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知识就是力量的事例有什么??多一点
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为写《资本论》,每天到图书馆查阅资料,以致在他的座位下留下了两个深深的脚印。宋朝诗人陆游一生酷爱读书,在他房中,柜里装书,桌上堆书,床上铺书,他睡觉枕的还是书。他给后人留下了9000多首诗,成为我国著名的爱国诗人
假如不懂得地质学,人们就不会知道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下的宝藏;不懂得信息科学,就会变成耳聋眼花的现代人;不懂得基因科学,就不能克服遗传障碍,满足人类生存的需要。
从古到今,哪位官人或哪位名人不都是饱富经纶吗?他们掌握着无比巨大的权
利,而正是因为他们势高权重,所以才高人一等,能在世人面前呼风唤雨。
古代,武官们拥有军政大权,率领大军东争西讨,占领城池,就连高高在上的
皇上也要退让三分;文官们只能在宫中出谋划策,纸上谈兵,但是他们的权利也不低
于武官,他们有的人招兵买马,加紧训练,形成一种强大的部队,从而扩大自己的权
利,还有的企图篡夺王位,而文官们也是从低人一等慢慢发展到高高在上的,他们靠
的就是知识,在困难面前坚持不懈,步步高升,然后得到世人的赏识,成为皇上身边
的大红人,拥有自己的权利,再慢慢将势力扩大,成为一代名人。所以在古代—知识
就是力量。
现代,命运决定将来。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小时侯不读书,长大后就会
一事无成,而现在是一个科技发达的世纪,没有知识就是“文盲”,事事比不赢别
人,在事业上对比自己有知识的人,只能甘拜下风。被别人看扁,人人都瞧不起自
己,孤独加落魄,所以对自己来说,知识就是一把钥匙,是一把通往成功的钥匙,而
对每个人来言—知识就是力量。
拥有了知识,就是拥有了无比巨大的力量。
与其广博不如精深的名人例子
(1)、不一则不专,不专则不能。
宋•苏轼《应制举上两制书》不集中攻习一种艺术就难以有专长 ,没有专长就难尽其才能。
(2)、无专精则不能成,无涉猎则不能通也。
清•梁启超《读书分月课程》读书不专心精读一门就不能成就,不博览群书就不能旁通。
(3)、人之才,成于专而毁于杂。
宋•王安石《上仁宗皇帝言事书》毁:失败。
(4)、学贵专,非专无以见自得。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做学问重在专一而不追求驳杂,不专一就无法实现自有所得。
(5)、左手画圆,右手画方,则两不成。
《韩非子•功名》比喻做事必须专心致志,方有成就。
(6)、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宋•扬时《二程粹言•论学》一:专一。学习贵在专一,专一就能理解从而取得成果。
(7)、人之于学,不专则不能,虽百工其业至微,犹不可相兼而善,况君子之道也。
宋•沈括《长兴集》百工:古代各种手工业工人的总称。学而不专一就不能进步,即使象手工技艺这样极小的事也很难熟练地兼做几项,更何况是做学问呢。
(8)、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专:纯一。贤:好。学习贵在专一,不以驳杂为好。
(9)、贪多嚼不烂。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9回贪婪多吃却不能消化。比喻贪求多得而不能运用。
读书足以长才的名人事例
1、苏秦
战国时期的苏秦,虽然他有雄心壮志,但是由于他学识浅薄,于是造成他跑了许多地方最后都得不到重用。再后来他下定决心要发奋读书,有时他读书读到深夜的时候,实在是感到疲倦、快要打盹的时候,他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刺得鲜血直流。
他用这种“锥刺股”的特殊方法,驱逐睡意,振作精神,坚持学习。黄天不负有心人,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著名的政治家。
2、凿壁偷光
匡衡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邻家有蜡烛,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墙壁上凿了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读书。县里有个名文不识大户人家,但家中富有,有很多书。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但不要报酬。
主人感到很奇怪,问他为什么这样,他说:“我希望读遍主人家的书。”主人听了,深为感叹,就借给匡衡书(用书资助匡衡)。于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学问家。
3、宋濂
宋濂小时候喜欢读书,但是家里很穷,也没钱买书,只好向人家借,每次借书,他都讲好期限,按时还书,从不违约,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一次他借到一本书,越读越爱不释手,便决定把抄下来。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他只好连夜抄书。
4、孔子韦编三绝
春秋时期的书,主要是以竹子为一根竹简上写字,多则几十个字,少则八九个字。一部书要用许多竹简,通过牢固的绳子之类的东西按次序编连起来才最后成书,便于阅读。
通常,用丝线编连的叫“丝编”,用麻绳编连的叫“绳编”,用熟牛皮绳编连的叫“韦编”,其中为熟牛皮绳最为结实。像《周易》这样厚重的书,当然是由许许多多竹简通过熟牛皮绳编连起来的。
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复复把《周易》全部读了许多遍,又附注了许多内容,不知翻开来又卷回去地阅读了多少遍。通常认为,孔子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多次换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读书勤奋用功。
即使读书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周易》的文与质了。”
5、司马光不耽于枕席
我国古代文学家司马光,以一个圆木头做枕头,用来惊醒自己,起来继续写作,还给它取名为“警枕”。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为使自己不睡得太久,常用块大劈柴作枕头。发明家爱迪生工作起来常常几天几夜不睡觉,实在困乏了,就把桌上的书籍垒起来当枕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