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过日本的人都对这五个颠覆认知的冷知识感到震惊,你知道是什么吗?
由于日本是个很精致的国家,所以有些冷知识让我们震惊是很正常的。
日本的厕所不仅可以拉粑粑,还可以看书吃饭,所以中国有些家长对孩子说的恐吓语:再哭就把你关厕所去吃。这句话真的可以实现。
日本法律规定,18岁成年,但是日本女孩子在16岁就可以结婚生子。这点结合中国来看的话,很适合我们现在人口老龄化的国情。
日本的二次元已经蔓延至全国,导致日本高中生就会有恋物癖。这点的话,在中国还是不要有的好,虽然是心理问题,但是终究还是有点渗人。
日本人吃饭一定要发出声音,不然就代表对主人不尊敬,代表饭菜不美味。这点,在中国是截然相反的,中国提倡细嚼慢咽,而且不能发出声音,注意!是不能。
日本的不是所有商品都有保质期的,例如像白糖啊、盐啊、米啊,觉得没变坏变质那是永久可以食用的。这个在中国,什么都讲究保质期的,卖过期的还可能会吃官司。
以上五种是不是颠覆了你的认知呢?小编的认知是已经被颠覆了。
不过日本的企业文化还是很博大精深的。尤其体现在公司内。日本的上下级关系非常的明确,甚至下级对上级的布置的任务要无理由的服从。其次就是在工厂里面都讲究细节决定成败,在他们进行生产前都会对所有事情进行确认,没确认完是不允许动工。在这就是他们的目视化管理,这点中国企业可能有借鉴的意义。总之虽然是个比较奇葩的存在,但是还有有一些是值得学习的。
盘点那些你可能不知道的各国冷知识
人类(晚期智人)的诞生距今已有约4万年的时间。在这段时期中,从人类的群居繁衍,到氏族的出现,到随着人口越来越多不可避免地会有争夺土地和资源的事情发生。渐渐地,在一个特定群体中就会有上下阶级、制度和规则的产生,国家也就渐渐形成了。
历史 的长河演变至今,不同的国家已经有了各自不同的语言、文化、领土、制度等等。从整个世界来看,你会发觉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想象一下,如果发生在你身边你会觉得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个国家而言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人的思维和意识果然是随着你身处的环境和认知来决定的。所以,现在为什么大家会越来越喜欢理性 旅游 ,不仅仅只是为了打卡,而更多的是想了解各个地方不同的文化习俗,体会和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开拓自己的眼界和认知。
接下来,让我们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吧,感受一下文化差异所带来的那一份独有的魅力。
[微风]01[微风] 在新加坡有很多的小吃店或者大排档,类似于中国的食堂。到了饭点,大家都会去排队买饭,但是往往买好回来就没有地方可以坐了。于是,他们有了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只要我放上一些个人物品在桌子上,这个位子就是我的了,比如一把伞、一包纸巾等[捂脸]
[微风]02[微风] 在丹麦,到了25岁还没有结婚的年轻人需要接受肉桂粉的洗礼。这种不可思议的传统起源于16世纪丹麦的香料销售商,估计是为了让自己的香料能卖出去的更多。现在看来,这波营销还是很成功的。虽然我觉得,香料不用来吃而是撒在人的身上貌似有点浪费了。
[微风]03[微风] 德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多数高速公路基本都不限最高速度的国家,有的甚至还会限制你的最低速。之所以能够做到不限速,则要归功于以下几点:路况好、人车少、车质高、守规矩。
[微风]04[微风] 哥斯达黎加这个靠海的北美洲国家,居然大部分的路是没有名字的。即便是他的首都圣何塞也只是在政府周边有几条有名字的街道而已,可以想象其他地方更加夸张。如果有游客要问路,当地人那叫一个热情啊,但是他不会告诉你到哪条街,只会和你说:往前走100米看到XX饭店,左转走30米看到一棵大榕树然后右转走60米就到了。搞到最后,游客还是很蒙圈。最崩溃的要数当地的邮递员了。在那里,寄一封信,平均要花9天的时间。不过这并不影响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也算是他们这个国家的典型特色了。
[微风]05[微风] 荷兰的建筑大都是三角屋脊式的木屋风格。非常具有当地的特色。这些建筑通常门都会比较窄,通常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行,胖一点的甚至需要侧身通过。但是他们的窗却开得非常的大,且都不喜欢拉窗帘,貌似并不介意外面的行人看到里面发生的事情。
[微风]06[微风] 摩纳哥作为全世界第二小的国家,其国土面积只有2平方公里,人口也只有4万人左右,其中摩纳哥国籍的人不足1万人,可以说就是一个袖珍迷你国了。所以,在这里,从它的最南面走到它的最北面,只有3公里的路程,走完差不多也就在1个小时左右。差不多就等于花一小时走完了整个国家,听起来好像很厉害的样子[偷笑]
[微风]07[微风] 新西兰最长的地名,总共含有85个字母,在英文地名中是最长的。它的全称是“塔乌玛塔法卡塔尼哈娜可阿乌阿乌欧塔玛提亚坡凯费努啊奇塔娜塔胡”,当然这是毛利语的音译,意为“膝盖强壮有力的男人塔玛特经过数次努力,跌跌撞撞地爬上了吞食大地之山,为他的亲人吹奏笛子”。它是一座位于新西兰北岛的小山,高度仅为305米,当地人将它简称为塔玛特山(Taumata Hill)。
[微风]08[微风] 红绿灯在每个国家都有,而且基本上都是统一的。连小朋友也知道其中的规则,是“红灯停、绿灯行”。但是,到了日本,就会有一些小小的变化。在日本就不再是红绿灯了,而是红蓝灯。为什么日本要搞特殊呢,是因为日本人不喜欢绿色?还是大家都是色弱分不清蓝绿呢,显然不是。
这和它的 历史 文化语言有很大关系。在传统日语中,表示颜色的词语有“赤、青、黑、白”四种,绿色是没有一个特定的单词表示的。所以红绿灯的“绿”他们称呼为“青信号”,而对于“青”的定义,日本更多地偏向于蓝色。直到近代,才有了单独代表绿色的单词。但是由于 历史 的原因和习惯的问题,青色作为信号灯的其中一个颜色就这么一直被沿用下去了。
[微风]09[微风] 在北欧国家,尤其是冰岛,不管是多大的孩子,只要是在冬天的大白天,父母出门和朋友吃饭也好、喝咖啡也罢,都会把孩子晾在冰天雪地的室外。对于在中国长大的大宝贝和小宝贝来说,简直是太不可思议了。其实这和这个地区的教育理念和文化背景是有一定关系的。一方面,他们认为室外的空气特别新鲜,另一方面,他们觉得锻炼孩子的体质需要从小就做起。冬天的室外,温度基本在零下30度,但是孩子的保暖都做得非常好,所以完全不用担心孩子会被冻到。
[微风]10[微风] 国旗 ,是国家的一种标志性旗帜,也是国家的象征。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国旗都是矩形的。但是位于南亚的尼泊尔采用的却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的非矩形国旗,也是唯一在比例上纵大于横的国旗。两个重叠的三角象征喜马拉雅山,日和月表明尼泊尔是一个印度教的国家,也寄托了国家与日月长久共存的愿望。深红色是尼泊尔国花红杜鹃的颜色,蓝色旗边象征着和平和自然。
日本娱乐圈或者日饭圈有哪些冷知识?
随着文化的发展,很多职业成了人们羡慕的存在,艺人就是其中之一。而艺人们的粉丝,也形成了不同的饭圈文化。不同的饭圈代表不同的粉丝,比如说妈妈粉、事业粉、黑粉等。除了粉丝的划分之外,还有国家的饭圈划分,比如说韩圈和日圈,其中的文化也是有很大区分的。在日本的饭圈中,就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冷知识。
1、日本不知名的艺人
想要成为一个艺人,就必须通过层层的考验,无论是在中国还是日本,这点是不会变的。在这个过程中,可能艺人还要受到一些屈辱,甚至为自己的粉丝服务。在日本的某些综艺中,就有相关的事情发生,一些不知名的艺人,开始服务自己的粉丝。她们为了留住自己的粉丝,会想各种办法,而这些粉丝也会为所谓的偶像,花上很多的钱。本来是公众人物的艺人,反倒变成了服务人员。
2、明星想在日本火起来
日本饭圈跟其他国家的饭圈,是有很大区别的。日本是个尊重版权的国家,粉丝们大多数都会选择买专辑,这样艺人获取的收益也会多一些。而且日本是全球第二的音乐市场,这里的粉丝基数很大,能够在日本吸引到较多的粉丝,对于本身的利益是有很大好处的。而且日本的周边文化很发达,自己在日本红起来之后,就有了更多的收益来源。现在很多人想要在日韩出道,跟饭圈是有很大关系的。
3、日本饭圈很长情
现在人们动不动就会说一些情话,听的比较多的就是“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日本饭圈就是这样的。她们很少通过网络平台来关注偶像,大多数都是通过演唱会的形式,因此日本的巡演市场,在当今世界都是处于领先地位的。
做为吃货的我们,一起来看看在唐代有关吃的一些冷知识
1、在唐朝,有一把剑,威力无比,它征服的不是敌人,而是朋友;它也不是用在打斗中,而是用在餐桌上,它是一道菜,叫“蜜拥剑”。唐朝的人一直有用糖浆、蜂蜜来腌制和保存螃蟹的传统,而唐朝的江南人吃螃蟹则通常选一种““拥剑似蟹而小,一螯偏大”的蟹,把螃蟹捣成糊糊,用蜜渍了,制成“蜜拥剑”。
2、岭南是没有螃蟹的,但这并不妨碍唐朝的岭南人寻找 美食 。他们会找来那种刚生下来,身体通红,还没睁眼的小老鼠,然后用蜜来喂,这当然不是浪费,而是在培养自己的菜。喂上几天,它们就可以作为一道菜了。上菜的时候,把这种小老鼠的尾巴钉在板子上,小老鼠发出唧唧的叫声。吃货们用筷子夹起,口齿之中,咯吱咯吱作响,所以这种菜叫“蜜唧”。
3、唐代文献中有不少关于食蛙的记载,比如《南楚新闻》载“百越人好食虾蟆”。著名的《韦巨源食单》里有一道菜叫“雪婴儿”,也叫“治蛙豆荚贴”,主料就是青蛙。而把吃蛙吃出意境的则属桂林人,《云仙杂记》载“桂林风俗,日日食蛙”,他们那里有一道“抱芋羹”,就是宴会的上等美味。做法是先在锅内烧水,投入小芋头,到水沸,汤料中发出水泡的时候,把活青蛙扔进去,实验证明在热水里青蛙是不会跳出来,而会双脚紧抱小芋头而熟。青蛙逢高温,撑开。有时候不用芋头,用笋也可以,上席时,青蛙尚能执笋,“瞪目张口”。
4、日本人是最喜欢吃生鱼片的,而早在唐朝,我们中国人就开始吃生鱼片了,那个时候吃生鱼片的吃法叫“脍”。唐朝人不管是什么样的鱼都喜欢切成薄片蘸着葱蒜吃。而对于鱼脍的处理也是很讲究的,杜甫的诗“无声细下飞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葱”,说的就是做鱼脍的场景。《膳夫经手录》里记载:“鲙莫先于鲫鱼,鳊、鲂、鲷、鲈次之。”可见鲫鱼是做鱼脍最好的材料。唐人为了做鱼脍还研发了专门的刀具,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记载唐玄宗还曾赐给安禄山鲫鱼和专做鱼脍的刀具,“鲫鱼并鲙手刀子。”史书里有大量神乎其技的切鲙高手的记载,市面上还有专门讲授做鱼脍的《砍鲙书》,书里详细讲解了砧板的选择和使用、原料的选取、刀具的运用、佐料及烹制方法的掌握等等。《砍鲙书》里还详细列举了做鱼脍的刀法,每一种刀法都起了名字,有“大晃白”、“小晃白”、“舞梨花”、“柳叶缕”、“千丈线”等等。
5、在唐朝,什么鱼都可以吃,唯独鲤鱼不能吃。如果捕鱼人捕到鲤鱼,就必须要立刻放生,如果进行买卖的话,买鲤鱼的人可能要杖责六十!“国朝律,取得鲤鱼即宜放,仍不得吃,号赤鯶公。卖者杖六十,言“鲤”为“李”也。” “鲤”、“李”同音,唐朝的统治者都是姓"李"的,所以为避皇帝讳,在唐朝就有不能吃鲤鱼的规定了。不过即便政府规定这么严格的政策,但是依旧阻挡不了那些“吃货”的心,毕竟自古以来,中国人民都是比较好吃的。而鲤鱼又是如此的美味,所以即便是法令严苛,他们也依旧会偷偷的吃鲤鱼!
6、由于鱼脍对保鲜的要求很高,所以也不是想吃就能吃到的,聪明的唐朝人发明了干鱼鲙的做法。据《大业拾遗记》里记载“ 当五六月盛热之日,于海取得鮸鱼。……即于海船之上作鲙。去其皮骨,取其精肉缕切。随成随晒,三四日,须极干,以新白瓷瓶,未经水者盛之。密封泥,勿令风入,经五六十日,不异新者。取啖之时,并出乾鲙,以布裹,大瓮盛水渍之,三刻久出,带布沥却水,则皦然。散置盘上,如新鲙无别。”就是把鲜鱼一捕捞上来立刻就切成鱼片,当时就晒到极干,放在白瓷瓶里用泥密封,放二个月左右。想吃的时候拿出干鲙用布裹上,放水里泡发,就跟鲜鱼片一样可口。
7、唐朝的主食结构已经和我们现在比较接近了,主要是面和米。唐朝有一种面食叫古楼子,《唐语林》里就记载了写这种面食的做法。用羊肉一斤,一层层裹在大胡饼当中,隔层放花椒和豆豉,用酥油涂抹,“入炉迫之”,等肉熟了就可以吃了。而不想吃面食的,可以吃胡麻饭或乌米饭。胡麻饭是用芝麻做的饭,在唐朝就很流行。“御羹和石髓,香饭进胡麻”、“神枣胡麻能饭客,桃花流水荫通津”、“渴兴石榴羹,饥惬胡麻饭”……很多诗句里都写过胡麻也就是芝麻做成的饭,貌似很常吃。而乌米饭则是一种 养生 饭,又叫青精饭,是使用乌饭树叶的汁浸黑稻米,然后蒸熟了吃的。“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又好吃又好看。
8、吃饱喝足了,就要饮茶了。对于茶叶,唐朝的人已经上升到酷爱的地步了,“穷日尽夜,累日不食由得,不得一日无茶也”。唐朝人喝茶跟我们现在还是有一定区别的,首先唐朝人不是泡茶,而是煮茶,在煮的时候不仅要往茶叶里放一些姜,还要放一些盐、苏椒,有些地方还会放桂皮,如果再放几个鸡蛋,是不是就可以在煮茶的时候连茶叶蛋也一起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