕这个“?”进行讨论。把孩子们拉回到课堂中来。讨论也相当激烈,有的同学说:“我就是水。”有的同学说:“水遇冷转化成冰,冰遇热转化成水,水再加热转化成水蒸汽,水蒸汽遇冷又转化成水。”甚至有的同学还提出了疑问:“冰能化成水,水能结成冰,那么冰能不能直接转化成水蒸汽呢?”于是大家又围绕这个问题开始了新的讨论。学生在激烈地讨论过后,很快得出结论:水有液体、固体、气体三种状态,这三种状态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所以说,利用多媒体演示,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合理运用信息技术,教学便会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不仅克服了条件的限制,而且能让学生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学生们都说跟看动画片似的,既好看,又能增长知识,兴趣特别浓厚。这也是传统教学方法所不具备的。
二、让抽象的知识感性起来,在观察活动中突破难点。
在科学教材中,有些内容比较抽象,小学生不容易理解,这就成为教师教学中一个突出的难点。特别是在学习动、植物知识时,很多动植物学生平时根本见不到,无法获取感性知识。信息技术的介入可使抽象事物具体化,对难点的化解有着积极作用,达到变难为易的目的,让学生学起来更轻松一些,使学生愿意去学,有兴趣去学。
在《植物的一生》教学中,目标是要研究凤仙花的生长过程,学生除了每天观察的记录外,对这种植物的认识还是浅显的,我就找来了凤仙花生长的录像播放给学生看,及时弥补了观察材料的不足。逼真的画面生动地展示植物的各个部分(如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同时配合学生的观察活动,分别将画面快放、慢放、静止、重复、放大,让学生抓住了植物生长的全部过程,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又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密度,使得学生对它们有了具体的认识。
又如我在教学《点亮我的小灯泡》一课中,有两处用到PowerPoint课件辅助教学:一处是学生在观察、描述灯泡的外部结构之后,考虑到学生对灯泡的内部结构是遮蔽的,是有些复杂且不易直接观察的,我及时用PowerPoint课件出示灯泡的内部剖析图片,为后述活动中学生明确电流动的路线作好铺垫。第二处是在学生通过各种方法接亮小灯泡,并用图示猜测电在装置中的流动路线后,在学生尚在犹豫不决,弄不清楚的时候,要想让学生理解看不见的电流是怎样在里面流动的,凭空想象是有难度的,这时,我再次用PowerPoint课件展示了电的流动路线,介绍了它的流动过程,可以说,在学生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有效地突破了这一教学的难点。
实践证明,信息技术是一种现代化辅助教学手段,具有生动、形象、色彩鲜艳、灵活多变、效果逼真等特点,有助于突破重点难点,有助于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等。
三、让学习的方式主动起来,在探究过程中培养能力。
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主体作用的发挥、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不仅能为学生提供一门理想的学习认知工具,而且极大地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时空领域,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我认为信息技术和科学课的整合,不应该只停留在教师做做课件,学生动动鼠标。而应该让学生真正学会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去搜集想要的资料,去筛选有用的信息为自己所用。
在《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的教学中,我就尝试了师生间教与学方式的转变。在电脑、多媒体、网络等信息技术的条件下,个别化教学模式、小组协作学习模式、远程实时交互的多媒体教学、在线学习、在线讨论等等,使得学生的学习更加主动、积极。课上,通过分组教学系统,及时而高效的反馈学生的自主提问;结合教学内容,让学生实时登录网上商场、电子银行,浏览月球风采;运用google、百度等搜索引擎,查找资料,验证、补充教学内容……通过这些方式,多途径学习,交互式学习,多维角度构建知识。这样的学习,学生不仅掌握了《探索月球的秘密》一课的知识,还学到了本课以外的相关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把网络作为一种工具和手段来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我们是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去教会学生怎样去学习,而不是学习了什么。这是信息技术帮我达到了这一点。
总之,所有教学技术和手段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我们强调现代信息技术在实践中的运用,却并不是要抛弃传统的教学技术,而是要把它们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挥它们各自的长处和使用价值,避免其各自存在的先天不足,积极促进各种技术手段之间的协同互补,从而使我们的教学协调发展,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如何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课堂教学
方法有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1、信息技术整合于课程教学,不是被动地纳入,而是主动地适应课程的发展,并与其和谐自然地融为一体。作为课程改革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的飞速发展,必须引起一场学习的革命,使教师更新教学观念,营造学习环境,完善教学模式,变革评价方法。让课堂更精彩。
2、通过学科课程把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融为一体。正因为信息技术既可以丰富视听感受,也可以化抽象事物为具体的、可感的、形象的事物,它集图像、声音、文字与时代气息为一体,教师使用这一媒体,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开阔他们的视野,让自己的课堂富有吸引力,所以,在整合中作为重要工具的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为了减少知识的分割和学科间的隔离,把受教育者所需要的不同的知识体系统一联结起来。这种整合是一种和谐,一重互动,而不等于混合,它强调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效果,使学生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事。其基本特征是它具有学科的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
二、优化课堂教学:
1、信息技术简单地应用于教学,而应该创设主动学习的情景,创造条件让学生最大限度地接触信息技术,让信息技术成为学习者强大的认知工具,最终达到信息技术改善学习的目的,以期最大限度地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2、信息技术与其主体是课程,而并非是信息技术。教学中不能为运用信息技术而使用信息技术,甚至不惜牺牲课程目标的实现为代价,应以课程目标为根本出发点,以改善学习者的学习为目的,选择适用的信息技术。
3、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的更新,既要继承、发扬优秀的传统经验,又要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新精神。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应加强学习管理,加强课外辅导,重视学科基本素养的培养。在使用传统教学手段能够取得良好效果的时候,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方式,生硬地使用信息技术。
4、信息化时代的教师必须有更高的素质。对教材的处理、学生的特点、教法的变革要能准确把握,同时,要积极学习有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努力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即获取、选择、加工信息的能力,由于信息的单一化转变为多元化,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变为自由选择、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样可能会使部分学生在信息的“海洋”中迷失方向,使课堂无法调控,完不成教学任务,导致学生成绩两极分化。
5、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践中,切忌好高骛远,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既要勇于创新探索,又要善于总结过去的经验教训,既要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又要深刻认识学科教学的真谛。
6、说明: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现代学习理论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在教与学的层面上,每一种理论都具有其正确性的一面。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没有一种理论具有普适性,无论哪一个理论都不能替代其它理论而成为惟一的指导理论。
(3)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对需要机械地记忆知识或具有操练和训练教学目标的学习中突显出来。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作用,则主要体现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控制和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
(5)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给学生提供建构理解所需要的环境和广阔的建构空间,让学生自主、发现式地学习。如利用信息技术进行适当的内容重复,帮助学生记忆知识。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情景,让学生便于意义建构。
扩展资料: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将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合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但整合不等于混合,在利用信息技术之前,教师要清楚信息技术的优势和不足,并了解学科教学的需求。在整合过程中,教师要设法找出信息技术在哪些地方能提高学习的效果,从而使学生用信息技术来完成那些用其他方法做不到或效果不好的学习任务。
2、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应该根据不同的教学对象,实施多样性、多元化和多层次的整合策略。对于学习类型和思维类型不同的人来说,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和所选择的学习方法将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习效果。如有的学生不能主动地对外来信息进行加工,喜欢有人际交流的学习环境,需要明确的指导和讲授。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