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客业务

怎么联系黑客,黑客联系方式,顶级黑客在线接单网站,网络黑客,黑客技术

2021中考历史考点知识填空(2021中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本文导读目录:

初中历史中考考点总结?

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19世纪上半期,为了开辟中国市场,推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向中国走私鸦片的直接原因:为了扭转贸易逆差.

2.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帝派往广州进行禁烟,进行暗访密查,缉拿烟贩,收缴鸦片.6月在虎门海滩销毁鸦片,这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领导这场斗争的林则徐,成为民族英雄,这次活动成为鸦片战争的导火线.

3.1840-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4.1856-1860年,英法联军为进一步打开中国的市场,发动了第二次鸦片战争.占领北京后,火烧圆明园.

5.在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俄国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割占了中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公里.(结合第8页表格和第9页图掌握)

6.1851-1864年太平天国运动,1853年占领南京改为天京,定为都城,建立起与清朝对峙的政权.为推翻清朝统治,派军队北伐和西征.

7.左宗棠作为钦差大臣,采取"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策略,收复了新疆.为加强西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设立行省.

8.1894-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清政府失败后,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地化程度.

9.1900年春,义和团运动矛头直指帝国主义侵略势力.

10.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八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给中国人民增加了新的学生的负担,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从此,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11.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师夷长技"的洋务运动,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生产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开办了一些民用工业,如李鸿章在上海创办的轮船招商局,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从70-80年代筹建了南海,北洋和福建三支海军.1862年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洋务派创办的第一所新式学堂.

12.评价洋务运动(第30页内容,重点掌握)

13.1895年春,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揭开了变法维新的序幕.

14.1898年6月到9月,光绪帝发布了一系列变法令,内容( P33):要求从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思想五个方面掌握.

15.1894年,孙中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1905年,他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孙中山当总理,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它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创办的机关刊物《民报》,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16.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袁世凯窃取,没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17.1915年,陈独秀等知识分子高举"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以《新青年》杂志为主要阵地,掀起新文化运动.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向尊孔复古逆流进行攻击,从而在社会上掀起一股思想解放潮流.

18.1918年,李大钊发表了《庶民的胜利》和《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两篇文章,进行宣传马克思主义.

19.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不过,新文化运动中也对东西文化绝对否定或绝对肯定的偏向,影响到后来.

20.1919年5月4日,北京大学等校学生举行示威,要求"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取消"二十一条",反对在对德"和约"上签字,惩办卖国贼要求,遭到北洋军阀政府的镇压.6月初,上海工人举行罢工,商人罢市,支持学生斗争,工人阶级起了巨大的作用,结果政府被迫释放学生,罢免曹汝霖等卖国贼的职务,拒绝在和约上签字.五四运动取得初步的胜利.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21.1921年7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共一大通过了党的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

22.1922年中共二大,确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建立民主共和国.这是在中国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23.1924年创办的黄埔军校由周恩来任政治部主任.培养了大量军事政治人才.

24.1926年,广东国民政府北伐,目的: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统一全国;对象: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主要战场:湖南,湖北;主要战役:汀泗桥,贺胜桥;在两湖战场消灭了吴佩孚主力;出师不到半年,北伐军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

25.1927年4月,蒋介石叛变革命,在南京成立"国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它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镇压人民革命运动.

26.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朱德等人,领导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统治的第一枪.

27.1927年9月,毛泽东领导秋收起义,进攻敌人力量较为薄弱的农村,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南昌起义,秋收起义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建立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开始.

28.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在未能粉碎敌人第五次"围剿"后被迫进行战略转移,进行长征.

29.1935年1月,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会议解决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取消了博古等人在军事上的指挥权,肯定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确定军事上由毛泽东,周恩来等负责指挥.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30.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跳出敌人的包围,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同红一方面军胜利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长征的胜利,粉碎了国民党反动?B style='color:black;background-color:#A0FFFF'上颠伴阜镣?弨阍犵??保存了党和红军的基干力量,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31.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时,蒋介石要求驻守东北的张学良实行不抵抗政策,使东北三省一百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不到半年时间全部沦于敌手.全国人民反对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要求停止内战,抵抗日本的侵略.东北人民和部分东北军部队,组织抗日义勇军,抵抗日军的侵略.中共派杨靖宇组织东北游击队,开展抗日游击战争.中国人民的局部抗战开始.

32.九一八事变后,中共提出建立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主张,要求国民政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张学良,杨虎城接受了中共主张,为了逼蒋抗日,1936月12月12日,发动"西安事变".事变发生后,中国共产党从全民族的利益出发,主张和平解决.从此,十年内战基本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33.1937年日军向卢沟桥中国守军发动进攻,制造七七事变,中国人民的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在事变中,佟麟阁,赵登禹先后为国捐躯.平津相继陷落,这时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

34.1937年12月,日军占领南京,制造了南京大屠杀,在六周时间内,屠杀中国居民达三十万人以上.

35.在全面抗战期间,中共领导的八路军取得"平型关大捷",这是抗战以来第一次大捷;为粉碎敌人的"囚笼"政策,1940年8月在彭德怀指挥下组织了百团大战,这是抗战中,中国军队主动出击日军的最大规模战役.国民党军队在1938年春取得台儿庄大捷.

36.抗战胜利前夕,1945年4月,在延安召开中共七大,大会主要讨论夺取抗战胜利和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重要问题.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发动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历史中考复习总资料

2021年中考历史终极背诵资料

模块一:知识整理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 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 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思想 近代中国

11. 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方式: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现代中国

18. 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中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有哪些?

2021年中考历史终极背诵资料

模块一:知识整理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古代中国

1.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

一个核心:王权。

两种制度:分封制与宗法制。

三个特点:周王是天下共主,地方建立诸侯国(分封制);依据血缘的亲疏,血缘纽带与政治关系相结合,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

2.封建专制中央集权的认识

一个集中:即所有权力集中到皇帝一人手中。

两对矛盾:即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三个趋势:即分相权集皇权,形成君主专制;分散地方权力,集中于中央,形成中央集权;对思想控制日益加强的趋势。

四个发展阶段:秦汉确立发展——隋唐完善——宋元加强——明清强化。

3. 选官和监察制度

一个根本目的:强化皇权统治。

两个层面:选拔官吏和监察百官。

三个趋势: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推荐演变为考试选拔;

选拔形式日趋严密,趋向制度化。

4.中国古代农业的特点

(1)小农经济是传统农业的基本模式。

(2)精耕细作是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3)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5.古代商业的发展

一个政策:重农抑商。

两个方面:商业发展与商人地位。

三大特点:商人社会地位低,商业发展艰难曲折;受制于农业的发展;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弱。

四段历程:春秋战国(官府垄断局面被打破,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出现)——秦汉隋唐(重农抑商政策;坊市严格分开,对外贸易发展)——宋元(商业经济繁荣;坊市界限打破;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清(城镇商业发展;出现商帮;闭关锁国)。

6.影响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主要因素

(1)腐朽的封建制度的束缚是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根本原因。

(2)统治者大力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专卖制度,对民营商业课以重税,影响了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的积累和国内市场的扩大。

(3)长期以来抑商和歧视商人的思想观念根深蒂固,限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4)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限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7.明清时期对外贸易性质、政策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是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朝贡贸易,目的不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

往往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政府在贸易中增加了沉重的财政负担,影响了中外贸易的持续发展。

(2)明清时期对外贸易实行“海禁”与“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限制了民间对外贸易的发展;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使中国与世界隔绝,逐渐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影响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的转型。

8.中国古代治国思想的演变

(1)诸子百家思想观点:

①儒家推崇“人治”,提倡“礼治”或“德治”,即指治国时偏重人的作用,实行“仁政”。

②法家提倡“法治”,崇尚“以法治国”,即强调法的作用,主张用法令来统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建立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③道家主张“无为而治”,即不要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社会,顺应时势和民心。秦汉以后统治者的修养生息政策正是这种治国思想的体现。

(2)演变:

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封建统治思想在不同时期分别吸收了墨、儒、道、法各家的思想主张,虽被采纳的程度有所不同。

但从总体来看,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取二者之长、弃各自之短,逐步形成了德法兼用、德主刑辅的治国方略。

①秦统一中国后,采用了法家的主张,建立起封建专制的中央集权制度。

②西汉初年,先后采用了儒家的“仁政”、道家“无为而治”和墨家节俭的思想。

③西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使儒家思想从此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正式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

④汉代以后,道家思想仍然受到重视,逐渐被儒家思想所吸收,如宋明理学;隋唐科举制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墨家“选贤举能”的思想。

9.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特点

(1)科技内容上应用性强,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与经验总结,缺少实验。

(2)在科技应用上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经济的发展和大型的工程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转化为生产力并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意识。

(3)我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世界,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巨大贡献,影响深远。

10. 古代文学艺术发展的趋势和原因

(1)趋势:日趋平民化、世俗化,反封建意识增强。

(2)原因:封建专制统治加强;商品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思想 近代中国

11. 近代列强侵华的方式和危害

方式:①军事侵略: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侵华战争。

②政治侵略:通过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中日《马关条约》(1895年)、《辛丑条约》(1901年)等不平等条约,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③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政治借款、勒索赔款、设厂筑路。

④文化侵略:西方的基督教文化和资产阶级的价值观念传入中国,泯灭中国人民的反抗意志。

危害

①政治上:攫取和破坏了中国的国家主权。领土主权破坏:列强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割占了中国大片领土,破坏了中国的领土主权;司法主权破坏:列强还取得了领事裁判权;领海主权、关税主权丧失、获得在华驻兵权。

②经济上: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倾销商品、掠夺中国原料,输出资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③文化上,毁灭中华文明遗产,如火烧圆明园。

④列强无视中国人民的基本生存权,还疯狂掠夺中国人民的财产和国家财富。

12.农民阶级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中的特点

(1)农民阶级具有革命性①含义:受地主阶级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双重压迫,具有革命的要求。

②表现:太平天国运动首次担负起反封建反侵略的革命任务,沉重打击中外反动势力,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义和团运动打破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美梦。(2)农民阶级具有落后性①含义:由于农民小生产者的阶级局限性,难以提出科学合理的革命纲领以指导其革命。

②表现:《天朝田亩制度》的空想性;《资政新篇》的不切实际性;“扶清灭洋”口号的盲目排外性。

13.“六个第一”巧记辛亥革命

(1)建立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

(2)第一次提出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三民主义。

(3)建立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中华民国。

(4)颁布亚洲第一部资产阶级性质的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5)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6)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历史巨变,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14.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共的探索特点

(1)从最高纲领到最低纲领(国共第一次合作,开展国民大革命)。

(2) 从以城市为中心到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国共十年对峙)。

(3)从反蒋抗日到联蒋抗日(国共第二次合作,开展抗日战争)。

(4)从农村再到城市(人民解放战争)。

15. 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认识

(1)三次发展机遇: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辛亥革命的推动;

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放松。

(2)四个原因:

商品经济的发展、外国侵略的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国民政府的政策。

(3)五个发展阶段:

“春”:甲午战后的初步发展和一战期间的“短暂春天”;

“夏”:1927~1936年国民政府统治前期的较快发展;

“秋”:抗战时期遭到沉重打击;

“冬”:解放战争时期陷入绝境;

“新生”: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转变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

(4)分布结构:

“弓箭”结构——主要分布在自然经济解体程度比较高的沿江、沿海地区。

(5)两个影响:

一是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的进步;

二是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革、思想进步和民主政治的发展提供了经济和阶级基础。

(6)三个障碍: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其中,最主要的障碍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势力。

16. 近代社会生活变迁的认识

(1)一条主线:

随外国资本主义入侵和近代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变化而变迁。

(2)两个方面: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变迁;

二是生活风俗习惯的变化。

(3)三大因素影响:

一是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通商口岸就是晚清社会近代化最早的发生地和近代文明的窗口,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

二是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为近代物质生活和风俗的变迁提供了物质基础;

三是维新思潮、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政治思想运动的推动。

(4)四大表现:

一是社会物质生活方面,即服饰、饮食、住宅的变化;

二是社会风俗和思想观念方面,即婚丧嫁娶、社会礼仪的变化;

三是交通、通讯工具的变化;

四是大众传媒的变化。

(5)结论:

中国近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伴随着西方入侵、西方的社会生活思潮和生活方式的涌入而变化的,带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

17. 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认识

一个主题:向西方学习,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两个特点:向西方学习的层次不断深入,逐渐突破封建思想束缚,中国人思想不断得到解放;先进理论在革命实践中和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

三个层面:器物层次——制度层次——思想文化层次。

政治、经济、思想科技文化 现代中国

18. 对中国现代政治建设的认识

(1)两种社会形态:新民主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2)两个机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3)两部宪法:《共同纲领》和1954年宪法。

(4)四大制度: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基础。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是指导思想,政治协商是主要形式,政治协商会议是基本组织形式。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平等互助,团结在祖国大家庭内,共同建设社会主义的制度。

④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改革开放新时期出现,直接民选,落实“依法治国”方针。

19.“一二三” 理解现代中国的外交

(1)一个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2)两大贡献: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3)三个时期:

①奠基时期(50年代):“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方针,步入国际舞台;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②拓展时期(70年代):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正常化;中日邦交正常化。打开外交新局面。

③创新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全方位外交,积极参与联合国活动,致力于地区合作。

20.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阶段线索

(1)过渡时期(1949~1956)①含义:从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

②三项举措:过渡时期总路线;“一五”计划;三大改造。

③一个创举:对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和平赎买政策。

④两个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社会主义建设(发展生产力)和改造(变革生产关系)并举。

⑤三项成果: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初步建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单一的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确立。

(2)曲折前进(1956~1978)

①一条主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

②两方面探索:有益探索:中共八大;八字方针。探索失误: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文革”。

③三个“一”:一个转变:工作重心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到“以阶级斗争为纲”;一个错误:“左”倾错误恶性发展;一场浩劫:“文革”。

④四个经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遵循客观规律;生产关系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照搬外国经验。

(3)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1978年至今)五个转变

①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②单一公有制发展为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③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从优先发展重工业到国民经济协调稳定的发展。⑤从学习苏联模式到开辟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1. 20世纪三次巨变、三大伟人、三大理论

(1)三次巨变:

第一次是辛亥革命;第二次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第三次是改革开放。

(2)三大伟人:

孙中山、毛泽东、邓小平。

(3)三大理论:

三民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

政治、法律制度及人文思想的起源 世界古代

22. 雅典民主政治的特点

(1)从政治机构的设置来看,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陪审法庭,体现了人民主权这一特征。

(2)从运作方式来看,通过差额选举制、任期制、议会制、比例代表制等方式保证了每一个公民都有执掌最高权力的机会,即轮番而治。

23. 罗马法的演变及影响

(1)一个趋势:

随着罗马国家的发展,罗马法不断发展完善。

(2)两个转变:

由习惯法到成文法,《十二铜表法》标志着罗马成文法诞生;由公民法到万民法,由零散到形成完整体系,《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体系最终完成。

(3)三大核心:

维护奴隶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公民在法律面前平等。

(4)四大影响:

①稳定了罗马的统治;

②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③现代许多国家法律制度和原则的源头;

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工具。

政治、经济、科技思想文化 近代西方

24. 资产阶级代议制统一性的表现

(1)一个核心:代议制的民主,都具有形式上代表民意行使国家权力的代议机构(议会)。

(2)两种政体: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

(3)三项原则:民主化、法律化、制度化。

(4)实行三权分立和权力制衡,实行资产阶级的政党政治。

25.19世纪至今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四次飞跃

(1)第一次飞跃是从空想社会主义到科学社会主义。

(2)第二次飞跃是理论到实践到理想的实现。

①理论到实践:巴黎公社;

②理想变现实:俄国十月革命。

(3)第三次飞跃是一国到多国的实践。

①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

②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

(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

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

(1)15世纪末至18世纪晚期:扩张主要是为了掠夺金银财富,积累资本。手段具体包括抢劫财富、贩卖黑奴、欺诈性贸易等。

(2)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目的是为了拓展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以适应本国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手段主要是发动侵略战争和输出廉价的商品。

(3)19世纪晚期20世纪初:目的是为了各国垄断资本家的利益需要,积极抢占资本输出的场所,手段主要是资本输出、掀起瓜分狂潮和进行帝国主义战争。

27. 用“一、二、三、四”理解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1)一个实质:

资本主义初步确立了对世界的统治。

(2)两重影响:

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迅猛发展;给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带来了深重的民族灾难,但客观上有利于推动其社会进步。

(3)三个动力:

根本动力是工业革命;政治动力是各国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确立了工业资产阶级的统治,为开拓世界市场提供了政治条件;直接动力是殖民扩张。

(4)四个阶段:

①以新航路的开辟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雏形出现阶段;

②以早期殖民扩张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拓展阶段;

③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阶段;

④以第二次工业革命为标志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阶段。

28. “一、二、三、四”总结文艺复兴运动

(1)一个核心和中心:人文主义和意大利。

(2)两个阶段:

前期(但丁、薄伽丘和彼特拉克);后期(达·芬奇、米开朗琪罗和拉斐尔)。

(3)三个领域:文学艺术领域、自然科学领域、思想领域。

(4)四方面影响:

思想解放,挑战天主教权威;推动文学、艺术和科学的发展;

解除资本主义发展的精神枷锁;

容易导致个人私欲膨胀和极端个人主义思想。

29. 近代科学技术发展的原因

(1)思想观念变化。文艺复兴——深刻的思想运动导致人们观念的根本变革和思维方式的革命,进而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大发展。

(2)社会的进步促使人的尊严得到了尊重,人的价值和人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科学与科学家受到尊重。

(3)科学技术的继承与科技的融合。科学是技术的源泉,技术是科学发展的体现。科技发展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生产经验的积累和技术能力的提高为科学研究创造了条件。

(4)商品经济尤其是资本主义经济的市场需求,是技术变革的动力。市场化的经济体制是技术变革的保证。

(5)创新文化的建立为重大技术变革奠定了思想基础。新文化的特征是坚持实事求是、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和遵循严格的逻辑推理及缜密的数学、实验验证的科学方法。

(6)科学家的个人品质。科学家在极端专制黑暗的历史条件下的大无畏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也是必要的条件。

政治、经济、思想文化 现代世界

30.苏联(俄)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的经济政策调整

(1)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经济建设经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农业集体化、工业化等政策,最终确立起以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特征的斯大林模式。

这种模式在战争期间和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是,这种模式本身存在着严重的缺陷或弊端,成为后来苏联、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

(2)针对斯大林模式的弊端,二战后苏联多次进行改革。赫鲁晓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农业方面,勃列日涅夫改革主要侧重于工业方面,二者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而戈尔巴乔夫制定经济发展的加速战略,用经济管理方法代替原来的行政命令,背离了社会主义方向,最终以苏联解体而告终。

31.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机制的发展、演变

(1)第一次工业革命后,采用机器生产的工厂取代了以手工技术为基础的手工工场。资本家占有所有生产资料,控制整个生产过程,工人被严格地组织在工厂里,成为依附于机器的雇佣劳动者。

资产阶级要求自由经营、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自由资本主义在西欧和北美发展起来。其经济思想是自由主义政策。

(2)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企业组织形式逐渐向股份公司转变,激烈竞争促进了企业的合并,私人垄断组织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生活的基础。其经济思想是私人垄断资本主义思想

(3)1929~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下,美国政府推行罗斯福新政,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二战以后,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各国政府纷纷大力干预经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长足的发展。

国营企业的产生与发展、社会福利政策的普遍实施、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等等,使当代资本主义的运行机制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指导思想是凯恩斯主义。

32.对“冷战”局面形成的认识

(1)三个原因:

直接原因——美苏战时同盟关系破裂,双方争霸、扩张产生矛盾;

主要原因——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

根本原因——国家利益的争夺。

(2)三个对峙:

政治上,“杜鲁门主义”与欧洲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经济上,“马歇尔计划”与“经互会”;

军事上,北约与华约。

(3)四个过程:

雅尔塔体系——奠定基础;

两大阵营出现——初步形成;

“杜鲁门主义”出台——“冷战”正式开始;

北约和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33.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趋势

(1)从战后雅尔塔体系确立到50年代中期:

两极格局形成,世界形势由缓和转向“冷战”。(2)从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末:

世界政治在两极格局的大框架下出现动荡、分化和改组。

①60年代社会主义阵营解体,资本主义阵营也出现分化,战后两大阵营对峙的局面被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代替。

②第三世界崛起并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国际政治舞台。(3)从70年代初到80年代中期:

世界政治格局从两极向多极发展,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美苏争霸激烈。

(4)从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初:

美苏矛盾缓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华约”解散,雅尔塔体系和两极格局终结。

(5)自90年代以来:

世界格局的多极化趋势逐渐加强。

34.影响大国关系的三个因素

(1)国家利益是影响大国关系的根本因素。

(2)国际格局的变化是影响大国关系的重要因素。

(3)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异同在特定条件下影响大国关系。

35.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中美国占主导地位

(1)金融方面,美国凭借安排战后世界经济秩序之机,取代英国,通过《布雷顿森林协定》确立了美元的霸权地位,建立了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新的世界货币体系。

(2)国际贸易方面,为了对外扩张和输出大量商品的需要,美国积极推动国际贸易的自由化,签署《关税与贸易总协定》,迫使英国放弃大英帝国特惠制。

美国打着相互减让关税的幌子,降低别国的关税,以扩大自己的商品输出,实际上形成了以美国为中心的国际贸易体系。

(3)工业方面,美国拥有强大的工业力量,成为世界工厂。(4)科技方面,战时美国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美国在第三次技术革命中处于领先地位,加强了它在世界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36.二战以来世界经济发展总体特征

(1)两个趋势:

①经济区域集团化。主要表现:东盟、亚太经合组织、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②经济全球化。表现在1995年WTO正式运转。③二者关系:前者是实现后者的重要步骤和途径;后者则是前者的最终归宿。(2)主要原因:

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生产力大大提高。 (3)双面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新一轮扩张。同时,也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带来良好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带来风险与问题。

(4)中国抉择: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融入世界经济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改善我国的外贸环境、增强我国经济发展活力和国际竞争力,总体上符合我国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

但是,加入WTO对中国可能是一把双刃剑,如不加快改革力度,我国的弱势产业将面临被淘汰的危险。

模块二 高频历史开放性设问及答题模板

一、大国崛起

1.常考设问:对大国发展/崛起的认识

2.答案模板:

(1)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是发展经济的基础和前提;

(2)不断改革,大胆创新;制度创新是大国崛起的关键;

(3)善于学习外国的长处和科学技术、管理经验,大力发展科技,培养人才等。

二、中日关系

1.常考设问:中日双方妥善处理两国关系、为中日关系良性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2.答案模板:

(1)总体做法(建议、启示、看法)

① 正视历史,以史为鉴,面对未来;

② 加强交流,增进互信;

③ 睦邻友好,合作共赢。

(2)日本方面:应正视历史问题,积极、主动、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不要做伤害中国

人民情感的事,努力发展中日两国互惠互利、友好合作的睦邻关系。

(3)中国方面:应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努力发展经济,增强综合国力,提高国际地位,加强和日本的经济文化交流,努力促进中日关系的友好发展。

三、中美关系

1.常考设问:发展中美两国新型大国关系的看法、建议

2.答案模板:

(1)求同存异、增强政治互信;

(2)促进经济合作与共赢、加强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事务合作;

(3)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坚持和平发展,坚持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珍惜和平发展机遇期。

四、三次科技革命

1.常考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

2.答案模板:

(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剑,要正确利用科技,减少消极影响。

五、对外交往

1.常考设问:对外交往的发展对我们的启示

2.答案模板:

(1)开放利于进步,闭关导致落后;

(2)独立自主、平等互利是外交的保障;

(3)国家利益是外交的出发点;

(4)维护国家安定和统一是外交发展的保障;

(5)外交政策要随着时代发展不断变化。

六、民族复兴

1.常考设问: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答案模板:

(1)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

(3)青少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树立正确世界观,为发展贡献力量。

中考历史有哪些重要考点?应该如何备考历史才是正确的?

中考历史的考点其实主要就是考古代到民国,现代考的其实就是一些政治制度。在备考历史这方面的话,其实我们可以按照从古至今的一些时间排列及一些大事件以及重点的内容。

中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有哪些

1. 文艺复兴运动最先兴起的国家是:意大利。

2. 文艺复兴的实质是: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运动。

3. 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寓义)

4. 被称为由旧时代走向新时代的第一位诗人是:但丁。代表作是《神曲》。

5. 达·芬奇代表作有《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

6. 1492年,到达古巴、海地,发现美洲大陆的航海家是:哥伦布。

7. 1498年,到达印度,第一个找到从西欧直通东方国家的新航路的航海家是:达·伽马。

8. 1519~1522年,实现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证明地球是圆的科学真理的是:麦哲伦船队。

9.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领导力量: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人:克伦威尔。

10.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标志:1640年议会的重新召开。

11.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查理一世。

12.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1688年6的光荣革命。

13. 为了限制国王的权利,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的文件是《权利法案》。

14. 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政权建立的是:《权利法案》的颁布。

15. 标志着北美独立战争的开始爆发的事件是:列克星顿的枪声。

16. 美国独立战争的领导人是:华盛顿。

17. 标志北美13个殖民地摆脱英国殖民统治宣告独立的事件是:《独立宣言》的发表。

18. 美国独立战争的转折点:萨拉托加大捷。

19. 被称为“美国国父”的人物是:华盛顿。

20.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爆发)的标志是: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21. 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的重要文件是:《人权宣言》。

22.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的政治口号是:“自由、平等、博爱”。

23. 法国大革命中处死的国王是:路易十六。

24. 法国大革命的高潮是:雅各宾派专政(领导人:罗伯斯比尔)。

25. 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军事帝国)的是:拿破仑。

26. 最早进行黑奴贸易的是:葡萄牙和西班牙。

27. 17世纪中叶以后,成为最大的黑奴贩子的是:英国。

28. 到19世纪,殖民地已遍及世界各地,成为“日不落帝国”的国家是:英国。

29. 拉丁美洲独立战争中被称为“拉丁美洲解放者”的是:玻利瓦尔。

30. 印度反英民族起义中的杰出女英雄是:章西女王。

31. 工业革命最先发生的国家是:英国。

32. 工业革命最先开始的部门是:棉纺织业。

33.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它将人类带入“蒸汽时代”。

34. 第一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就是:美国人富尔顿发明汽船;英国工程师史蒂芬孙发明火车。

35.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主要标志是:电力的广泛应用,它将人类带入“电气时代”。

36. 第二次工业革命在交通运输领域的成就是:德国的卡尔·本茨发明了世界上第一辆汽车;美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

37. 被称为“发明大王” “打开电气时代的领袖”的是:美国的爱迪生;电灯的发明是他最重要的发明。

38. 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南北矛盾的焦点是:奴隶制的存废问题。

39. 美国南北战争的导火线是:林肯当选总统。

40. 美国南北战争的转折点是:林肯政府颁布了《宅地法》和《解放黑奴宣言》。

41. 19世纪中期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封建农奴制。

42. 俄国1861年改革的性质: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3. 19世纪中期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是:幕府的封建统治。

44. 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领导人有:明治天皇、西乡隆盛、大久保利通和木户孝允等。

45. 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是:“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46. 日本明治维新的性质: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

47.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共同点有:①都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②都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③改革都不彻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48. 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的是: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49. 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权的新型政权是:巴黎公社。

50. 1871年的5月21日至27日,巴黎公社数以万计的社员被反动派屠杀,历史上称为“五月流血周”。

51.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公社。

52. 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

53. 三国同盟指的是:德、奥、意;以德国为核心,意大利是其中的动摇者。

54. 三国协约指的是:英、法、俄;英国是核心。

55. 两大军事集团争夺的焦点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火药桶的是:巴尔干半岛。

56.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 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

57.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称为“绞肉机”、“地狱”、“屠场”的战役是:凡尔登战役。

58.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一场争夺世界霸权的非正义的帝国主义战争。

59. 发现万有引力定律并著有《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是:英国物理学家牛顿。

60. 被称为近代生物科学的奠基者并著有《物种起源》的是:英国的达尔文。

61. 提出相对论,为原子能技术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的科学家是:爱因斯坦。

62. 17-18世纪思想启蒙运动的中心是法国,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杰出代表是伏尔泰。

63. 莎士比亚的代表作有悲剧《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和喜剧《仲夏夜之梦》《威尼斯商人》等。

64. 被列宁称为“俄国革命的镜子”的俄国作家是列夫·托尔斯泰,其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

65. 凡·高的代表作是:《向日葵》。

66. 贝多芬的代表作是:《英雄交响曲》。

67. 1917年俄国“二月革命”后,形成的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是:工兵代表苏维埃和资产阶级临时政府。

68. 十月革命的领导人是:列宁。

69.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标志世界近代史的开端的是:十月革命。

70. 20世纪20年代,为了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苏俄采取的措施是:实行“新经济政策”。

71. 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用固定的粮食税代替余粮征集制。

72. 苏联成立的时间是:1922年12月,解体的时间是:1991年12月。

73. 苏联经济政治体制的特点:是一个以国家为核心的、高度集中的体制。

74. 巴黎和会的操纵国是:美、英、法。

75. 巴黎和会的中心议题是:如何处置战败后的德国。

76. 最能体现巴黎和会的分赃性质的是:德国的殖民地由英、法、日等国瓜分。

77. 巴黎和会对中国最大的损害是:将战前德国在山东攫取的一切权利,转交给日本。

78. “凡尔赛体系”建立起战后帝国主义在哪些地方的新秩序:欧洲、西亚和非洲。

79. 华盛顿会议中起主要作用的国家:美国。其中心议题:限制海军军备以及远东和太平洋地区问题。

80. 使中国回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的会议是:华盛顿会议。

81.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性质:是一个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和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体系。

82. 1929年10月下旬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首先爆发的国家是:美国。受影响最深的国家是:美国、德国。

83. 1929年经济危机的特点: ①波及范围特别广;②持续时间特别长;③破坏性特别大。

84. 罗斯福新政的特点:全面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85. 罗斯福新政中最主要的反危机措施是:实行“产业复兴法”。

86.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标志是:1933年初,希特勒出任总理。

87. 日本成为新的世界大战的远东战争策源地的标志:1936年受军部控制的广田弘毅内阁上台。

88. 标志着绥靖政策的顶峰的事件是:慕尼黑会议。

89.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标志是:1939年9月1日,德国军队突袭波兰。

90. 标志着二战的扩大的事件是:1941年6月22日,苏德战争的爆发。

91. 二战开始以来德军遭受的第一次重大失败是:莫斯科战役。

92. 标志二战达到最大规模的事件是: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93. 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标志:《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94. 既是苏德战争的转折点,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转折点的是:斯大林格勒战役。

95.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重要战役有:莫斯科战役、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96. 二战后期的很重要会议有:开罗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

97. 二战后期有中国参加的重要会议有:开罗会议、波茨坦会议。

98. 明确规定被日本侵占的中国领土东北、台湾、澎湖列岛等必须归还中国的国际会议是:开罗会议。

99. 决定欧洲开辟第二战场,以尽快打败纳粹德国的会议是:德黑兰会议。

100. 美英盟军开辟了打击德国法西斯的第二战场的重要军事行动是:诺曼底登陆。

101. 决定战后成立联合国;并使二战后出现世界的两极格局的重要会议是:雅尔塔会议。

102. 欧洲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5月8日德国签署无条件投降书。

103.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标志是:1945年9月2日,日本签署投降书。

104. 第二次世界大战性质:是一次世界范围的反法西斯的正义战争。

105. 冷战信号的发出的标志是: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铁幕演说”。

106. 冷战的表现:政治上:杜鲁门主义出台;.经济上:马歇尔计划;军事上:成立北约。

107. 两极格局的形成的标志是:北约和华约的成立。

108. 战后西欧经济恢复的原因:①凭着原有的经济基础;②得益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兴起;③.借助马歇尔计划的援助。

109. 日本的重新崛起的原因:①日本政府实行民主化改革;②重视科学技术,注重教育和人才培养;③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④美国的大力援助和扶持。

110.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一跃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是:日本。

111. 被誉为“东欧消费者的天堂”的是:匈牙利。

112. 冷战结束的标志: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

113. 中东问题的关键是:巴以冲突。

114. 1960年,非洲大陆有17个国家获得独立,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115. 1990年3月标志着帝国主义在非洲的殖民体系彻底瓦解的是:纳米比亚独立。

116.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是:经济全球化。

117. 重要的国际和区域性经济组织有:世界贸易组织(WTO)、欧洲联盟(EU)、亚太经合组织(APEC)、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

118.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充当重要角色的是:跨国公司。

119. 经济全球化为什么是一把双刃剑:经济全球化对于广大发展中国家既是机遇又是挑战。广大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奖金、技术和管理的经验,以提升本国经济技术发展水平;但它容易加剧不公平的国际竞争,即发达国家以产品、技术和市场的垄断优势,从经济上冲击一些主权国家的自主能力,部分弱小国家的经济有可能被其牢牢控制,从而使各国从全球化中受益不均,甚至形成富国更富,穷国更穷的局面。

120. 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121. 当今世界格局:一超多强。

122. 当今世界格局发展方向:多极化。

123. 第三次科技革命标志: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等三大技术的突破。

124. 第三次科技革命核心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

125. 西班牙著名现代艺术家毕加索的代表作是《格尔尼卡》《和平鸽》。

126. 通俗音乐的发端国是:美国,它的主流分别是:爵士乐和摇滚乐。

127. 美国电影业的中心是好莱坞(美国电影的代名词),卓别林是著名喜剧大师。

中考必考历史知识点

历史必考点:

1.文明古国的文化传统。如:汉镆拉比法典 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就是什么流域〕 希腊雅典城邦制度 古罗马的发展 等 一般是选择题

2.日本改新 选择题

3.工业革命 选择题〈可能性大〉或材料题

4.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与现代史(1919——1949) 材料题可能性大!如:鸦片战争的背景与实质 三大战役 等

5.土地改革 五年计划 会出选择题

6. 不用浪费时间复习初二知识点。最多7——8分

重点为初三

历史满分50

选择题20

材料题30

  • 评论列表:
  •  只酷闻枯
     发布于 2022-06-01 08:40:03  回复该评论
  • 设问:科技革命带来的影响和认识2.答案模板:(1)积极影响:改变了我们的生产、生活方式;(2)消极影响:环境污染,交通拥挤,高科技犯罪,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等;(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也是一把双刃
  •  辙弃朮生
     发布于 2022-06-01 03:33:09  回复该评论
  • 会主义新中国的成立。(4)第四次飞跃是由传统模式改革即苏联、东欧改革到现代模式改革即中国改革的转变。26.近代不同历史阶段西方殖民扩张的特点(1)15世纪末至1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Copyright Your WebSite.Some Rights Reserved.