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下肢肌肉解剖
人体下肢肌包括:盆带肌,大腿肌,小腿肌及足肌。
一 盆带肌
盆带肌分为前后两群。前群起自骨盆内面,后群起自骨盆外面。
盆带肌前群:髂腰肌、阔筋膜张肌。
髂腰肌是由腰大肌和髂肌两块肌肉组成。
起点:腰大肌起自第12胸椎和第1-5腰椎体侧面和横突;髂肌起自髂窝。
止点:两肌相合,经髋关节前内侧腹股沟韧带深面,止于股骨小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单腿站立一侧收缩使脊柱向同侧屈和旋转;两侧收缩使脊柱前屈和骨盆前倾。
阔筋膜张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该肌在大腿外侧移行于髂胫束,止于胫骨外侧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外展和内旋。
盆带肌后群:臀大肌、臀中肌、臀小肌、梨状肌、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臀大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及骶、尾骨背面。
止点:止于臀肌粗隆和髂胫束。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和外旋。上部肌纤维收缩使大腿外展;下部使大腿内收。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同时收缩使骨盆后倾。
臀中肌和臀小肌
起点:起于髂骨翼外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远固定时,一侧肌肉收缩使骨盆向同侧倾;两侧前部纤维使骨盆前倾;
梨状肌
起点:起于第2-5骶椎前侧面。
止点:止于股骨大转子尖端。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外展和外旋。远固定时,一侧收缩,使骨盆转向对侧;两侧收缩,使骨盆后倾。
闭孔内肌、闭孔外肌、股方肌
•.闭孔内肌:闭孔膜内面及其周围骨面,由坐骨孔出骨盆止于转子窝,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5.闭孔外肌:闭孔膜外面及其周围骨面,经股骨颈后方止于转子窝,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6.股方肌:起于坐骨结节,止于转子间嵴,其功能是使大腿外旋。
大腿肌可分为前外侧群、后群和内侧群
大腿前外侧群:股四头肌、缝匠肌。
股四头肌
起点:此肌有股直肌、股中肌、股外侧肌和股内侧肌四个头。股直肌起自髂前下棘,股中肌起自股骨体前面,股外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股内侧肌起自股骨粗线内侧唇。
止点:四个头相合,成一条强有力的腱,由前面及两侧包绕髌骨,并在髌骨下方形成髌韧带,借此止于胫骨粗隆。
功能:近固定时,使小腿伸,股直肌还能使大腿屈。远固定时,可使大腿在膝关节处伸
缝匠肌
•起点:起于髂前上棘。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使大腿屈、外旋和外展,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两侧收缩,使骨盆前倾。
大腿内侧群:耻骨肌、长收肌、短收肌、大收肌和股薄肌。
•起点:耻骨肌和长收肌起于耻骨上支外面,短收肌起于耻骨下支外面。
•止点:耻骨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部,长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短收肌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中部。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屈、内收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前倾。
大收肌
•起点:起于从坐骨结节、坐骨支和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股骨粗线内侧唇上2/3及股骨内上髁。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伸和外旋。远固定时,使骨盆后倾。
股薄肌
起点:起于耻骨下支。
止点: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内收和屈,还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可使骨盆前倾。
大腿后群肌:股二头肌、半腱肌和半膜肌。
半腱肌和半膜肌
•起点:起于坐骨结节。
•止点:半腱肌止于胫骨粗隆内侧面,半膜肌止于胫骨内侧髁内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内旋。远固定时,与股二头肌相同。
股二头肌
•起点:长头起自坐骨结节,短头起自股骨粗线外侧唇上半部。
•止点:止于腓骨头。
•功能:近固定时,长头使大腿伸,并使小腿屈和外旋。远固定时,使大腿在膝关节处屈。当小腿伸直时,则使骨盆后倾。
小腿肌分前群、后群和外侧群。
小腿前群:胫骨前肌、趾长伸肌、拇长伸肌。
胫骨前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外侧的上2/3。
止点:肌腱从内踝前方通过,止于内侧(第1)楔骨和第1跖骨底。
功能:维持足弓
趾长伸肌
起点:起于胫骨外侧髁、腓骨前面上3/4和相邻骨间膜。
止点:该肌共有5条腱,其中四腱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另一腱止于第5跖骨底,称第三腓骨肌(此肌只有人类才有)。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伸和外翻,并使2~5趾伸。
拇长伸肌
起点:起于腓骨内下半和小腿骨间膜。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底。
功能:近固定时,使拇趾伸,并使足伸和内翻。
小腿后群:小腿三头肌、趾长屈肌、拇长屈肌、胫骨后肌。
小腿三头肌
起点:腓肠肌内、外侧头分别起自股骨内、外上髁,比目鱼肌起自胫骨和腓骨后上部。
止点:止于跟骨结节。
功能:近固定时,使足跖屈、腓肠肌还能在膝关节处屈小腿。远固定时,在膝关节处拉大腿向后,协助伸膝,有维持人体直立的功能。
趾长屈肌
起点:起于胫骨体后中部。
止点:有4条腱分别止于第2-5趾远节趾骨底的跖侧面。
功能:固定时屈趾,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拇长屈肌
起点:起于腓骨后下2/3处。
止点:止于拇趾远节趾骨底跖侧面。
功能:近固定时为屈拇趾原动肌,并协助足跖屈和内翻。
胫骨后肌
起点:起于胫、腓骨后面及小腿骨间膜。
小腿外侧群:腓骨长肌、腓骨短肌。
腓骨长肌和腓骨短肌
起点:均为起于腓骨外侧,腓骨长肌在上2/3,腓骨短肌在下1/3。
止点:两肌腱从外踝后面转至足底,腓骨长肌腱经足底止于第一楔骨和第一跖骨底。腓骨短肌止于第5跖骨底。
功能:近固定时,为足外翻的原动肌,协助足跖屈,有维持足弓的功能。
足肌
足肌分为足背肌和足底肌。
足背肌只有两块伸趾的短肌
足底肌分为内、外侧和中间三群。足跖侧诸肌的功能与其名称相适应。
下肢骨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简介 3 下肢带骨
3.1 髂骨构成髋骨上部 3.2 坐骨构成髋骨下后部 3.3 耻骨构成髋骨前部
4 游离下肢骨
4.1 股骨
4.1.1 股骨的血液供给
4.2 髌骨 4.3 胫骨 4.4 腓骨 4.5 足骨
4.5.1 血液供给
1 拼音
xià zhī gǔ
2 简介
下肢骨与上肢骨相比较为粗大强壮,包括下肢带骨(髋骨)及游离下肢骨。后者由近及远依次排列,即股骨、髌骨、胫骨和腓骨,以及跗骨7块,跖骨5个和趾骨14个;跗骨、跖骨和趾骨合称足骨。它们左右对称;除髋骨、髌骨和跗骨以外,其余都是长骨。
3 下肢带骨
下肢带骨即髋骨,左右各一,组成骨盆的侧壁。游离下肢骨借此连于躯干。
髋骨 髋骨是不规则骨,上部宽扁,下部有大孔,中间窄厚;由髂骨、坐骨和耻骨约在17岁时长合构成。髋骨中间部分由髂、坐二骨的体和耻骨上支的一部分构成,其外面有深窝,即髋臼,容纳股骨头,臼中央有深陷的髋臼窝,是骨的薄弱处。窝的周围为关节面,即月状面。髋臼下缘缺如为髋臼切迹。
3.1 髂骨构成髋骨上部
分为髂骨体和髂骨翼。体内平外凹,构成髋臼的上2/5弱。髂骨翼的主要标志是肥厚的上缘,呈“~”形弯曲,称为髂嵴。髂嵴分外唇、中间线和内唇;前端终于髂前上棘,其下方有髂前下棘; 后端终于髂后上棘,其下方有髂后下棘,髂结节外唇中部向外侧突出小突起。髂骨翼内面前分是髂窝,借其下方的弓状线与髂骨体分界。耳状面位于髂骨翼内面后分的前下分,接骶骨耳状面;剩下粗糙的后上分是髂粗隆。髂骨翼外面即臀面,可见三条粗涩的线,即臀后线(最短)、臀中线(最长)和臀下线(最不明显),它们都是肌与筋膜附着处。在生活状态,髂嵴全长可在皮外扪得,其最高点约平第4腰椎骨;髂后上棘位于臀部皮肤凹陷处,平第2骶椎棘突,距正中线约4cm。
3.2 坐骨构成髋骨下后部
分为坐骨体与坐骨支。坐骨体内平外凹构成髋臼后下2/5强。坐骨支由体伸向下,呈三棱柱状,继而转向前上,接耻骨下支;其转弯处特别粗壮,即坐骨结节。坐骨体后缘下分有尖的突起伸向后内,称坐骨棘;坐骨棘与髂后下棘之间的凹陷称坐骨大切迹; 坐骨棘与坐骨支后缘之间的凹陷是坐骨小切迹。
3.3 耻骨构成髋骨前部
分一体二支。耻骨体前后扁,分为三面一缘。前面朝下前,供股内侧肌组起;后面朝后上,是小骨盆前壁,内侧面即联合面,粗糙,与对侧者结为耻骨联合。上缘即耻骨嵴,钝,突向前,外侧端有明显的耻骨结节; 嵴与结节皆可在皮外扪得。耻骨上支自体伸向后上外方,构成髋臼的前1/5。其前缘钝名闭孔嵴,后缘锐即耻骨梳,二者之间的骨面光滑,自耻骨结节向外侧扩延至髂耻隆起与髂骨接连。下缘亦锐,与耻骨梳之间有平滑的盆面。下缘与闭孔嵴之间为朝向下后的闭孔面; 此面有自后方向下前斜行的闭孔沟。耻骨下支扁细,由体伸向后下外方并与坐骨支接连围成大的闭孔。
髂骨的血液供给来自髂腰动脉、旋髂深动脉、闭孔动脉及臀部动脉的分支; 坐骨的血液供给来自闭孔动脉和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耻骨动脉的来源与坐骨者同。
4 游离下肢骨
游离下肢骨包括股骨、髌骨、胫骨、腓骨和足骨。
4.1 股骨
股骨是大腿的骨,其长度约为人体高的1/4,分为上、下端和体。上端包括具有球面的股骨头,其中央的小窝是股骨头凹;头的下外侧接股骨颈,颈的外侧为大转子,前下方的突起是小转子。两转子之间,前面有转子间线,后面有转子间嵴。在活体大转子尖正对髋关节中心,并与耻骨联合上缘在同一水平面内; 大转子尖的内面有小窝,称为转子窝。股骨体略拱向前,呈圆柱形,作为人股骨的重要特征是后面的粗线。粗线中份有1~2个滋养孔,开口向下。粗线向上分为二唇,外侧的终于臀肌粗隆,内侧的终于耻骨肌线; 向下也分为二唇达股骨内侧髁及外侧髁,二唇之间的骨面称为腘面。股骨下端膨大为股骨内侧髁与外侧髁,两侧髁向两侧的最突出处是内上髁与外上髁。两髁的前面、下面和后面都是关节面,接胫骨。两髁的后分以髁间窝彼此分离;前面有髌面,与两髁前面的关节面相连,髌面的外侧界较内侧界更突向前。收肌结节是内侧髁后上方的小突起。股骨颈与体之间形成一定角度,称为颈干角,男性约为132°,女性约为127°,儿童约为151°。颈与体之间在水平面上有前倾角,约为12°~15°。
4.1.1 股骨的血液供给
上端主要来自闭孔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的股骨头韧带动脉、旋骨内外侧动脉的支持带动脉;干骺动脉不供给头或颈; 体接受发自股深动脉穿动脉的分支;下端主要接受膝最上、膝上内、上外和膝中动脉的分支。
4.2 髌骨
髌骨是全身最大的籽骨,居股四头肌腱内,上宽下尖。它后面的关节面被一纵行钝嵴分为外侧宽内侧窄的两部分,髌骨与股骨的髌面相接参与膝关节的构成。
4.3 胫骨
胫骨居小腿内侧,全长可在体表扪得,分上下端和体。上端膨大为内侧髁和外侧髁,其上面都有上关节面,与股骨两髁相对应。两个上关节面之间有髁间隆起,隆起的前方及后方为髁间前区和髁间后区。胫骨粗隆位于两髁之间的前面,有坚强的髌韧带附着。外侧髁的后 分下面有腓关节面。胫骨下端稍膨大,其内侧部分向下延伸为内踝。内踝后面有踝沟; 外侧面有踝关节面。胫骨下端的下面有下关节面,接距骨;外侧有腓切迹。胫骨体呈典型的三棱柱状,有前缘、骨间缘及内侧缘。其前缘与内侧面全居皮下。体的后面上段有斜位的比目鱼肌线,滋养孔在此线上。胫骨的血液由腘动脉的膝下外动脉、胫前、胫后和腓动脉及内踝动脉发支供给。
4.4 腓骨
腓骨居小腿外侧,较胫骨细甚,承重甚小;分上下端和体;上、下端可在体表扪得。上端为腓骨头,有关节面,下端膨大下突,成为外踝。外踝内侧有踝关节面,关节面的后下方有外踝窝。腓骨体略呈四棱柱状,有前缘、内侧嵴后缘及骨间缘,滋养孔位于后面中分。其动脉来自膝下外动脉、腓骨滋养动脉、外踝后动脉及腓动脉穿支等。
4.5 足骨
足骨由近侧(后)到远侧(前)依次为跗骨、跖骨和趾骨,都可在皮外扪得。①跗骨7块,位于足的后半,都是短骨,分为后、中、前三列:后列是上方的距骨和下方的跟骨;中列是足舟骨; 前列由内侧到外侧依次为内侧、中间和外侧楔骨及骰骨。距骨前端为头,头的前面有舟关节面;头后方为距骨颈,其余部分是距骨体。距骨体上面有距骨滑车,内侧和外侧有内踝关节面和外踝关节面,此三关节面与小腿骨的下端形成关节。体的下面有深的距骨沟,沟的前方和后方都有关节面与跟骨相接连。跟骨位于距骨下方,向后下突出的是大的跟结节; 向内侧的突为载距突,载距突的上面有关节面,接距骨, 下面有��长屈肌腱沟,关节面的前外侧有斜位的跟骨沟,与距骨沟相对应,合成跗骨窦。跟骨的上面与前端都有关节面,分别接连距骨和骰骨。足舟骨在足的中部,位于距骨头前方。其后面与前面都有关节面,分别接连距骨头与前方的三个楔骨。舟骨粗隆从足舟骨内侧突出。内侧、中间、外侧三个楔骨并列于舟骨前方。内侧者下宽上窄,其余两个上宽下窄,外侧楔骨的外侧邻接骰骨。骰骨居足外侧,前接跖骨,后接跟骨,其外侧有腓骨长肌腱沟。跖骨5个,并排于前为趾骨后为足舟骨和骰骨之间,由内侧至外侧按序号命名为第I~V跖骨。跖骨分近侧(后)的底、体和远侧(前) 的头三部分: 前后端都有关节面。第I跖骨最粗壮。第V跖骨底外侧分突向后,成为第V跖骨粗隆。跖骨底之间亦有相互连接的关节面。 趾骨14个,��趾两节,其余四趾各3节,命名为近侧趾骨、中间趾骨和远侧趾骨。各趾骨后端为底;远节趾骨前端有远节趾骨粗隆,其它趾前端皆为趾骨滑车。
4.5.1 血液供给
解剖学的股前内侧区中的前内侧是指,前侧的内侧,前侧和内侧,还是前侧和内侧之间的部分?
内外指要描述的结构和脏器或官腔的关系。近侧和远侧指相对于身体中轴线,近者为近侧,远离为远侧。前臂内侧叫尺侧,外侧叫桡侧。
下肢的基本结构配布
下肢是由骨、肌肉、血管神经及浅、深筋膜和皮肤形成的多层次鞘状局部。可分为浅、深二层结构。浅层结构由皮肤和浅筋膜构成,在浅筋膜内有丰富的浅静脉、淋巴管和皮神经。深层结构由深筋膜、肌肉、血管、神经和骨构成,并以血管神经及其行径形成了若干重要局部结构及局部核心结构。
肌腔隙和血管腔隙
主要局部结构:肌腔隙、血管腔隙、
进入股前区的血管神经,通过二个腔隙即肌腔隙和血管腔隙进入;然后集中于股前区的股三角区内;最后经隐静脉裂孔进入股前区和腹前外侧壁浅层;经收肌管进入膝后区。
1、肌腔隙lacuna m usculorum: 由腹股沟韧带、髂耻弓和髂骨围成,内有髂腰肌及其浅面内侧的股神经和其浅面外侧的股外侧皮神经。
2、血管腔隙 lacuna vasorum: 由腹股沟韧带、髂耻弓、腔隙韧带和耻骨梳韧带围成,内有股动脉及其内侧的股静脉和股管。股管的开口为股环,其外为股静脉,后为耻骨,仅前、内为韧带,是扩大股管的部位。 股三角 femoral triangle: 由腹股沟韧带、缝匠肌和长收肌围成。内有股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鞘和股管。
(1)股动脉 femoral artery: 是股三角内的中心结构,有四大分支。向前发出三条动脉即: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阴部外动脉。向后发出股深动脉,该动脉又发出旋股内、外侧动脉和穿动脉,股动脉与股深动脉几乎处于同一垂线上。
(2)股静脉 femoral vein: 位于动脉内侧,有四条属支,与动脉的分支同名但归属有异。其前方为一支,即大隐静脉。后方为三支,即股深静脉、旋股内、外侧静脉。
(3)股神经 femoral nerve: 位于动脉的外侧,立即分成多条肌支和皮支,其中有两条神经一直伴动脉下行,即隐神经及其外侧的股内侧肌支。
(4)股鞘 femoral sheath: 为腹横筋膜与髂筋膜向下延续包绕于股动、静脉上部形成的筋膜鞘呈漏斗形,长约3-4CM。股鞘内有两条纵行的纤维隔,将鞘腔分为三部分:外侧部容纳股动脉,中间部分窝纳股静脉,内侧部称股管(图1-8)。
(5)股管 femoral canal: 其前界为腹股沟韧带及筛筋膜;后界为耻骨梳韧带及耻骨肌筋膜;内侧界为腔隙韧带及股鞘内侧壁;外侧界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神经、动脉和静脉三者间的动态变化为:由原位的外、中、内关系,发展到前、中、后关系。即外侧的神经向前,内侧的静脉向后,在三角的尖部,神经和血管呈前后一排,由前向后分别为:隐神经、股动脉、股静脉、股深动脉、股深静脉。因此,在三角尖部由前向后刺入,可同时损伤四条血管。股动脉浅面无任何神经肌支跨过,沿股动脉切开,除切断浅层的股前皮神经和隐神经外,无任何神经肌支受损。动脉的内侧肌群由闭孔神经支配,其外侧肌群由股神经支配,耻骨肌位于动脉内侧,也由股神经支配,但该神经由动脉之深面通过。 局部核心结构:短收肌
股内侧区有五块肌肉,短收肌与该区的血管神经及肌肉关系密切。
短收肌前方为三块肌肉,即耻骨肌、长收肌和股薄肌;
后方为一块肌肉,即大收肌。
由闭孔进入股内侧区的血管神经分别经短收肌浅、深面下行,即骑跨于该肌之上。 局部核心结构: 股二头肌。
股后区是坐骨神经的通道,有三块肌肉即股二头肌、半膜肌和半腱肌。其中股二头肌与坐骨神经相关密切。
坐骨神经 sciatic nerve: 行于股二肌长头的深面,在股二头肌上缘与臀大肌下缘之间,坐骨神经无肌肉覆盖,为第一危险区;
在股二头肌下缘坐骨神经仍无肌肉覆盖,为第二危险区。
在坐骨神经行程中,自内侧发出肌支至股二头肌长头、半腱肌、半膜肌及大收肌的坐骨部,而股二头肌短头则由腓总神经支配。坐骨神经的内侧部则为第三危险区。
坐骨神经外侧部无分支,故为安全区。 主要局部结构:腘窝。
膝部分为前后两区,后区是下肢血管神经汇集的局部,该区肌肉形成菱形窝即腘窝。
腘窝 popliteal fossa: 是膝后区由诸肌肉形成的菱形局部。窝的上内侧界为:半腱肌和半膜肌;上外侧界为:股二头肌;下内、外侧界为腓肠肌内、外侧头。
在腘窝内有大量血管神经,由浅入深分别为:胫神经和腓总神经、腘静脉、腘动脉。腘动脉因发出胫前动脉和腓动脉,故于胫神经的深面先跨其外侧,然后再重返其内侧下行,沿途发出大量分支形成膝关节网。胫神经由窝上角至下角,在上角处与腓总神经紧密相贴,在下角处有分支进入小腿三头肌。腓总神经紧贴窝上外侧界全程。
下肢包括哪两两部分?
下肢是指人体腹部以下部分。包括臀部、股部、膝部、胫部和足部。股部分前、内和后区,膝部分为前、后区,小腿部分前、外和后区,足部分踝、足背、足底和趾。 概述 小腿 境界与分区 下肢与腹部的界线为骨性骨盆上口,下肢与盆部的界线为骨性骨盆的下口,下肢与脊柱区的界线为骶尾骨。对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