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具有怎样的精神?
一、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
讲诸葛亮精神,必须从诸葛亮的出山说起。
诸葛亮的出山在《三国志·诸葛亮传》里只有五个字,“凡三往,乃见”。现在人们想到诸葛亮,就会想到三顾茅庐。
诸葛亮是一个心忧天下想做事的人,是一个“无双国士”。士在古代是个特殊的阶层。士的特点就是要从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如果诸葛亮不关心天下大事,也就说不出《隆中对》这个宏伟的战略。我个人认为《隆中对》是襄阳地区士人集体智慧的结晶,由诸葛亮总结提出。
在诸葛亮出山的过程中,荆州的士人集团起了作用,这些人也是心忧天下,关心国家大事的。在一个国家受难的时候,一个知识分子要挺身而出,这就是诸葛亮心系天下的国士精神。
二、鞠躬尽瘁的负责精神
很多人说,诸葛亮是累死的。
刘备去世后,把儿子和国家都交给诸葛亮。这是很重的托负。受人之托,忠人之事,诸葛亮觉得只有治理好蜀国才对得起刘备的托付。
蜀魏交战,相持五丈原。蜀使至魏军营中,司马懿不问军事,只问饮食起居。当他听说诸葛亮黎明即起,深夜才睡,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都要亲自过问时,便断定说:“亮将死矣。”
过度的疲劳,严重损害了诸葛亮的身体;沉重的压力,又使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公元207年,诸葛亮病逝于五丈原,倒在了北伐途中,享年54岁,比曹操少活了12年。诸葛亮的身体原本是很好的。陈寿说他“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时人异焉”,是个伟丈夫。如非劳累过度,心力交瘁,岂能逝世于年富力强之时?
诸葛亮实现了他的诺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实事求是的务实精神
诸葛亮是非常务实的人,他的务实可以举一个例子说明——如何对待孙权的称帝。
那个时候的观念是天无二日,人无二君。
传说曹丕将汉献帝杀害,诸葛亮等人便让刘备称帝,因为汉献帝已经不是皇帝,得赶紧把皇帝的位置补上。
10年后,孙权称帝,派使节去找诸葛亮。诸葛亮把孙权称帝的消息告诉大臣们,大臣们都不承认孙权是皇帝,说天底下只有一个皇帝,当今圣上是刘禅。
诸葛亮说服大家承认孙权,结果是两帝并尊。诸葛亮和孙权达成一个政治协议,刘禅和孙权互相承认对方是皇帝,但都不承认曹丕是皇帝。
这在当时是非常了不得的事情。诸葛亮为什么这样做,体现了他的务实精神。诸葛亮曾对蜀国大臣们说,“这个时候我们不能和孙权翻脸,要联合东吴对付曹魏。”
有人说,诸葛亮承认两个皇帝,岂不是在搞分裂?其实不是的。有一次,孙权派使节对诸葛亮提出,我们两家联合起来把曹贼灭了,一起治理天下不好吗?诸葛亮便说,那可不行,如果曹魏被灭,将来天下太平,希望大王可以识时务者为俊杰。如果大王不识时务,我们也只好回去敲起战鼓了。
这就说明天下一统仍是诸葛亮的理想,但在特殊时期,有特殊的政策,要务实。
四、公正廉洁的法治精神
诸葛亮接管蜀国政权时,突出亮点就是:依法治国。
在诸葛亮的领导下,做到了公开、公正、公平。
在诸葛亮的治理下,再疏远的人有了贡献,一定奖励;再亲近的人,有了失误,一定处罚。最典型的例子便是挥泪斩马谡。
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要斩掉自己曾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诸葛亮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尔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诸葛亮是一个伟大的政治家,他知民间疾苦、明天下事,才有了隆中对策及此后的一段佳话。在隆中养成的上述四种精神,为他后来的成就打下基础。
从草船借箭故事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从“草船借箭”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个足智多谋、智慧超群、精明能干、知识渊博、神机妙算的人。
《草船借箭》是我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足十万支箭,立下奇功。
由于《草船借箭》中诸葛亮的胆识才智,受到后人的赞美。
诸葛亮(181年-234年10月8日),字孔明,号卧龙(也作伏龙),汉族,徐州琅琊阳都(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晋中之窗蜀汉丞相,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散文家、书法家、发明家。在世时被封为武乡侯,死后追谥忠武侯,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其散文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等。曾发明木牛流马、孔明灯等,并改造连弩,叫做诸葛连弩,可一弩十矢俱发。于建兴十二年(234年)在五丈原(今宝鸡岐山境内)逝世。
诸葛亮是个怎么样的人?
诸葛亮是个足智多谋、知识渊博、忠心为国的人。
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足智多谋、神机妙算、知识渊博......对他的形容有很多,从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就能看出他有多么厉害。
他曾经发明出木牛流马、八阵图、诸葛连弩、孔明灯、馒头等,没有足够的知识是很难发明出这些东西,其中有些东西一直流传到今天,比如孔明灯。
在军事上,赤壁之战、草船借箭、空城计、北伐......等战事,其中都有诸葛亮的身影,有些甚至都是有诸葛亮主导的,运用自身智谋为蜀国打下了许多江山,在诸多事件中帮助刘备取得胜利。
在文学上,《出师表》是初中初三必学内容,每一个初中生都背过和学习过,对于《出师表》的内容和意义都知道。从中可以体现出他对国家未来的希望,对刘备的知遇之恩,对蜀国的忠心和鞠躬精粹、死而后已的品质。
滴水之恩,必将涌泉相报。诸葛亮病重将死之际,都不忘蜀国,以木偶吓退敌军,部署好一切,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在为了自己的国家而出谋划策。
结合事例分析诸葛亮的人物形象
《三国演义》是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其中有很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如阴险狡诈的曹操、知人善任的孙权、宽厚仁义的刘备、义气善战的关羽、勇猛莽撞的张飞等.他们都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诸葛亮也是其中的一人.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蜀国的重要大臣,是刘备的得力助手.
诸葛亮是一个非常谨慎的人.“三顾茅庐”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诸葛亮本来只是一个平民,独自在南阳耕作.刘备三次请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他认为刘备是可投靠的,于是出山全力协助刘备.此后,诸葛亮一直忠心耿耿,殚精竭虑,为蜀国效劳.
诸葛亮知识渊博,足智多谋.在著名的“草船借箭”、“借东风”等故事中,这些都得以体现.
“空城计”的故事在中国已是家喻户晓,诸葛亮的智慧在此处展现得淋漓尽致.
故事是这样的:司马懿率领15万大军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手下只有2500名士兵,双方实力相差悬殊.在这种危急情况下,诸葛亮却要求城门大开,每个城门安排30名士兵打扮成老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自己领了两个童子上城楼并开始弹琴.司马懿见状,断定城里有埋伏,于是下令赶紧撤军.
其实,诸葛亮平时非常谨慎,不会轻易冒险.他使用空城计解围,其实是万不得已.因为他充分了解司马懿谨慎多疑的性格特点,以及他人的思维定式,认为自己谨慎,不会冒险,所以敢出此险策,司马懿果然以为诸葛亮在城里有埋伏,下令撤军.诸葛亮成功实施了空城计.
诸葛亮还是一个责任心强、热爱自己国家的人.这在他出师伐魏之前给刘禅写的《出师表》中充分展现.《出师表》的内容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最后一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更体现了他出师之前对刘备父子的深厚情感.
综上所述,诸葛亮是一个爱国、爱人民的忠臣,他为蜀国做出了很多贡献,为后人流传.
在当今社会,我认为诸葛亮有两个方面特别值得我们学习.一是他的忠诚,全心全意为蜀国服务,不像现在有些人,见利忘义,为了钱财不择手段.二是他勤奋学习,知识渊博,并且勤于用脑,善于动脑,他年轻时虽然在南阳耕作,但是仍然对天下非常了解,并且能正确分析当前形势.学无止境,我们也应该像他一样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诸葛亮深受后人称赞,他有何值得称赞之处?
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是对古代谋士的最高评价,诸葛亮便是这样的一个人,很多人将他看作智慧的化身,他知识渊博渊博,上识天文,下知地理,能力非常的突出,他尽心尽力辅佐刘备,最终帮助刘备和魏国、吴国三分天下,他曾经数次组织军队北伐,虽然都以失败告终,但是后人们依旧对他赞赏有加,我们今天就来探讨一下大家为什么对诸葛亮推崇有加。
一、坚贞不渝。诸葛亮的忠诚是大家非常看重的,刘备三顾茅庐才最终请到诸葛亮出山,诸葛亮被刘备的行为所感动,于是就有了《隆中对》,刘备在听到诸葛亮对天下大势的分析之后,更是喜出望外,认为诸葛亮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此后,诸葛亮一直在报答刘备的知遇之恩,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在诸葛亮的加盟下,刘备的势力日益强大,最终能够和魏国,吴国三分天下。刘备在弥留之际,曾对诸葛亮说道,如果刘禅实在不能做皇帝,便可以取而代之,但是诸葛亮却没有这样做,依然选择了辅佐刘禅,大小事务必定亲自过问,最终累倒了,他对蜀国真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二、料事如神。诸葛亮之所以能被后人如此推崇,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他料事如神,赤壁之战中,黄盖提出了用火攻的方式击败曹操的铁甲战舰,但是没有风,不利于行动,他夜观天象,知道了两天后的晚上将会刮起东风,于是建议两天后的晚上再采取行动,果真像他说的那样,那天晚上刮起的东风。
三、知人善用。它能够根据每个人身上的优点,合理的安排差事,因此,很大的提供了作战的效率,他重用姜维,事实证明,姜维没有辜负诸葛亮的信任,成为了蜀汉最后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