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民族大家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新中国成立后,通过识别并经中央政府确认的民族共有56个。由于汉族以外的55个民族相对汉族人口较少,习惯上被称为“少数民族”。
我国共有少数民族干部291.5万人
中华民族大家庭
蒙古族
回族
藏族
维吾尔族
苗族
彝族
壮族
布依族
朝鲜族
满族
侗族
瑶族
白族
土家族
哈尼族
哈萨克族
傣族
黎族
僳僳族
佤族
畲族
高山族
拉祜族
水族
东乡族
纳西族
景颇族
柯尔克孜族
土族
达斡尔族
仫佬族
羌族
布朗族
撒拉族
毛南族
仡佬族
锡伯族
阿昌族
普米族
塔吉克族
怒族
乌孜别克族
俄罗斯族
鄂温克族
德昂族
保安族
裕固族
京族
塔塔尔族
独龙族
鄂伦春族
赫哲族
门巴族
珞巴族
基诺族
汉族
中国民族传统文化的资料有哪些
中华民族文化纵览
简介
仁、义、礼、智、信、忠、孝、悌、节、恕、勇、让;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四大发明、民间禁忌、精忠报国、自然养生、竹、民谣、黄土、长江、黄河、红、月亮。十二生肖:鼠、牛、虎、兔、龙、蛇、马、羊、猴、鸡、狗、猪。农家、农民起义;皇宫官府、宫庭文化、帝王学。
诸子百家
1.道家(老子、庄子、列子;思想:道德,无为、逍遥;《南华经》《道德经》 《管子》
2.儒家(孔子、《论语》、孟子、《孟子》、荀子;思想:仁、义、礼、智、信;四书:《中庸》《大学》《孟子》《论语》)
3.法家(李悝,韩非、李斯、《韩非子》思想:君主集权,以法治国)
4.墨家(墨子、《墨子》、思想:兼爱、非攻、举贤、节俭)
5.名家(邓析、惠施、公孙龙、桓团《公孙龙子》)
6.阴阳家(邹衍、五行、金木水火土)
7.纵横家(鬼谷子、苏秦、张仪、《战国策》)
8.杂家(吕不韦《吕氏春秋》)
9.小说家(虞初《虞初周说》)
10.兵家(孙膑《孙膑兵法》孙武《孙子兵法》、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思想:【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的军事格言,就出自此书。)
11.医家(扁鹊、淳于意、张仲景、华佗、孙思邈、王冰、张从正、朱震亨、李时珍、张景岳)
琴棋书画
笛子、二胡、古筝、萧笛、鼓、古琴、琵琶。十大名曲(《高山流水》、《广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阳箫鼓》、《胡笳十八拍》、《汉宫秋月》、《阳春白雪》、《 渔樵问答》);中国象棋、中国围棋,对弈、棋子、棋盘;中国书法、篆刻印章、文房四宝(毛笔、墨、砚台、宣纸)、木版水印、甲骨文、钟鼎文、汉代竹简、竖排线装书;国画、山水画、写意画;敦煌壁画;八骏图、太极图(太极)。
传统文学
主要是指诗词曲赋。
《诗经》、《汉乐府》、《孙子兵法》;先秦诗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四大名著(《西游记》《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聊斋志异》等。
传统节日
中国有各种各样的传统节日,很多事情有各种礼仪和习俗。汉民族传统节日近50个。如下是15个主要节日:春节、上元节(元宵节)、花朝节(百花生日)、上巳节(三月三)、寒食节、清明节、端午节、七夕节、中元节(鬼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腊八节、祭灶日(小年)、除夕。每个地方还有地方和民族的特色。
中国戏剧
京剧、越剧、秦腔、潮剧、昆曲、湘剧、豫剧、曲剧[1] 、二人转、河北梆子、皮影戏、川剧、黄梅戏、粤剧、花鼓戏、巴陵戏、木偶戏、脸谱、梨园戏、歌仔戏等。
中国建筑
亭阁牌坊、园林寺院、钟塔庙宇、亭台楼阁、民宅
汉字汉语
汉字
汉字是世界四大自源文字之一(另外三种是埃及圣书字、苏美尔楔形文字、玛雅文字),唯一一种使用至今,并仍然充满活力、历久弥新。
汉字作为表意(语素)文字的杰出代表,独霸世界文字之林半边天(另一半是各种字母、表音文字)。
汉字及其所记录的汉语,精妙绝伦,其艺术性盖诸文字之冠。产生了古典格律诗、对联、字谜、测字算卦等世间仅有的艺术。
少有文字的书写能成为一门艺术,更无一能达到汉字书法艺术之高度。碑帖、篆刻、牌匾、楹联、尺幅、扇面,样样精妙绝伦。
汉字的一笔一划,无不体现祖先们的智慧和对世界的理解。所谓中国哲学,在汉字的构造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从春联、倒「福」字,到「招财进宝」,以及「福禄寿」字画,还有洞房里火红的「囍」字,灵堂前肃穆的「奠」字,汉字就是活生生的民俗与文化。
汉字维系中华一统数千年。九州四海、古人今人用的是同一种汉字,交流无碍。今天的人们仍可阅读秦简汉帛、唐碑宋贴,在世界所有文明中,堪称绝无仅有的奇迹。
对联、谜语(灯谜)、歇后语、熟语、成语、射覆、酒令、打油诗等……
传统中医
中医、中药、《黄帝内经》、《针灸甲乙经》、《脉经》、《本草纲目》、《千金方》《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
宗教哲学
儒、道、佛、周易、阴阳、五行、干支、罗盘、八卦、占卜、风水、面相等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织绣(刺绣等)、中国结、泥人、面人、面塑、纹样(饕餮纹、如意纹、雷纹、回纹、巴纹、祥云)、凤眼、千层底、檐、鹫
中华武术
太极拳、咏春拳、少林、武当
地域文化
中土文化、潮汕文化、江南文化、江南水乡、塞北岭南、大漠风情、蒙古草原、黑土地、青藏高原、天府之国、大西北、桂林山水、天涯海角、中原文化、巴陵文化……民风民俗
礼节、婚嫁(红娘、月老、聘礼、洞房)、丧葬(孝服、纸钱、头七)、祭祀(天地祖先);门神、年画、鞭炮、汤圆、饺子。
衣冠服饰
汉族衣冠服饰始于黄帝,备于尧舜,各朝代形制不同,中国还有受其他民族文化影响而诞生的中山装、唐装、旗袍,各少数民族服饰、各类传统及现代的佩饰、鞋、帽等。
四大雅戏
花鸟鱼虫
动物植物
龙、凤、麒麟、虎、豹、鹤、龟、大熊猫...;十大名花兰花,梅花,牡丹,荷花,菊花,月季,桂花,杜鹃花,水仙花和茶花。
龙生九子:囚牛、睚眦、嘲风、蒲牢、狻猊、赑屃、狴犴、螭吻、饕餮、椒图、蚣蝮、貔貅。
古玩器物
玉(玉佩、玉雕……)金银器、瓷器、红木家俱、景泰蓝、中国漆器、彩陶、紫砂器、蜡染、古代兵器(盔甲、大刀、宝剑、十八般兵器等)、青铜器、古玩(铜钱等)、鼎、金元宝、如意、烛台、红灯笼(宫灯、纱灯)、黄包车、鼻烟壶、鸟笼、长命锁、铜镜、大花轿、水烟袋、鼻烟壶、芭蕉扇、桃花扇。
饮食厨艺
出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道;酒文化、中国菜、八大菜系(鲁、 川、 粤、 闽、 苏、 浙、湘、徽)、饺子、汤圆、粽子、年糕、月饼、筷子;鱼翅、熊掌、海参、鲍鱼……
传说神话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天仙配、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牛郎织女、白蛇传......
神妖鬼怪
神仙、妖怪、玉帝、阎罗王、黑白无常、孟婆、奈何桥···
传统音乐
是指中国人运用本民族固有方法、采取本民族固有形式创造的、具有本民族固有形态特征的音乐,不仅包括在历史上产生、流传至今的古代作品,还包括当代作品。可见,传统音乐包括“国乐”但不包括“新音乐”,但它们都是“中国音乐”。
传统音乐是中国民族音乐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传统音乐与新音乐的区别并不在于创作时音的先后,而是在于其表现形式及风格特征。如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渔舟唱晚》虽是近代音乐作品,但其表演形式属中华民族所固有,所以也是传统音乐。相反,学堂乐歌、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等因其音乐形态特征借鉴了西方音乐,故不是传统音乐。
传统音乐的划分最早见于中国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分为五大类:歌曲、歌舞音乐、说唱音乐、戏曲和器乐,但大多院校在教学中把歌舞音乐并入民歌,于是就变成四大类:民歌、民族器乐、曲艺(即“说唱”)音乐、戏曲音乐。
实际上,“民族音乐”、“传统音乐”和“民间音乐”又是三个不同的概念:“民族音乐”包括传统音乐和新音乐;而“民间音乐”只是传统音乐的一个类别。且中国的民族音乐是非常丰富的,除了民间音乐,还包括宫廷音乐、宗教音乐和文人音乐。
杜亚雄先生则将中国传统音乐分类如下:民间音乐、文人音乐、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其中民间音乐包括民间歌曲、民间器乐、民间歌舞、戏曲音乐和说唱音乐;文人音乐包括古琴音乐、诗词吟诵调、文人自度曲;宗教音乐包括道教音乐、佛教音乐、伊斯兰教音乐、萨满教及其它宗教音乐;宫廷音乐包括祭祀乐、朝会乐、喜迎及巡礼乐、宴乐。
“戏曲”
戏曲“四大声腔”
四声腔,展辉煌,对戏曲,有影响;
昆山腔,经改良,艺术上,有开创。
弋阳腔,节奏强,加滚白,调高亢;
梆子腔,声响亮,花苦音,巧用上。
皮黄腔,二合一,称二黄,和西皮;
西皮刚,二黄抑,后发展,成京剧。
声腔中以昆山腔、弋阳腔、梆子腔、皮黄腔为典型。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中国对联
对联,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言简意深,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文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相传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它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对联起源秦朝,古时称为桃符。关于中国最早的楹联,谭蝉雪先生在《文史知识》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国最早的楹帖出现在唐代。
时间跨度为先秦、两汉至南北朝。在中国古诗文中,很早就出现了一些比较整齐的对偶句。流传至今的几篇上古歌谣已见其滥觞。如“凿井而饮,耕田而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之类。至先秦两汉,对偶句更是屡见不鲜。《易经》卦爻辞中已有一些对偶工整的文句,如:“渺能视,跛能履。”(《履》卦“六三”)、“初登于天,后入于地。”(《明夷》卦“上六”)《易传》中对偶工整的句子更常见,如:“仰以观于天文,俯以察于地理。”(《系辞下传》)、“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则各从其类也。”
律偶,格律诗中的对偶句。这种诗体又称近体诗,正式形成于唐代,但其溯源,则始于魏晋。曹魏时,李登作《声类》十卷,吕静作《韵集》五卷,分出清、浊音和宫、商、角、徵、羽诸声。另外,孙炎作《尔雅音义》,用反切注音,他是反切的创始人。
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道教文化、禅宗文化、饮食文化、孝贤文化、慈善文化、中医文化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清明节、五月初五端午节、七月初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名山大川
中国五岳:华山、恒山、衡山、嵩山、泰山。
上古道家修仙圣地: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等
道教现四大名山:青城山、龙虎山、武当山、齐云山。
佛教现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浙江普陀山……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长江、黄河、珠江、黑龙江、松花江、辽河、海河……
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有56个民族各民族形成了什么什么什么的分布格局
中国各民族分布的特点是: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居住。汉族地区有少数民族聚居,少数民族地区有汉族居住。这种分布格局是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间相互交往、流动而形成的。中国少数民族人口虽少,但分布很广。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都有少数民族居住,绝大部分县级单位都有两个以上的民族居住。中国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宁夏、广西、西藏、云南、贵州、青海、四川、甘肃、辽宁、吉林、湖南、湖北、海南、台湾等省、自治区。中国民族成分最多的是云南省,有25个民族。
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一共多少本
《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一共1本。《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是豆晓荣编著的一本图书,在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该书讲述了壮族人民,根据新疆电子音像出版社官网显示,《中华民族大家庭知识读本》一共1本。
华夏民族大家庭是怎么组成的?
长期以来,我们都以自己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而自豪,我们深信自己的祖先就是在这片中华大地上起源,我们深信我们华夏子孙生来就住在这块土地上。
但是近些年来,两种新的观点出现了。
一种观点认为:300万年前,非洲的古猿演变成了直立人,他们在100多万年前走出非洲,来到亚洲,其中一支抵达今天的中国,进一步进化成了北京猿人。若干年后,北京猿人进化成了今天的中国人。这种观点被称为“多地区连续进化”论。
这种观点基本上是建立在对古人类化石的粗糙分析和简单地域关系推理基础上的。例如:北京猿人的面部扁平、鼻梁不高、眼眶呈长方形、铲形门齿等等,这些特征在中国的化石上出现频率特别高,它们共存于一个头骨的情况更是在其他地区少见的。因此,这是中国地区人类化石具有的共同特征,从而推论出中国人是源自于“北京人”的一个单独演化的人类系列。
另一种观点则认为:直立人虽然曾经到达中国,进化成北京人,并进一步进化成早期智人,但是并未继续进化下去。在晚期智人走出非洲来到中国后,原来生活在这里的早期智人瞬间灭绝了。晚期智人继续在这里繁衍生息,进化成了今天的中国人。这种观点被称为“非洲夏娃说”。这种观点不仅有化石证据,而且还有基因证据的鼎力支持。
后一种观点似乎证据确凿,至少目前在没有新的有力的证据的情况下,只能这么认定。
那么,我们中国人的祖先又是如何从非洲大草原来到这里的?
15万年前,在非洲大草原上生活的直立人中,有一部分迁徙到东非大裂谷生活,分化出了很多人种与部落。到了10万年前,冰川期出现,大部分陆地被冰川覆盖。全世界其他地方第一批走出非洲的古人类大部分都濒临灭绝。而东非大裂谷内,各个部落拥挤在一起,抢夺着有限的食物与空间。在生存的压力下,先是棕色人种与黄种人的祖先先后走出东非,向世界扩散。
最早出来的棕色人种祖先主要以在海边捕鱼为生,并捡食滩涂上的高蛋白食物。他们拿着旧石器和尖木叉,通过北非来到中东,沿着印度洋岸边向东走。到了5万年前,他们已占领了南亚和东南亚的陆地和岛屿。在此后的几万年里,散漫的捕捞、捡食生活让他们沿着无边的海岸线一路走到东亚,又穿过白令海峡到达北美和南美洲。
在棕色人种之后出走的黄种人祖先,走出非洲的时间要比棕色人种的祖先晚了近5万年,此时已进化成为晚期智人。他们开始时也与棕色人种的祖先一样,顺着东非的海岸线一路北上,抵达中东一带,并在那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中东富饶的物产,让黄种人祖先的人口再次扩张。他们中的一些人从西亚进入印度河流域,经过南亚次大陆的北端,进入东南亚。初来乍到的黄种人还没有能力与先到达那里的棕色人种祖先抗争。他们只能沿喜马拉雅山南麓匆匆通过。
黄种人祖先的扩散速度很快,只用了棕色人五分之一的时间就到达了东南亚。他们在缅甸一带盘桓了很久,逐渐取得一定势力,随后分化成了沿海支和内陆支。前者最初在越南、广东一带形成了澳泰语系祖先。后来,部分人南下马来和印度尼西亚,小部分人则沿着东海大陆架北上,穿过白令海峡去了美洲,其中一部分在东北西辽河流域停留下来与后来北上的黄种人混合形成了黄种人的北亚支,成为阿尔泰语系的先祖。
这个时候,正是末次冰川时期,中国陆地上的许多山脉被积雪常年覆盖,除了有少数棕色人种的祖先在黄河、长江流域活动,更多的地方毫无人烟。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之间的南岭也是白雪皑皑,限制了黄种人祖先大量地向北迁徙。受阻于南岭的沿海支在那里定居下来,后来逐渐演化为百越民族。受阻于缅甸、云南一带的内陆支后来演化为百濮民族。
大约两万年前,中国陆地上的冰川不断地消融,内陆支与沿海支的一部分分别从云南、珠江流域进入中国腹地。在千百年的分化中,他们在中国南部和东南亚北部演变出了黎族、侗族、水族、仫佬族、仡佬族、高山族、壮族、傣族。这些民族在语言上、文化上有很强的一致性,所以被统称为越人。
沿海支很快进入浙江、江苏、山东,形成了先越文化和先夷文化,以及东北的红山文化。
内陆支则沿着云贵高原西侧向北跋涉,走的是云南、贵州、四川这条路线。中途,分出了两支。一支沿着长江往下走,到了三峡地区和洞庭湖平原,发展出了先蛮文化,形成以后的苗族、瑶族;另一支沿着四川的几条大河北上,来到了黄河上游地区,发展出了半坡—仰韶的先羌文化,形成了以后的羌华民族,是今天汉族与藏族人的共同祖先。
到大约6 000年前,由于粟谷农业的出现,新石器文化开始在这个地区发展。人口的增长迫使群体又一次开始迁徙,汉藏语系的两个族属成形。其中一支向东行走,一直到渭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掌握了农业文明,开始以农耕为生,就是我们今天汉人的先祖;另一支被称为藏缅语族群体,他们离开黄河流域,向西向南迁移,最后在喜马拉雅山脉南北居住下来,在迁徙的过程中,这个群体分化出了藏、羌、彝、景颇、土家各民族。
知识点新石器文化
新石器文化是考古学上的一个文化分期,指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大约开始于七八千年前。它的文化特点是广泛使用经磨制加工的石器,并能制陶和纺织,人类已经开始了定居生活。
我国重要的新石器文化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龙山文化等定居于渭河流域的这一支,其中一部后来又从潼关一带东行和南下,受到夷人龙山文化和苗瑶文化的影响,分别形成了齐语支和楚语支人群。后来的春秋战国时期,齐楚文化与中原文化之间始终存在一定的差异,就是这个分化的结果。
此前,语言学界认为吴、越同属一个民族,因为他们之间的语言能相互沟通。但经过DNA比对,他们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民族。吴人是东进的苗瑶人和南下的汉人同化后形成吴人进入了越人的领域,双方由此产生种种纠纷。
在2万多年前中国内地的冰川消融之时,沿海支中还有一支部落沿着中国的海岸线北上,沿途几乎没有任何停滞的痕迹,一直抵达今天东北的西辽河流域才停留下来。他们就是阿尔泰语系的核心。在与后来才抵达这里的沿海支、内陆支进行了一次大融合后,这些阿尔泰语系的先民往西分化成蒙古、突厥,往东进入朝鲜、日本,还有一部分向北穿过白令海峡踏上美洲——这是第二次人类从亚洲向美洲的迁徙浪潮。
就这样,留在中国境内的沿海支与内陆支的各个分支又经过了长时间的交流、融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由56个民族构成的华夏民族大家庭。
中华大家庭内容
中华大家庭的主要内容如下:
知道“中华民族”一词的含义,即中华民族是中国56个民族的总称。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和睦相处、团结互助,共同开拓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同创造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从人口数量,汉族和少数民族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人口分布大致情况,以及语言文字使用情况了解中华民族。
汉族是中国人口最多、地域分布最广的民族。汉族广泛分布在全国各地,其中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甘陕,以及云贵川渝等地。
人口最少的珞巴族是指生活在我国实施人口普查地区的珞巴族,就此而言,他是人口最少的。(很多居住在未进行普查的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