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急救知识培训观后感3篇
丰富的急救知识普及讲堂经验,有效扩大企业急救知识普及范围,加强企业急救知识普及深度协助企业组建OHS急救先锋队,有利于保障企业员工生命健康。下面是我为大家收集关于急救知识培训观后感3篇,欢迎借鉴参考。
急救知识培训观后感
关于这急救培训,我感受到了培训的重要性,原本以为很容易的事情在实际操作起来就会乱七八糟,拿学习心肺复苏来说,看老师做起来很容易做,只是要说的话,要记得东西比较多,但总体来说不算难,但是当我们进行实际操作时,总会忘记很多东西,手忙脚乱的,所以一旦遇见紧急情况,一定要学会冷静。
还有就是要多练习,多实践。学会在压力下保持冷静的头脑,这很重要,我们以后会面临很多突发情况,而每一次的冷静分析都有可能拯救自己和他人的性命。
总之,这一次的培训有很多收获,虽然现在可能不会用上,但总有一天我们可以用现在学的只是去救助生命,这将会是很值得骄傲的事,作为医学生,我觉得这次培训让我提前接触到了社会生活中的医学,了解了面对紧急情况我应该做什么,应该怎么做,不会做一个帮倒忙的人,而是实实在在帮助别人的人。
虽然我还有很多东西都没记住,但是,一旦发生该类事件,我一定会知道应该怎么做,不会对伤者造成更大的伤害。
急救知识培训观后感优秀篇
俗话说: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那么在救人的黄金时间里我们应该怎么做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开始了今天的急救培训。
培训课上林老师首先为我们展示了一些图片并播放了一些灾难视频,看着图片和视频里人们痛苦的表情和亲朋好友悲伤的泪水,我深刻的意识到了救助他人的重要性,同时也了解了急救的必要性。接下来林老师为我们讲解了心肺复苏术的原理和在具体操作中的注意事项,还精炼的提出了“安叫叫CAB”的口诀,对我们的记忆和理解起了很大的帮助。随后我们来到假人面前,按照刚刚学习到的知识进行了实际的操作。练习的同学们聚精会神,争分夺秒,仿佛来到了急救的现场;观看学习的同学们则目不转睛的看,心理默默地记。相信这样的实操能对大家的学习起到很好的作用,在需要我们的时候能拿得出、救得活。
下午的课程则是四个要点:止血、包扎、固定、搬运。四个要点循序渐进,相辅相成。陈老师也如同上午的课程一样,从活生生的例子来说明这四个要点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接下来讲解了四个步骤的原理和注意事项。同学们则分组进行了练习,你来我往,大家也练习的非常认真。但是骡子是马拉出来遛遛,再完成今天的学习后我们还进行了一次急救考试。考试分为两个部分进行,首先是心肺复苏术的考核,然后是包扎的考核。考试虽然严格,但是所有的同学都顺利过关,为今天的培训画上了完美的句号。
通过今天的学习培训,我们深刻意识到了急救知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掌握了必要的急救技能。当然我们希望在以后的生活工作中永远不要用到这些技能,但在危难来临时我们也能应对自如,这就是今天学习的意义吧。
急救知识培训观后感范文
9月7日,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主办,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承办的“急救为人人”2011世界急救日主题宣传活动在北京邮电大学宏福校区隆重举行。全国人大会副委员长、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华建敏出席活动,中国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王伟出席并讲话,副会长郭长江、王海京、秘书长王汝鹏出席。国务院应急办、教育部、铁道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等有关单位领导,红十字国际委员会和红十字会与红新月会国际联合会的代表参加了活动。活动现场,由近四千名北邮师生身着红白色T恤衫组成的巨大红十字格外醒目,鲜艳的旗帜在场地上高高飘扬,“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人道、博爱、奉献”等标语随处可见。在这里,青春的活力与人道的情怀交相辉映。
王伟讲话指出,自救互救和逃生避险技术是公民必备的生活技能,而普及这些知识和技术,是中国红十字会的法定职责和光荣使命。他希望更多的人,特别是青年人,加入到学习急救的行列中来,成为红十字救护志愿者,为和谐社会、安全工作和健康生活保驾护航。
红十字志愿者代表宣读倡议书,呼吁“人人学急救,急救为人人”。活动中,与会领导向中国红十字会应急救护精品课程评选和红十字“救”在身边征文比赛的获奖单位和个人颁发了证书和奖杯。中国红十字会总会训练中心培训基地救援队、军训教官、救护培训教师、北邮学生四支方队演练了止血、固定、包扎、搬运等意外伤害事件现场的应急救护技术。
随着华建敏宣布“全国心肺复苏演练活动开始”,现场四千名师生和红十字志愿者同时开始进行心肺复苏演练。
除了在北京邮电大学的主会场外,还在香港、福州、济南、青岛、淄博等城市设立了分会场。活动现场的大屏幕不时播放着其他地方的演练场景。无论北京、福州,还是青岛、香港,不同的着装,同样的技术,同样的红十字标志,大家共同创造了我国规模最大、人数最多,也是参与地区和城市最多的群众性应急救护演练的纪录,同时将2011年世界急救日系列宣传活动推向高潮。
世界急救日期间,地方红十字会也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活动。北京市红十字会与北京电视台合作举办了北京市第三届红十字电视知识大赛;辽宁省红十字会与省应急办、十二届全运会组委会共同举办了红十字“救”在你身边——迎全运红十字应急救护大赛;海南省红十字会与省地震局、省安全办和省安监局共同举办了了海南省第二届地震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大赛。
我是冰激凌大王 读后感
这本书是孙幼军爷爷写的《怪老头儿》系列作品之一,是非常有趣的一本童话书。
这本书寓教于乐为一体, 在阅读中不知不觉让我受到了教育,书中的故事大部分是以对话的形式来叙说的所以读起来非常的有趣。这本书里有很多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没有鼻子的小狗》、《小狼请客》、《西瓜房子》、《三个吃冰激凌大王》等。
故事有让我开怀大笑的;有让我真情流露的,但在这本书中,《三个吃冰激凌大王》是我的最爱。故事主要讲的热情大方的瓷猪、憨厚的泥巴熊和聪明伶俐的陶猫,他们三个都来自不同的小主人,从未相识的存钱罐却在一次偶然的夜晚在冰激凌店相识相知了。故事最精彩的部分是(在冰激凌店里,有蛋筒、有新地;有奶油味的,有巧克力味的,由草莓味的……还每人吃了25盘冰激凌,并约好明天晚上还来。)第二天晚上它们吃完冰激凌付钱时,却发生了意外:陶猫和瓷猪都没钱了,而泥巴熊有很多银角子,从肚子装到了头,但他却是个死膛的,打不开,泥巴熊为了不让朋友失望,说了一句“我有钱”后就站起来爬到椅子上,要往下跳,幸亏朋友及时拉住了他。很佩服泥巴熊的精神,它能为了朋友可以失去一切,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到最后,泥巴熊把头碰了一个裂缝,只有一个银子,于是,泥巴熊使劲摇晃他头,别人以为他在表演节目,给他投了好多银角子,工作持续了好几天,熊感觉比以前快乐多了,因为有两个真挚的朋友在,省么都不用怕!)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看完以后,泥巴熊舍己为人的品格深深地感动了。他为了好朋友可以不惜一切,甚至差一点就粉身碎骨。同时,也使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有真诚的朋友在你身边,什么困难都不用怕。只有拥有了更多得好朋友、挚友,你的生活才会缤纷多彩,才会比以前快乐、幸福。友谊是最珍贵的。我们要珍惜每一份友谊。
大王书读后感
大王书读后感1
从未想过一个幻想故事如何体现真,但从《大王书》里每一个环环相扣的情景,我感觉到了真,里面有些部分都比较接近现实,而且还有很有想像,首先促成了一本完美的幻想故事。
记得有一段故事是这样的:当茫的军队被熄的军追赶时,茫发现有一个陌生的小女孩不小心掉进沼泽里了,熄就在身后,但茫却不假思索去拉小女孩,半天才拉出小女孩,熄此时也已赶到离他们不远处的地方。从这里充分体现了茫的善良,身处困境,善良的他还是拒绝不了她可怜的身影,怜悯的眼神,同样熄是险恶的,作者为了衬托,融入了焚书坑儒这个历史典故,使得这本书的正义与邪恶完完全全分开了,并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正义终究胜利邪恶,在文章结尾作者用动人的笔调画了个圆满的句号,同时,小女孩瑶为了保护茫牺牲了,多么感人的场面,多么动人的情景。瑶面对凶恶的黄狗毫无退缩,为了搭救恩人茫,她面无惧色的扑向黄狗,茫得救了,而他却再也看不到瑶乌黑雪亮的眼神,小巧轻盈的步伐,但他却忘不了瑶那流了一肩的长发和蓝色的裙摆在蓝天绿树映衬下风中飞舞飘扬的样子。从此他将金山改名为瑶山。
瑶、茫都是十分善良的孩子,他们都有一颗善良的心,而对熄的重重阻挠,他们并肩作战,为人民而战,面对敌军的次次攻击,他们齐心协力,为和平而斗。
这么一个幻想故事,里面的道理真多,只要细细品味,就会有更多的收获。
大王书读后感2
大家应该知道中国的曹文轩吧,我最喜欢他写的名叫《大王书》这本书了,如果大家不知道的话你们一定要去买呀!因为这本书写得太好了。我对里面的茫和柯还有那本神奇的大王书的特别的感慨,特别是茫,接下来我就给大家说一说他们。
茫虽然只是一个小孩,但他却是千万名将士的领导人,看到这里我非常的感慨,没想到茫有这么的厉害。他带着自己的军队与从地狱里逃出来恶魔的首领熄一直顽强的抵抗。有几次还差点把自己军队的将军全部给杀了。读到这里我觉得茫既是一个勇敢顽强的的少年又是一个冲动的将领。
然后我要讲的是柯,可的身后总是跟着一只大黄狗,而且柯总是在茫遇到困难的时候在他的旁边替他一起想办法,注:柯可是从大王书里走出来的的人物。读完这段话我觉得柯这个人心眼挺好的。
接下来我给大家介绍的就是大王书了,这本大王书是在熄把全世界的书拉到一起烧掉的时候从一堆书里面飞出来的这本书具有神奇的魔法,它会飞,会自动翻页,特别是在茫和柯实在是想不出来办法的时候他就会显现出一种图画这样茫和柯就可以从书里面找到熄军的办法了。
这是我读了《大王书》以后的感想。这里面各个人物都有黑暗和光明的一面,我们不也难怪改制看他们的善良和丑恶的一面,这就是我读大王书后的感想。
大王书读后感3
我看完《大王书》,有了很大的启发,书中的熄是从地狱逃出来的,有一个坏心肠。他一心想称霸天下,茫是一个很好的王,也是一个天真活泼可爱的放养娃,柯是一个执着的人,他的狗也很忠诚,瑶她很可怜,巫师团们应该帮助茫,这一篇书描绘了,风烟瑟瑟,扑朔迷离的陌生世界,演绎出千军万马攻城。追击。迎战的宏大战争场面,刻画了一个少年王波澜起伏的成长历程。在血流成河的残酷战争中,心灵的呼吸,生命的搏动永无停息。大王书是作者八年精心构思而成,作品幻想大胆奇特。书中把茫描写的生动,写法也很特别,我们应该学习他的写法。我觉得瑶是一个很好的女孩,她帮了很多忙。
我们应该好好的读这本书,好好的体会书中的意思。
大王书--黄琉璃》小说中的主人公在地狱与人间游走,显示出了这部幻想新作充满了神秘与魔彩。书中描述幻色了茫和熄这两位帝王,一位手持《大王书》,一位手持充满魔力的黑伞,一白一黑,一方正义一方邪恶,他们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自从我看完大王书之后,有很多的感触,书中的王是很好的`,我也幻想当一个王可以统治世界,把人民管好,不会做一个只想自己荣华富贵的王,我还想:我是王,弟弟是负责穷困人的食物和物品,让他们吃得饱,睡得香。而爸爸妈妈在家享受,我好好的伺候他们,还有就是把自己的亲人都呼吁起来,让他们为祖国献一份力,让他们呼吁其他人,为祖国献一份力,可以像书中的茫一样,要做,就做好王。
大王书读后感4
《大王书》是一本十分富有吸引力的书!
他曲折的故事,感人的场景,动人的画面都吸引着读者。故事大体内容写了一个从地狱出逃的人--熄在众巫师的帮助下,用邪恶的手段坐上了这个城市王的宝座。
熄残暴,弄的民不聊生,人们怨声四起却又敢怒不敢言。他为了坐享太平,剥夺了反对他的人的声音、光明语言和灵魂。他将收集来的光明、声音、语言、灵魂封锁在了4个口袋里,将它们藏在了4座大山里,每一座山都有一条法力无边、穷凶极恶的狗来把守。他为了使自己的皇位更加稳定,烧毁了所有使人类文明进步的书籍,对藏匿文字者给予了最为严厉的处罚。但在烧书过程中,却有一本书逃了出来,它就是书中之王--大王书。大王书改变了一个放羊娃--茫的命运,使他成为了一个王,正义的王。在助手--柯的帮助下,他们的军队越来越强大。与此同时,在这个战火不断、血光冲天的军营里却有一个茉莉般纯洁的女孩--瑶。茫爱瑶,但是为了天下,他又牺牲了瑶。
瑶愿意为茫去付出她的一切,甚至生命。这是可歌可泣的爱,这也是无私的爱,这更是伟大的爱!瑶的牺牲有了价值,她夺回了人类的光明。
从《大王书》里,我学到了许多--无私的大爱,正义的心情和知识的可贵。
大王书读后感5
《大王书》是一本很好看的科幻小说,它的每一个章节都很好看,都让我回味无穷。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一章节,哭泣的火焰。我最喜欢这一章节是因为它充分让我体会出了熄是多么的狠毒,他竟然想毁掉世界上所有的字,有一个人想保护他的书,却被熄的军队给杀死了,我想:以前熄是一个屠夫,只会屠杀一些动物,可是现在,他竟然想去屠杀文字,而且谁去阻止他,谁就会被他杀死,熄难道就没有一点人性吗?我是这样想的,如果让我用一句化比喻熄的话,我也只能说他是冷漠无情了。但是让我觉得幸运的是,在八月十五日那天晚上,当世界上最后一座书山就要全不被烧毁的时候,奇迹发生了,那就是书山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眼看火就要熄灭的时候,熄的手下就往火里仍松脂,我又想:这些士兵真是不忠心的卖国贼,为什么不趁刚才把熄杀死呢?如果杀死了,世界不是又可以恢复原来的样子了吗?当我快要对他们感到惋惜的时候,奇迹又发生了,有一本书从火海中飞了出来,这又让我看到了希望,马上这本书就飞向天边了,我相信,熄最后一定会被消灭的。
这就是让我印象最深的一个章节,它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当坏人,最终一定没用好结果。
大王书读后感6
今年暑假,我读了一本叫《大王书》的书,这本书非常好看,所以我写了这篇读后感。
《大王书》听了这个名字是不是觉得很另类呢?大王书,觉得像大王看的书,又觉得这本书很大气,但是完全不同。这本书讲了这一件事:一个叫熄的一个杀机宰牛的人,死后在地狱他苦练巫术,终于有一天,他从地狱里逃了出来,他很憎恨这个世界,他要将全部的人间都归为己有--至少是他生前的那个国度。茫,一个牧羊少年,他成为了少年王在刀光剑影的漫漫长夜里,茫带领着他的军队和百姓们,与熄的百万巫师军队展开了生死决斗......。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一章。在第一章里,熄逃出了地狱,在人间,他将瘟疫的种子洒在了一头驴的身上,驴又将瘟疫洒在了城市里。要还觉得不够,便要在八月十五日之前将所有的字销毁很多读书人为了保卫书,都遭到了惨重的代价,最终在八月十五日,熄烧毁了所有的字。但只有一本书没被烧毁,而飞走了,它就是《大王书》......。我觉得第一张很凄惨,尤其是那时保卫书的读书人,我很赞扬他们,因为他们为了保卫书都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所以我们要珍惜书,还要多读书,如果不能的话,我们说不定会想大王书第一章一样的。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别装了,其实你没病 ——《我不是药神》观后感
文章编号 094 BY刘璕
在早也潇潇,晚也潇潇的暴雨时节从水帘洞般的成都来到拨云见日的深圳参加公司半年工作会,总部HR统一组织大家观看时下最热、票房与口碑俱佳、催泪大片《我不是药神》。说实话电影名、海报、演员阵容都不吸引我,只是想着在紧张的工作之余,暌违电影院4年之久可以趁机一睹为快,多一些热点和谈资,多一份活在当下的体验,仅此而已。
2个小时的影片,前一个半小时非常无感,但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我在数次拿起手机想看其他讯息时又放下,耐着性子继续往下看。我也不知道在前1.5小时如此boring的场景下同事们的笑声和笑点在哪里,我实在是无感,不知道好意提醒我准备充足纸巾的同事何出此言?最后半小时,整个情景完全调转,从老太太“我想活”,到徐峥爆发式的演技“他只不过是20岁的孩子”,到徐峥被捕,送行的白血病友人纷纷脱掉口罩,到黄毛和吕受益隐匿在人群中的微笑,伴随着周围的同事此起彼伏、克制的抽泣声,我的眼泪像断线的珍珠奔涌而出,不可遏制、无法擦净。。。。。。电影结束了,没有一位同事起身,还沉浸在电影的情绪中,有泪尽情流。走出电影院,我一改过往迫不及待即刻分享的常态,采访了几位观影的同事,一位同事说“我终于明白为何每次叶总说我们的工作是治病救人的人”。
看电影以前就听公司的几位医学博士剧透过这部电影的逻辑和主张,多是理性的分析,在此我不做讨论。我写这篇观后感,想要探寻大众的眼泪和感动为何而来?这才是这篇文章的立意和出发点,也许肤浅、片面,但代表当下最有力量的体悟和最美的发生,对成年人而言,我们在发生中学习也许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二天的半年工作会看起来是顺畅地按流程进行各系统的述职会,但因为带着头天晚上的发生和感动,我从理性的汇报和数据中听到了期待和渴望,尤其是叶总和叶董如巴蜀笑星李伯清“散打”式的漫谈。
也许是头天晚上研究院和销售的会议开得太晚,叶总在高屋建瓴的发言中了出现了个别思路中断的现象,但一以贯之的主张和核心信念并未改变。叶总让我印象深刻的金句有三条:
“损害公司利益和同事冲突作何选择——零容忍”;
“信用=信誉=专家使用我们的产品=疗效+产品好”;
“我们生产的是老百姓买得起,能接受的药品。不是我们做得不好,而是不够好。”
而叶董依然是气定神闲,中气十足,娓娓道来,分享了一个传统文化故事带来的启示,我看到与会者的坐姿前倾,对这个故事产生了好奇“叫花子讨米,老鼠,讽刺他永远不满升,让他去问佛祖。路过员外家,遇到其16岁仍不会说话的女儿,员外托其向佛祖问个究竟?和尚500来岁,没有飞起来升天,也托叫花子向佛祖一探究竟。到了一条大江边,遇到一只老乌龟,1000多年都未变成龙,驼他过江,也请叫花子向佛祖捎去问题。佛祖问明来意,给了叫花子问三个问题的机会——龟把壳去掉便可变成龙;老和尚丢掉锡杖便可飞起来;员外女儿遇到心上人就会说话”问完三个问题,叫花子自己的问题却失去了佛祖解答的机会。叶董的寓意是先付出才有回报,利他最终才利己,答案都在过程中,关键时刻的付出,失意时的善良,体现了灵魂的高贵。
作为一个过了大转弯年龄的30+OL, 逐渐变得很”自我”,向内求是我三十而立后的行走标签。从《药神》中的徐峥、吕受益到叶董讲述的故事,无不说明一件事“找自己”,就像那句经典的哲学问话“告诉我,你是谁?”这个世界的匿气很重,我们想要避免被这个大的系统拉回来,所以我们每个人都会向外求,去学习,要宝典,甚至一度怀疑自己病了。但真相是:别装了,其实你没病,你只是没有找到自我,换句话说,你还在寻找自我的路上。
“认识你自己”,其实是一切学习和修行的起点和原点,这是一个生命的学问,需要你在生命中去学习,用自己的一生去修行。其实,学什么都是一条路,都通向自我认识;走多远都只是一个方向,为了找到我自己。为什么要强调认识自己?就是因为现在很少有人会静下心来看看他自己,问问他自己,整理他自己,理顺他自己。我们把大多数的时间都用在认识这个世界上,看世界是重要的,但是探索自己也是重要的,所以向内向外都要有了解,然后尽力保持平衡,行走中道。我发现我身边就有很多人,读了几年书之后,知道了“文化人”是什么样子,却不知道“人”应该是什么样子了。他活在这个世界上,麻木着,无觉知、靠着惯性和昨天的成功经验前行,却不知道当下、此刻自己是谁?是用何种身份游走在这个世间?角色清晰,才能放下纠结。千万不要读了书,知识越来越丰富,看过的东西越来越多,会说的道理越来越大,最后却变得越来越不通人情,越来越不懂寻常生活之滋味。那样的话,你这个书真的不应该读,你毁就毁在读了几本书。
“你是谁”比“你要学什么”更重要。
你若坚定,何须问我?你若犹豫,何须问我?
而从头到尾,从生到死,从摇篮到坟墓,与你一路同行、形影相随的只有一个人,就是你自己。你是你自己唯一的终身伴侣,但你却不了解你自己,读不懂自己内心的快乐、内心的悲伤,你不觉得这才是人生最大的遗憾吗?其实我们很多时候是自己最熟悉的陌生人,我们努力地不活在社会的边缘,却渐渐地活在了自我的边缘,自己把自己边缘化了。就像张德芬老师的那本经典之作《遇见未知的自己》中的经典语录所言: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对于这话,二十五岁,我不知所云;而立之年,我深以为然!
我们唯一能做的一件事就是,在你找到你的知己之前,先成为自己的知己。
一个真正的自爱者会珍重自己身上美好的品质,会修正自己身上不那么美好的东西,这是他会为自己做的事情。
所以,要知人,发力点不在他人,还是在自知。
“存在主义心理学告诉我们:人们最有力量的时刻就是当下。请不要在抱怨过去和担忧未来中损失了自己当下的能量。”真正最难的,是以出世之心,经营入世的生活;入世地做事,出世地处世。真正最难的,是以这样的方式在出世和入世之间找到一条中道,保持一种平衡。
天下之善莫善于治人,天下之恶莫恶于毁人。“治人之身”说到底就是“救命”——关键时候帮一把,治他的病,救他的命;“治人之心”说到底就是“安心”——需要的时候说一句体己的话,做一点贴心的事,度他一程,让他平静下来少一点焦虑,安好他的这颗心。这两者都是功德无量。
但另外一种“毁”同样恶毒,那就是“毁人之心”,就是毁掉他生活的希望,毁掉他求生的意志,毁掉他的梦想与尊严。
叶总反复强调“我们这个工作真的是可以救命的”,叶总敬酒的席间又说“我们做的真的是救死扶伤的工作”让我想起法国作家夏尔·波德莱尔,他有句话让我印象很深。他说,这世界上只有两件有价值的事:第一件是你深感惊喜;第二件是你使人惊喜。不管是深感惊喜还是你使人惊喜的事,都需要有爱的能力。而爱,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能力。徐峥找到自我,去爱,从对父亲的小爱变成对白血病友的大爱;叶总叶董和每一位奋斗者未尝不是如此?从组织观影,我看到了大家的正向期待和爱的流动!
充实而有意义的生活是积极行动的结果。积极行动的动力来自为自己的每一个当下负责。不管当下的你以何种身份出现,希望大家都能找到自己定位和光源,拥有爱和被爱的能力,装满自己和他人爱的水桶!
医学视频的观后感1000字
按照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2014年又将进入甲午年,而且是有史以来的第34个甲午年。
而在中国历史上的前33个甲午年中,最让人刻骨铭心的就是1894年的那个甲午年,中日甲午海战失利,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割地赔款。偌大的中国
竟然败给了小小的日本,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反省。曾今,我以为甲午中日海战当时的中国战败,是单纯的因为国力不支造成的,看完这集启示录后,我才明白事
实的真相。战争已过去了一百多年后的今天,这部启示录又将这次战争史诗般的再次展现在国人眼前,好像在诉说着一个永远不变的真理;“落后保守就会被动挨
打!”
甲午中日海战的失败,清政府开始学会睁眼看世界,明白了教育的重要性。一拨又一拨的留学生被派到日本,去学习日本的先进科技。但是,只学
习其技术,不改革自己本国的政策,不注重本国国民的素质提高,只学其粗浅的部分,不能学到其精髓,依然无济于事。透过屈辱的历史,今日的中国要想得到好的
发展,我们必须认识到以下几点:
从个人来讲,一方面,作为中国人,勿忘国耻,尽自己的力量为祖国效力是我们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我们必须学会
“睁眼看世界”切记不要再沉浸在自己给自己编织的没梦中,即使现在中国已经崛起,拥有很大的国际影响力,但是我们也要以史为镜。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变得
越来越重要,在学习中我们要倡导开放学习,要不断开阔自己的视野,逐步与国际接轨。历史就在那里,我们必须正视它的存在。每个人发展得好,中国才能发展的
更好,所以我们个人发展要同国家、民族的发展相结合。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人,我们要想过上轻松舒适的日子,我们也要学会纵观全局,找出适合自己的道路,切
不可“人云亦云”,“鞋子穿着合不合适,只有自己知道。”所以,我们至少要做到这几点,第一,无论是在学习、生活还是工作中,我们都要学会与人相处,搞好
与团队人员的关系,因为团结的力量是无穷的。历史告诉我们,正是因为曾经的我们不懂的团结,才会被他国侵略,落的割地赔款。经营人的一生,某些方面也就像
经营一个国家一样,道理都是相通的。其次,我们要想在社会这个复杂的环境中有一个立足之地,就必须学会认清自我,找准自己的社会定位;理智的认识事物,辩
证看待,不要盲目的做出决定,否则,一失足成千古恨,就很难挽回了。最后,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已经是国际趋势,我们必须要跟上社会发
展的脚步,不断充实自己,才能不被社会淘汰。
从国家来讲,屈辱的历史用血的教训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所以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发展中
国的各个方面奠定基础,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其次,中国人在认清自身的同时,要学会向敌人学习其先进的科学文化,汲取其精华,做到扬长避短,这样才能推动
自身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坚实科学发展观,才能更好的发展本国实力。最后,一个国家要想长久不衰,国家民族的发展就要同世界发展潮流同步,不能逆时代潮流
而行,中国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就向我们证明了这一观点的正确性。
总而言之,战争虽然已经过去了一个多世纪,却仍然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前车之
鉴”也时刻提醒着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就像周总理那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让我们一起努力把美丽中国建设的更加繁荣富强,国富而民强,让东方巨龙早
日腾飞,让伟大的中华民族昂首屹立在世界之巅!
《我是医生》观后感
看完一部影视作品以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写一份观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那么你真的懂得怎么写观后感吗?下面是我帮大家整理的《我是医生》观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1
《我是医生》是一部令人感动的人物传记影片,其中的科学精神、动人情感,以及艺术手法的使用,在高妙的结合后达成感染力很强的观看效果。
影片始终“紧贴”传主的真实生活,台词对话质朴有趣,语句精到,同时包含丰富的人生况味。虽然要表现的传主是事业卓著、感动中国的可敬老人,却始终赋予他不仅可敬,而且可感、可亲的真实、生动、完整人格。影片中有这样的人物自述,“我是割胶人的儿子,父亲从小就夸奖我的手灵活。用割胶刀,稳准快,后来就换成了手术刀。”从割胶刀到手术刀,从橡胶林到手术台,大弧度联想的意象跨越使一位功勋卓著的老人形象首先具有了稳固而扎实的生活基底。
作为一部上影出品的高艺术水准传记片,《我是医生》并未将伟大人物简单化,而是采用独特的叙述视角,着意展现吴老作为医生的日常。有一处画面令人感动,观之难忘。吴老和学生一起面对堆积的患者档案,那些虽然接受了成功的手术,却因为后发的扩散转移而“不在了”的病人。身为医生的吴孟超为此在办公桌前特辟一个立柜,高高摞起故去的病患档案。他用朴素至极的话语教育学生:科学是事实本身!哪怕是已经离开了世界的患者,好的研究仍然能够让他们的存在于医学推进上继续发挥作用!
“我想背着每一位病人过河。有一些过不了河的病人,往往就差最后一步。我不会放弃任何一个实验室!”影片中,这句话和盘托出人物心迹,表现吴孟超院士作为一名伟大的医生,真正的伟大之处正在于他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同时也是这部传记影片最值得重视的价值所在。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2
以吴孟超院士为原型拍摄一部人物传记影片,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观看影片之后,我觉得这是一部非常成功的优秀传记作品。
观片前,我也有一些想象,就是面对吴孟超院士,创作团队究竟会怎么拍?看完影片,我觉得整个创作是成功的,影片紧紧地抓住了我,使我这个熟悉吴孟超院士的观众也被影片的叙事所吸引。吴孟超院士人生经历中,有很多故事和事迹,可能都能够成为这部传记片要追踪的内容。但现在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电影,采用了一个横截面,就是他后来在上海建设肝胆中心、攻克科研难关的这一时期,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展示,这个角度的选择构成了影片的主线。
同时,在主线之外,又搭建了几重叙事角度,比如说师生关系,医患关系,父女关系,这三个关系围绕着主线展开,构成了影片叙事的丰富性和多元色彩。把一个心系国家、心系人民的科学家的情怀、追求立体呈现出来。这种叙事维度的选择,不同于一般成长性的传记片,同时又非常集中,能抓住观众审美心理。
电影取名《我是医生》,平淡、从容。大部分场景在真实的医院拍摄,而无论是主演还是其他演员,表演上可以说达到了神似,尤其是在手术室的表现非常逼真,有记录的感觉。这是编剧和导演高超的地方,既表现了医生工作的特点,特别是吴孟超院士工作的特点,也表现了充分的生活气息,他既是一个医术很高超的大科学家,又是一个有普通人生活的一面,这就让观众更加容易理解、接近。
影片通过艺术手段达到其审美价值,传达的正能量自然能够产生很大的教育价值和教育意义。影片聚焦医学领域,但让观众想到我们身边还有更多的'科学家,也让大家更多地了解我们的科学家。影片通过这样的表现,给我们增加了很多看点,它传达的正能量,它赋予的感染力,以及一些矛盾甚至张力,在同类表现英模人物的传记片里很少看到。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3
国产片如何拍好主旋律一直是一大难题,最近却有一部影片收获了专家和点映观众的叫好声,这就是上影集团拍摄的《我是医生》。在6日举行的《我是医生》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师范大学黄会林教授直言:“中国号称电影大国,但的确不是电影强国。看了《我是医生》这部片子,我想中国电影如果能够像这样走下去,中国电影就不仅是电影大国,可以逐渐成为电影强国了。”
《我是医生》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的传记电影。今年95岁的吴孟超至今坚持在医疗一线,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已经超过1.5万台。无论是年轻时从割胶刀改拿手术刀,还是毅然回国报效祖国,以及创造出中国肝胆外科无数个第一,吴孟超的人生有太多值得书写的部分。编剧黄丹说自己看了吴老五台手术,就站在护士身边,“那几天我的脑子里充满消毒水的味道、血的味道,手术室皮肤上烧灼的味道,我从这些味道当中体会吴老所有的感受,跟他进餐,到他家里。我觉得创作如果不能深入生活,是不能写好的。”
扮演吴孟超的是赵有亮。这位老戏骨以其精湛的演技撑起了这部戏,而在片中吴孟超与学生赵一涛的对手戏非常好看;扮演赵一涛的胡亚捷当天也来到研讨会,他表示这是他与赵有亮的第二次合作,演完这部戏后,他总是习惯性地以“老头”称呼对方,赵有亮也特别自然地答应。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4
由第六代导演谢鸣晓执导,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并于2017年6月公映的《我是医生》这部影片,以我国著名肝胆医科专家、教育家吴孟超医生为原型,塑造了一位年过九旬,虽年事已高,但仍奋斗在肝胆外科医疗一线老医学家无私奉献的形象,颂扬了他的“医者仁心”和勇于培养新人,开拓肝癌治疗新领域的不懈创新进取精神。其实,曾获得过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吴孟超医生的先进事迹,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无秘密可言,如何在影片中生动地再现,并能够打动观众的心,确实需要编剧和导演下一番功夫,因为作为纪实性人物传记类电影作品,既要尊重事实,又要艺术性地再现,能够让观众通过一个多小时的观看,有所感动和领悟,的确需要采取全新创作手法,通过理顺一些线索,构建一些冲突,使得作品更有看头。这部电影的编剧和导演做到了,他们围绕“情”这个字做文章,通过不同“情”的融入与舒展,引出吴老的真实的感人故事。从而使得整部影片表露自然,内容丰满,情节生动,感人至深。
摄于电影《我是医生》研讨会(发言者是吴孟超本人)
师生情——此处的师生情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吴孟超和自己老师、领路人裘法祖(也是医学界的前辈和大咖)之间的感情,二是指吴孟超与自己培养的学生之间的感情。每当在工作中遇到困难和问题时,吴孟超的眼前都会浮现出自己老师的形象及谆谆教诲,从而增添前行的力量。影片采用“闪回”的方式表达,显得更加感人。而与自己学生之间的感情,则重点体现出吴老爱才、惜才,并支持和鼓励他们勇于创新,瞄准国际先进水平,开拓国内肝癌治疗新方法、新途径。影片所描写的吴孟超把自己培养的外科手术的得意门生,调至研究中心搞基础研究,以此推进通过自身免疫基因以修复的方式治疗肝癌的桥段,生动展现出吴老眼光远大、勇于创新的闪光点。
医患情——这是体现吴孟超“医者仁心”最生动的一条故事线索。比如影片中出现的:他年过九旬仍上手术台开刀,解决疑难杂症;下病房检查,在触摸病患者身体时,先要搓热自己的双手;为有经济困难的医患陪护家属订早餐……都是还原了事实真相的艺术情节再现,把吴老平时“救死扶伤、同情关爱病患”的作为十分自然地在银幕上展现,令观者十分动容。
父女情——替代已逝去的妻子,一直照料自己日常生活起居的女儿,是吴孟超医生的最爱。同样,把年事已高,仍在岗位上作奉献的父亲照顾好,也是女儿用心承担的责任,于是影片呈现出来的是一种十分温馨、感人至深的父女情。而当女儿被检出身患肠癌,需要住院动手术时,这种父女情便更加显得珍贵,一方面是女儿迟迟不肯住院,直到在家中把关照父亲的话,用小纸条的方式贴满了每一处;另一方面,则是父亲一反常规,主动承担为女儿做手术,把殷殷关爱之情倾注在为女儿消除病魔、恢复健康之上。而影片中特意描写的一位护士长为了实现吴老妻子生前的嘱托,主动要求担任吴老做手术时的“护驾”者,也特别感人。
师生情、医患情和父女情交织在一起,环环相扣地演绎,让《我是医生》这部影片所展现的内容有血有肉,自然贴切,观后能让人心中泛起阵阵暖意,同时对吴孟超先生的先进事迹进一步加深了印象。当然,这里面有演员本色出演的功劳:赵有亮饰演的吴孟超做到了形神兼备,胡亚捷饰演的吴老的得意门生——赵一涛,以及赵静饰演的吴老的女儿吴翎也都给影片带来了一抹亮色。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5
6月8日下午,单位组织观看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吴老传奇的一生就这样在我们眼前揭开了面纱。
影片中,吴孟超院士年至耄耋依然奋战在无影灯下,每年主刀手术近200台。他一生致力于攻克肝癌这一难题,前瞻性地提出研究细胞免疫治疗技术,并把他觉得最好的学生——外科“一把刀”赵一涛派到这个研究领域。只因为他觉得“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这句片中吴老说过的话,让我们记忆犹新。还有他那放眼未来早抓人才的远见卓识,不拘一格举贤荐才的伯乐风范,鼓励后辈超越自己的博大胸怀,敢闯新路培养人才的大家气魄,深深感动了我们,也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
还记得片中赵一涛在饭桌上埋头苦吃努力完成老师委派的“任务”,却意外的来了个峰回路转,如数家珍般介绍起吴孟超院士所获荣誉,最终解决困局时的画面吗?那时的我,由衷地佩服吴老的“慧眼”,但更多的是惊讶于他的不凡成就,以及在无数光环的照耀下,能依旧坦然面对,并未因荣耀而停步不前,而是一直在手术台上默默奉献着宝贵的生命的那份高尚医德,他无愧为我们大家的学习楷模。
勇于创新、善于创新、不断创新是吴孟超院士的性格特点;悬壶济世、救死扶伤是他的仁爱情怀;无私奉献、不求回报是他的崇高精神;生命不息、奋斗不止,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这种顽强斗志,也向我们呈现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序章。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一个人淡泊名利,才能“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望天外云卷云舒”。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在今后的工作中,要以吴孟超院士为自己的榜样,不忘初心,视名利淡如水、看事业重如山,树立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不断提高自身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事业发展努力奋斗。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6
由上影集团出品、以“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的传记电影《我是医生》点映以来,在观众中引发了热烈的反响。近日,在《我是医生》北京观摩研讨会上,北京评论界人士对该片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该片用影像艺术地塑造与再现时代英模风采,书写时代画卷,弘扬了时代精神。同时影片在艺术手法上的诸多创新,也为当下国产电影创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赞美英雄,反映时代,从来都是文艺作品的使命。中国文艺评论家主席仲呈祥说,英雄人物往往集中体现了人类精神世界的深度与广度,自有一种人生况味和人生意境。影片《我是医生》将镜头对准吴孟超这位当之无愧的时代英模,真正体现了文艺工作者的担当,体现了中国电影优秀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彰显了中国精神和中华审美风范,有一种美学和艺术的高度,是当下中国电影的重要收获。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7
6月8号下午,在单位领导的组织下观看了传记电影《我是医生》,影片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了这个年逾九旬的传奇医者的仁心仁术。全片充满了吴老对患者、同事、家庭的关爱,让我看到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吴孟超可敬、可亲、可学的形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实在是感人肺腑、震撼人心,让我深受教育。
电影中,吴老每次查房检查病人时,都和蔼可亲、视病人如亲人;面对为了给女儿肝移植而那么努力的母亲,哪怕成功的几率非常小,他也毅然决定亲自给手术保驾护航,虽然最后的结果非常无奈,但他的这份仁德之心病人真切的感受到了。出院后还会给他寄卡片,哪怕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哪怕是医生并没有治愈他的疾病,他还是真心的感谢医生。
电影中,吴老想搭建基础研究平台,扩大实验室规模,他希望得意门生赵一涛能随己投身其中。但对外科“一把刀”赵一涛而言,从手术室抽身去实验室,尤其是要致力于当时还被普遍质疑的细胞治疗,他的事业前景不啻于“雾里看花”。但是吴老告诉他:“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一片基础研究的华盖能庇佑更多人”。 这不仅体现出了吴老领先的专业头脑,更体现出了他救死扶伤的使命感。
电影中,吴老更是要亲自为自己的女儿手术,他说“在手术台上,就算是他自己的女儿,也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病人,而我是最了解这个病人病情的主刀医生,仅此而已。”让我们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是大爱无疆。
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医者生命攸关,“医本活人,学之不精,反为夭折;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充分说明了医学的博大精深,医者的任重道远。所以对于我们广大医务工作者而言,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增进人类健康,全心全意为人民的身心健康服务,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病人的健康高于一切,医治病人疾痛是医务人员的首要责任和神圣义务。我们要把解除病人痛苦视为义不容辞的责任,更加主动、热枕地做好工作;也更会在防病治病工作中自觉抵制不正之风,在调节与病人、与社会的关系中自觉履行医德规范。
作为一名党员,更要严于律己,立足自身的岗位的同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以最有效、最感人的实际行动,展现党员的风范。
对于我们全科医生而言,要不断完善自我,抓住上海卫生综合改革的契机,全身心投入社区医疗的工作中,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好百姓健康的守门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8
为进一步营造公司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在职工队伍中提倡学先进、争优先的工作氛围,积极响应区委宣传部关于组织观看经典优秀宣传教育题材电影《我是医生》的号召,公司于6月7日下午组织观看了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出品的吴孟超院士传记电影《我是医生》。
这部电影以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为原型,讲述他年逾九旬依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最前线的故事。95岁的吴孟超是著名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肝脏外科的开拓者和主要创始人之一。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国医大家的情怀:一方面,他亲自主刀的手术纪录超过18000台;而同时,他又带领学生在医学发展前沿开展细胞免疫疗法研究,开启了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吴孟超至今仍然奋斗在攻克癌症科研的最前线,“一把刀一台手术只能救一个人,但是他想庇佑所有人”,就是他心路历程的最真实写照。
这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人物传记影片,吴老身上的无私奉献、情系人民、坚持不懈等精神时刻为我们树立起时代标杆,大家观后感到,要以时代榜样的力量激励自己,勤奋学习、思考和钻研,立足本职工作,知难而进,攻坚克难,努力做一个对社会建设、单位发展有用的人。
《我是医生》观后感 篇9
浩瀚的马来西亚橡胶林中,一双割胶的小手正在辛苦劳作,穿越时空,孩子成长为我国肝胆医学界的领军人物、而今已95岁高龄的吴孟超教授。
这是上海电影集团等出品最新主旋律影片《我是医生》中的经典开篇场景,这是马来西亚归侨、传奇军旅医生吴孟超的故事继纪录片后,再度搬上大银幕。
近日,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文广局、上影集团等联合举办专家研讨会,对影片的文艺创作亮点和进步进行梳理盘点。吴孟超教授亲自到场聆听,他说,“我坚持做一个中国人,坚持做一个中国医生,坚持做一个军人,坚持做一个共产党员,从这一次的电影拍摄中,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看过《我是医生》的吴孟超回忆,年少时遇到抗战烽火,全家在昆明无依无靠,最困难的时候,自己还去街头卖过报纸,靠每天一点点辛苦钱吃饱肚子。他说,后来学医报国就是为了为人民服务,现在拍摄放映这部电影,也不单是为了讲一个医生的故事,而是希望要给人启发。
上影集团总裁任仲伦分析,吴孟超传记从纪录片到故事片,前后两次创作体现了上影始终坚定不移追寻信仰之美、英雄大义。“一个时代不能只产出‘平庸之美’,而是要有所追求,《我是医生》的创作体现了上影孜孜以求的精气神。”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毛时安认为,当代主旋律题材电影创作,绝对不是简单的灌输和说教,而是引领时代审美的重要创作,《我是医生》的编导团队兢兢业业,演员表达准确贴切,可以说是一部十分精良、耐人寻味的主旋律电影作品。
来自复旦大学、上海大学、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等机构的专家也对《我是医生》进行点评,认为这是一部视角独特、摄制精良的新型主旋律题材影片,尽管电影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我是医生》恰到好处地展现了医学“超人”吴孟超的工作生活和精神世界。
研讨会上,“闲不住”的“超人”吴孟超还透露,最近身体微恙休息了一段时间,但已经打算下周“复出”继续到手术台上做手术。吴老说:“一个人有饭吃、有觉睡,还能干什么呢?还需要有工作。健康的生命就需要更好地为国家、为党、为人民继续作贡献。”
电影《我是医生》由谢鸣晓导演,赵有亮、胡亚捷等主演,今年6月起将率先在上影集团联和院线全国各主要放映点上映,并面向大中小学、企事业单位举办展映特别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