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中医里面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中医里面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有哪些)

中医五态人格,你了解多少?

如果说什么最能代表中国传统的中医文化,那就非阴阳五行莫属了,作为古代道教的哲学观,阴阳五行深刻地影响着中医、堪舆、命理、相术和占卜等方面。在阴阳五行观的影响下,中医学重视个体在社会和自然中的和谐与心理健康,中医古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大量关于人格、体质和心理健康的思想,其中关于五态人格的描述最为详细,体现了中医学“形神合一”的心身健康整体观。

  在心理学中, 人格指的是一个人的个性, 为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是在一个人生理素质的基础上, 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条件下, 在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 因而与人的先天因素有关, 又受后天因素影响而改变。每个人的背景不同 、经历有异, 所以个性也各不相同。这些不同表现在对其环境的全部心身反应与调节, 归结为处事为人,而中医的个性学说就包含了这些内容。中医五态人格学说基于阴阳含量之多少而把人分为五型, 即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 、少阳之人与阴阳和平之人。

    太阳之人,性格会比较急躁,对事情的感知反应会比较速度,行动会相对敏捷,同时看上去有力量,壮实的样子。同时他们不拘小格,心理活动很容易就能被观察到,这类人一般比较自我,就算犯错了也不会轻易的反悔认错,喜欢说大事,说话做事有点不拘小节的样子,用现在的话说,太阳之人就是我们口中的“糙汉子”。

  少阳之人,性格也相对比较急躁,对自我的认知比较高。他们一般好社交、善交际、个性开朗、敏捷乐观、为人比较随和。少阳之人不愿静而愿动,平时的文娱活动会比较丰富,看似没什么牵挂,为人会比较洒脱。但做事不易坚持,很容易就会放弃手头上的事情。

  太阴之人,外貌多谦虚,他们的思想一般比较深邃,会考虑很多事情,同时也深藏不露,不喜欢把自己的内心暴露给他人,会与人保持一定的距离。太阴之人偏向先看他人的成败才决定自己的下一步动态、不肯带头行事,所以在团队中一般会处于被领导的地位。

  少阴之人性格冷淡沉静,一般是比较有才的人,对事对物的认知水平各方面,相对比较深刻,少阴之人心思虽然比较缜密,但是他们也不会轻易外露自己的感受。他们善辩是非,自制力很强,在为人处世方面会表现得相对比较随和被动,但同时也有自己独立自主的意识。

  阴阳和平之人在情感方面属于安然自若,比较轻松愉快同时比较淡定那种。用熟悉的说法,这类人一般就属于彬彬有礼,谦谦君子那类。他们态度从容,有品而不乱,喜怒不形于色,能自然的顺应事情发展规律,是一种具有高度平衡能力的性格。

   典型太阳之人和少阳之人多表现为阳热体质。同时在具体特质上,太阳人的“好言大事”、“自用”、“无悔”等表现为好斗、急躁、自负等的人格特质与体质上精神饱满、体力充沛、声音洪亮、舌红苔燥、脉数而有力等特征有一定关系,故典型太阳人的阳热质较为突出。阳热体质的调理方式是清热泻火,生津养阴。平时饮食注意清淡,多吃甘寒、甘平的食物如绿豆、空心菜、苋菜、芹菜、黄瓜、冬瓜、藕、西瓜等。少食辛温助热的食物。戒除烟酒。不要熬夜、过于劳累。适合中长跑、游泳、爬山、各种球类、武术等运动。

  典型太阴之人和少阴之人阳虚质的体质特征较为突出。太阴之人较少具有平人质、偏风质的体质,反映了典型太阴人体内正气不足、体质状况较差的特征。另外,太阴人多思多虑,气机郁结,脾胃运化失调,易出现多痰体质。具有阳虚体质的人平时可多吃甘温益气的食物,比如葱、姜、蒜、花椒、韭菜、辣椒、胡椒等。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如黄瓜、藕、梨、西瓜等。也可自行按摩气海、足三里、涌泉等穴位,或经常灸足三里、关元。多痰体质的人平时饮食要偏清淡,要注意多食葱、蒜、海藻、海带、冬瓜、萝卜、金橘、芥末等食物,少食肥肉及甜、黏、油腻食物。平时也要注意多做运动多出汗。

  典型阴阳和平之人由于机体功能较强,正气充足,较少出现阴虚或阳虚的体质状况。同时其较少具有偏湿质、偏燥质、气虚质、气滞质、血瘀  质的体质特征,体现了中医学崇尚的阴阳和平人格特征,能够较好地维护个体的体质状况在较为平和的状态,其出现体质偏颇的情况也比较少。总体来说,阴阳和平之人的体质类似于一种平衡的状态,不会特别偏向某种类型的体质,是一个非常理想的状态。

   “形神合一”的观点是中医学的生命观,人之形神和谐则其身心健康;形神失调是疾病的标志,即身心失调,则其身心不和谐。人的体质以“心、身”为本,其中最重要的是人的人格和体质类型。人的人格、体质的类型是人的健康与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也就是人的身心和谐的基础,一个人具有良好的人格特征及平和的体质类型,有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那么就处于身心健康的和谐状态,能够按照社会认可的行为道德来约束自己及支配自己的思维和行动,只有这样,才能达到社会和谐的状态。

【参考文献】

[1] 杨秋莉,薛崇成.中医学心理学的个性学说与五态人格测验[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0):777-779.

[2]王昊. 中医五态人格、体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A]. 中国心理学会.心理学与创新能力提升——第十六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中国心理学会:,2013:3.

[3]王昊,杜渐,邵祺腾,李黎,杨秋莉.中医“五态人”体质特征分析[J].中医杂志,2013,54(23):2003-2005.

[4]李黎,杜渐,张杰,徐蕊,孔军辉.五态人格与生活方式相关研究[J].中医杂志,2010,51(S2):166-167.

[5]于迎. 中医人格体质类别与社会和谐的关系[A]. 华中科技大

中医和心理学

中医心理学它是专指医学这片对于医生或是病人治病和保持心理健康的一方面书,理代心理学是指全方位的说:从社会,人文,交际等等方面全国理性现实,适实际的解说的心理学

《黄帝内经》是中医经典巨作,那么它有没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描述?

您好!《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专注的鼻祖,仅就目前我所学的章节《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金匮真言论》、《异法方宜论》以及《天年》来看,没有非常明确的语言文字来描述心理 健康 方面的知识。只是因为中医和西医的出发点不同,西医强调科学论据,以实验为基础,微观化学反应产生的数据分析为依据,经过临床试验而形成的体系;然而,中医却是从宏观入手,遵循天人合一的客观规律,以人体系统为基础,强调五脏六腑精气神的调和。特别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贵“生”、贵“人”、贵“和”,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真正秉承“以人为本”,崇敬老祖宗们啊!

这位朋友你好,我是专业心理医生一心老师。!看到你的问题,我那已经许久波澜不惊的心忍不住激动了一下。在这个西医当道的时代,你能想到中医,真的是太令我感动了。

我虽然是心理学科班出身,接受的是西医教学,但是我工作之后对中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终于在去年得遇名师,指点了我,让我能把中医真正的融入到心理疾病的治疗中来,找到了标本兼治的方法。

《黄帝内经》作为一部中医经典巨著,他虽然没有像西医那样对精神疾病进行详细分类阐述,但确实有不少关于心理方面的论述。

专篇论述:狂证,对应如今的抑郁症、躁狂症、精神分裂症

在《癫狂病》篇(见于《黄帝内经·灵枢》)就专门论述了癫(癫痫)狂(抑郁、躁狂、精神分裂)病,等起病症状表现以及治疗方法。

散落其他章节内容中,亦对心理疾病的病因、病理、病机及治疗与预防均有谈及。

1.“夫百病之所始生者,必起于燥湿、寒暑、风雨、阴阳、喜怒、饮食、居处,气合而有形,得脏而有名。”即人之所以生病,乃是外邪(六淫)与内伤(情志)所致。

2.“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精气过于集中于某一脏器,就会伤及该脏,从而出现相应的情志失调。

3.“阳气者,精则养神……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阳气不足,阴气过盛,侵入五脏,从而损伤神志。

1.中医讲究身心一体,人神合一。《灵枢·本神》篇对心理疾病的病理有详尽的阐述。“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揪心而不止……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这一段讲的是不同的情志失调伤及五脏,从而出现不同的心理与躯体症状表现。而这些躯体症状在精神病学中被称为伴随症状。

2.“喜大虚则肾气乘也,怒则肝气乘矣,悲则肺气乘矣,恐则脾气乘矣,忧则心气乘矣。”五脏所对应的情志过激,伤了本脏,就会被克制本脏的脏气乘虚而入,从而引起病变。

1.“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营养进入人体,以经脉为传导路径,经脉受阻,营养不能顺利到达相应脏气,就会产生相应的心理与身体的不适。致病因素致病也是遵循这个原理。

2.“所谓甚则狂颠疾者,阳尽在上,而阴气从下,下虚上实,故癫狂也。所谓甚则厥,恶人与火,闻木音则惕然而静者,阳气与阴气相搏,水火相恶,故惕然而惊也。所谓欲独闭户牖而处者,阴阳相搏也,阳尽而阴盛,故欲独闭户牖而居。所谓病至则欲乘高而歌、弃衣而走者,阴阳互争而并于阳,故使之弃衣而走也。”癫狂者,阴阳不通也。情志失调乃阴阳相搏的结果不同所致。

1.针刺:《素问·刺法论篇》有详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可刺手少阴之源……神守天息,复入本元,命曰归宗。”不同脏腑发病,可针刺所在经络的原穴,以助复归本元之气。

2.情志相胜:“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例如,范进中举喜伤心而疯,后来让他最害怕的丈人一巴掌打醒,就是恐胜喜的典型示例。

3.饮食:五味入五脏,五味相胜。酸入肝,过则伤筋,辛胜酸;苦入心,过则伤气,咸胜苦;甘入脾,过则伤脾,酸胜甘;辛入肺,过则伤皮毛,苦胜辛;咸入肾,过则伤血,甘胜咸。

《黄帝内经》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 健康 ,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讲究生理卫生,注意调摄形体,以增进身体 健康 ,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 健康 ,这样才能保持有 健康 的身体和强健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 健康 长寿。

《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并且,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已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从《黄帝内经》的这些诊断我们可以看到,它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作用,彼此充盈,人才能 健康 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身心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 健康 ,更要注意心理 健康 ,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身体 健康 。《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 健康 心理学,乃至医学心理学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黄帝内经》里的祝由术堪称心理治疗术

里面有关于心理的描述,只是《黄帝内经》的语言特别凝练。它描写心理的语言如下:

是以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名故曰"朴"。

意思就是说,做人做事要做到内心安定,不要大悲大喜,焦虑,抑郁。即使是粗茶淡饭,也要甘之如饴。不必太在乎衣服是否华丽,无论是短褐还是华裾都可以。到达一个地方就要融入那个地方的风俗。不用羡慕比你强的人,也不要瞧不起不如你的人。

《黄帝内经》治疗手段主要有:切脉,望诊,针灸,推拿,用药……等,其中的问诊就有建瘰方面的心理捉示。还有如:怊魂,跳神……也有迷信成份。

黄帝内经,也是以易经学说和阴阳五行学说为基础,身心两方面都有论述,或者说黄帝内经是本医理书,是中医的理论基础,不是谈具体医术,

你好,恰好读过《黄帝内经》这本书,这本内经不仅仅是中医四大名著,更是学习中医必不可少的一本随身手册,它不仅仅论述了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处,人如何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不得病,更是阐述了生病的机理与治疗方法,至于心理上描述,倒是也有,不过很少,其实内经里面在论述人与天地之间的关系的时候很微妙的提出了心理 健康 这个问题,不过,通过《黄帝内经》来治疗心理上的疾病还是有一些困难的,如果心理上有一些障碍,建议读一读有关心理上的读物,或许这些读物能够给心理上的一些慰藉

黄帝内经讲究的是修身养性!俗白一点就是 养生 预防!所以中医理论讲究的不是如何去治疗,而是讲究的是如何养好身体不会有疾病出现!怎么样去做身体强壮而 健康 !在皇帝内经里面包括的心里知识都有的!例如失眠症!“肝不藏魂,故不能寐”说的就是人要睡好必须养肝,肝好才能睡得好!所以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也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能把黄帝内经读懂!才能揣摩出医学的巅峰以及经典!好好韵味黄帝内经的含义!

《黄帝内经》中述说:凡欲诊病者,必问饮食居处,暴乐暴苦,始乐后苦,皆伤精气,精气竭绝,形体毁沮。这里的毁沮,就是毁坏形体,瘦弱的意思

中医学关于心理健康的观念-中医心理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所下的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能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1.乐天知命,享受生命。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乐天知命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创造生活,奉献社会。享受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健康长寿。

2.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3.淡泊名利,知足常乐。这就教人将欲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冷静客观地对待名利。

4.从客处事,宽客待人。需要开阔的胸怀和善良仁爱之心,也是人格健康的标志。

5.与人为善,助人为乐。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6.天人一体,心身和谐。“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才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那么,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理解又是怎样的呢?通过学习思索以及临床实践的观察,认为理想的心理健康状态大致可以体现在以下诸方面。

乐天知命,享受生命

《周易•系辞上》:“乐天知命,故不忧。”意思是乐从天道的安排,知守性命的分限,故能不忧。[3]人的生命来之不易,禀受于父母,受气于天地,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乐天知命,享受生命。美国学者坎布斯(A.M.Combs)认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有“积极的自我观念”,[1]能够悦纳自我,体验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具有自知之明,确定自己的切合实际的人生目标。

世界上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健康长寿,而事实上,刻意追求长寿的人未必真能如愿以偿。观历代帝王无不追求长生不老,以享尽人间荣华富贵,于是到处寻觅不死之药,然后又有几人“寿比南山”?无数实践证明,只有乐天知命的人,在有限的人生中,追求生命的价值,创造生活,奉献社会,享受生命的意义,才有可能健康长寿。许多伟人、科学家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奉献给自己所钟爱的事业,为之而生,为之而死,不仅体现了生命的价值,而且每每能登入寿域,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心理健康的人热爱生活,并在工作与生活中获得人生的乐趣。现代心理学认为,心理活动的调节和控制与自制力有关。一个有自制力的人始终对未来充满自信,自强不息,善于发挥主观能动性,向着既定目标和计划努力进取,即使遇到挫折或屡战屡败,还坚持屡败屡战,不坠青云之志。

《周易•坤》:“坤厚载物。”所谓厚德载物,指道德醇厚,足以载物。中国传统养生强调养性,重视以道德修养陶冶情操。如孔子主张以德立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智者乐,仁者寿”。《内经》有“德全不危”的明诫。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必然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1948年世界卫生协会提出健康的概念还应包括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应是躯体、心理、社会适应、品德的良好状态。”[2]现代心理学认为:“一个人的道德愉快超越利他活动所造成的躯体痛苦或心理痛苦,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淡泊名利,知足常乐

人的欲望难以彻底满足,乃是人之共同心理特点,欲壑难填常是苦恼的根源之一。[1]所谓七情六欲是人之常情。节欲守神是中国古代养生家的共同识见。老子在《道德经》中主张“清静无为”,“少私寡欲”,要求达到“致虚极,守静笃”的境地。庄子承老子之说强调“虚静恬淡,抱神以静。”《内经》受道家思想影响,提出“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等主张。诸葛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常成为人们的座右铭。这些记载集中体现了古代养生家的智慧和经验。用现代语言来诠解,就是说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善于驾驭自己的欲望,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保持内心的宁静平和。这并非提倡消极避世,无所作为,及时行乐,而是教人将欲望控制在适度的范围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冷静客观地对待名利,抵制各种诱惑,积极地面对生活,有效地调控自己的心理活动。

从容处事,宽容待人

心理健康人的认知、情绪、意志行为是一个完整的、和谐的统一体。这种和谐性是使个体具有良好的社会功能和有效地进行各种活动的心理基础。[2]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和谐表现为从容处事和宽容待人。

所谓从容,孔颖达疏:“谓举动有其常度。”人生活在大千世界中,总要应对各种事件,心理健康的人能够从容处事,从容应对,这是心理自我调控能力支配下情绪、意志行为的集中体现。例如:面对名誉、地位、利益,能够做到“退一步天高地宽,让三分心平气和”;面对灾难、失败、意外,能够处变不惊,应付自如;面对烦恼、痛苦,能象古人那样“古今多少事,多付笑谈中”,等等。说明其应对各种心理创伤有很强的康复能力,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征。

宽容待人,是改善人际关系的润滑剂。这需要开阔的胸怀和善良仁爱之心,也是人格健康的标志。宽容待人,不仅可以化解生活上、工作中、家庭里的各种矛盾和人际冲突,从而建立一个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的氛围,有利于提高生活的情趣和工作学习的效率,获得良好的社会功能。

与人为善,助人为乐

良好的人际关系既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又是维护心理健康的必要条件。

古代先哲云:“敬人者,人恒敬之;爱人者,人恒爱之。”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应该具有仁爱善良之心,恰当地认同他人,能认可别人的存在和重要性,而且能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和别人分享爱与恨、乐与忧。看到别人的成功,怀有同样的喜悦,为之祝贺;看到别人的不幸,怀有恻隐之心,伸出热情的手,帮助别人。以积极的态度与人相处,尊重他人,信任他人,和睦共处,不拘于个人的恩怨,真诚、热情、理性、大度,取得别人的理解和尊重。

天人一体,心身和谐

“天人相应”、“形神合一”,是中医学基本的学术思想,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维持形神(心身)的协调,是保证健康的关键,心理健康也离不开上述原则。

中医学认为,人不仅是一个生物的人,更是一个自然的人、社会的人。人不能脱离自然和社会环境独立相处,自然和社会环境的种种 变化必然要影响人的生理、心理变化。《内经》云:“天地之大纪,人神通应也。”人要维护心理健康,必须处理好人与自然及社会环境的关系,保持协调和谐。现代心理学中把“心理和环境的同一性”作为评定心理健康的首要指征,这与中医学的观点有异曲同工之妙。

《内经》有“四气调神”之专论,强调顺时调神的养生原则。如春天,人的情志须与万物生机勃勃的气象相适应,“以使志生”;夏天,人的情志应与万物茂盛的气象相适应,“使志无怒”;秋天,人的情志要与万物平定的气象相适应,“使志安宁”;冬天,人的情志该与万物闭藏的气象相适应,“使志若伏若匿”。人的情志(心理)活动与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相适应,才能维护心理健康。

至于心身关系,肇始于先秦“形神合一”的哲学思想。张介宾有“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神则形不可活,无形则神无以生”的名句。心身关系的本质是“形神合一”,而心身关系即是心理与生理的关系。故心理健康必以生理健康为基础,心理问题也可以影响生理的健康。所以要维护心理健康,一要强调躯体无病痛,二要注意心与身(即形与神)的协调和谐,如此“形与神俱,而尽终天年”。

总之,中医关于心理健康的观念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思想及中医基本学术思想等精华和理念,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概括起来具有以下特点:

①强调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同一性和协调性;

②强调心理与生理的协调和谐;

③重视道德修养品性的状态和水平;

④心理健康的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古代哲学、道德风范等一脉相承,不可分割。

其内涵宏富,寓意深刻,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有关心理健康的知识

心理健康的基本含义是指心理的各个方面及活动过程处于一种良好或正常的状态。

心理健康是指一种持续且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主体能作出良好的适应,并且充分发挥其身心潜能。

个体能够适应发展着的环境,具有完善的个性特征;且其认知,情绪反应,意志行为处于积极状态,并能保持正常的调控能力。

在生活实践中,能够正确认识自我,自觉控制自己,正确对待外界影响,从而使心理保持平衡协调,就已具备了心理健康的基本特征。

扩展资料:

心理学家将心理健康的标准描述为以下几点:

①有适度的安全感,有自尊心,对自我的成就有价值感。

②适度地自我批评,不过分夸耀自己也不过分苛责自己。

③在日常生活中,具有适度的主动性,不为环境所左右。

④理智,现实,客观,与现实有良好的接触,能容忍生活中挫折的打击,无过度的幻想。

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

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

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

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

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要改变自己。

⑩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有爱人的能力和被爱的能力。在不违背社会标准的前提下,能保持自己的个性,既不过分阿谀,也不过分寻求社会赞许,有个人独立的意见,有判断是非的标准。

  • 评论列表:
  •  野欢秋酿
     发布于 2023-01-09 08:24:56  回复该评论
  • 的幻想。⑤适度地接受个人的需要,并具有满足此种需要的能力。⑥有自知之明,了解自己的动机和目的,能对自己的能力作客观的估计。⑦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个人的价值观能适应社会的标准,对自己的工作能集中注意力。⑧有切合实际的生活目标。⑨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能适应环境的需
  •  忿咬聊慰
     发布于 2023-01-09 04:00:56  回复该评论
  • 社交、善交际、个性开朗、敏捷乐观、为人比较随和。少阳之人不愿静而愿动,平时的文娱活动会比较丰富,看似没什么牵挂,为人会比较洒脱。但做事不易坚持,很容易就会放弃手头上的事情。   太阴之人,外貌多谦虚,他们的思想一般比较深邃,会考虑很多事情,同时也深藏不露,不喜欢把自己的内心暴露给他人,会与人保持一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