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意义
大家好,阅读了《洋葱阅读法》这本书的前三章,我明白构建知识体系能让碎片阅读真正有价值,接下来我将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构建知识体系的意义所在。
第一,构建知识体系,让我们的阅读不再盲目。我们知道阅读能丰富知识,拓宽认知,然而只是盲目的阅读,并不能给我们的人生带来多大改变,就如文中说的那个薛神医,什么武功招式都学一点,结果也只能望乔峰兴叹。如果构建了某一领域的知识体系,知道这个体系里的知识分支,那么我们就明白了该学什么,也就能有目的性的去阅读相关的书籍,让我们的阅读不再盲目。
第二,构建知识体系,让收集的内容有归处。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的习惯,在听书或是阅读时碰到好的信息素材时,会随手把它保存在微信收藏夹,或是手机备忘录里,或是某一个工具里,但是过后你可能不再想起它,要么就是有大概印象但却找不到它了。如果我们构建起了知识体系,碰到好的素材,联想到它是属于某个领域里的哪一个知识要点,这样就把它存放到相应的体系里去。给这个知识体系添砖加瓦。
第三,构建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走向专业化。比如我们要学习演讲,就要构建起演讲的知识体系,明白演讲领域的知识包括演讲内容、声音、面部表情,肢体动作还有控场的技巧等。然后逐一展开学习,当我们系统地学习了演讲的相关知识,并做了大量的练习,那我们自然而然就走向了演讲专业化的道路,甚至可能带来职业化的转变。
以上就是我分享的构建知识体系的三个重要意义,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在阅读的道路上少走弯路。
构建知识体系的重要性
近两年来,常常是痴迷于微信,朋友发的小知识,抑或微信公众号。近段时间,又喜欢看《今日头条》,无论是微信,还是今日头条,都是碎片化知识占据大多数。久而久之,便感觉到知识多而不系统,输出有一定的困难。思索良久 ,觉得应该构建起自己的知识体系,以利于已有知识的输出和应用。
那么该如何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呢,我有如下思考:
一、搜集知识
如果说知识库是一个宝库,那知识本身就是黄金。所以第一步我们要搜集知识,搜集对你有用的知识!我一般收集知识有以下途径:
书籍、报刊 ,虽然现在人们看纸质书比较少,但它依然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一个主要途径。
互联网,让我们可以轻而易举的寻找到自己所需要的知识。
自媒体,比如喜马拉雅听书、逻辑思维等。这种途径简捷高效,是我们接触信息的最主要途径。
在收集知识的过程中,我们要选择需要的而不是全部接受。如何搜集知识和信息呢?总的来说分为二部曲:一是全面撒网,很简单,把自己喜欢的先收藏起来。二是重点捕鱼,利用空余时间,阅读收藏的内容,要么留着,要么删除。三是加工知识 ,就是摘选、做笔记。在这里推荐思维导图,根据知识的类别,分门别类地充实到你的知识体系中,这是一个更有深度的阅读过程,是构建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二、存储知识。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分区,就像建立不同的文件夹,没事的,这是放在同一个文件夹里头,你会慢慢发现你的知识库越来越丰富,分类越来越多,深度越来越深。
三、输出知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学习是为了提高,提高的关键在于运用。一是想象一个场景,会使用到这个知识,然后你尝试在脑海中使用这个知识,多次模拟之后,就会在生活中运用自如。二是随着累积,你的知识体系会像爬山虎一样,爬满你的大脑,你可以把你的知识讲给你的同事、朋友,和他们共同分享知识,随着分享的深度,你会慢慢发展出自己的观点,开始有独立的思想!
自我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
文/萧寒晨夕
在谈自我知识体系构建的重要性之前,先推荐一些书籍类型给大家,以便于更好的自我打造。以下是基于本人当前认知层次做的一个推荐,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未来还会有更多更好的认识。
书籍推荐:
1、世界名著类(了解感知世界、通过认知世界来判断我们所处环境的优劣)
2、名人传记类(向成功人士学习,自我提升)
3、工具类(金融、职场、互联网、逻辑思维等)
4、情感类(品德修养、自我重塑)
5、专业类(职称考试,拓宽职场之路,做长远人生规划)
以上书籍,可以在当当网、京东网、亚马逊网、淘宝等搜索关键字,所有相关书籍都会跳出来,找到适合自己的书籍,购买阅读即可。电子书和纸质的书籍都可以,我个人更喜欢纸质书籍,既可以阅读,还可以收藏,N多年以后依然可以重拾,通过光阴的流逝来自检自我是否成长以及成长的速度。自省是一种能力,但这是后天培养出来的,越自省越能发现事物本质,也越能看清时局或者环境和所处阶段。
总之,读的所有书籍,最后都以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为前提。漫无目的地随意看书,到最后可能只是学到了一些零散的东西,对于完整的构建自我知识体系的作用不大。这里强调构建知识体系,不止是硬核知识,还有软知识,比如素养、眼界的提升等等,这些都属于知识体系内容的一部分。
之所以要构建自我知识体系,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阅历会增加,人的感悟和总结也会越多;而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体系自然会日趋完善。知识有互相映照的作用,它就像思维的灯,指引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在一个庞大和较完善的知识体系和架构下,人面临一切境遇的反应便不会极端,会通过多角度、更全视角去解读自己所处的环境和困难,少走弯路,找到解决问题的关键点,这就是日趋完整的知识体系下的比普通人有更高处事能力的体现。
不断去构建自我知识体系,除了能够造福自己之外,还能给身边的人提供更多有建设性的意见或建议。最直接影响到的人,可能就是自己的孩子、伴侣和父母,尤其是孩子。对于几乎所有的人而言,孩子是自己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培养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有自我认知和判断、并能够在这个世界上游刃有余地活着并活得很好的人,是所有父母的心愿。而如何培育自己的下一代成为这样理想的人呢,仅仅依靠学校和社会是远远不够的,往往来自这两个方面的影响都是在孩子的认知雏形已经形成的情况下,才会加以改变。而这个雏形,更多的时候,是由父母的言传身教和监护来形成的,如果父母本身没有更好的认知,没有给孩子更多的提点和培育,孩子在生命最开始的阶段便已经与拥有良好认知的父母拉开了差距。
因此,我们想要教育自己的下一代成为更有用的人,就要从自身做起,努力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阅历的丰富、认知的提升和对环境客观公正的评价,来水滴石穿地正面影响孩子的成长,让他能够在未来的教育和社会历练中快速地去适应、挖掘和提升自我,进而成长为一个有独立意识和深度见解的人,能够主宰自我人生和未来的人。
从多方位多角度去自我打造,这个过程艰难、曲折、高压,但是融入进去了,又会变得有趣、生动和有意义。至于值不值得,时间一定会给你一个答案。
多读书一定是没错的,选择读什么书则是需要判断力的。
可能最开始选择读什么书是迷茫的,不知所措,随便抓起一本就开始读了,读了之后也没有多大领悟。但是随着读的书越来越多,知识的频繁碰撞和互动之后,我们就能发现自己的着眼点在什么地方,自己更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有了这个清晰的认识之后,关于读什么书心里就会更清晰,到那个时候,就由“书选择我”变成了“我选择书”的主动局面。
我的人生我做主,很多人是被动向前,当有一天你的世界中,不再对被动前进和裹挟感受明显,而对主动选择和进取变得更有意愿的时候,你的人生就已经进入转折点,好的变化也将随之而来,曾经所期许的一个个梦想会越来越近,人生的意义就出来了。
愿我们每一个人,在有限的一生里,竭尽所能,全力以赴,越来越好。
题后话:
后期有时间,我会整理出来一些书单和各位简友分享,共同提高,向更精彩的人生一起迈进。
此处,先推荐一部分(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局外人》
《认知突围》
《财富自由之路》(李笑来)
《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
《雪花飘落之前》(琼瑶)
《格局》
《罗生门》
《你为什么不敢活成少数人》
《灵魂只能独行》
《深度思考》
为什么要归纳知识体系?
实际上,归纳知识体系是我们复习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任何一个学科的课本容量都是比较大的。我们就是再有水平,记忆力再好,也未必能记住课本中的每一句话。为什么要归纳知识体系呢?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掌握知识的需要。我有一句非常经典的备考语录:高三的复习就是掌握知识,做对题目。评判你每天的复习是否有效,就看有没有掌握知识,有没有做对题目。如果没有,今天就是复习一百个小时,那也是白搭;如果今天掌握了一两个知识点,做对了一两类题目,就算今天只复习了一个小时,那也是有效的。掌握知识是做对题目的前提条件。而课本上那么多知识点,完全靠背诵是很难掌握的,更多需要的是理解。2、掌握重点的需要。课本上虽然知识点众多,比如思想政治学科中经济学部分洋洋洒洒几万言,其实最重要的,最核心的就是:商品、货币、价值规律等这几个点。归纳整理知识体系的目的就是要做到突出重点。3、知识提取的需要。实际上,掌握有效清晰的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在遇到题目的时候迅速有效地进行知识点的提取,迅速地对题目作出判断。如果没有知识体系,脑袋里变一团浆糊,答题的时候很容易漏掉很多重要的关键点或者关键步骤。4、一定要自己归纳。别人的始终是别人的,自己归纳出来的知识体系才是自己的。有同学说,自己归纳能力不够,担心归纳不全面。已经有现成版本,直接背就好了。那我问你,听别人说长城和自己登上长城的感受能一样吗?自己动手归纳的过程,就是逐渐形成体会的过程。比如,我对三角函数部分的归纳就是三大板块:三角变换;三角图像、性质及平移;解三角形。非常简单明了。这些都是得益于大量题目训练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体会。5、迅速形成知识框架。眼睛闭起来,想一下数学有哪些重要章节,有哪些重要的考点。我敢肯定,如果你不做归纳,一定是乱七八糟的。如果你做了归纳,并且是超过两三次的归纳,你的体会一定不一样。良好的归纳会让你一闭上眼睛就知道一个学科怎么考,哪些是重点,哪些不考。你都知道哪些必考,到了考场还不兵来将挡? 6、量变到质变。很多同学抱怨努力复习了那么久,怎么成绩还是不见涨。这种情况下,你就需要归纳整理了。我们发现,每做一次归纳,往往学生的实力就得到一次升华。当然,这必须建立在一定量的训练基础上。
怎样学习?为什么要构建知识体系?
何为一个人的知识体系
一个人随着学习和经验的增加,会自然形成一套建立在以往的知识积累之上的思维方式。遇到的问题会被这套思维方式过滤或拷问,新的知识或信息不再孤立,而是被迅速地纳入原有的知识贮备并在其中融会贯通,与之成为一体。于是,一个人的知识体系得以形成,逐步扩大。知识体系越大,越容易将新的知识或信息融入其中。一般来说,原有的知识体系越开放、越“蓝”(以从蓝色到红色的光谱序列定义知识从抽象到直观的特点),融入相关新知识的效率越高。(不过也有相反的例子。笔者1990年代初见到一位国内医学院毕业生在美国读激光物理化学的博士,照样玩得不亦乐乎)。
问题是无意间形成的知识体系除了颇需时日外,未见得符合一个人的社会角色。拿这两天科学网上议论的毛泽东和陈独秀为例。前者在国内战争期间力挽狂澜,在险恶中拯救红军,从胜利走向胜利;而在经济建设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失误,甚至用更大的失误扭转因前期失误造成的领导威信和领导地位的动摇。1949年前后,毛主席的个人能力没有退化,其领导结果的前后差异来自于其知识体系与其社会角色的匹配程度。毛泽东是中共农民运动的第一专家,深悟农民是当时中国社会变革的首要动力以及武装割据是农民最适应的参与方式。经济建设时期,毛主席应邀访问苏联,斯大林冒头便与之商谈150个援建项目。毛泽东全无头绪,遂急电周恩来赶赴莫斯科。再看陈独秀。作为学者的陈独秀深究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预见到中国从封建社会向更现代层次的社会过渡难以脱离基本生产方式的进步。但是,其知识体系中少了对占中国人口压倒优势的农民的了解,不能理解并且身体力行地领导一场以农民的参与为必要条件的社会变革。陈独秀的被边缘化是不可避免的。可见知识体系与社会角色的匹配多么重要。
我们的自然科学领域的研究生固然不必个个都像毛泽东或陈独秀那样撼动社会, 其多样化的职业选择可以是未来的学术或技术领袖、技术或学识精湛的专家或教师、技术经济领域的成功创业者、胜率较高的专利律师、以及为技术经济进行制度基建的行政领导。从研究生时代起,便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职业生涯期待有意识地构建知识体系当使后来的成长事半功倍。关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哈佛大学本科生的课程打包制(concentration)提供了一个参考。学校将不同学科系的课程抽出来进行组合,打包成一个个concentration供学生选择。如此,在保持课程供方(系和教授)相对稳定的同时,游刃有余地适应社会需求。研究生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时也是如此:眼中要有自己的职业目标,所要解决的问题,而无学科界限。
问题是最好的老师
对于以科学研究或技术开发为未来职业的研究生,你的工作价值如何取决于你所要解决的问题的重要程度和方法的巧妙程度。找到重要而且自己通过努力能够解决的问题是第一步。你心中的问题越明确,构建知识体系的自觉性越强,投入产出效率越高。所以,当你走进一个学科、涉足一个领域,尽快地发现和把握那些对科学学科或经济领域有重要影响的问题极为重要。许多20岁出头的研究生习惯于从自己曾经学过或做过什么出发来选择未来几年的研究课题或所报考的领域怎么可以?这等于是用你高中时代的智力水平选择未来。20多岁是人一生中学习能力最强阶段,此时的你眼中应瞄准未来值得与之打交道的问题,而非局限于学过什么。
挑大师们的不足
一些青年励志的书籍常提到“站在大师的肩上”,却很少解释如何爬到大师的肩上而不是仅仅站在其脚背上。我们团队给学生出的主意是挑大师的不足并且思考改善的方法。一个学科领域如果还有重要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或解释,那一定是该领域的大师们也没有想出好办法。或者说他们以前针对这些问题的工作必定存在着不足和局限。当一个研究生进入了一个学科领域,发现了自己感兴趣的重要问题,很容易知道哪些人是走在最前沿的学术领袖。读他们最新的代表作,发现他们面对的问题甚至无奈便是你爬到大师肩上,与之在思想上对话的捷径。
练习跨学科联想的功夫
同样,当一个学科领域如果还有重要的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释或解决时,该领域内部的方法或思路多半已经无能为力。此时,“功夫在诗外”的跨学科联想很可能成为灵感的来源。你应经常带着你选定的问题在你的知识体系中漫游,漫游中完全忽略学科界限。如果你所构建的知识体系相对于你所面临的问题足够宽广,其中包含了问题的答案,那么漫游中你的问题便很可能遇到这个答案。即使你的知识体系不那么宽广,带着问题漫游会使你开放的头脑有效地纳入新的知识和信息,增加问题和答案相遇的机率。
摆脱世俗的桎梏和干扰
中国学术界的不正之风泛滥成灾已经不言而喻。但是,作为年轻的研究生痛恨之余却不能被其左右。在国内环境下以普通教授的身份与国际同行竞争学术或技术制高点的导师们所面对的客观困难不会比学生小。由于我国的科技评价机制和大项目指南没有给他们预留生存空间,他们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得不以相当于竞争对手1%-5%的资金资源参与国际竞争。他们心中的科学或技术的重大问题构成了别有洞天的思想桃园;常年科技攻关的实践使之养成了对于困难的淡定;在国内充足的科技研发人力资源和不正之风之间他们早有了理性的权衡。这就是成熟。作为研究生,学习和训练的本质其实就是用自己年轻的勇气和潜力与学术成熟进行交换。摆脱不正之风和当下世俗观念的干扰,才能换来更值钱的东西。北邮大又一次传来有研究生跳楼的消息时,我想,当有勇气以血肉之躯居高临下撞击水泥地面年轻人,在纵身一跃之前能够意识到以上讨论的内容,是否会产生活下去、见分晓的豪情和快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