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2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
学习任何一门科目都离不开对知识点的 总结 ,尤其是同学们在学习历史时,更要总结各个文言文知识点,这样也方便同学们日后的复习。 以下是我整理的2022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欢迎阅读和分享。
目录
2022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怎么提高生物成绩
学好生物的方法
2022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之所以把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为世界近代史开端的最主要原因:揭开了欧洲和北美资产阶级革命的序幕
2.英国自耕农消失的主要原因:圈地运动
3.英国新贵族与资产阶级结盟的根本原因:双方有共同的经济利益
4.英国首先开始工业革命的主要原因:资本主义发展水平高
5.18世纪70年代,英国城乡人口比例为1:2,19世纪初上升为2:3的最主要原因
6.19世纪末20世纪初英国丧失世界工业垄断地位的最主要原因:资本输出多而工业投资少
7.促成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根本原因:资产阶级、新贵族害怕人民群众的革命运动,于是同阴谋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妥协
8.从英属13个殖民地的抗英斗争,到18世纪末转变为联合一致的美国独立战争,出现这转变的主要因素: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形成
9.美利坚民族形成的根本原因:经济发展与交流
10.美国独立战争的根本原因: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与阻碍其发展的英国殖民统治间矛盾激化
11.萨拉托加大捷被称为美国独立战争转折点的主要原因:美国国际地位提高并增强信心
12.法、荷支持美国独立战争的直接原因:打击英国海上霸权
13.美国独立战争胜利的根本原因:美国人民为正义事业而战
14.美国西进运动过程中促进西部振兴的根本因素:资本和劳动力资源
15.美国南方 种植 园主阶级和北方资产阶级进行内战的根本原因:经济利益冲突
16.美国内战爆发的根本原因:两种阶级制度的尖锐矛盾
17.美国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爆发的共同原因:资本主义发展受到阻碍
18.英国议会军和美国北方军队在各自内战初期失利的共同原因:领导者政策有所失误
19. 19世纪晚期,美国垄断组织形成的直接原因: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
20.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的要求
21.发源于西欧的启蒙运动能迅速波及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主要原因:它适应了发展中的资本主义的需要
22.法国大革命成为最彻底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人民群众积极参加和推动
23.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直接原因:巴黎人民第三次武装起义,雅各宾派的革命 措施
24.雅各宾派专政时期,既是成功的措施,又直接导致失败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
25.雅各宾派专政失败最根本的原因:革命恐怖政策出现失误
26.法国“雾月政变”成功的主要原因:混乱中的法国需要独裁者稳定秩序
27.拿破仑对外战争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战争具有侵略性和非正义性
28.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的根本原因:法国的扩张引起欧洲人民的广泛反抗
29.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复辟的波旁王朝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30. 19世纪30、40年代欧洲三大工人运动失败的历史根源:社会经济还没有发展到铲除资本主义制度的程度
31.决定圣西门成为空想社会主义者而恩格斯成为科学社会主义者的根本原因:无产阶级的成熟程度
32.法国1848年二月革命的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要求分享统治权
33.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34.法国“六月起义”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执行委员会强征工人入伍
35.决定空想社会主义理论的“空想”性的最根本原因:不成熟的资本主义生产状况
36.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资本主义制度在法国最终确立的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深入进行
37.英国干涉法国大革命与法国干涉德意志统一的共同原因:争夺欧洲霸权
38.普法战争中,法国战败的根本原因:政治统治腐败
39.巴黎公社革命的直接原因:资产阶级军队偷袭蒙马特尔高地
40.19世纪晚期,形成法帝国主义特征的主要原因:大量资本投在信贷领域
41克里木战争爆发的主要原因:俄国扩张与英法的利益发生冲突
42.克里木战争俄国失败的根源:俄国社会制度的落后与腐朽
43.1861年俄国改革的根本原因:农奴制已成为俄国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44. 1861年俄国改革的直接原因:克里木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腐朽性
45. 19世纪中期,德意志迫切需要统一的原因:分裂现状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矛盾
46.德意志在19世纪中期要求统一的根本因素:全德分裂阻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47. 19世纪末的德国有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了政权
48.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不彻底的资产阶级改革,其共同原因在于:资产阶级尚未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
49.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但中国戊戌变法却失败了,其根本原因在于:生产关系的变化程度
50. 19世纪中期,引起日本幕府统治危机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兴起和发展
51.日本经济垄断组织带有浓厚的封建性,其历史原因在于:实行的资产阶级改革不彻底
52.俄、日帝国主义都带有封建性,其历史原因之一在于:领导改革的核心原属封建阶级
53.18、19世纪俄国沙皇主动进行两次改革的最根本原因:无力阻挡资本主义世界潮流
54.俄国纠合法德两国,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的主要原因:沙俄企图独占东北,作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55.英、美、法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相似原因:旧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
56.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尚具有不成熟性,导致这一特点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尚处于手工业生产阶段
57.史学界认为:“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对欧洲大陆来说,是一个大动荡的时代,同时也是历史性变革的时代。”这一历史性变革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的迅速扩展
58.与17、18世纪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相比,引起1848年欧洲革命的新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出现
59. 19世纪60、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出现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改革的浪潮,其相同原因;根本原因: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进一步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工业革命广泛开展
60. 19世纪中期,资本主义能够逐步形成世界体系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发展了生产力
61.第二次工业革命造成生产力高速发展的根本原因: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62.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更快地推动了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科技与工业生产的结合程度不同
63. 19世纪70年代以后,导致动力工业发生革命的主要原因:电的应用和内燃机的发明
64. 19世纪晚期,推动石油开采业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产生的直接原因:内燃机的发明
65. 19世纪末,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不平衡性加强的决定因素:各国科技和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不同
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整个世界已被帝国主义瓜分完毕,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垄断资本主义的本性
67. 17-18世纪中西科技 文化 出现差距的根本原因:封建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二、目的 目标 意图 用意
1.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的根本目的:限制君主的权利
2. 1660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接受斯图亚特王朝复辟的目的: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3.英法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之前国王分别召开新议会和三级会议的共同目的:解决财政困难
4.英国多次组织反法同盟,武装干涉法国革命的主要目的:维护自己在欧洲的霸主地位
5. 1787年,美国召开制宪会议的目的: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
6.美国提出在中国实行“门户开放”政策的主要意图:进占中国市场
7.法国雅各宾派专政的根本目的:维护和巩固资产阶级专政
8.雅各宾派实行恐怖政策的直接目的:镇压反对派
9.彼得一世改革的根本目的(最终目的):使俄国成为西欧式的大国,增强俄国实力,巩固贵族地主商人的国家
10.彼得一世鼓励发展手工工场的目的:增强俄国实力
11. 1861年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根本目的:确保贵族地主利益
12.推行“铁血政策”来统一德意志的根本目的:扫除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
13.普鲁士于1866年发动普奥战争的直接目的:把奥地利排除出德意志
14. 1869年日本政府实行“奉还版籍”的主要目的:实现全国政治统一
三、作用 影响 结局 结果 后果
1.《权利法案》的最主要作用: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了国王专政
2.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最重大的影响:极大地提高了人类生产力
3.第一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4.第二次工业革命对国际局势产生的最大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5. 19世纪中期,对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起决定作用的是:资本主义在欧美国家取得全面胜利
6.在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7.法国1794年热月政变、1799年雾月政变、1830年七月革命和1848年二月革命的相同结果:维护了资产阶级的统治秩
序
四、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第一次工业革命最显著的特征:大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工场
2. 1848年欧洲革命时期,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主要特点:无产阶级已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进行斗争,开始斗争矛头指向资本主义制度
3. 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开始发生重大变化的显著特征:生产和资本集中,产生垄断
4.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的主要特征: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垄断资本主义
5.日本垄断组织产生的最大特点:在政府保护下产生
6.亚历山大二世改革与彼得一世改革时俄国社会状况的相同特点:工业发展落后于西欧国家
7.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达到高潮的标志:英吉利共和国的成立
8.英国资产阶级最终夺取政权的标志:1688年宫廷政变
9.北美人民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斗争进入高潮的标志:波士顿倾茶事件
10.北美独立战争前,统一的美利坚民族开始形成的主要标志:初步形成了统一市场,英语逐渐成为通用语言
11.南方奴隶主挑起美国南北战争的标志:南方军队炮轰萨姆特要塞
12. 19世纪末美国垄断的标志:大量的托拉斯
13.美国侵华新阶段的标志:“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
14. 18世纪晚期,法国资产阶级革命进入高潮的标志:雅各宾派(资产阶级民主派)掌权
15.标志近代世界体系开始真正形成的两大历史事件:新航路开辟、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6.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确立的标志: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的最终形成
17.衡量一个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机器制造业已实现了机械化
18.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19世纪30、40年代里昂工人起义、英国宪章运动和西里西亚织工起义
19.科学共产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
20.标志法国资产阶级最后战胜封建势力的事件:1830年七月革命
21.1917年,俄国七月流血事件标志着: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结束,政权完全落到资产阶级手里
五、实质 本质 性质
1.英国圈地运动的实质:促使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分离的资本原始积累
2. 1640年英国议会提出了限制王权的要求,这种要求的实质:资产阶级要求掌握国家政权
3.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第一次内战,大块拍卖土地的政策,其实质在于:把封建土地所有制变成资本主义所有制
4.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两次内战之间的议会同军队斗争的实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同农民的矛盾
5. 1649年建立的英吉利共和国的性质: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专政
6.英国“光荣革命”的实质:资产阶级向封建贵族夺权
7.英国《权利法案》的实质:为限制王权提供了宪法保障
8.启蒙运动中的“自由”和“平等”要求的实质:反映发展商品经济和对自由劳动力的要求
9.《人权宣言》的实质:维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利益
10.拿破仑的失败和维也纳体系建立的实质:法国的资本主义还不具备战胜欧洲封建势力的力量
11.法兰西第二帝国的性质:金融资产阶级和大工业家的帝国
12.彼得一世改革的实质:农奴主阶级实行富国强兵的改革
13.日本明治维新中废藩置县政策的实质:清除封建割据状态
14.美国内战前南方种植园经济的实质:使用奴隶从事商品生产的资本主义经济
15. 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的实质: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六、依据 条件 前提 背景
1. 拿破仑能在1799年夺权的历史条件:资产阶级希望他稳定政局
2.19世纪晚期,德国经济长足发展的根本前提:统一市场开辟
3. 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条件:随着工业革命的深入,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
4. 日本明治维新成功的前提条件:武装倒幕取得最后的胜利
高中历史重要结论总汇(世界近现代史下)
一、原因(根源) 因素 关键 条件
1.19世纪末的德国有着浓厚的军国主义色彩,其直接原因在于:容克阶级掌握政权
2. 意大利被俾斯麦拉入三国同盟的原因:与法国争夺突尼斯的矛盾
3. 一战前夕,巴尔干半岛局势空前紧张的最主要原因:欧洲列强扩张势力介入当地
4.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加剧
5. 加速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根本原因:参战国革命运动高涨
6.20世纪初,英国放弃“光荣孤立”政策,与俄法结盟,造成这一行为的主要原因:英德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
7. 一战后召开巴黎和会,历时半年之久的主要原因:欧洲列强间争夺激烈。
8. 日本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沉默”的主要原因:只专注亚洲事务及其权益。
9. 一战后世界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国家之间力量对比发生变化。
10.一战后引起美日之间在东亚深刻矛盾的根源:美国金元势力的膨胀。
11.在华盛顿会议期间,中日会外谈判,日本被迫让步的主要原因:中国坚持斗争。
12.美国提出建立国联,又没有参加国联的主要原因:巴黎和会的结果对美国不利。
13.萨拉热窝事件之所以能成为一战导火线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主要大国均完成战争准备。
14.俄国二月革命后,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得不到人民支持的主要原因:它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15.决定苏俄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转到新经济政策上来的根本原因:苏俄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16.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破产的根本原因: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
17.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直接原因:生产和销售的矛盾。
18. 20世纪30年代美国能够保住民主制度的主要原因:美国有三权分立的民主传统
19.罗斯富新政之所以取得成功,其根本原因在于:高速了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
20. 20世纪30年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走上法西斯主义极权统治道路的根本原因:国内严重的社会危机和阶级矛盾
21.希特勒纳粹党在德国势力大增的最主要原因:打着社会主义和民族主义招牌骗取支持
22.一战后,引起日美在亚太地区深刻矛盾的根源:对中国的激烈争夺
23.日本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根本原因:日本企图以侵略中国转嫁资本主义世纪经济危机造成的社会政治危机和经济危机
24.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的根本原因:实施夺取东南亚的方针,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
25.导致德国在职941年的苏德战场上战略计划落空的主要原因:苏联军民的顽强抵抗。
26.希特勒发动不列颠之战的直接原因:丘吉尔拒绝与德国和谈
27.导致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的根本原因:世界各国人民与法西斯国家的矛盾。
28.苏联没有成为《波茨坦公告》签署国的原因:尚未宣布对日宣战。
29.二战后美国对日本政策由削弱转为积极扶植的直接原因:中国革命的胜利。
30.德意日法西斯专政建立的基本相同因素:垄断资产阶级要求建立恐怖统治。
31.二战后,美苏关系从结盟走向对抗,其根源在于:意识形态和国家利益的矛盾和冲突。
32.二战后初期日本经济迅速发展的根本原因:废除了生产关系中落后的封建因素。
33.二战后造成德国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裂的根本原因:苏、美、英、法对德及柏林分区占领
34.二战后,资本主义进入高速局长时期的根本原因: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的运用
35.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联系较战前更加密切,其根本原因在于:第三次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协作日益加强
36.欧共体成立的原因:欧洲实力消弱;苏联的严重威胁;美国对西欧控制的加强
37.联合国成立初期被美国操纵的原因:美国经济实力强大
38. 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其直接的主要原因在于:第三世界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9.二战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美苏形成实力均抛
40.国际格局变化的根本因素: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41.促使1972年尼克松访华的主要原因:美国政府认为同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符合美国的战略利益
42.苏联失去东欧的根本原因:苏联不具备对东欧的经济吸引力
43.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本身经济力量的衰弱
44.两极格局瓦解的决定性因素:苏联解体
45.苏联解体最主要的原因:体制上的弊端和政策上的失误长期得不到纠正
46.影响第三世界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旧的国际经济秩序的影响
47.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根源:世界经济力量结构多极化
48.当前世界格局形成“一超多强”局面的最主要原因:美日中等国实力增强
49.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出现的直接原因:两极政治格局的解体
5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民族冲突、地区冲突激烈的主要原因:冷战结束,力量对比失衡
二、特征 特点 表现 标志
1、1918——1920年的德国与1792-1794年的法国相比,国家局势的相同特征:新生的社会制度遭到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
2、俄国二月革命后政治形势的最大特点:两种性质的政权并存的局面
3、苏联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的突出特点:形成了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
4、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中期是世界历史上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其基本特征在于:大危机、大动荡、大较量
5、法西斯主义道路的主要特征和表现:通过战争和军事工业摆脱经济危机
6、二战前战争策源地形成的过程中,德国不同于日本的特点:民族复仇主义思潮泛滥
7、罗斯福新政中最能表现新政特点的措施:《国家复兴法》
8、罗斯福新政的特点:确保资本主义私营企业自由制度,但为顺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局部调整原有生产关系中的弊端
9、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显著特点:由局部战争走向全面战争
10、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形势变化的最大特点:形成两极国际格局
11、进入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后,雅尔塔体系演变的特点:逐渐形成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
12、80年代末90年代初,世界新旧格局变化的特点:由两极对立的格局转到经济一体化、政治多极化
13、欧洲统一过程的显著特征:由经济联合逐渐到政治统一
14、欧洲统一过程反映了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当今世界政治多极化、世界经济一体化、区域集团化的趋势
15、第三次科技革命最明显的特点:科学与技术的密切结合,相互渗透,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明显加快
16、日本确立天皇制的法西斯军事专政的标志:1936年二二六事变
17、德奥合并标志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彻底崩溃
18、英国放弃绥靖政策的标志:丘吉尔就任首相(1940.5.10)
19、德意日三国法西斯轴心集团形成的标志:意大利加入《产国际协定》
20、1942年1月,26国共同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21、美国提出杜鲁门主义标志着:美苏冷战全面展开
22、标志着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英法、英俄协约的签订
23、以美苏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形成的标志:华约组织的建立
24、美国推行“冷战”政策的最显著特征:遏制共产主义,但不诉诸战争
怎么提高生物成绩
在高三开始复习了之后,正常情况来讲,考生们的成绩都会稳步上升。这个时候想要提高生物成绩,就要多看书,注重基础知识。对于高三学生来说,时间是最宝贵的,所以考生在看书时不能从首页开始看起,要找到自己基础比较薄弱的地方看,最好是可以背熟知识点。
另外,想要提高生物成绩,是免不了做题的,但是在做题时不能只做,还要学会分析。要知道题目考察的是什么,然后对照着书上的知识点复习,这样学习更有针对性一些。对于做错的生物题一定要做好标记或是整理在错题本上,这样可以在过一段时间再做一遍。
最后,虽然在高三大部分生物课上的知识,都是已经学习过一遍的复习课。但是考生想要提高生物成绩,就要在上课时认真听讲,只有跟紧老师的思路,才能掌握好更多的知识。如果有不懂的问题,一定要及时请教老师,不要闭门造车。
学好生物的 方法
生物是一个比较偏文的学科,所以需要记背的知识点有很多。想要学好高中生物,就一定要把知识点记扎实。要求背诵的知识一定要背下来,没有商量的余地。因为在高考生物答题过程中,只有一字不差的知道某概念,才能做对题目。
严谨是生物学科最大的特点,往往在概念上差之毫厘,结果上可能就会谬之千里。在碰到自己常错的题目或是一些经典题目,高三学生要学会整理错题。不要放过任何错题,只有现在把所有的错题改正并掌握好,才能在考试的时候不再犯相同的错误。
想要学好生物,对于课本中的实验也有给予重视,像是孟德尔测交实验就是考试中经常出题的点。另外实验中的常用方法也是考试中的重要出题点,像是演绎推理法、控制单一变量法等都是比较常见的,由此可以看出课本实验的重要性。
2022高中历史知识点归纳总结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三历史最新知识点归纳一览2022
★ 2022年高考历史备考知识点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
★ 历史高二上册知识点总结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大全
★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归纳大全
★ 高中历史教学2022教学工作总结
★ 各年级历史学习方法大全
★ 高三历史学习方法和技巧大全
★ 2022高考政治文化生活知识点
var _hmt = _hmt || []; (function() { var hm = document.createElement("script"); hm.src = ""; var s = document.getElementsByTagName("script")[0]; s.parentNode.insertBefore(hm, s);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
向所有的人学习,不论向敌人或朋友都要学习,特别是向敌人学习。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1
识记1929年美国经济危机及影响、“自由放任”政策
-1、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原因:
根本原因: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具体原因:
①劳动人民相对贫困,购买力低
②股票投机过度
③分期付款和银行信贷,使市场虚假繁荣
直接原因:生产与销售矛盾尖锐
(2)爆发的标志、地域范围: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市崩溃; 美国→主要资本主义国家
(3)经济危机表现:股市崩溃,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失业人数激增,农产品价格下跌。
(4)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5)影响:
①对各国经济造成极大的破坏;
②(各国):加深各国社会危机:游行罢工不断;法西斯分子兴风作浪。
③(世界):各国加紧国际市场的争夺,彼此矛盾尖锐。同时加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激起当地强烈反抗,从而加剧了世界局势的紧张
④促使罗斯福新政,确立了国家干预经济的资本主义发展模式。
-2、胡佛反危机 措施
(1)措施:采取“自由放任”的政策,不干预经济。
(2)结果:经济危机没有解决,反而更加恶化。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2
识记罗斯福新政,理解罗斯福新政的作用和意义
-1、背景:
①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美国造成极大破坏
②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的失败,使美国民众希望有一个强有力的政府,采取措施克服危机
③罗斯福就任美国新一届总统
-2、目的:尽快摆脱危机,实现经济复兴(直接),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根本)
-3、措施
①整顿金融(突破口);
②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中心措施)防止盲目竞争引起生产过剩
③调整农业——成立农业调整局,调整农产品结构,稳定农产品价格,防止农产品过剩。
④社会福利——加强救济;建立社会保障措施;兴办公共工程,以工代赈。
-4、特点: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实质: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作局部调整,
-5、评价:
积极:
①使美国经济逐渐走出低谷,迅速恢复发展(经济);
②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社会矛盾,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法西斯势力,巩固了资本主义统治(政治);
③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发展新模式,此后资本主义经济进入到以国家干预为特征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时期 (世界)
局限:④新政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不能完全消除危机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3
应用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
①国家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建立“福利国家”
③第三产业(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④“新经济”的出现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1)含义:私人垄断组织和国家政权相结合
(2)背景:
A二战后,欧洲面临重建任务;
B以国家干预为特点的罗斯福新政进行了成功的实践;
C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3)历程:
A首次大规模成功的实践: 罗斯福新政;
B二战结束--70年代初 :普遍盛行;
结果: 资本主义发展进入”黄金时期”
C 70年代初: 适当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出现“混合经济”;
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出现 “滞胀”
(4)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内部调整), 没有改变资本主义的本质。
-3、建立福利国家
(1)目的 缓解贫富悬殊带来的矛盾,稳定社会秩序,维护资本主义统治
(2)实质:国家干预社会财富分配
(3)发展阶段:
A、二战后:逐步建立 ;
B、20世纪60、70年代:逐步完善
C、73年经济危机后:受挫,但继续发展;
D、80年代后:缩小规模
(4)评价 ( 积极;弊端)
积极:
A 使穷人受惠不少,有利于缩小贫富差距,利于社会稳定;
消极:A加重国家财政负担;
B助长了惰性,降低了工作积极性
-4、第三产业的兴起:
(1)原因:科学技术的进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公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及消费需求的多样化
(2)表现:
A、增长速度最快;
B、比重迅速上升,超过物质生产部门
(3)作用:
A、促进经济竞争力提高;
B、拓展经济活动领域,增加了就业,扩大了市场,改善了资源配置 ;
C、一定程度上缓和经济波动,使经济发生质的飞跃
-5、新经济的出现:
(1)由来:20世纪90年代;美国 ; 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
(2)特征:背景: 经济全球化;
基础:知识经济 ;
主导:信息技术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4
理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识记斯大林模式
-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18--1921年)
(1)背景:
A 国内外敌人企图扼杀新生政权;
B 物资短缺,经济极端困难
C 目的 :为了集中全国的物力人力, 战胜敌人,巩固政权.
(2)内容 实行余粮收集制,大中小企业全部实行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和实行普通义务劳动制。
(3 ) 特点:兼有战时和共产主义的特色;背离了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
(4) 评价:
积极:特殊历史时期中,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一项特殊政策,为战胜国内外敌人提供物质保障,巩固了政权。
局限:继续实行,损害农民利益; 被证明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2、新经济政策:
(1)背景:
A多年的战争和自然灾害使经济濒临崩溃;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继续实行引发严重的经济、政治危机
C 目的:恢复经济,稳定政权 ;
(2) 内容:
农业—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交税后剩下的粮食农民自由支配;
工业—解除部分中小企业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
流通---恢复货币流通和商品交换
分配---废除实物分配制,按劳分配
(3)特点:
A、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B、在公有制的前提下,允许多种所有制形式存在。
(4) 作用:①提高了人们积极性,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有利于稳定形势、巩固政权;②探索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3、斯大林模式:
(1)含义:是指20世纪20、30年代苏联在斯大林的领导下,按照斯大林的规划所确立起来的国家政治经济体制。它是苏联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2))产生原因:
①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国际上面临帝国主义的包围;国内落后的经济 文化 。
②苏联封建专制的传统。
③斯大林个人因素。
④根本原因:生产力水平低。
(3)表现:
①工业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农业、轻工业提供资金。
②农业:农业集体化运动。
(4)特点:政治:高度集权,缺乏民主;
经济: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单一公有制;
(5)评价:
积极:
①它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
②在较短的时间里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两个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为后来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弊端: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导致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
②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高。
③长期执行计划指令,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阻碍了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④没有进行有效地改革而日益僵化,成为以后苏联解体的一个重要原因。
(6)认识:
①制定经济政策时,一定要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②要从实际国情出发,保证农、轻、重有比例平衡地发展。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知识点大全相关 文章 :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大全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归纳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各个单元知识点总结
★ 高中必修二历史必背知识点总结
★ 高一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2020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二)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 高中历史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 高中必修二历史经济史复习纲要
高中历史的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史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和发展趋势
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清
确立 巩固 完善 强化 加强 顶峰
集权 专制
↓ ↓
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 | → 解决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维护国家统一,有积极意义 加强专制,消极作用多
发展趋势:不断加强,从集权到专制
二、分裂与统一
1、分裂的原因
⑴封建自然经济的分散性。(占主导地位)
⑵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统治的削弱和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政治腐败)
⑶封建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激化矛盾)
⑷各族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统一的原因
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其原因:
⑴秦汉以来,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有效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⑵从思想上看,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统一的思想要求,经儒家发展为“大一统”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的思想根源。
⑶民族融合使民族之间的凝聚力加强。
⑷中原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强大吸引力,使少数民族向往中原。(被征服)
3、评价:
⑴分裂是历史发展的支流,处于短暂的、次要的地位。
①从时间看,封建社会分裂时间不超过几百年。
②从朝代看,重要的朝代都是统一的王朝,影响巨大、深远。
③从分裂时期看,分裂孕育着统一,出现局部统一。
⑵对分裂与统一要具体分析,尤其是国家分裂不能一概而论,不能对分裂简单地加以否定。
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处于主要地位。要充分肯定国家统一的历史进步作用。
三、治乱兴衰
1、产生治世的原因
⑴统治阶级调整统治政策
在长期战乱、分裂,新王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一般都能认识到人民的力量和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而调整统治政策,政治上加强中央集权,经济上采取修养生息政策,使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出现治世。
⑵统一的局面下,政局稳定,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开元盛世)
⑶在社会出现严重危机之后,经改革调整而出现中兴局面。(光武中兴)
⑷开明的民族政策使各民族之间和睦相处,友好交往。(贞观之治)
⑸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出现乱世的原因
⑴统治黑暗、腐朽。如皇帝不理政事,重用奸臣、宦官等人,造成外戚或宦官专权的现象。(汉、唐、明)
⑵统治阶级内部矛盾激化。(或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
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割据势力膨胀的现象。ex:东汉、唐末
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激化。ex:西晋
⑶农民战争的作用。地主大量兼并土地,造成农民流亡,引起农民起义。
⑷自然灾害。
3、认识
⑴对治世肯定其进步作用,但也要看到,各阶级的地位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这一社会基本矛盾没有改变,正是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使社会出现治世。
⑵乱世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对人民生活造成很大危害。但是:
①处于乱世的各族人民共同生活、共同斗争,有利于民族融合。
②在局部统一地区,统治者为了自身的生存而加强恢复和发展经济,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七国之乱和安史之乱,虽然都是叛乱,但结果不同。七国之乱之后,中央集权加强;安史之乱之后,中央集权被削弱。
四、调整和改革
1、相同点
⑴背景相同。都发生在推翻前朝的大规模农民战争之后,统治者都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的力量。
⑵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恢复和发展社会经济,巩固封建专制统治。
2、措施(相同与不同)
⑴经济:
①解放生产力。
前期-解放劳动者本身和释放奴婢;后期-放松人身依附关系、
②减轻人民负担——从十五税一到三十税一。
③把人民和土地紧密结合起来——安置流民,更名田等。
⑵政治:
①约束统治者,生活节俭,澄清吏治(隋文帝、唐太宗、明太祖)
②减轻刑罚,缓和阶级矛盾
③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内部矛盾
3、评价
⑴调整或改革后,从经济上看,推动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国力富强(不同朝代富强的程度不同,东汉较差),多出现治世。
⑵从政治上看,调整或改革后稳定统治秩序,保证社会安定,完善封建统治制度,推动封建社会的发展。
⑶从文化上,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促进文化繁荣发展。
4、历代改革
⑴管仲改革——奴隶社会富国强兵的改革
⑵商鞅变法——地主阶级封建化的政治改革
⑶王安石变法——封建社会调整统治政策的改革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分裂与统一、治乱兴衰、调整和改革之间的关系
⑴中央集权的加强、调整和改革与分裂统一、治乱兴衰是密切相关的。联系起来认识:分裂时期多乱世,说明改革或调整不成功;而不成功的改革造成分裂、乱世。统一时期多为盛世,说明改革或调整成功;反过来,成功的改革促使统一、盛世出现。
⑵调整和改革、分裂统一、治乱兴衰与中央集权的加强与削弱密切联系。
⑶体现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六、政治思想
1、法家的法治思想
⑴法家思想顺应了由分裂到统一的历史发展趋势,反映了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
⑵法家提出具有发展进化因素的历史观,体现出新兴地主阶级改革旧制的进取精神。
⑶法家思想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封建制度的建立,而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被后世沿袭了两千多年。
⑷法家思想提倡严刑苛法,不利于长治久安,加之统治者滥用民力,超出了农民阶级所能承受的程度,使阶级矛盾激化,秦王朝二世而亡。
2、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
实践证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是统治阶级实行的一种宽松的政策。
⑴它适应当时的社会需要,起到促进生产恢复与发展的作用,出现治世。秦汉以后,每逢大乱,人民贫困时,统治者多采用“修养生息”政策——道家的治国之策。如汉、唐、明等朝。
⑵在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以后,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就不再适应政治、经济的发展,如汉朝“文景之治”时出现了王国问题、匈奴问题等,西汉政治思想从无为到有为,从道家到儒家。
3、儒家的“大一统”思想
孔子“仁”和以德治民→孟子“仁政”和民贵君轻→董仲舒“大一统”思想
儒家思想对中国封建社会影响巨大。它客观上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的巩固;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及社会的稳定;有利于封建社会的长治久安。从此,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思想。
4、政治(统治)思想发展的趋势
百家争鸣→一家专制(秦)→独尊儒术
5、统治者的思想控制
⑴秦朝焚书坑儒、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明朝八股取仕;清朝文字狱。
⑵利用宗教(西汉以后,统治者利用宗教加强思想控制)
中国古代经济史
一、经济发展的原因
1、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政治清明、政局稳定
2、统治阶级注意调整统治政策,鼓励发展生产。
3、大规模农民战争的推动。
4、中原人民的迁移,使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传播,使所到之处经济发展。
5、各地区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中外交流
6、科学技术的发展。
7、广大人民的辛勤劳动,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二、中国古代经济发展的一般表现
1、农业
农业发展一般表现为:生产工具的改进、耕作技术的提高、水利工程的兴修、治河工程、农作物的引种、开垦土地的亩数(增加多少)、产量数(增加)、人口数(增加)。
2、手工业
手工业发展表现为:⑴手工业部门的多少:纺织、冶铁、制瓷、造纸等。⑵分工扩大、花色品种的增加。⑶产量的提高,技术水平的提高和质量的提高。
书上讲到的手工业的发展包括:西汉开始用煤冶铁;北宋也用煤,徐州是冶铁中心;明朝用焦炭炼铁(佛山)。
3、商业
商业发展的表现为:商品种类的增加、商品质量的提高、城市的出现和扩大、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货币的变化。
4、重大水利工程
⑴秦朝灵渠。⑵汉武帝治河。⑶隋朝大运河。⑷唐朝大面积治河。
⑸五代钱塘江海塘。⑹元朝漕运修建运河。
三、中国古代经济发展阶段特征
1、奴隶社会——匹马束丝。
2、封建社会
⑴战国、秦汉时期的阶段特点
①商品种类繁多;②中原市场形成;③封建城市兴起。
⑵隋、唐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城市繁荣,唐中期后商业日益发达;
②政府对商业市场在时间、地点上有严格限制;
③对外贸易发达,政府设置市舶使。
⑶五代——元朝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北,南宋商品经济发展及特点;
②城市经济繁荣,打破时、空限制;
③出现新型货币——纸币;
④设置边贸易市场——榷场;
⑤粮食、农副产品(茶等)和手工业原料(丝等)大量进入市场;
⑥海外贸易发达。
⑦元大都、漕运、海运和海外贸易(泉州港等)。
⑷明清时期的阶段特征
①出现专业性的城市
②明初对外贸易发达——郑和下西洋;
③互市;
④资本主义萌芽。
⑤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货币。
四、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1、重要的经济制度和经济政策
⑴征税依据的变化:
人头税→土地财产税→田亩为主
(汉) (唐) (清)
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封建制度逐渐衰落。
⑵征收物的变化:实物+劳役→货币地租。用银两收税,说明商品经济发展。
⑶税种的变化:税种繁多→逐渐减少。征税手续简便。
⑷农民由必须服一定时间的徭役、兵役到可以代役。以庸为标志。
⑸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商品征收重税。
2、与政治联系
历代经济政策,都是对农村生产关系的调整。当这种调整适应当时生产力水平时,就推动生产力发展,促进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发展,阻碍社会进步。
五、中国古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评价:
①重农抑商政策在封建社会初期,对农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对新兴地主阶级政权的巩固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②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在生产力发展,商品经济活跃、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后,坚持重农抑商政策,把商、农发展对立起来就违反了经济发展的规律,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
六、江南经济的发展和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1、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有三个明显的特征:
⑴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及劳动力),体现了当时劳动力的最高水平。
⑵南移趋势在国家处于分裂或割据、战乱时期最为突出。
⑶政治中心南移对经济中心南移有一定影响。
2、历史的启示
⑴政治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必备条件。
⑵充分合理地利用外来劳动力、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可以促进经济发展。
⑶经济发展必须得到领导者的重视。
中国古代民族关系和对外关系
一、民族关系的基本特点
1、汉族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呈现出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2、由于各民族经济发展方向不同、水平不同,农业民族与周边游牧民族之间存在矛盾,有时发生战争。
二、民族关系的主要类型
1、同一国家内部的民族之间的关系
2、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关系。
三、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
1、和平
和亲——作用是削弱民族偏见,促进经济文化交流。
互市——由官方控制的民族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互市场所一般在边境地区。
会盟——两个民族政权以缔结“和约”或“和议”的办法来约束双方的行动。
2、民族关系的主流、总趋势是友好交往、和平共处。是各民族人民在共同创造中华民族的文化,共同开发祖国。各民族人民在互相学习和交流中,在共同的劳动中,共同反抗斗争中相互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
四、民族融合的概况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初步发展时期。兼并战争加强了华夏族同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2、秦汉时期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确立、发展时期。在统一的国家范围内,各民族之间得到更充分的交流,经济文化进一步发展,汉族形成。秦北与匈奴、南与越族、西与西域各族的关系及开发西南,加强了中原与少数民族政治、经济上的联系。
3、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
①处于封建经济发展时期,民族融合的过程主要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
②五族内迁,出现民族大融合局面。
③少数民族无长期的、稳定的政权,说明这时少数民族的发展程度较为落后;
④孝文帝改革,缩小南北差距,出现统一趋势。
4、隋唐时期的民族融合(统一时期的民族融合 )
特点:
①各民族政权与中原王朝关系密切、友好,战争较少。
②唐中央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通过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直接统治边疆地区,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联系。
5、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第二个民族大融合的高潮时期。
特点:①多个民族政权先后并立;
②封建生产方式向边疆地区深入扩展,如设太学、创造文字、仿汉制建立官制、兵制等典章制度;
③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元统一后北方的“汉人”包括契丹、女真等族人;
④出现了新的民族——回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