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初中生生物实验基础知识(初中生物的基础知识)

初一的生物知识点有什么

初一生物上册复习资料

第一章、周围的生物世界

1.自然界是由有生命的物体和无生命的物体组成的。

2.生物——有生命的物体叫做生物。

3.地球上的植物约有30多万种,动物约有150多万种。

4.生物的主要类群:植物、动物、微生物

5.生物的生命现象:(1)生物体有一定的结构(2)生物体能够由小长大(3)生物体都有新陈代谢作用(4)生物体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5)生物体对外界的刺激都能发生一定的反应(6)生物体都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6.生态因素——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生态因素。

7.生态因素可以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8.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的生存依赖一定的环境,生物的形态、结构和功能等必须适应环境(2)生物的生存也能影响环境(3)生物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9.生物学——我们把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叫做生物学。

10.生物学与人类的关系:(1)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生物,衣食住行都与生物有关(2)当今世界面临的一些热点问题离不开生物学

11.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第二章、探索生命

1.中学常用的显微镜主要是单筒式光学显微镜。

2.显微镜使用的注意事项:

(1)取送方法——取送显微镜一定要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一只手提着显微镜。

(2)镜头的保护——镜头平时放在显微镜箱内的专用盒内,课间要用专用的塑料袋或布袋随时罩好。镜头脏了,只能用专用的擦镜纸擦拭,擦拭时要顺着一个方向擦。

(3)粗、细准焦螺旋的使用——在调节粗、细准焦螺旋使镜筒下降时,一定要用眼睛直接看着镜筒缓缓下降。否则有可能砸坏物镜和玻片标本。

(4)转换器的使用——转动转换器时不要用手指扳物镜,这容易使镜头松动,影响观察效果,应该手指握准转换器的边缘转动。

(5)遮光器的使用——遮光器是调节显微镜入射光线强弱的,强光时应选用小光圈,弱光时应选用大光圈。

(6)反光镜的使用——通过调节反光镜的角度使反射入的光线照亮观察物。强光时应使用平面镜,弱光时应使用凹面镜。

(7)计算放大倍数——目镜与物镜放大倍数的乘积就是物象的放大倍数。

3.使用显微镜的操作步骤

(1)对光——①选择目镜,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②把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③转动反光镜,从目镜中可看到一白亮的视野

(2)观察——①从报纸上选一个汉字或一个字母,将其剪下,制成临时玻片标本②将载玻片放到载物台上通光孔中央③转动粗准焦螺旋,将物镜靠近载玻片,眼睛要看物镜,以免损坏镜头④再调节粗准焦螺旋,直到看清物象为止,最后用细准焦螺旋使物象更清晰。

(注意:显微镜下看到的像是倒像,如果要将周围的物象移至视野中央,应将标本向物象相反的方向移动)

4.判定显微镜视野中污点的位置:移动载玻片,转动物镜。

5.实验中,换用高倍镜后,视野中的细胞数量减少,视野亮度变暗。应调节遮光器使用大光圈,调节反光镜使用凹面镜。

6.实验:临时玻片标本的制作:

(1)净——用洁净的纱布把载玻片、盖玻片擦拭干净

(2)滴——用滴管在载玻片的中央滴一滴自来水

(3)取——用镊子夹取生物材料

(4)浸——把材料浸入玻片中央的水滴中

(5)展——展平材料

(6)盖——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载玻片上的水滴,然后轻轻盖在生物材料上。用吸水纸吸去多余的水。

(7)染——把一滴碘液滴在盖玻片的一侧,用吸水纸从另一侧吸引,重复2-3次,使染液浸润标本全部。染色后用干净的吸水纸将临时玻片标本擦拭干净。

(注意:制作临时玻片标本,取材必须薄而透明;严格按正确方法盖盖玻片,防止出现气泡)

7.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实验、得出结论

8.假设——假设是对问题的一种可能的解释,虽然不是事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的猜想。

9.实验——实验是验证假设的基本途径,主要包括制定计划、实施计划等方面。在实施计划时,应根据计划,通过进一步观察、调查或实验,记录一段时间内的实验相关数据的现象。

10.实验变量——实验中可变化的因素。在实验中,水、光、温度、时间、体积等都可能是实验变量。在一次实验中,可以有一个变量,也可以有多个变量。

11.对照实验——除了实验变量不同,其他因素都相同。一般设计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12.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作出假设是基础;观察、实验、调查等是获得事实和证据的多种途径;推理、判断等是得出结论的重要过程。

13.科学态度:在科学探究中,要善于与他人交流合作,坚持实事求是,任何时候不能修改实验数据,当科学探究的结果与原有的知识发生矛盾时,应大胆的修正原有的知识。

第三章、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1.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各种植物细胞的结构基本相似)

2植物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识图——课本33页,图3-2)

(要求:识别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基本功能)

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 细胞壁 细胞膜 细胞质 细胞核 液泡 线粒体 叶绿体

功能 保护细胞内部结构

维持细胞正常形态 控制细胞内外物质的进出,保持细胞内部的相对稳定 进行生命活动的重要场所 含有遗传物质,传递遗传信息 只有成熟的植物细胞有中央大液泡含有细胞液,与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有关 与呼吸作用有关,为细胞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利用无机物合成有机物

3.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

4.人和动物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5.染色体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DNA)和蛋白质。

6.细胞核在生物遗传中的重要作用:遗传物质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在每种生物的体细胞内,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都是一定的。一条染色体上有一个DNA分子,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它能传递遗传信息,控制生物体的形态和生理特征。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细胞核在生物的遗传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各结构的关系是:细胞核→染色体→DNA→基因

7.实验:制作洋葱鳞片叶表皮临时玻片标本

(1)制作步骤:净、滴、取、浸、展、盖、染

(2)注意事项:撕取洋葱鳞片表皮不宜过大,以长、宽约为0.5cm为宜。为防止撕下的材料卷曲,可事先在取材料处用解剖刀划出一个长、宽约为0.5cm的区域,用镊子夹住一角,就可撕下边缘整齐,大小合适的材料了。

(3)观察结果:洋葱鳞片表皮细胞中没有叶绿体。(不是所有的植物细胞中都有叶绿体和中央大液泡的)由于细胞膜太薄,线粒体太小,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不到。

8.实验: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玻片标本

(1)制作步骤:净(擦拭玻片,凉开水漱口)、滴(生理盐水)、取(用消毒牙签在口腔内侧壁轻轻刮取)、浸、盖、染(碘液)

(2)注意事项:使用凉开水漱口,防止有食物残渣混入,影响观察效果;用生理盐水可保持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不变形。因为人和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在清水中容易吸水变形。

第四章、生物体的组成

1.细胞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

2.细胞分裂的过程:(1)出现染色体(其中的遗传物质已加倍)等结构(2)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平均分成两等份),并向细胞两端移动(4)细胞质一般也平均分成两等份,这样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

3.细胞生长的过程:刚分裂产生的子细胞体积很小,随着从外界吸收的物质不断积累,许多小液泡逐渐长大,合并为一个大液泡,细胞就由小长大。细胞长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生长,成熟的植物细胞具有中央大液泡。

4.生物体的生长现象与生物体细胞的数目增多、体积增大有关。细胞数目的增多是细胞分裂的结果,细胞体积的增大是细胞生长的结果。细胞体积的大小和体积增大的速度都受到环境条件的影响。

5.细胞分化——分裂后的细胞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向着不同方向变化的过程。

6.组织——形态相似、结构相同、具有一定功能的细胞群

7.植物体的主要组织:

名称 保护组织 输导组织 基本组织 分生组织

分布 叶片与果实的表皮 根茎叶中的导管、筛管和叶脉,花柄与果柄 子叶、胚乳、叶肉、果肉等 茎的顶端

功能 具有保护功能 输导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 贮存营养 分裂产生新细胞形成其他组织

8.人体的基本组织:

名称 上皮组织 肌肉组织 结缔组织 神经组织

分布 皮肤表层、口腔黏膜与消化道黏膜等 骨骼肌与平滑肌 血液、淋巴、脂肪、骨骼等 脑、脊髓和全身神经

功能 保护、吸收 运动 营养、连接、支持和保护 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导兴奋

9.器官——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叫做器官。

10.绿色开花植物的六种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11.绿色开花植物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个体

12.系统——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次序组合起来,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人体有八套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一系列的器官组成,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

13.人体的各个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

14.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

15.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

16.单细胞种类繁多,广泛分布于淡水、海水和潮湿的土壤中

17.单细胞生物能独立完成营养、呼吸、排泄、运动、生殖等生命活动。

18.草履虫的形态特点和生命活动特点

基本结构:表膜(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此外还有食物泡、伸缩泡等结构

生活环境:有机质丰富、水流平缓的池塘和污水沟中

形态特征:体长150~300微米,像倒转的草鞋,全身布满纤毛

运动方式:依靠纤毛的摆动,在水中旋转前进

主要食物:细菌和单细胞藻类。有净化污水的作用。

生殖方式:细胞分裂

19.单细胞生物也能趋利避害,适应环境。草履虫对食盐、冰块等有害刺激会作出逃避反应,对于肉汁等有利刺激会作出趋向反应,对光线刺激不敏感。

第五章、绿色植物的一生

1.种子的结构:种子由胚和种皮组成。胚由子叶、胚芽、胚轴和胚根组成。(识图——55页)

(要求:识别种子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基本功能)

2.胚是新植株的幼体。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是种子萌发的必要条件。

结构 主要功能 发育时的变化

种皮 保护 脱落

胚 子叶 贮藏营养,为种子萌发提供能量 营养消耗完就脱落

胚芽 发育成茎和叶 迅速生长

胚轴 连接子叶、胚芽与胚根 连接根和茎

胚根 发育成根 迅速生长,首先突破种皮

3.种子萌发的条件:自身条件(具有完整的、有生命力的胚)

外界条件(足够的水、充足的空气和适宜的温度)

4.根尖的结构: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成熟区(识图——60页,图5-3)

(要求:识别根尖的基本结构,说出这些结构的基本功能)

比较项目 根 冠 分生区 伸长区 成熟区

结构 细胞大小 细胞体积较大 细胞体积较小 细胞体积较大 细胞体积较大

细胞形状 形状不规则,排列不整齐 近似正方型 长方形 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形成根毛

功能 保护其他结构 分裂产生新的细胞,是根生长的关键部位 细胞迅速伸长,使根尖的长度不断增加 吸收水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5.根的生长主要是分生区细胞的分裂和伸长区细胞伸长的结果

6.植物的根具有向地生长、向水生长和向肥生长的特性。

7.根的功能:固着、支持、吸收、输导、贮藏

8.水对植物的重要性:(1)水是植物细胞的主要成分(2)植物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生命活动都需要水的参与(3)水有助于维持植物一定的姿态

9.合理灌溉:(1)不同植物需水量不同(2)同一植物的不同生长发育时期,需水量也不同

10.根是陆生植物吸水的主要器官。根吸水的主要部位是根尖。成熟区的吸水能力最大。

11.根细胞吸水、失水的原理:

当外界溶液浓度小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吸水(打蔫的蔬菜泡在清水中变硬挺)

当外界溶液浓度大于根细胞细胞液浓度时,根细胞失水(施肥过多引起烧苗)

12.植物的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吸收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

13.植物生长需要的无机盐及其功能

氮肥——枝繁叶茂(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长的繁茂)

磷肥——硕果累累(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花的开放、果实和种子的成熟)

钾肥——茎杆健壮(促进糖类的形成和运输,使茎杆健壮)

14.芽是未展开的枝或花。

按发育情况划分:枝芽、花芽和混合芽

按着生位置划分:定芽(顶芽、侧芽)和不定芽

15.枝芽的结构:幼叶、芽轴和芽原基(识图——68页,图5-7)

16.枝芽发育成茎:幼叶发育为叶,芽原基发育为新芽,芽轴逐渐伸长,枝芽发育成茎

17.木本植物茎的基本结构: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识图——69页,图5-8)

芽的结构和发育

结构名称 将来发育为

花芽 花

枝芽 枝或茎

幼叶 叶

芽原基 新芽

芽轴 伸长为茎

导管和筛管的分布和功能

结构 分布 功能

导管 木质部 输导水和无机盐

筛管 韧皮部 输导叶片光合作用形成的有机物

茎的结构和功能

结构名称 功能

树皮 外侧部分主要起保护作用,内侧韧皮部有输导作用

形成层 细胞具有分裂能力,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木质部 具有很强的支持力,内部导管有输导作用

髓 具有贮藏营养的功能

18.植物茎的功能:连接、支持、输导、贮藏、生殖

19.实验:茎的输导功能——被染红的是输导水和无机盐的导管。木质部被染成了红色。

20.结瘤的形成原因:有机养料通过韧皮部里的筛管向下运输时受到阻碍,大量积累在剥去树皮的缺口上端,此处细胞迅速生长形成结瘤。

21.影响植物开花的因素:温度、光照

22.花的结构:雄蕊、雌蕊、花瓣、花萼(识图——74页,图5-12)

结构 花柄 花托 花萼 花瓣 雄蕊 雌蕊

功能 输导水和

养料,将花连接在植物的茎上。 着生花的其

他结构,使

花连接为一

个整体。 保护

未开

放的

花。 保护花中

的花蕊,吸

引昆虫前

来传粉。 包括花丝和

花药两部分。

成熟的花药

可产生花粉。 包括柱头、花柱和子

房,子房内含有胚珠。受粉后,胚珠发育为种子,整个子房发育为果实。

23.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结构,因为它们与果实和种子的形成有关。

24.雄蕊和雌蕊都具有的花称为完全花,如桃花、梨花、苹果花等

只有雄蕊或只有雌蕊的花称为单性花,如黄瓜、丝瓜等(雄花不结果)

25.果实与种子的形成:开花——花药成熟产生花粉——传粉(受粉)——受精——产生果实——形成种子——果实成熟——种子成熟

24.果实的结构:果皮、种子

25.果实的发育过程

子房 子房壁 果皮 果实

胚珠 珠被 种皮 种子

受精卵 胚

受精极核 胚乳

26.常见的果实:小麦、玉米、向日葵的子粒,西瓜、葡萄等水果

常见的种子:蚕豆、绿豆、西瓜子、杏仁、芝麻等

第六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

1.光合作用: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变成贮存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叫做光合作用。

2.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发现:

17世纪,范•海尔蒙特发现水是植物生长的因子。(光合作用需要水)

18世纪,普利斯特莱发现二氧化碳是植物生长的因子,而且植物可以释放出氧气。(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产生氧气)

近代科学家研究发现,只有在有光的条件下,绿色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光合作用需要光)

3.叶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4.叶片的结构:表皮、叶肉、叶脉(识图——83页,图6-5)

叶片的结构与功能

结构 表皮 叶肉 叶脉

上表皮 下表皮 气孔 栅栏层 海绵层

功能 具有角质层,保护叶片不受病菌侵害,防止叶内水分散失 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门户 细胞排列紧密且整齐,细胞里含有较多的叶绿体 细胞排列比较疏松,细胞里含有较少叶绿体 输导水、无机盐和有机物,支持叶片

5.制作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1)将材料平放在载玻片上

(2)一手固定材料,另一手持两片双面刀片,顿齐刀口,与材料成垂直,连续切下数片

(3)将刀片放在培养皿中的清水中稍一晃动,切片即漂浮于水中

(4)挑选透明的薄片制成叶片横切面的临时玻片标本

6.叶片是绿色的原因:叶片的叶肉细胞和保卫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又含有绿色的叶绿素。叶绿体中的叶绿素是叶片呈现绿色的主要原因。

7.叶绿素的功能:吸收光能,为光合作用提供能量

8.在一定强度的光照下,植物才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光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

9.叶绿素只有在光下才能形成(叶绿素的形成需要光)

10.叶绿素在一定条件下分解:温度低,光照强度不足,叶片老化(出现黄色叶片)

11.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暗处理的原因:使实验用植物叶片中的淀粉除去,从而使实验结果更可靠。(被转移或消耗)

部分遮光原因:使有光和无光的部分形成对照。(两面遮光)

酒精脱色原因:使用酒精将叶绿素融去,便于显色和观察。脱色至叶片呈黄白色停止

实验步骤:(1)暗处理,一昼夜(2)选择嫩叶,部分遮光(3照光,约30分钟(4)取下纸片(5)水浴加热,酒精脱色至叶片呈黄白色(6)清洗叶片,滴加碘液(7)显色

12.淀粉遇碘,在有水的条件下变蓝色。

13.实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

验证生成气体为氧气:用带火星的木条迅速插入试管内,细木条能够重新燃烧起来

14.氧气能够助燃,支持燃烧。

15实验: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

碳酸氢钠溶液可以产生二氧化碳,所以a组生成的氧气多。

16.呼吸作用:植物细胞内的线粒体吸收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和水,并释放能量的过程。

17.植物体的所有活细胞都能进行呼吸作用。只有含有叶绿体的细胞才能进行光合作用。

18.实验:植物的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

(1)石灰水遇二氧化碳变浑浊(2)使用黑色塑料袋,防止植物在有光条件下进行光合作用消耗产生的二氧化碳。

19.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可以灭火。

20.利用光合作用原理增产:

(1)延长光照时间(2)提高环境温度(3)及时灌溉(4)增加二氧化碳浓度

21.利用呼吸作用原理增产:

提高呼吸作用:有利于根部的生长和无机盐的吸收(方法:提高温度、氧气充足)

降低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的消耗,增加有机物的积累,使果实中营养物质的含量高(方法:适当降低夜间温度,减少氧气,减少含水量)

22.果蔬保鲜方法:降低温度、减少氧气含量、减少细胞含水量。

23.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温度、氧气、水。

24.种子萌发时,呼吸作用旺盛,产生足够的能量使细胞分裂与生长,吸收水分。所以,种子萌发的条件与影响呼吸作用的因素有关。

第七章、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生物圈——地球上的生物和它们生活环境的总称

2.绿色植物参与能量传递与物质循环

3.人类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动物的食物直接或间接来源于绿色植物。

人类的能量来源 :阳光→植物→(草食动物)→人

草食动物的能量来源:阳光→植物→草食动物

肉食动物的能量来源:阳光→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

杂食动物的能量来源:阳光→植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

4.世界主要食用作物的前三位:小麦、玉米、水稻

5.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影响氧循环。在这个过程中使生物圈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相对平衡

6.绿色植物通过蒸腾作用参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7.蒸腾作用:绿色植物根部吸收的水,主要以水蒸气的形式通过叶的气孔散失到空气中。

8.蒸腾作用对植物自身的重要意义:(1)促进根对水的吸收及运输(2)促进溶解于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运输(3)降低叶片表面温度,避免因强光照射而灼伤

9.水循环的动力是光能

10.森林与人类生存的关系:(1)森林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自然资源(2)森林参与氧循环和水循环(3)森林美化环境有利健康

11.森林与动物生存的关系:森林为动物提供栖息地与食物来源

12.植树节——3月12日(1979)

初中生物实验方法有哪些?

实验方法是整个实验设计的精髓,是做好实验设计的关键所在.现将与中学实验有关的一些最常见的经典的实验方法汇总如下:

(1)化学物质的检测方法:

①淀粉——碘液

②还原糖——斐林试剂、班氏试剂

③CO2——Ca(OH)2溶液或酸碱指示剂

④乳酸——pH试纸

⑤O2——余烬复燃

⑥无O2——火焰熄灭

⑦蛋白质——双缩脲试剂

⑧染色体——龙胆紫、醋酸洋红溶液

⑨DNA——二苯胺试剂

⑩脂肪——苏丹Ⅲ或苏丹Ⅳ染液

(2)实验结果的显示方法:

①光合速率——O2释放量或CO2吸收量或淀粉产生量

②呼吸速率——O2吸收量或CO2释放量或淀粉减少量

③原子途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法

④细胞液浓度大小——质壁分离

⑤细胞是否死亡——质壁分离

⑥甲状腺激素作用——动物耗氧量,发育速度等

⑦生长激素作用——生长速度(体重变化,身高变化)

⑧胰岛素作用——动物活动状态

⑨菌量——菌落数或亚甲基蓝溶液褪色程度

⑩大肠杆菌——伊红—美蓝琼脂培养基

(3)实验条件的控制方法:

①增加水中氧气——泵入空气或吹气或放入绿色植物

②减少水中氧气——容器密封或油膜覆盖或用凉开水

③除去容器中CO2——NaOH溶液

④除去叶片中原有淀粉——置于黑暗环境

⑤除去叶片中叶绿素——酒精隔水加热

⑥除去光合作用对呼吸作用的干扰——给植株遮光

⑦如何得到单色光——棱镜色散或彩色薄膜滤光

⑧血液抗凝——加入柠檬酸钠

⑨线粒体提取——细胞匀浆离心

⑩骨的脱钙——盐酸溶液

⑾灭菌方法——微生物培养的关键在于灭菌,对不同材料,灭菌方法不同:培养基用高压蒸气灭菌;接种环用火焰灼烧灭菌;双手用肥皂洗净,擦干后用75%酒精消毒;整个接种过程都在实验室无菌区进行.

(4)实验中控制温度的方法:

①还原糖鉴定:水浴煮沸加热

②酶促反应:水浴保温

③用酒精溶解叶中的叶绿素:酒精要隔水加热

④DNA的鉴定:水浴煮沸加热

⑤细胞和组织培养以及微生物培养:恒温培养

初中生物知识要点。

生物会考复习提纲

一. 填空:

1. 人体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由于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作用;特别是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人的新陈代谢就是在神经系统和激素调节下进行的。其中神经的调节起到了主导的作用。

2. 细胞 组织(4种) 器官 系统(8个) 人体。

3. 人体细胞的基本结构一般包括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个部分,植物细胞的结构中,还有细胞壁、液泡等。细胞是一切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4. 组织是由一些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以及细胞间质构成的。人体有四大基本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肉组织、神经组织)。植物常见的组织有(营养组织、保护组织、机械组织、输导组织等)

5. 器官由不同的组织按照一定的次序联合起来,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结构。

6. 系统由能够共同完成一种或几种生理功能的多个器官构成。

7. 人体内较大的腔:颅腔和体腔(体腔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部是盆腔)。

8.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

11.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而血细胞又由3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

血细胞 形态结构 功 能 正常值

(个/升)

红细胞

RBC 呈两面凹的圆饼状,

无细胞核 运输氧气和部分二氧化碳 男:约5.0×1012

女:约4.2×1012

白细胞

WBC 比红细胞大,有细胞核。 吞噬病菌,对人体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4-10) ×109

血小板

PLT 个体最小,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 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100-300) ×109

12.成年人的血量约为体重的7%—8%,输血应以输同型血为原则。健康的成年人一次献血200---300毫升不影响健康,每个公民有献血的义务。

13. 心率:心脏在单位时间(一分钟)内跳动的次数。正常值60——100次/分。

14. 心脏主要由心肌构成,它的四个腔分别为:左心室、左心房、右心室、右心房。

15. 左心室连通主动脉,左心房连通肺静脉,右心室连通肺动脉,右心房连通上、下腔静脉。

16. 把血液送出心脏的腔:左心室、右心室; 接受血液流回心脏的腔:右心房、右心房。

房室瓣:它在心房与心室之间,它只能向心室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房流向心室。

动脉瓣:它在心室与动肪之间,它只能向动脉开,其作用是:保证血液从心室流向动脉。

17. 体循环的路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各级动脉—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

在体循环中,从左心室射出的动脉血,流经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静脉血。

18. 肺循环的路线:右心室——肺动脉——肺部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

在肺循环中,从右心室射出的静脉血,流经肺部毛细血管网时变成了动脉血。

19.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的血。 动脉——把血液从心脏送到全身去的血管。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的血。 静脉——把血液从全身各处送回心脏的血管。

血管 概念 特点 功能

管壁 管腔 弹性 血速

动脉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部分去的血管 厚 较小 大 快 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全身各处(心脏 全身各部)

静脉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的血管 薄 大 小 慢 把血液从全身各部分送回心脏。(全身各部 心脏)

毛细血管 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很薄 最小 最慢 管内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 组织细胞)

19. 消化系统 消化道(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

消化腺(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

20. 各种食物中含有六大营养物质:蛋白质、糖类、脂肪、水、无机盐、维生素。

21. 蛋白质是构成细胞的基本物质,糖类是主要的供能物质,脂肪是重要的供能物质。

22. 缺VA—夜盲症,缺VB1—神经炎、脚气病,缺VC—坏血病,缺VD—佝偻病。

23. 胃位于左上腹部,是消化道最膨大部分。肝脏在右上腹部,是人体最大的腺体。大肠1.5米,起始端叫盲肠,上连着阑尾在腹腔右下部。

24. 小肠盘曲于腹腔里,有5—6米长,是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5. 消化是在消化道内将食物分解成为可以吸收的成分的过程。吸收是指把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循环系统的过程。其中葡萄糖、氨基酸、无机盐、水、维生素进入到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被吸收,大部分甘油和脂肪酸进入小肠绒毛的毛细淋巴管被吸收经淋巴循环进入血液循环。

26. 淀粉、蛋白质和脂肪的消化(填表)

比较 开始消化的部位 主要消化的部位 消化液 消化的结果

淀 粉 口腔 小肠 唾液、胰液、小肠液 葡萄糖

蛋白质 胃 小肠 胃液、胰液、小肠液 氨基酸

脂 肪 小肠 小肠 胆汁、胰液、小肠液 甘油和脂肪酸

27.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和肺。

28. 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是气体交换的场所。适合气体交换的特点:?多、(肺泡数量多)?缠绕、(外面缠绕着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薄(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

29. 肺活量是指人在尽力吸气后再尽力呼气所能呼出的气体量。它是反应肺的通气的指标,值越大越好,体检时一般测三次,取最大值,成年人约2500--4000ml。

30. 呼吸频率:每分时间内呼吸的次数。成年人平静状态下呼频率约16—18次/分。其值并非越大越好。

31. 呼吸运动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而引起的;呼吸运动的结果实现了肺的通气(原理)。

32. 体内气体交换(包括肺泡内的气体交换、组织里的气体交换)的原理是气体的扩散作用。

33. 煤气中毒(CO中毒)、溺水死亡分别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肺的通气环节的障碍。

34. 呼吸的意义:吸入氧将体内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供给人体各项生理活动和维持体温的需要。

35. 排泄:是指人体内物质分解时产生的二氧化碳、尿素和多余的水等废物排出体外的过程。

36. 排泄的途径: 皮 肤:汗液(部分水、少量无机盐、尿素)

呼吸系统:气体(二氧化碳、少量的水)

泌尿系统:尿(大部分水、无机盐、尿素)

37. 肾脏是形成尿的场所。健康人每天形成原尿约150升,而排出的尿却只有1。5升。

38. 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单位由肾小体(它包括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

39. 尿的形成包括肾小球的滤过作用、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和肾小管的分泌作用三个过程。

40. 肾小球的滤过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时,除了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分、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由肾小球滤过到肾小囊腔内,形成原尿。

41. 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其中全部葡萄糖、大部分水和部分无机盐,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

42. 人体排尿,既排出了废物,又调节了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含量,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

43. 血浆与原尿比,血浆含有大分子蛋白质;原尿与尿比,原尿含有葡萄糖。

44. 反射是指动物(包括人)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出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反射是

通过一定的神经结构来完成的,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是反射弧。

46. 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高级的神经活动基本方式是条件反射。

47. 反射弧由五部分构成: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48.反射分为 条件反射 (后天的、高级的、可以消失、其中枢在大脑)。

非条件反射(先天的、低级的、永久不消失的、其中枢在脊髓、受大脑控制)

48. 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过程,在大脑皮层的参与下形成的。

49. 条件反射的生物学意义———条件反射提高了人和动物适应环境的能力。

50. 条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

51.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是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

52. 人类特有的大脑皮层的中枢是语言中枢。

53. 吃梅止渴属于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谈梅止渴都属于条件反射。

54.人类神经调节的特征:动物的条件反射是由各种具体刺激引起;而人类的条件反射除了可以由具体刺

激引起,还可以由抽象刺激(如:语言、文字等)引起。(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

55.脊髓除了具有反射功能外,还具有传导功能。

56.脑位于颅腔内,包括大脑、小脑和脑干三部分。

57.大脑由两个大脑半球组成,它的表面是灰质(大脑皮层),大脑皮层是调节人体生理活动的最高级中枢。其特点是有许多凹陷的沟和隆起的回,因而增加了大脑皮层的总面积(约2200平方厘米)和神经元的数量(约140亿个)。

58. 小脑的主要功能是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的平衡。人喝醉了酒,走路摇晃,站立不稳,这是由于小脑被酒精麻痹而引起的。

59.某人右侧躯体半身不遂,这是由于此人大脑左侧的躯体运动中枢受到损伤引起的。

60.眼球的结构由眼球壁(外膜、中膜、内膜)和内容物(房水、晶状体、玻璃体)构成。

61.眼球通过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来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

区别 眼球前后径 晶状体曲度 物体落在视网膜的 看不清何处物体 纠正方法

近视眼 过长 过大 前方 远处 配戴凹透镜

远视眼 过短 弹性小 后方 近处 配戴凸透镜

62. 眼球成像演示实验中的白纸板、双凸透镜,分别相当于眼球中的视网膜、晶状体。

63.有的失明者,经检查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他看不见周围的物体,这可能是视神经或视觉中枢发生了病变。

64.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看”。

65.视觉的形成: 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过角膜、房水,由瞳孔进入眼球内部,再经过晶状体和玻璃体的折射作用,在视网膜上能形成清晰的物像,物像刺激了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这些感光细胞产生的神经冲动沿着视神经传入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66.耳分为外耳、中耳和内耳三部分。

67.听觉的形成: 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振动,其振动通过三块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所产生神经冲动沿着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68.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是没有导管的腺体,它们的分泌物直接进入腺体内的毛细血管里,随着血液循输送到全身各处。

69.激素:激素是由内分泌腺的腺细胞分泌的,对身体有特殊作用的化学物质。

70.体液调节:化学物质(如激素、二氧化碳等)通过体液(血浆、组织液、淋巴等)的运输而对人体生理活动进行的调节,叫体液调节。

71.人体主要内分泌腺的区别

内分泌腺 位置 功能 引起的疾病

垂 体 位于大脑下部 分泌生长激素、

促甲状腺激素、

促性腺激素等 幼年缺少——侏儒症

幼年过多——巨人症

成年过多——肢端肥大

甲状腺 位于颈前部,喉和气管两侧 分泌甲状腺激素 幼年不足——呆小症

过多————甲亢

胰 岛 散布于胰腺中 分泌胰岛素等 不足————糖尿病

72.男性主要的性器官是睾丸,作用是产生精子、分泌雄性激素;女性主要的性器官是卵巢,作用是产生卵细胞,分泌雌性激素。。

73.人体的三道防线: 1. 皮肤和黏膜 2.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3.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

74.免疫分为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如:第一、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的,只对某一特定病原体或异物起作用) 如:第三道防线

75.免疫是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人体依靠这种功能识别“自己”和“非己”成分,从而破坏和排斥进入体内的抗原物质,或人体本身所产生的损伤细胞和肿瘤细胞等,以维持人体内环境的平衡和稳定。

抗原——引起人体产生抗体的物质(病原体等异物)

抗体——病原体进入人体后,刺激淋巴细胞产生的一种抵抗该病原体的特殊蛋白质

77.传染病—由病原体(如:病菌、病毒、寄生虫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之间或人与动物之间传播的疾病。

78.传染病流行三个环节: 传染源——能够散播病原体的人或动物。

传播途径—病原体离开传染源到达健康人所经过的途径。

易感人群—对某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易被感染的人群。

79.遗传——生物的性状传给后代的现象。

性状——指生物体的形态特征或生理特性。

基因——遗传物质中决定生物性状的小单位。

遗传物质——染色体上决定生物性状的物质。

染色体——细胞核内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的物质。

80.每一个人都是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的。胚胎的发育是从受精卵开始的。

81.受精卵是由精子和卵细胞融合而成的。精子来自于父亲,卵细胞来自于母亲。

82.每种生物体细胞内都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受精卵的染色体数目与体细胞相同,这些染色体都是成对存在的,每一对染色体,都是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

83.生物体细胞中的基因也是成对存在的,成对的基因分别位于成对的两条染色体上。受精卵内含有父母双方的基因也都是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

84.生殖细胞(精子或卵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都比体细胞减少半。

85.父母亲的性状是通过其生殖细胞遗传给子女的。动植物的性状也主要是通过生殖细胞传给后代的

86.写出6种组合的图解:AA ⅹ AA Aa ⅹ Aa aa ⅹ aa AA ⅹ aa Aa ⅹ aa AA ⅹ Aa

87.已知的眼睑这一性状,决定双眼皮的基因(A)是显性基因,决定单眼皮的基因是隐性基因(a)。在人群中有如下婚配组合,已知他们的性状或基因组成,请填表写出他们的性状或基因组成。

父母的性状 父母的基因组成 子女性状 子女的基因组成

父母双眼皮 Aa×Aa 部分双眼皮、部分单眼皮 AA, Aa, aa

双眼皮 全部AA

双眼皮、单眼皮 部分双眼皮、部分单眼皮 部分Aa,部分aa

双眼皮、双眼皮 部分AA,部分Aa

双眼皮、单眼皮 Aa×aa 部分双眼皮,部分单眼皮

88.生物的某些性状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成对的基因有显性、隐性之分。

89.人类有很多遗传病是由一对基因控制的,而且往往是隐性基因。

90.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血缘关系越近的人,遗传基因越相近,婚后所生子女得遗传病的可能性越大。

禁止近亲结婚的目的:大大减少后代出现遗传病的机率。并非能杜绝得遗传病

91.变异指亲代与子代间、子代个体间在性状上的差异。分遗传的变异、不遗传的变异(太阳把皮肤晒黑)。

92.地球上最初并没有生命,原始海洋是生命的摇篮。

93.生物进化的历程(趋势、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94.地球上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古代鱼类,最早出现的陆生脊椎动物——爬行类。

95.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

96.生物进化的原因:达尔文的进化学说(自然选择学说)

97.自然选择——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竞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被淘汰掉。

98.达尔文认为:大多数生物都有过度繁殖倾向,要生存就得为足够的食物和空间而进行生存竞争,在

生存竞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易生存下来并繁殖后代;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易被淘汰。

99.人类和类人猿是近亲,二者有着共同的原始祖先——都起源于森林古猿。

100.在越古老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水生的生物化石越多;

在越晚近的地层里,成为化石的生物越复杂、越高等、陆生的生物化石越多。

101.生物的生活环境不仅是指生物的生存地点,主要还是指存在于它周围的影响它生活的各种因素。

102.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生物必须适应环境才能生存。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着环境。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的。

103.生态因素——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

104.生态系统——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植物——生产者

生物部分 动物——消费者

生态系统的组成 细菌,真菌——分解者

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

105.生产者:在生态系统中,植物能够利用光能制造有机物,叫生产者。

106.消费者:动物不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只能吃现成的,因而叫消费者。

107.分解者:细菌、真菌能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为无机物,因而叫分解者。

108.生态平衡——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状态.

109.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消费者与生产者之间主要是吃与被吃的关系,这样就形成了食物链。。

110.食物网——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条食物链相互间的营养关系。

111.生态学——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112.生物圈——由各种生物和其生活环境所组成的、环绕地球表面的这一薄层。

113.我国裸子植物资源占居全世界首位;我国是世界上鸟类最多的国家。

114.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约占世界人口的22%。而耕地却只占世界人均1/3.

控制人口增长的具体要求: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115. 了保护大熊猫、金丝猴等珍稀动物,在四川建立了卧龙、王朗和九寨沟等自然保护区。

116.环境保护——是指对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防治。

117.生物科学将朝着微观和宏观两个方向发展。

初中生物的一些基本知识简单介绍

细胞的基本结构

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植物的细胞,可以看到它的结构分为下列四个部分

1.细胞壁

位于植物细胞的最外层,是一层透明的薄壁。它主要是由纤维素和果胶组成的,孔隙较大,物质分子可以自由透过。细胞壁对细胞起着支持和保护的作用。

2.细胞膜

细胞壁的内侧紧贴着一层极薄的膜,叫做细胞膜。这层由蛋白质分子和磷脂双层分子组成的薄膜,水和氧气等小分子物质能够自由通过,而某些离子和大分子物质则不能自由通过,因此,它除了起着保护细胞内部的作用以外,还具有控制物质进出细胞的作用:既不让有用物质任意地渗出细胞,也不让有害物质轻易地进入细胞。

细胞膜在光学显微镜下不易分辨。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可以知道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分子和脂类分子构成。在细胞膜的中间,是磷脂双分子层,这是细胞膜的基本骨架。在磷脂双分子层的外侧和内侧,有许多球形的蛋白质分子,它们以不同深度镶嵌在磷脂分子层中,或者覆盖在磷脂分子层的表面。这些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大都是可以流动的,可以说,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细胞膜的这种结构特点,对于它完成各种生理功能是非常重要的。

3.细胞质

细胞膜包着的黏稠透明的物质,叫做细胞质。在细胞质中还可看到一些带折光性的颗粒,这些颗粒多数具有一定的结构和功能,类似生物体的各种器官,因此叫做细胞器。例如,在绿色植物的叶肉细胞中,能看到许多绿色的颗粒,这就是一种细胞器,叫做叶绿体。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就是在叶绿体中进行的。在细胞质中,往往还能看到一个或几个液泡,其中充满着液体,叫做细胞液。在成熟的植物细胞中,液泡合并为一个中央液泡,其体积占去整个细胞的大半。

细胞质不是凝固静止的,而是缓缓地运动着的。在只具有一个中央液泡的细胞内,细胞质往往围绕液泡循环流动,这样便促进了细胞内物质的转运,也加强了细胞器之间的相互联系。细胞质运动是一种消耗能量的生命现象。细胞的生命活动越旺盛,细胞质流动越快,反之,则越慢。细胞死亡后,其细胞质的流动也就停止了。

除叶绿体外,植物细胞中还有一些细胞器,它们具有不同的结构,执行着不同的功能,共同完成细胞的生命活动。这些细胞器的结构需用电子显微镜观察。在电镜下观察到的细胞结构称为亚显微结构。

①线粒体

呈线状、粒状,故名。在线粒体上,有很多种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颗粒,即多种呼吸酶。它是细胞进行呼吸作用的场所,通过呼吸作用,将有机物氧化分解,并释放能量,供细胞的生命活动所需,所以有人称线粒体为细胞的“发电站”或“动力工厂”。

②叶绿体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细胞中重要的细胞器,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叶绿体由双层膜、类囊体和基质三部分构成。类囊体是一种扁平的小囊状结构,在类囊体薄膜上,有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色素和酶。许多类囊体叠合而成基粒。基粒之间充满着基质,其中含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基质中还含有DNA。

③内质网

内质网是细胞质中由膜构成的网状管道系统广泛的分布在细胞质基质内。它与细胞膜相通连,对细胞内蛋白质等物质的合成和运输起着重要作用。

内质网有两种:一种是表面光滑的;另一种是上面附着许多小颗粒状的。内质网增大了细胞内的膜面积,膜上附着这许多酶,为细胞内各种化学反应的正常进行提供了有利条件。

④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一般认为,细胞中的高尔基体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高尔基体本身没有合成蛋白质的功能,但可以对蛋白质进行加工和转运。植物细胞分裂时,高尔基体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

⑤核糖体

核糖体是椭球形的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膜的外表面,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是合成蛋白质的重要基地。

⑥中心体

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因为它的位置靠近细胞核,所以叫中心体。每个中心体由两个互相垂直排列的中心粒及其周围的物质组成。 动物细胞的中心体与丝分裂有密切关系。

⑦液泡

液泡是植物细胞中的泡状结构。成熟的植物细胞中的液泡很大,可占整个细胞体积的90%。液泡的表面有液泡膜。液泡内有细胞液,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和蛋白质等物质,可以达到很高的浓度。因此,它对细胞内的环境起着调节作用,可以使细胞保持一定的渗透压,保持膨胀的状态。

⑧溶酶体

溶酶体是细胞内具有单层膜囊状结构的细胞器。其内含有很多种水解酶类,能够分解很多物质。

4.细胞核

细胞质里含有一个近似球形的细胞核,是由更加黏稠的物质构成的。细胞核通常位于细胞的中央,成熟的植物细胞的细胞核,往往被中央液泡推挤到细胞的边缘。细胞核中有一种物质,易被洋红、苏木精等碱性染料染成深色,叫做染色质。生物体用于传种接代的物质即遗传物质,就在染色质上。当细胞进行有丝分裂时,染色质就变化成染色体。

由膜包围着含有细胞核(或拟核)的原生质所组成, 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也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细胞能够通过分裂而增殖,是生物体个体发育和系统发育的基础。细胞或是独立的作为生命单位, 或是多个细胞组成细胞群体或组织、或器官和机体;细胞还能够进行分裂和繁殖;细胞是遗传的基本单位,并具有遗传的全能性(植物),动物细胞核也有全能性。

多数细胞只有一个细胞核,有些细胞含有两个或多个细胞核,如肌细胞、肝细胞等。细胞核可分为核膜、染色质、核液和核仁四部分。核膜与内质网相通连,染色质位于核膜与核仁之间。染色质主要由蛋白质和DNA组成。DNA是一种有机物大分子,又叫脱氧核糖核酸,是生物的遗传物质。在有丝分裂时,染色体复制,DNA也随之复制为两份,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使得后代细胞染色体数目恒定,从而保证了后代遗传特性的稳定。还有RNA,RNA是DNA在复制时的单链,它传递蛋白质,被称为DNA的信使。

显微镜的使用

1.右手握住镜臂,左手托住镜座。

2.把显微镜放在实验台上,略偏左(显微镜放在距实验台边缘7厘米左右

处)。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二、对光

3.转动转换器,使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物镜的前端与载物台要保持2厘

米的距离)。

4.把一个较大的光圈对准通光孔。左眼注视目镜内(右眼睁开,便于以后

同时画图)。转动反光镜,使光线通过通光孔反射到镜筒内。通过目镜,可以

看到白亮的视野。

三、观察

5.把所要观察的玻片标本(也可以用印有“6”字的薄纸片制成)放在

载物台上,用压片夹压住,标本要正对通光孔的中心。

6.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下降,直到物镜接近玻片标本为止(眼

睛看着物镜,以免物镜碰到玻片标本)。

7.左眼向目镜内看,同时反方向转动粗准焦螺旋,使镜筒缓缓上升,直

到看清物像为止。再略微转动细准焦螺旋,使看到的物像更加清晰。

植物和藻类利用自身的叶绿素将可见光转化为能量(包括光反应和暗反应)驱动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氧气的过程。它是生物界赖以生存的生化反应过程,也是地球碳氧循环的重要媒介。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光合作用公式

二氧化碳+水―光/叶绿体→有机物(主要是淀粉)+氧气

6CO2+6H2O―光/叶绿体→C6H12O6+6O2

中文解释

光合作用(Photosynthesis)是植物、藻类利用叶绿素和某些细菌利用其细胞本身,在可见光的照射下,将二氧化碳和水(细菌为硫化氢和水)转化为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细菌释放氢气)的生化过程。植物之所以被称为食物链的生产者,是因为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利用无机物生产有机物并且贮存能量。通过食用,食物链的消费者可以吸收到植物及细菌所贮存的能量,效率为10~20%左右。对于生物界的几乎所有生物来说,这个过程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关键。而地球上的碳氧循环,光合作用是必不可少的。

英文描述

Photosynthesis is the conversion of energy from the Sun to chemical energy (sugars) by green plants. The "fuel" for ecosystems is energy from the Sun. Sunlight is captured by green plants during photosynthesis and stored as chemical energy in carbohydrate molecules. The energy then passes through the ecosystem from species to species when herbivores eat plants and carnivores eat the herbivores. And these interactions form food chains.

详细机制

植物利用阳光的能量,将二氧化碳转换成淀粉,以供植物及动物作为食物的来源。叶绿体由于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地方,因此叶绿体可以说是阳光传递生命的媒介。

(1)原理

植物与动物不同,它们没有消化系统,因此它们必须依靠其他的方式来进行对营养的摄取。就是所谓的自养生物。对于绿色植物来说,在阳光充足的白天,它们将利用阳光的能量来进行光合作用,以获得生长发育必需的养分。

这个过程的关键参与者是内部的叶绿体。叶绿体在阳光的作用下,把经有气孔进入叶子内部的二氧化碳和由根部吸收的水转变成为淀粉,同时释放氧气:

(2)注意事项

上式中等号两边的水不能抵消,虽然在化学上式子显得很特别。原因是左边的水,是植物吸收所得,而且用于制造氧气和提供电子和氢离子。而右边的水分子的氧原子则是来自二氧化碳。为了更清楚地表达这一原料产物起始过程,人们更习惯在等号左右两边都写上水分子,或者在右边的水分子右上角打上星号。

(3)光反应和暗反应(高中生物课本中称之为暗反应,也有些地方称之为碳反应)

光合作用可分为光反应和暗反应两个步骤。

(4)光反应

条件:光,色素,光反应酶

场所:囊状结构薄膜上

影响因素:光强度,水分供给植物光合作用的两个吸收峰

叶绿素a,b的吸收峰过程:叶绿体膜上的两套光合作用系统:光合作用系统一和光合作用系统二,(光合作用系统一比光合作用系统二要原始,但电子传递先在光合系统二开始)在光照的情况下,分别吸收680nm和700nm波长的光子,作为能量,将从水分子光解光程中得到电子不断传递,(能传递电子得仅有少数特殊状态下的叶绿素a) 最后传递给辅酶NADP。而水光解所得的氢离子则因为顺浓度差通过类囊体膜上的蛋白质复合体从类囊体内向外移动到基质,势能降低,其间的势能用于合成ATP,以供暗反应所用。而此时势能已降低的氢离子则被氢载体NADP带走。一分子NADP可携带两个氢离子。这个NADPH+H离子则在暗反应里面充当还原剂的作用。

意义:1:光解水(又称水的光解),产生氧气。2:将光能转变成化学能,产生ATP,为暗反应提供能量。3:利用水光解的产物氢离子,合成NADPH+H离子,为暗反应提供还原剂【H】(还原氢)。

(5)暗反应(碳反应)

实质是一系列的酶促反应

条件:无光也可,暗反应酶(但因为只有发生了光反应才能持续发生,所以不再称为暗反应)

场所:叶绿体基质

影响因素:温度,二氧化碳浓度

过程:不同的植物,暗反应的过程不一样,而且叶片的解剖结构也不相同。这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的结果。暗反应可分为C3,C4和CAM三种类型。三种类型是因二氧化碳的固定这一过程的不同而划分的。

C3反应类型:植物通过气孔将CO2由外界吸入细胞内,通过自由扩散进入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C5。起到将CO2固定成为C3的作用。C3再与【H】及ATP提供的能量反应,生成糖类(CH2O)并还原出C5。被还原出的C5继续参与暗反应。

(6 )光暗反映的有关化学方程式

H20→2H+ 1/2O2(水的光解)

NADP+ + 2e- + H+ → NADPH(递氢)

ADP+Pi→ATP (递能)

CO2+C5化合物→C3化合物(二氧化碳的固定)

C3化合物→(CH2O)+ C5化合物(有机物的生成或称为C3的还原)

ATP→ADP+PI(耗能)

能量转化过程:光能→不稳定的化学能(能量储存在ATP的高能磷酸键)→稳定的化学能(糖类即淀粉的合成)

注意:光反应只有在光照条件下进行, 而只要在满足暗反应条件的情况下暗反应都可以进行。也就是说暗反应不一定要在黑暗条件下进行.

[编辑本段]【光合作用的要点解析】

(一)光合色素和电子传递链组分

1.光合色素

类囊体中含两类色素:叶绿素和橙黄色的类胡萝卜素,通常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的比例约为3:1,chla与chlb也约为3:l, 在许多藻类中除叶绿素a,b外,还有叶绿素c,d和藻胆素,如藻红素和藻蓝素;在光合细菌中是细菌叶绿素等。

叶绿素a,b和细菌叶绿素都由一个与镁络合的卟啉环和一个长链醇组成,它们之间仅有很小的差别。类胡萝卜素是由异戊烯单元组成的四萜,藻胆素是一类色素蛋白,其生色团是由吡咯环组成的链,不含金属,而类色素都具有较多的共轭双键。全部叶绿素和几乎所有的类胡萝卜素都包埋在类囊体膜中,与蛋白质以非共价键结合,一条肽链上可以结合若干色素分子,各色素分子间的距离和取向固定,有利于能量传递。类胡罗卜素与叶黄素能对叶绿素a,b启一定的保护作用。几类色素的吸收光谱不同,叶绿素a.b吸收红,橙,蓝,紫光,类胡罗卜素吸收蓝紫光,吸收率最低的为绿光。特别是藻红素和藻蓝素的吸收光谱与叶绿素的相差很大,这对于在海洋里生活的藻类适应不同的光质条件,有生态意义。

2.集光复合体(light harvesting complex)

由大约200个叶绿素分子和一些肽链构成。大部分色素分子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并将光能以诱导共振方式传递到反应中心色素。因此这些色素被称为天线色素。叶绿体中全部叶绿素b和大部分叶绿素a都是天线色素。另外类胡萝卜素和叶黄素分子也起捕获光能的作用,叫做辅助色素。

3.光系统Ⅱ(PSⅡ)

吸收高峰为波长680nm处,又称P680。至少包括12条多肽链。位于基粒于基质非接触区域的类囊体膜上。包括一个集光复合体(light-hawesting comnplex Ⅱ,LHC Ⅱ)、一个反应中心和一个含锰原子的放氧的复合体(oxygen evolving complex)。D1和D2为两条核心肽链,结合中心色素P680、去镁叶绿素(pheophytin)及质体醌(plastoquinone)。

4.细胞色素b6/f复合体(cyt b6/f complex)

可能以二聚体形成存在,每个单体含有四个不同的亚基。细胞色素b6(b563)、细胞色素f、铁硫蛋白、以及亚基Ⅳ(被认为是质体醌的结合蛋白)。

5.光系统Ⅰ(PSI)

能被波长700nm的光激发,又称P700。包含多条肽链,位于基粒与基质接触区和基质类囊体膜中。由集光复合体Ⅰ和作用中心构成。结合100个左右叶绿素分子、除了几个特殊的叶绿素为中心色素外外,其它叶绿素都是天线色素。三种电子载体分别为A0(一个chla分子)、A1(为维生素K1)及3个不同的4Fe-4S。

(二)光反应与电子传递

P680接受能量后,由基态变为激发态(P680*),然后将电子传递给去镁叶绿素(原初电子受体),P680*带正电荷,从原初电子供体Z(反应中心D1蛋白上的一个酪氨酸侧链)得到电子而还原;Z+再从放氧复合体上获取电子;氧化态的放氧复合体从水中获取电子,使水光解。

2H 2O→O2 + 2【2H】+ 4e-

在另一个方向上去镁叶绿素将电子传给D2上结合的QA,QA又迅速将电子传给D1上的QB,还原型的质体醌从光系统Ⅱ复合体上游离下来,另一个氧化态的质体醌占据其位置形成新的QB。质体醌将电子传给细胞色素b6/f复合体,同时将质子由基质转移到类囊体腔。电子接着传递给位于类囊体腔一侧的含铜蛋白质体蓝素(plastocyanin, PC)中的Cu2+,再将电子传递到光系统Ⅱ。

P700被光能激发后释放出来的高能电子沿着A0→ A1 →4Fe-4S的方向依次传递,由类囊体腔一侧传向类囊体基质一侧的铁氧还蛋白(ferredoxin,FD)。最后在铁氧还蛋白-NADP还原酶的作用下,将电子传给NADP+,形成NADPH。失去电子的P700从PC处获取电子而还原

以上电子呈Z形传递的过程称为非循环式光合磷酸化,当植物在缺乏NADP+时,电子在光系统内Ⅰ流动,只合成ATP,不产生NADPH,称为循环式光合磷酸化。

(三)光合磷酸化

一对电子从P680经P700传至NADP+,在类囊体腔中增加4个H+,2个来源于H2O光解,2个由PQ从基质转移而来,在基质外一个H+又被用于还原NADP+,所以类囊体腔内有较高的H+(pH≈5,基质pH≈8),形成质子动力势,H+经ATP合酶,渗入基质、推动ADP和Pi结合形成ATP。

ATP合酶,即CF1-F0偶联因子,结构类似于线粒体ATP合酶。CF1同样由5种亚基组成α3β3γδε的结构。CF0嵌在膜中,由4种亚基构成,是质子通过类囊体膜的通道。

(四)暗反应

C3途径(C3 pathway):亦称卡尔文 (Calvin)循环。CO2受体为RuBP,最初产物为3-磷酸甘油酸(PGA)。

C4途径(C4 pathway) :亦称哈奇-斯莱克(Hatch-Slack)途径,CO2受体为PEP,最初产物为草酰乙酸(OAA)。

景天科酸代谢途径(Crassulacean acid metabolism pathway,CAM途径):夜间固定CO2产生有机酸,白天有机酸脱羧释放CO2,进行CO2固定。

细胞呼吸 指物质在细胞内的氧化分解,具体表现为氧的消耗和二氧化碳、水及三磷酸腺苷(ATP)的生成,又称细胞呼吸。其根本意义在于给机体提供可利用的能量。细胞呼吸可分为3个阶段,在第1阶段中,各种能源物质循不同的分解代谢途径转变成乙酰辅酶A。在第2阶段中,乙酰辅酶A(乙酰CoA)的二碳乙酰基,通过三羧酸循环转变为CO2和氢原子。在第3阶段中,氢原子进入电子传递链(呼吸链),最后传递给氧,与之生成水;同时通过电子传递过程伴随发生的氧化磷酸化作用产生ATP分子。生物体主要通过脱羧反应产生CO2,即代谢物先转变成含有羧基(-COOH)的羧酸,然后在专一的脱羧酶催化下,从羧基中脱去CO2。细胞中的氧化反应可以“脱氢”、“加氧”或“失电子”等多种方式进行,而以脱氢方式最为普遍,也最重要。在细胞呼吸的第1阶段中包括一些脱羧和氧化反应,但在三羧酸循环中更为集中。三羧酸循环是在需氧生物中普遍存在的环状反应序列。循环由连续的酶促反应组成,反应中间物质都是含有3个羧基的三羧酸或含有2个羧基的二羧酸,故称三羧酸循环。因柠檬酸是环上物质,又称柠檬酸循环。也可用发现者的名字命名为克雷布斯循环。在循环开始时,一个乙酰基以乙酰-CoA的形式,与一分子四碳化合物草酰乙酸缩合成六碳三羧基化合物柠檬酸。柠檬酸然后转变成另一个六碳三羧酸异柠檬酸。异柠檬酸脱氢并失去CO2,生成五碳二羧酸α-酮戊二酸。后者再脱去1个CO2,产生四碳二羧酸琥珀酸。最后琥珀酸经过三步反应,脱去2对氢又转变成草酰乙酸。再生的草酰乙酸可与另一分子的乙酰CoA反应,开始另一次循环。循环每运行一周,消耗一分子乙酰基(二碳),产生2分子CO2和4对氢。草酰乙酸参加了循环反应,但没有净消耗。如果没有其他反应消除草酰乙酸,理论上一分子草酰乙酸可以引起无限的乙酰基进行氧化。环上的羧酸化合物都有催化作用,只要小量即可推动循环。凡能转变成乙酰CoA或三羧酸循环上任何一种催化剂的物质,都能参加这循环而被氧化。所以此循环是各种物质氧化的共同机制,也是各种物质代谢相互联系的机制。三羧酸循环必须在有氧的情况下进行。环上脱下的氢进入呼吸链,最后与氧结合成水并产生ATP,这个过程是生物体内能量的主要来源。呼吸链由一系列按特定顺序排列的结合蛋白质组成。链中每个成员,从前面的成员接受氢或电子,又传递给下一个成员,最后传递给氧。在电子传递的过程中,逐步释放自由能,同时将其中大部分能量,通过氧化磷酸化作用贮存在ATP分子中。不同生物,甚至同一生物的不同组织的呼吸链都可能不同。有的呼吸链只含有一种酶,也有的呼吸链含有多种酶。但大多数呼吸链由下列成分组成,即:烟酰胺脱氢酶类、黄素蛋白类、铁硫蛋白类、辅酶Q和细胞色素类。这些结合蛋白质的辅基(或辅酶)部分,在呼吸链上不断地被氧化和还原,起着传递氢(递氢体)或电子(递电子体)的作用。其蛋白质部分,则决定酶的专一性。为简化起见,书写呼吸链时常略去其蛋白质部分。上图即是存在最广泛的NADH呼吸链和另一种FADH2呼吸链。图中用MH2代表任一还原型代谢物,如苹果酸。可在专一的烟酰胺脱氢酶(苹果酸脱氢酶)的催化下,脱去一对氢成为氧化产物M(草酰乙酸)。这类脱氢酶,以NAD+(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或NADP+(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为辅酶。这两种辅酶都含有烟酰胺(维生素PP)。在脱氢反应中,辅酶可接受1个氢和1个电子成为还原型辅酶,剩余的1个H+留在液体介质中。

NAD++2H(2H++2e)NADH+H+

NADP++2H(2H++2e)NADPH+H+

黄素蛋白类是以黄素腺嘌呤二核苷酸(FAD)或黄素单核苷酸(FMN)为辅基的脱氢酶,其辅基中含核黄素(维生素B2)。NADH脱氢酶就是一种黄素蛋白,可以将NADH的氢原子加到辅基FMN上,在NADH呼吸链中起递氢体作用。琥珀酸脱氢酶也是一种黄素蛋白,可以将底物琥珀酸的1对氢原子直接加到辅基FAD上,使其氧化生成延胡索酸。FADH2继续将H传递给FADH2呼吸链中的下一个成员,所以FADH2呼吸链比NADH呼吸链短,伴随着呼吸链产生的ATP也略少。铁硫蛋白类的活性部位含硫及非卟啉铁,故称铁硫中心。其作用是通过铁的变价传递电子:Fe3++eFe2+。这类蛋白质在线粒体内膜上,常和黄素脱氢酶或细胞色素结合成复合物。在从NADH到氧的呼吸链中,有多个不同的铁硫中心,有的在NADH脱氢酶中,有的和细胞色素b及c1有关。辅酶Q是一种脂溶性醌类化合物,因广泛存在于生物界故又名泛醌。其分子中的苯醌结构能可逆地加氢还原成对苯二酚衍生物,在呼吸链中起中间传递体的作用。细胞色素是一类以铁卟啉(与血红素的结构类似)为辅基的红色或棕色蛋白质,在呼吸链中依靠铁的化合价变化而传递电子:Fe3++eFe2+。目前,发现的细胞色素有 b、c、c1、aa3等多种。这些细胞色素的蛋白质结构、辅基结构及辅基与蛋白质部分的连接方式均有差异。在典型的呼吸链中,其顺序是b→c1→c→aa3→O2。现在还不能把a和a3分开,而且只有aa3能直接被分子氧氧化,故将a和a3写在一起并称之为细胞色素氧化酶。生物界各种呼吸链的差异主要在于组分不同,或缺少某些中间传递体,或中间传递体的成分不同。如在分枝杆菌中用维生素K代替辅酶Q;又如许多细菌没有完整的细胞色素系统。呼吸链的组成虽然有许多差异,但其传递电子的顺序却基本一致。生物进化越高级,呼吸链就越完善。与呼吸链偶联的ATP生成作用叫做氧化磷酸化。NADH呼吸链每传递1对氢原子到氧,产生3个ATP分子。FADH2呼吸链则只生成2个ATP分子。

总结:

1.细胞呼吸的概念:

细胞呼吸(cellular respiration)是指细胞在有氧条件下从食物分子(主要指葡萄糖)中区的能量的过程。

糖类,脂质和蛋白质有机物在活细胞内氧化分解为CO2和水或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且伴随着能量的释放。

2.细胞呼吸的特点:

有机物在酶的催化下,在温和的条件下氧化分解,能量逐步释放出来,没有出现剧烈的发光,发热现象。

3.细胞呼吸的本质:

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4.细胞呼吸的意义

为生物体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为体内的其他化合物的合成提供原料。

5.有氧呼吸:

1)概念: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的有机物彻底的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产生许多的ATP的过程。

2)过程:第一阶段:1个分子的葡萄糖分解成2分子的丙酮酸,同时脱下4个(H),放出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以热能散失,场所在细胞的基质中。

第二阶段:2个分子的丙酮酸和6个分子的水中的氢全部脱下20个(H),生成6分子的二氧化碳,释放少量的能量,合成2个ATP,其余散热消失,场所线粒体机基质。

第三阶段:在前两个阶段脱下的24个(H)与6个氧气分子结合成水,并释放大量的能量合成34个ATP,场所在线粒体的基质.(在线粒体内膜上!)

细胞呼吸的分类

细胞分为发酵、有氧呼吸、无氧呼吸三种(根据最终电子受体不同的分类方式),酵母酿酒、同型乳酸发酵、异型乳酸发酵等都是属于发酵的范畴,而不是无氧呼吸。无氧呼吸指的是,依然进行三羧酸循环,还原辅酶依然经过氧化呼吸链,只不过最终的电子受体不是氧气,而是硝酸根之类的罢了,其它过程几乎和有氧呼吸一样,并且最后产能较有氧呼吸少。简单的说,并不是没有利用分子氧的氧化就是无氧呼吸。

  • 评论列表:
  •  颜于厌味
     发布于 2023-02-11 21:30:41  回复该评论
  • 环境的能力。50. 条件反射可以建立,也可以消失。51. 人类特有的条件反射是对由具体信号抽象出来的语言、文字发生反应。52. 人类特有的大脑皮层的中枢是语言中枢。53. 吃梅止渴属于非条件反射;望梅止渴、谈梅止渴都属于条件反射。54.人类神
  •  昇り龍
     发布于 2023-02-11 20:17:57  回复该评论
  • ,形成具有特定生理功能的结构,叫做系统。(人体有八套系统,每个系统都有一系列的器官组成,具有特定的生理功能。)13.人体的各个系统在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下,密切配合、协调统一,完成各种生命活动。14.人体的结构层次: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15.单细胞生物——由一个细胞构成的生物16
  •  绿邪礼忱
     发布于 2023-02-12 00:56:35  回复该评论
  • 分裂——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细胞的过程2.细胞分裂的过程:(1)出现染色体(其中的遗传物质已加倍)等结构(2)染色体排列于细胞中央(3)每条染色体从着丝粒一分为二(平均分成两等份),并向细胞两端移动(4)细胞质一般也平均分成两等份,这样一个细胞分裂成两个子细胞。3.细胞生长的过程:刚分裂产生的子
  •  纵遇傻梦
     发布于 2023-02-11 23:27:04  回复该评论
  • 噬细胞 3.免疫器官(胸腺、脾脏、淋巴结)和免疫细胞(主要是淋巴细胞)74.免疫分为两类: 非特异性免疫(先天的,对多种病原体有防御作用) 如:第一、第二道防线 特异性免疫(后天的,只对
  •  竹祭征棹
     发布于 2023-02-11 17:51:02  回复该评论
  • 个器官构成。7. 人体内较大的腔:颅腔和体腔(体腔又包括胸腔和腹腔,腹腔的下部是盆腔)。8. 循环系统包括血液循环系统(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11. 血液的组成包括血浆和血细胞两部分,而血细胞又由3种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血细胞 形态结构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